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若干思考
日期:2020-08-04 09:28    来源:丽水史志(2020年第2期)   作者:龚志伟 浏览量:

  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文化类型的创作实践活动, 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的文化审视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可歌可泣的浙西南革命历史的尊重和回应,更是切实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奋力开辟绿色新丽水发展新境界的客观要求和政治担当。

  一、浙西南革命的基本历史意象

  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首先必须立足于浙西南革命的历史场景和历史贡献。浙西南地区(丽水市)是典型的革命老区,是较早由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的地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等红军,在浙西南历经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丽水市也因此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全部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区。

  1.浙西南革命的发展源流

  浙西南地区的党组织活动滥觞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1926年,在上海入党的青田籍中共党员周定(1897-1927)奉命返回家乡敖里(今属文成县)发展党组织。1927年,浙西南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同年10月又建立起了浙西南第一个中共县委——遂昌县委。从此这里红旗不倒,愈焕光彩:1929年底,缙云县苏维埃政府在缙云县壶镇区下坑真因寺(今属磐安县)成立;在红军初创时期,遂昌县工农革命军成为党在浙西南建立的第一支革命武装;1935年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国民党军重兵合围失败后,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分局指示,以北上先遣队先头部队和突围部队为基础,迅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于1935年2月27日从江西上饶出发, 经由闽北转向浙西南, 4月27日,挺进师取得斋郎战斗的胜利,打开了“进入浙西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通道”,这是中央红军在浙江开辟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也是革命处于低潮时全国仅有的几个仍熊熊燃起革命烈火的地区之一,是“南方革命的一个战略支点”;在抗日战争时期,地处浙西南的丽水一度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驻地、国共合作领导浙江抗战的大后方,是中共中央东南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东局的重要联络地区;在解放战争时期,浙西南仍然是浙江的一块重要游击根据地。

  2.浙西南革命的历史地位

  浙西南革命作为全国革命低潮时期在中国农村开展的为数很少的武装斗争,并开辟了党在浙江第一块最完整、正规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是策应了中央红军伟大长征。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国民党统治后院,使国民党有了后顾之忧,迅速吸引、长期牵制了国民党军7万兵力,减轻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军事压力,从而在策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伟大的长征。刘英指出:“浙西南斗争极为重要……尤其是挺进师到达浙江以来,不仅牵制了进攻闽北、闽东之敌,而且对于闽浙赣皖四省边区斗争的开展也有极重要的意义。”粟裕认为:“在敌人的心腹区域沉重地打击敌人,较长期地吸引和牵制了敌人相当数量兵力……对敌人力量的消耗与打击是难以用数字表达的……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策应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和掩护了邻近兄弟游击区的斗争。”二是拓展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版图,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战略支点。挺进师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创建了以松阳玉溪、龙泉住溪、遂昌王村口为中心纵横百余公里的革命根据地,既是红军挺进师开展武装斗争的据点,也是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南方的一个战略支点。三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注重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是红军开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粟裕、刘英根据浙西南的地理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创造性地运用了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创造了一整套游击战术,形成了“敌进我进”的军事方针。而作为军事家的粟裕,其军事思想也正是形成于这一时期。

  二、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基本逻辑

  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调研时曾指出,刘英、粟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长期在此战斗,留有多处革命遗址,值得重视与挖掘。2019年6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表述语,即“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如何深入学习理解这一伟大精神,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着对其做一个初步的学术研究性的解读,以就教于方家。

  1.忠诚使命:浙西南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点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逻辑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对党忠诚、使命必达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基因和血脉传承。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为了心中永恒的信仰,从第一个党支部在遂昌建立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的革命火种就日趋燎原、燃遍全域。也正是对党和对革命的忠诚,每一个革命者都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比如,在中国革命及浙江革命斗争的严峻时期,为从战略上策应中央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顾全大局、为党分忧,遵照党的指示进入浙江。此去多年,即使是在与党中央长期隔绝的情况下,依然信仰坚定,绝对忠诚,始终坚持党的革命路线,创造性的开展“敌进我进”等形式的游击战争,创建革命基地,先后建立了浙江第一个红色政权,组建了浙江第一支人民游击队,开辟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包括宗孟平、黄富武、许信焜、张麒麟在内的浙西南四任特委书记在内的1500多名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永不放弃,将热血洒在了浙西南红色土地上,充分显示共产党员的担当,也用担当彰显了使命。正如刘英所言,他们“在组织行动上表现了自己是先进的军队,和艰苦卓绝的为党的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战士”。浙江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诸多“第一”,无不充满着艰辛、曲折、苦难,也正是历经千辛万苦的胜利,更充分展现出了浙西南革命队伍的忠诚和担当。因此,忠诚于历史和人民的使命,并为此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铁军的精神,为此付出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构成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逻辑起点,这种精神也成为支撑和引领浙西南革命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历经磨难、矢志不渝,接续奋斗、死而后已的根本动力,成为浙西南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内在力量。

  2.求是挺进:浙西南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

  追求真理,实现理想,从来没有平坦的大路可以走。在23年的浙西南革命历程中,无数革命前辈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真理和信仰而战。据不完全统计,自1935年孤军深入来到浙西南后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千难万险的环境中,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历经了300余场大小战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生死斗争,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粟裕、刘英等领导革命队伍紧紧依靠群众,把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在战术上,创造性实施“敌进我进”战术,同时,把公开的武装斗争同隐蔽的群众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以“突击队”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根据地建设,以“牵制队”的武装斗争来打击敌人、实现掩护基本游击地区并发展新游击区的崭新游击战形式,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在政权建设上,在敌我争夺频繁的边缘地区建立“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保证了根据地各级苏维埃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经济上,建立了基本军事工业,自力更生,保证红军战争基本物资的供应;在革命文化上,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革命文化活动,不断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将革命星火燃遍整个浙西南。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地区的组织发展和武装斗争情况,正是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创新的过程中,革命队伍才一次次绝处逢生并发展壮大,在中国革命陷入低潮的情况下打开了新的局面。这种追求真理而求是创新、敢闯新路而勇于挺进的精神,构成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

  3.植根人民:浙西南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全心全意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就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浙西南地处山区,地瘠民贫,加之国民党反动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浙西南中共党组织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积极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坚定地为劳苦大众谋利益。挺进师一到浙西南就马上开展的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针对有些同志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挺进师与特委领导专门就群众工作进行指导,并提出了全体指战员全员做群众工作的要求,要求每人每天写五条标语,找十个群众谈话,并相机召集群众大会,建立各种群众组织。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浙西南广大人民群众被发动起来了,打土豪、分田地,广大群众革命的积极性与热情空前高涨,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的“青帮”组织成为党和红军坚定的后盾力量。他们或参加红军、或参加赤卫队、或参加其它群众革命组织来保卫革命果实,“群众自动地替红军担任运输、向导及治疗伤病员,并自动地组织游击队,进行分粮和策反工作。”革命形势发生了迅速的变化,“来自仙霞岭的革命霞光,已照映得浙西南一片火红”。敌人惊呼:“浙南十余县土地遂笼罩于赤焰绛雾之中”“星星之火,遂有燎原之势”。党与根据地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根据地人民全心全意的支持,成为浙西南根据地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而一切为了人民,也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革命为民、执政为民的鲜明特色,体现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为人民的历史担当。

  三、在绿色新丽水建设中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站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新起点上,我们弘扬和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浙西南革命精神”中汲取信仰的磅礴伟力,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提振践行“两山”理念的内生动力,永不懈怠,敢闯新路,进一步发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的潜在动能,高质量谱写“八八战略”绿色丽水新篇章。

  1.用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彰显忠诚使命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每个同志都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始终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用胸怀大局体现绝对忠诚。今天的丽水,正处在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肩负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的重大使命。值此关头,更加需要全体党员干部精神凝聚、意志团结,承担起时代的责任。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培养“知势明理”的理性思维,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敞开胸襟,在端正得失观中胸怀全局,正确处理好企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不断提高从大局上观察分析问题、谋全局抓大事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始终做到不因局势纷繁复杂而迷向,不以局部小胜小负而动心,不为眼前既得既失而纠结,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也才能在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中良性互动,在城乡协同发展中实现自我腾飞。

  担当体现胸怀、勇气,彰显党性、格局,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和时代责任。多年来的薪火相传、血脉相承,作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一种体现,担当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丽水大地。这些年,丽水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嘱托,坚定不移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吃生态饭,以坚如磐石的定力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了绿色发展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重大跃变,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无不彰显出为国为民的担当。站在时代的新起点,这种担当精神将要求并激励我们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对照革命先辈的忠诚品质和担当精神,以再出发的心态、冲锋者的姿态,把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好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等作为“丽水之干”的主战场,知责善为,担责敢为,尽责能为。切实增强政治担当,不忘初心,敢于亮剑,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造福;切实增强历史担当,勇立潮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负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切实增强责任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做发展的开路人,倾力推进让百姓坐拥青山、更得金山的特色改革,高质量谱写“八八战略”丽水新篇章。

  2.以艰苦创业、锲而不舍践行求是挺进的精神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革命先辈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毫不畏惧、敢为人先,在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中,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向新生、走向胜利。今天,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丽水取得了绿色发展的喜人成绩,抓住了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赢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赞誉。当前的丽水正处在一个绿色大转型、绿色大变革、绿色大崛起的特殊时期,潜力无限、希望无限。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低、小、散、弱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还未完全打开,等等,都是丽水进一步发展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战争远去,暂无硝烟,但前路依然荆棘。我们可以大有作为,也必须奋发有为。唯有艰苦创业,才能“敢教日月换新天”。因此,必须牢牢扭住“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基本市情,实事求是的直面困难和挑战,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在深刻领悟“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中找寻立场、观点、方法,敢于担责、敢于亮剑、敢于改革,围绕“丽水之赞”寄予的使命任务,扑下身子,愿意干苦差事、琐碎事,把士气鼓得高高的,把落地砸得实实的,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在创新实践中践行“丽水之干”,开辟新时代丽水发展新境界。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求真务实,持恒者远。建设绿色新丽水没有捷径,需要干部群众咬定目标,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滞于眼前,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前挺进的机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此,要全力突破思维的禁锢,冲破常规的束缚,深刻理解“两山”理念所蕴含的发展内涵,以解放和发展人的思想为先导,以更大力度冲破思想障碍、破除观念藩篱,坚决克服在发展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不必转化”的守成心态、“不用转化”的盲目认知、“不敢转化”的畏难意识、“不会转化”的本领欠缺等认识误区,旗帜鲜明地树立起发展的观点。要运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加强对宏观政策的把握,做实做好GDP和GEP规模总量的分析,突出谋好抓好项目,不断扩大有效投资,积极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全力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使GEP更多更好更快更直接地转化为GDP,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努力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以“丽水之干”立行高质量绿色发展,致力于生态提标、产业创新、交通先行、改革开放与民生改善,全面培育生态经济新引擎,打造绿水青山新优势,构建区域发展新轴线和互利共赢新局面。要挺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精气神,努力追寻真理和信仰,张扬锲而不舍的奋进气势、拿出驰而不息的踏实精神,激起破旧立新的创新意识,燃起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拼命干、迈开步子踏实干,快马加鞭不下鞍、一步紧跟一步行,在克难攻坚中开拓新常态下丽水的砥砺之路、腾飞之路。

  3.以依靠群众、共建共享升华植根人民的精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同舟共济,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植根人民,首先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汲取以群众为根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智慧,矢志不渝坚持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立场,“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今天的丽水,潜力无限,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无论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还是建设丽水大花园,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大力弘扬讲政治、顾大局、重实干、甘奉献的良好作风,怀着真情干实事、拿出真心干好事、善用真招干成事,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多上山下地熟悉产业,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在与乡亲们同甘共苦、摸爬滚打中建立血肉联系;要有善于发现群众困难的洞察力和解决群众困难的执行力,扑下身子解难题,化解群众烦心事,消除群众揪心事,沉到基层抓落实,着力疏通发展堵点,纾解民生痛点,赢得群众心底的信任,汇聚深化改革的民智,激发促进发展的民力。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植根人民,必须把共建共享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尺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党和国家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扛起政治责任,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担当,坚持品质发展,正确处理“人与城”、“产与城”、“乡与城”的关系,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服务生态建设,更优地惠及群众利益;进一步补齐发展短板,做好民生改善文章,努力改善基础条件,拓宽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抓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营造宜居环境,让群众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舒心;要深化农村各项制度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拓展创业增收富民空间,通过新农人的创意引领,使丽水乡村山水更绿、群众更富、生活更美。在共建共享中让丽水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服务并统一于高品质的美好生活,走出具有丽水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人民幸福之路。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