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风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丽水风物
竹子坪王氏祭祖
——道教文化与客家习俗的融合
日期:2020-08-04 09:48    来源:丽水史志(2020年第2期)   作者:吴 洁 浏览量: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对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我们是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的不同,构成各地具有风格的祭祀文化。也就是说历代各民族的祭祀文化就是中国的一门历史文化。

  一、客家竹子坪

  20181226日,农历十一月廿日,星期三,笔者受竹子坪王先生的邀请,专程从杭州前往浙西南偏远的大山里,对王氏祭祖展开一天两夜“道教文化与客家习俗融合”的调研。

  竹子坪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松阳、云和三县(区)相接地带,距云和县石塘镇长深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经瓯江石塘大桥沿龙泉溪左岸至朱村口,再沿左岸经张川、泉溪、至坑口盘山而上,海拔430米。村庄地势左右横峦,后山有屏障,村前秀丽开阔,如燕巢般栖于山里,远眺四周山脊延绵,景色优美,多数为泥墙黑瓦的老房子,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或更早,典型的客家人小村落。

  (一)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的时候,清政府有意动员闽西客家人迁徙到地广人稀的浙西南恳荒定居,至雍正年间为盛,处州一带客家移民数量一度超过本地原住民。雍正初年(约1725年),福建汀州府武平县抚民令王均德第十六世裔孙王如上,携妻刘氏和三子一女自武平县桑梓坑村迁徙到处州云和大岗山村,起初寄居在本村女婿家。一年之后,发现离本村不远处有一小块平地,周边长满竹子,地盘苍松遒劲,风景优美,就择地建草堂而居,在此开基立业,遂取名“竹子坪”。有诗云:“生闽徙浙到云乡,菖笋崇生号地方;弹丸谷处山区境,翠竹苍松旋绕庄”(家谱记载)。

  然而,王氏客家迁徙开基定业并非一帆风顺,可谓费尽周折。起初建堂屋,坐乙向辛,风水不合、家中不顺,子女们都外迁别地,其中长子携儿媳,回迁福鼎仙浦,居三年后,水土不服,事业不成。于是到庙宇求神卜卦,有位耘田梦师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就又回到浙西南竹子坪,再请风水先生把脉,将祖堂转向为坐辰向戌,才真正安居乐业、繁衍子孙。《王氏宗谱》记载:“斯时也,虎豹远迹兮蛇龙遁藏,鬼神护兮呵禁不祥。迨后,置良田,架厦屋,螽斯蛰匕,瓜迭绵绵,因聚族焉。”

  从此,始祖及其子辈们励精图治创下开基伟业,在竹子坪村一代代生息繁衍,厚德向善。咸丰十一年,“长毛”进犯竹子坪,客家子孙团结一致、奋勇杀敌,不料“长毛”两路夹攻,多位先贤壮烈牺牲。《王氏宗谱》里还记述着父辈对子孙的教育方法:“尝思,知弟子者,莫若师;而知师者,尤莫如弟也.....今犹忆其教术甚善,岂敢忘其恩德哉!”

  清同治四年(1865年)王氏子孙到严州府分水县开基创业,在其后的60多年里有很多的竹子坪人经同乡带到严州经商谋生。如今居住在桐庐县分水镇(古严州府分水县)的“竹子坪王氏后裔客家有200多人”。竹子坪为开基始祖“王如上”后裔,至今近300年历史。民风淳朴,恪守祖训。至今依然传承着从闽南传入的客家习俗。保留古汀州语言(客家话),人人取名,字辈严密,最大的辈份为阶字辈、最小的辈份为联字辈。全村70余户,280余人。可以说一村人就是一家人,典型的古汀州客家。“均系清初闽西客家迁徙移民村落”。

  (二)敬祖祭宗程序

  此次调研以竹子坪客家祭祖活动内容为代表,活动程序、时间、地点、内容环节由村民提供,祭祖仪式程序由道长拟定。笔者以活动中拟定的内容展开调研与考论。

  祭祖是宗族的重大活动,需有乡绅、长老牵头(本次祭祖乡贤牵头人王锡标先生在云和县城水利局工作)。他说:“祭祖的前一天,在宗祠布置好祭堂,为祭祖大典携王氏家族筹备已久,按客家的习俗原先是3年一祭,改革开放后,村里外出的人员较多,留守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经族里商议改为5年一祭,但本次祭祖已相隔了10年。祭祖活动内容始终保留着客家习俗与道教文化的融合,始终不变,这是祖祖辈辈传下的族规”。

  活动前首先预约好道士团队,择日、择辰、安排伙食酒水、新闻媒体、摄影、记事、人员配备、整理先祖辈分程序画像。祠堂大供桌,围上华丽高雅的大红绣裙,原来节日装饰宗祠用的横披、联、画等,选合适的张挂。宰杀猪羊也需于前一天下午或晚上进行。另还有按祭祀礼制时用的三牲,按时辰活动现场宰杀。

  祭祖大典,除了竹子坪本村王氏子孙(包括已出嫁的女儿女婿),还有桐庐分水王氏分支宗亲派代表回乡参加。另特邀请道士团队,云和县金村人,閭山派七代传承人“林道长”父子4人,还有另一位道士共5人。祭祀时间为一天两夜,各项祭祀活动仪式有:太平清蘸、启建、敕符、安龙复龙、度狐等等。

  閭山派,俗称閭山教,是在闽越巫文化的基础上,在两晋道教文化的薰陶下,唐宋间于闽、浙、赣、粤等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道教流派。由于这一教派的根系闽越故地的巫道文化,千百年来与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生活十分密切,并与历史社会同步发展,在民间神祇信仰表演上,她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及影响,因此,它成为闽浙赣地区祭祀信仰上最具影响力的教派形态之一,这已是被宗教学术界研究领域所认同的事实。

  二、祭祖活动仪式

  (一)太平清蘸

  在道教文化里蘸的用法有很多,但蘸是源于“斋”,斋的原意是齐和净,即祭神前使自己身心清洁、言行规整,以表示对神的恭敬之意。道教吸收斋法后,逐渐发展为三种。一是设供敬神活动本身称为斋, 属于设供斋:二是饮食有一定限制,属于节食斋,三是去欲去思;一心修道,称为心斋。

  南北朝时,道士所进行的敬神忏谢活动称为斋。醮的原意是祭,即祭神、道教也吸收了醮这种仪式。斋与醮都被道教作为敬神活动,但二者仍有区别。具体说,斋以忏谢为主,目的是替亡人或自己向神忏悔罪过,以求拯救。醮以祈福禳灾为主。唐以后,斋与醮的界限逐渐打破,难分彼此,二者也联称起来,唐以前斋法多于蘸法,唐以后醮法逐渐将斋法“融化”了。故南宋留用光传、蒋叔舆编辑的《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第1卷中《仪范门·序斋第一》说:“今世醮法遍区宇,而斋法几于影灭迹绝。”

  太平清醮又叫“清醮会”“打清醮”“清吉醮”,在祭祖大典上主要是设醮以保平安,祈福、消灾、延寿、拔罪、救度、解厄,天下太平清宁。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古谓醮者,祭之别名也。降天帝致万神,莫大于醮。”斋醮具有度世之功,可“上消天灾,中镇国祚,下度平民”。斋醮的祈禳、济度功能,可以通过活动仪式的象征表现,达到祈福消灾的目的。

  (二)启建

  启建是祭祖里其中的一个内容(各地方祭祖仪式道士的设置程序各不相同)。祭祀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道士以规范的科仪表演,子孙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如宗亲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相互依附,融合到一起,这时候人们的心灵是通透的,她们的愿望是一致的。人们把这一人间的信仰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

  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受人钱财,替人消灾”,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如我们对先师孔子的祭祀,更是我们的一种传统,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炎黄子孙,让我们形成了温、良、恭、俭、让的良好品德。所以对祭祀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信仰。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仪式中王氏子孙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灵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就显的尤为重要、多种多样。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现代人生活物资丰富,供祭时还多了些油炸食品)。

  祭祖大典清晨,指定人员抬着全猪全羊上架,五牲祭品、糖果馔盒、羹饭茶酒等各种祭品整齐置于供桌之上,前来参加祭祖的男姓子孙后代,衣冠整齐、彬彬有礼地前往参祭。属于由支系或分支系派代表参祭的,都很讲究礼仪,有次序列队进场,如乡贤、长老、或有官职的祭祖时排在最前面。祭祀开始之前要在祠堂前响“三门铳脚”(地炮)。

  司仪就是道士(在整个祭祖过程中,道士的身份会跟着活动程序不断地在转化俗称上的角色)。“通”唱礼,宣布祭礼开始,主祭“宗子”及各司事者就位。司仪唱起鼓、放鞭炮、奏乐,王家祠堂前提前排练好的剧目配合上演呈祥吉利的“五福”。此时,鼓乐喧天,唢呐高奏,鞭炮声轰隆隆地震天撼地,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激动人心景象。接着由司仪唱“盥洗”(洗脸洗手),引祭者导引主祭盥洗毕复位,又根据司仪唱礼“上香”,引祭者再把主祭导引至供案前上香、酹酒降神(请出神主)、献茶、献年糕、黄果、献宝帛(元宝钱纸类)。整个祭祀仪式,都是司仪先唱礼,然后由引祭者引唱,主祭再按唱礼内容,完成相关奉祀礼仪。主祭在奉行各项祭拜礼仪时,都要跪下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参祭的所有人员则在听读祭文和饮福受胙”(胙,祭祀时供的肉)仪式时跪下,至最后“辞神鞠躬拜”也要跟主祭一样三叩首。

  祭献礼仪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嘏辞(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烧纸钱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个“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在启建祭祀过程的重要环节,还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后台(道士)在香案前用经文配合吹拉弹唱。这时族人手上拿的是九支香,轮流祭拜、扣头、稽首、上香(三支) 然后慢慢跟着节奏退到外面把剩下的六支香分别插在香炉上。也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

  祭礼结束后,将猪肉、羊肉等祭品分给参祭代表。也有将祭品用于宴请参祭宾客人员,只给少数的行祭人员与乡绅、长老等发点祭品。

  祭祖“启建”与盖新房不可混淆,在民间上世纪建泥瓦土房“启建”是指上梁时辰。这里“启建”即祭祖环节,一天内的活动“启建”放在最前面(如一天两夜祭祖活动就放在第二天清晨),古人认为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一位神仙,被称为星君,如太阳是太阳星君,月亮是太阴星君,木星为岁星,金星为太白等等。天上的每颗星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相对应的神仙,燃而启建祭之,有被称之“祭星”。另有启建佛道玄门,如《梁皇宝忏》又名《慈悲道场忏法》,是南朝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的忏罪消灾,救度亡灵的法会仪轨,可说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一部忏法,因此素有“忏王”的美誉。忏悔是佛教修行的法门之一,表达对过去罪业的追悔和对未来生命的发愿。实有悔往去非,真心不犯,断恶修善的意义。

  启建后部分,由“祝”来念榜,“榜”又分“阴榜”“阳榜”,红色的阳榜,黄色的阴榜,即殃榜。

  阴榜即殃榜:写殃榜古人又称“斗书”、“殃书”、“榜书”,是指逝去的先祖、父辈、亲人的凭据。也是死者入埋、出城门或出村口的凭据。徐珂《清稗类钞》中说:“京师人家有丧,无论男女,必清阴阳先生,令书榜书,盖为将来尸柩出城时之证书也。”《民社北平指南》说;“平市之业堪舆者,大都兼业阴阳,......”人死后开死者之生年月日,谓之‘开殃书’,又名‘殃榜’。祭祖的前一天道士把族谱里仙逝的亲人,按辈分排名写在榜上,名字、年庚(出生日期)(过世日期)。阳榜:指健在的子孙后代,祭祀前一样按辈分排名写在榜上,名字、年庚(出生日期)。又,全部族人到齐排队,“祝”(这部分道士的身份是‘祝’)在祠堂案前一边念一边指挥,手握铃铛,念到阴榜上谁家的祖辈亲人,“祝”,铃铛摇动一响,阳榜上的后代子孙出来跟着‘祝’的指挥手法来虔诚祭拜。

  “祝”念白:道众族孙人等,“今值天运戊戌年十一月廿日,恭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圣诞大吉良辰之日,祭祖启建大典坛场,诵经礼忏,上祝圣寿下祈康宁。恭望,皇天眷佑,高真垂慈,裨国土清平,民安物阜,风调雨顺,岁获丰稔,兆庶乐业,身家胥庆,十方善信,福寿增延,本宫香火绵远,教法兴隆,道众修真有分,进道无魔,率土之中,含生品类,现在获福,过化登真,臣等下情无任,不胜恳祷之至,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炉焚真香,虔诚上启”。

  (三)敕符

  敕与符是道教里两种紧密联系的事物,符意为让她变灵的咒。敕,命令!亦作“勅令”。1、诫令;2、命令,《汉书.韦玄成传》“初,玄成兄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后汉书.王龚传》“今旦闻下太尉 王公勅令自实;未审其事深浅何如?”——本作“勑令”。

  在道教文化里‘符’是民间习俗的核心。符,有独立的,又有合用的。独立的符,就是图形。合用的符道士称“符篆”。是道士活动时使用的一种文字或图形,道士称它们具有神力,可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治病求福等。它们被书写在纸、绢、木片或建筑物上,大部分文字似字非字,图形也千奇百怪,均难以辨认,两汉时的“桃印”、“桃符”是将祈福禳灾之辞书于桃木板上,即符篆。张陵、张角均以符篆为人治病或驱鬼。有时画符箓或烧符篆于水中,称饮之可以治病。《三国志》卷8《张鲁传》注引《典略》:

  “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明正统《道藏》中有大量专门记载或论述符箓的道经。符箓在斋蘸和各种方术中被民间广泛运用。

  祭祖习俗,敕符在宗祠内进行。用法:道士在祠堂香案正中央,点燃很多支心香插案堂始祖画像前,右手拿起印章在香上顺时针绕三圈,然后用左手结三指鼎印托之,右手结剑诀压之,念咒,举头吸一口气吐到印章上,再在符的首中尾各盖一下印,什么意思呢?敕:律令,盖上印的公文指令。符:在敕的指令下,咒开始接受工作。这时的“祖”即是“神”,还有庞大的队伍,就是所有先逝的亲人。在自己宗祠里为后人用“敕令符咒,驱邪消灾”。

  符咒(在道教田野调查中发现很多),所谓千符一咒的说法,道士除了随时携带的文献符咒本,可现场画符,法师画符用的是毛笔、墨锭、清水、朱砂,黄色土纸。符工是一种画在纸上的象形会意的文学图形。就其物质结构看,笔,无医疗作用,道士宣传它的治病功能,只是道教门内把它看作雷龙、人与鬼、巫与神交际沟通的媒介,这是宗教超灵感应的体现,寄托人类借助他力来战胜现实社会中邪恶、灾害的精神力量而已。

  但道教徒与符咒在现实生活中却息息相关,可随画随用(过去山区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家中有人生病会请道长用符咒治病),画的时候也注意避讳金属器件之物,有的符可添加颜色,外行看不懂,被称之为鬼画符,“鬼”,是指道士这时候所扮演的角色为“判官”(奉命)即敕(律)令。

  敕符在仪式过程中即符令,这里的令是指祷告于某仙某神或天兵(道士念白是命令),告诉他们“本道长是奉哪位上仙命令你们什麽什麽这样那样……”,然后接上主持(主事)这道盖上印的符咒上仙,不写哪位神仙,但是,如符咒最上头有3个勾的,就是奉三清之命(玉清、太清、上清);如果是捉拿比较厉害僵尸鬼怪的,通常下面还会接上一串拧麻花样的线条,那是代表“捆仙绳”。这是符的主要功能效果等;最下面,是称为“符胆”,通常是个“罡”或是(道士无法表达,因为是纯线条图画,只能用动作来观摩示意)支撑整个‘敕令与符咒’的灵魂。最后,正统的敕符令还要盖上主事神仙的印章——就如同一纸公文。

  (四)安龙——复龙

  在民间“安龙、复龙”,俗建筑斋醮科仪、四方动土之信仰。时辰一到活动开始,王氏子孙统统做好前后排序准备,在法师提前选好的山上参与祭拜,一路点燃红色香烛(提前几天就已在山上按顺序劈开火路,活动开始后已安排了防火救护人员多人,以防失火)。大家抬着已备好的供奉祭品,除了平常的果糖、鸡(在山上现宰)、刀肉,增添了手工用面粉制作的“天地、神龙、动植物”(太阳、月亮、十二生肖、龙头虎尾、山花野草等等)。爬到提前选好山形的卧龙地点,法师开始拜祭,一手握铃铛、一手在东、南、西、北、中的地上分别落下两枚阴阳锭,法师在地上看“阴阳锭”掉在地面上的结果,再处理后面的念白,团队开始吹拉弹唱,这时锣鼓声、鞭炮声响彻整个山峦,接着法师开始高唱“安龙、复龙”的呼龙口诀:

  “九天玄女黄石公,五行八卦此山中。祖师全是阴阳龙,山神动物显灵通。阳从左边团团转,阴从右边转转通。有人识得阴阳法,何愁大地不相逢。手拿罗经八卦神,盘古初分天地人。三山九侯神仙法,入世出世救世人。天灵开,地灵开,四方神圣好安排。我是仙师真弟子,昆仑灵鹫驱龙来……”。

  最后齐念,祈求天帝、太岁、人丁兴盛、万事顺遂。焚香烧金纸,以谢五方土地、五方神龙护佑善信家宅安定,祈请日后继续庇佑祖祖孙孙平安健康,事业兴旺。法师念唱完毕,开始鸣大小鞭炮,现场气氛震耳如雷,悠悠的道教音乐继续在山中回响。(法师唱完两本经书大约半个时辰下山回祠堂,晚饭后至三更祭祖活动还有两个仪式程序,破地狱和炼火,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展开阐述)。

  (五)度狐

  从先民由鬼神崇拜引申出祖先崇拜,中国人逢年过节,都有为太公太婆做羮饭的习俗,上香献酒,请自已先逝的亲人们回家吃饭,团聚。大部分的中国人,认为死去的亲人,并没有远离,他们仍会在阴世保佑自己,甚至会认为自己取得一些成就或某次躲过的灾祸,都是托太公太婆和死去亲人的保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对某个家族来说,祖先也是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神。度狐就是整个祭祖活动的最后一个程序核心之一。

  度狐道教里又称坐台,道士的身份即法师、祭司,是指祭祖或某一种法事的职称,如“巫”。度狐在半夜三更后“丑”时开始。整场的内容除祭拜,主要由道教音乐的配合来完成。

  道教音乐又分 “祭祀音乐”“道场音乐”、“法事音乐”。它由器乐、声乐两部份组成。活动时以器乐里的钟、磬、鼓、木鱼、云锣等为主,并配有吹管、弹拨、拉弦乐器。声乐以法师宣戒诵咒、赞神吟表的独唱以及道士的表白、道教徒、道众们的齐唱等形式。器乐演奏完全常服从于法事仪轨的需要。以道教法事情节组合串联各种诵、赞、颂、偈等道曲的说唱内容,就是道教音乐在道教祭拜,斋醮等活动中的运用。

  先在村口搭台两层,“丑”时一到摆好香灯,供祭祖先,两碗白米饭三根筷子,左右两边各一碗,右边一碗米饭一双筷子,左边一碗米饭一根筷子。道教民间立筷子驱邪术又名“站水碗”“立碗筷”可以立着,可以横着。由道士烧香,供上祭品,作 “请客吃饭”, 就是把孤魂野鬼先请来吃饱,送走后,主人即“先祖”,再吃饭饮酒,也称礼仪上的“待客之道”,这种仪式曾作为简单有效的驱邪法,风靡民间各地。

  宗教文化里,度狐仪式起源很早,这种进行人事通于神事的祭祀活动首先要建构庙坛,这种设施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临时的,也有长期的(如宗祠),有置于荒郊野外,也有置于生活区中,古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后礼。”(《礼记·表记》)凡人迹所到,庙坛无不与之伴随。

  摆好后音乐响起,随着吹拉弹唱与宗教祈诵仪式紧密的结合,给幽暗的晚上增添了气氛。同时警戒了道士精神上的集中,倾心念道,加强文本的记诵,又有祭拜的宗教感染力,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抚慰。音乐的美离不开声音,但声音只是把我们引向音乐所表现的宗教意境的媒介,这个时刻通过音乐把思维联想的情感起到体验因素。

  度狐并不是单一的祭祖还有外来客(指孤魂野鬼),道士唱完一段音乐,马上离开坐台,手持法剑走向离村口的对面山脚路边供祭,另有几位装扮牛头马面的先行(开山劈路),大约一里地,拜祭客人 (孤魂野鬼) 叫临时祭坛。法师开始用法剑施行“法术”,配以不同的手势祭孤魂野鬼。

  “法术与手势”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巫觋,方士。汉时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设立天师、祭酒制度,传教地区设立禁治坛室,法术,手势剑术便使用于斋醮礼仪中,道教正一是代表上天传达旨意,同时又把民间百姓愿望禀告神灵的中枢人物,因此,《道教文化面面观》道教法师的手势与法术:“他的‘法术必定与天、人、自然界有关,他的手势必定能下达旨意,指挥神鬼兵曹、伏魔降邪,祭坛时是带有权威性,神人合一性’。成为正一派道法特点之一。”

  临时祭坛法师需用半个时辰的法术,结束时与牛头马面转身飞速跑回村口继续为神灵“度狐”,道教音乐继续响起,在这神秘的夜晚,心理体验告诉我们,宗教意味的音乐是借乐音唤起的音乐形象来启发信徒们创造性的想象,刺激道教徒的宗教情感与各种祭祀形式的感触与交流。

  在度狐祭祀过程中,道教音乐起到了追求内容与形式中有召神遣将镇煞邪魔的威武,也有幽雅恬静清新的步仙乐章。既给人一种神圣的体验,又使人沉浸在脱俗入仙的梦幻之中。道士通过音乐的表现在坐台上诵经、祈福、赞礼,……长达两个时辰的内容表述,直到第二天清晨五更鸡鸣全部祭拜完毕。最终客家祭祖的核心已全部融入到最后度狐这一环节里。理解为先祖(神灵)通过法师这一中介,在神灵的庇佑下祈福消灾,造福子孙后代。明哲进取,光宗耀祖。通过祭祖达到了和谐共处的宗教信仰。

  小结:从祭祀活动形式看,表达生者对亡人的一种缅怀心理——思念,释放着生者对过世亡灵的一种特殊的思念方式。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纪念先人和什么迷信不迷信没有关系,这是一种尊重,一种对于先人发自内心的敬爱和感恩,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如果这些悼念方式不是一种纪念,那么那些纪念伟大人物的纪念馆岂不是一种浪费?

  所以说,烧纸钱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世道人心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之一,剔除糟粕的,留下优秀的。只是在今天祭祀的同时,要考虑到活动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问题,要以环保意识当之首位来改变生态祭祀的形式,但是其表达感恩的精神内核应该继承下来。

  祭祀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的,如旧的殡葬习俗固然能让我们怀念前辈,与时俱进的殡葬文化也更加应该值得提倡。如今的习俗,已经逐渐使人们的祭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人们逐渐认识并且喜欢采取文明的祭祀方式,还有的用十分流行的网络祭祀来怀念自己的先人。

  网络祭祀是指将传统的祭祀方式和流程放在网络上进行,这样不仅祭祀容易、方便、简洁,取代了传统祭祀的奔波劳碌和繁杂的祭祀流程,同时也没有烟火等的危险和污染,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增加亲切感,尤其可以保留逝者生前的影相资料和文献资料,以及祭祀者的祭祀心路历程,同时也为祭祀者节省了许多额外支出。在祭祀网上,人们一样可以在虚拟坏境中进行传统的祭祀方式,例如扫墓,烧纸,献贡品、献花,放灯,也可以在网络上采取点歌,写祭文,书写期许,系丝带,折纸鹤,以及祭奠性的文章等这些与时俱进的祭祖方式,而且更加容易和直接的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

  信仰不分国界,不分群体,是每个民族的自厚积淀、指引社会群体生命方向的精神光茫,它可以是无尽之灯;生生不息,民间习俗是每个民族的苍劲大树,根深叶茂,可抵风雨之暴,生命力之顽强,每个民族文化的至高境界是通融的,我们应守护好自己的本土宗教文化,于高处去消除文化间的隔阂,追求世界与本民族之间的和谐,而不是在低层次上彼此冷战!把道教教义中的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慈爱宽容、谦让不争、清静恬淡、抱朴守真、劝善济世等有益于净化人们的心灵阐发与弘扬,让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中的思想精髓、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向上的作用。

  这里,也许我们把话题扯得稍远了些。客家祭祖自然崇拜之神。虽程序繁多,但过去老百姓种田要祭田公田婆,打井要祭龙王,开山要祭山神,无不有祭。改革开放后祭祖是大家看似一项难得的娱乐,许多摄影师新闻媒体在现场争先恐后的抢镜头,在大家看来都是观赏性极强的一次好机会。

  现在,归结到论述的题旨上来。从以上关于客家“祭祖”习俗的具体剖析,我们窥探了客家系族,通过祭祖的民族文化积淀、广泛而深邃的与道教文化内涵相融合。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祭祖”反映了客家系族“家文化”的风俗,它不同的是重视祭祀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渊源关系的。

  其二,“祭祖”继承了客家子孙氏族的欢聚集会、喜庆丰收、分享成果、游艺娱乐的古老传统。

  其三,“祭祖”表现了客家儿女对祖先的艰苦创业和卓越才华的酬谢之情,赞美之意,念祖怀旧,酬神谢祖,是客家孝文化常见的传统风俗。两者如出一辙,相互辉映历史,突显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