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从中央三个重大《决定》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日期:2021-01-27 10:40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虞大才 浏览量: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由此,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为了把这一重大决策系统化、具体化,深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现代化步伐,近30年来,党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有:1993年11月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2003年10月14 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2020年5月11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这三个文件分别在不同时期就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问题做出了战略部署,共同擘画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本文试从十四大召开以来近30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这三个文件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作一论述。

一、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历史性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在我党和我国的历史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贯彻落实十四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此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一)《决定》适应了我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从1978年开始,通过1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旧体制已被突破,新体制正在广泛领域和不同程度上逐步形成,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总体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从市场关系来看,竞争虽已形成,但竞争不足与竞争过度、无序竞争并存,同时还存在依靠行政权力实行垄断的局面;从分配关系来看,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平均主义仍然是主要问题,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社会分配不公;从法制建设来看,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执法体系也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依然存在;从经济调节来看,微观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并缺乏自我约束,而宏观调控又很乏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周期明显缩短,经济波动的频次加快,资源难以实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所以,继续加快改革,抓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摆在全党面前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定,犹如久旱逢甘露,非常及时,其指导作用不仅巨大,而且极为深远。

(二)《决定》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四梁八柱”。《决定》指出,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

(三)《决定》明确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国务院和各地先后选择27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在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的先进典型。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还逐步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相继放开;中央银行的职能加强,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逐步推进;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的条件更加具备。广大干部群众热情高涨,中国大地呈现出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蓬勃景象。经过党的十四大以后十多年的奋斗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面临的新问题及工作重点

从1993年到2003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构建的十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此又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一)《决定》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决定》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二)《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新任务。总体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三)《决定》部署了21世纪前20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重点。其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其二,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

其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四,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要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要继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其五,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劳动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其六,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事务的管理职权,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和监管,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三、《新意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是新时代重大的战略任务  

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称新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中央继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第三次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问题作出决定。《新意见》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和举措进行系统设计,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行动指南。

(一)出台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变,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有效破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40多年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就是逐步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清醒看到与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这些体制机制障碍。《新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行动纲领,将进一步推动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撑。

(三)突出特点。《新意见》与前两个《决定》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突出时代特征。努力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等时代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经济体制改革。二是突出目标导向。对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相应目标任务。三是突出问题导向。紧紧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四是突出制度建设。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中新出现的制度创新为重点,及时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制度化、法制化。五是突出系统集成。深入研究经济体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努力实现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六是突出积极稳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四)总体考虑。具体来说,一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署。在总结4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制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承前启后,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对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相关决策部署进一步细化实化,提出可操作、可落实的具体举措,推动改革真正落地,加快补齐制度短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的“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作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排出改革优先序,明确把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着力攻坚克难,更好发挥综合改革效能和整体优势。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促进改革发展高效联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是在关键环节改革上不断突破创新。着力推进对制度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改革环节,在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公平竞争、要素市场化配置、宏观经济治理、制度型开放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举措,以关键环节制度突破带动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

(五)主要任务。《新意见》紧紧围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围绕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七个关键领域的改革举措: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二是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提质增效。四是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构建有效协调的宏观调控新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完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体系,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五是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体现高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六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健全高水平开放政策保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强化法制保障。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四、如何抓好《新意见》的贯彻落实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系统性工程,全党全社会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为此:

(一)制定落实方案。《新意见》涉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是今后30年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基础。要从战略和全面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抓紧会同相关单位细化改革任务,提出落实分工方案,明确落实时间表,加快推进改革。     

(二)健全推进机制。从国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要求,纵深推进,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要求、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盯住抓落实。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精准实施、精准落实上下足功夫,进一步推动形成深化改革合力。

(三)完善激励机制。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体制机制,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正确把握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加强跟踪问效。加强对各项改革举措落实情况的跟踪督促,开展改革效果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改革政策。

(作者系丽水文史爱好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