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浙西南革命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指引
日期:2020-11-02 16:28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田 超 浏览量: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精神传承和信仰赓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次革命老区之行,都体现着对红色革命精神的求索与弘扬,也充满着对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期望。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周恩来、粟裕、刘英等无数革命先辈,在国民党统治区缔造,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锤炼、培育和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脱贫攻坚又是一座中国共产党要征服的高山,是一场持久艰难的战斗,进一步领会和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分析其与脱贫攻坚的内在联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探源

1934年7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利,为牵制和调动国民党军队,掩护红军主力突围,北上抗日先遣队(以下简称先遣队)以自身的牺牲策应保证了中央的安全转移。根据中央军区命令,先遣队余部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以下简称挺进师),其主要任务是:“经过闽北到浙江,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创立苏维埃新的根据地。”不论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还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其前身都是中央苏区身经百战的英勇红军,他们在浙西南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因而所激发出来的斗争精神也撼动天地。

(一)创建革命根据地

浙西南地处山区,人民生活格外艰苦,加之国民党反动派的苛捐杂税,山区人民时常过着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这里的畲族群众除了遭受阶级压迫之外,还要承受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政策的压迫。1935年1月,粟裕、刘英率领由538名挺进师将士,客服重重困难,毅然直驱浙江,并选定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地区作为根据地。多年后粟裕回忆说:“我军所到之处,都有大批群众跟着、簇拥着,复仇的呐喊声,胜利的欢呼声,山鸣谷应,日夜不绝。反动区、乡政权瓦解了,接着就建起农民、青年、妇女、赤卫队等各种革命群众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浙西南的面貌焕然一新,浙西南人民一心向着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他们踊跃参加红军,开展土地革命,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挺进师最终建立起浙西南根据地。

(二)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

浙西南是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民风淳厚,人民富于革命斗争传统,具有极为坚韧的反抗精神。这一斗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是焕发出对反动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英勇气概。挺进师进入浙西南,革命力量形成合流,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一步步巩固壮大起来,成为楔入敌人腹地的红色堡垒,这一红色堡垒,打击、吸引、牵制了敌人相当数量的兵力。仅在两次反“清剿”战争中,就先后吸引国民党罗卓英、刘建绪部国民党正规军三十二个团70000多人的围剿,较好地策应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这一红色堡垒,搞得国民党长期如坐针毡,如鲠在喉,被动不堪,但却让浙江广大群众受到革命的熏陶和影响,了解认同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人越来越多,为后来浙西南和浙江的解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挺进师政委刘英总结指出:“只要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论国内外形势如何的严重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的恶劣,如能坚持到底,团结一致与万众一心,最后胜利必然属于我们。”“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与上下一致的团结,要完成党所给予我们的任务与顽强的坚持斗争也是不可能的。”这是浙西南革命得出的历史结论。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它是红军主力长征之后、南方革命根据地纷纷收缩乃至丧失、中国革命总体上处于艰难逆境之时而诞生的一块崭新的根据地。它的建立,彰显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新局面的奋斗精神,保存了党领导下的南方一块重要战略区域,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二、浙西南革命精神产生于革命重要时期

一个伟大革命精神的产生,都有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社会背景。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在革命战争的血雨腥风、峥嵘岁月中不断砥砺、丰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革命精神不可或缺的精神之环,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特殊的革命战争形势和斗争历史条件是浙西南革命精神产生的客观决定因素。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中国革命精神在浙西南革命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她的提出,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宝库增添了新的宝贵财富。

(一)浙西南革命精神是特殊的时代产物

在粟裕、刘英率领下挺进师以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龙泉、遂昌、松阳等五县纵横100多公里的土地上,创建了浙境内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与其他根据地大都处于一省或几省交界处一样,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处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不同之处在于,其他根据地大都远离国民党统治核心区域,而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则紧贴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众所周知,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家,也是国民党着力打造的所谓模范省。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直接威慑到国民党的核心区域和利益,国民党对此非常忌惮,不断发动“清剿”行动。红军挺进师采取游击战术,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数次“清剿”,并成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和浙西南军分区,组建了浙南第一支人民游击队——松遂龙游击总队,成立了浙南第一个红色政权——竹溪苏维埃政府。毋庸置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挺进师经历了异常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任务,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二)浙西南革命精神铸造于残酷的国统区斗争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在浙西南(今丽水市)及其周边毗邻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缔造、凝结而成的战斗精神、胜利精神,渗透在浙西南革命斗争实践的全过程。在浙西南地区三年的游击战争中,挺进师孤军深入,完成了牵制国民党兵力以配合红军主力北上抗日的历史使命;他们由小变大,三年时间将革命星火燃遍整个浙西南,在此过程中,四任特委书记宗孟平、黄富武、许信焜、张麒麟,前赴后继为革命全部壮烈牺牲。粟裕曾指出:浙西南子弟兵,觉悟很高,甘愿为保卫家乡、保卫红色政权、保卫土地革命而英勇献身。叶飞将军说过,在整个大革命时期,畲族同胞没有出过一个叛徒。他们经受住了种种磨难,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革命气节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这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浙西南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此给予特别赞誉。这些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奋斗诗篇,值得我们永远缅怀铭记。

(三)浙西南精神体现了革命本质属性

多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进行了有益探讨和提炼深化,产生了诸多说法,概括起来内涵表述语是“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宏观地把先辈们的百折不挠、攻坚克难、服务群众等各种情怀都概括体现出来。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示和升华。

政治坚定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灵魂。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选择。艰难能够摧垮人的身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挺进师的前身是北上抗日先遣队,他们是党中央直接指挥下的一支军队,“听党指挥、对党忠诚”是其根本特征,正是基于这一崇高艰巨的历史使命,面对反动势力盘根错节、环境特别恶劣的浙江,在失去上级领导、陷入孤军奋战的情况下,挺进师出色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31岁的蔡鸿猷被捕入狱后在临刑前写下了绝笔诗,“赤血染黄花,磷光照万家”,表达矢志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伟大胸怀;中共浙西南特委书记黄富武被捕后,敌人设宴劝降,但他严词痛斥,抱定献身革命之决心,坚贞不屈,昂首就义……“不管形势怎样险恶,鼓舞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念,相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总要胜利的,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坚定的信仰、牢固的信念,这是粟裕的回答,也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底色。

勇于开拓创新是浙西南革命精神最具特征的内涵。烽火硝烟的1935年2月,为策应红军主力长征,仅538余人的挺进师,受命于危难之际,在粟裕和刘英的带领下,在浙西南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众所周知,包括浙西南在内的浙江省是国民党的核心统治区,也是国民党重兵防守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敌人重兵防守,也要毅然挺进,并且用“挺进师”的旗号来标识自己的使命,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庆元斋郎村、遂昌姚岭村、松阳小吉村……他们穿行于丽水深山密林之中,天当房,地当床,野菜当干粮,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着殊死顽强的战斗,就是为了闯出一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星火燎原之路。粟裕提出的“敌进我进”就是挺进师挺进精神的生动写照,其间虽多次陷入绝境,但是革命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坚持三年的游击战,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百炼成钢。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造就了以粟裕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干部队伍。在后来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他们仍然冲锋在前,发挥了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

人民至上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精髓。当时,因受到国民党军封锁,浙西南地区生活物资极度匮乏,部队和当地百姓饮食条件非常艰苦,红军每到一地都要打土豪、开仓济贫,并从根本上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开展土地革命,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当年浙西南革命斗争中得到鲜明的体现。193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粟裕带领着部队去攻打宣平县城,途经一个“蟠桃园”,正值桃子成熟。经过长时间急行军的他们,又累又饿又渴,看着一个个香气袭人的大红桃子,都忍不住口水直流。但在桃园休息了一个晚上,他们硬是没有摘走一个桃子,只是“望桃止渴”“枕桃入睡”,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军队”。民众支持,军民融合,成为浙西南革命的一个突出特色。

中国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的逆境中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孕育和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基因、精神特质、内在禀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所独有的、相对独立的红色精神谱系。浙西南这块红土地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浙西南革命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浙西南革命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从思想底蕴上内涵相同、相互融合,从价值导向上前后相接、高度一致,从精神追求上理念相通、同心同向。

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与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弘扬红色文化、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革命老区的定义

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最重要的发源地。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他开门见山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以浙江省为例,据统计重要革命遗址遗迹共有2443处,是全国较多的省份之一,并且32个县(市、区)、517个乡镇被划定为革命老区,老区村共有12245个,“浙里红”即是对“浙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的凝炼。

(二)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全过程,其中蕴含了丰富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超越时空的导向功能、育人功能以及凝聚功能,是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动力和不竭资源。如浙江著名的革命老区丽水的红色历史,它见证了党和军队成长壮大的革命历程,这些红色资源是丽水大地历史文脉和精神图谱的新时代坐标,也是全体浙江人民和全党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据统计,丽水现存革命遗址429处,5个县入选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数量上均位居全省第一;所辖9个县均被省政府公布为革命老根据地县,这在浙江全省也是唯一的。传统并不是已然死去的东西,它活在每一代人的身上,每一代人的延续就构成了传统延续,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有形载体。

(三)革命老区与红色文化资源

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牢固基石。走得再远,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成就再辉煌,也不能忘记曾经的奋斗和牺牲。回顾党史、军史、国史,一系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革命老区。革命老区曾经涌现出无数英雄烈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形成了宝贵的老区精神,成为红色文化的主流部分;革命老区仍然遗存的大量革命遗址遗迹,成为红色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革命老区广大群众同党和人民军队形成的深厚感情,为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红色文化既是一种政治性的文化,也是一种民族性、大众性的文化。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所凝结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具有“成风化人、润物细无声”的重要现实意义。

四、浙西南革命精神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顺境不懈怠、逆境不退缩,始终保持坚定的目标。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改革开放后的“三步走”战略到新时代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从温饱、小康、全面小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在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未来逻辑上环环相扣。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工作是党和国家必须经历、必须要胜利的新征程。如今,脱贫攻坚工作也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原因各异、情况更为复杂;同时,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困难多、责任大,更需要革命精神的指引和鼓舞。

(一)坚定理想信念,激发脱贫攻坚的信仰之魂

理想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也是浙西南的最显著特征。信仰是一个人的至高操守,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脱贫攻坚是基于我国国情,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发起的重要战役,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存在数千年之久的贫困问题,要在整体贫困落后的基础上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坚定崇高的信仰,坚守价值追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增强带领人民脱贫奔小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2020年初,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党员干部。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所以,要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确保选派的驻村干部不仅脱贫攻坚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铭记党的关怀,进一步坚定热爱党、跟党走的信念,把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念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通过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群众患难与共,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得以形成的外部条件。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解人民所困,实现人民的美好祈愿,就是党始终不渝的使命责任。十八大以来,党号召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座谈会上强调,“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在充分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同时,习近平特别指出,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值得借鉴的是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32个老区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7685亿元,其中8个进入全国百强县。人民的政党为人民,党永远是人民幸福路上的引路人,党就是人民追寻美好未来的坚强后盾,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三)脱贫重在“挖根”,增强脱贫致富的自觉性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相比革命战争年代干事创业的激情澎湃,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梦想精神与奋斗精神较为衰退弱化,主动开拓创新发展的意识缺位,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也是扶贫工作中最关键和紧张的内容。浙西南革命精神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正是脱贫工作中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最佳教育资源。要夺取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脱贫攻坚要彻底“挖根”,就要把重点放在“扶人”上,“扶”是脱贫致富的外因,被扶的人自强不息、勤劳奋斗、自力更生才是脱贫致富的内因。要破除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激发他们致富脱贫的志气与信心,树立起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正确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点要为贫苦户创造机会,培养谋生能力,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他们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意识与能力。只有最终把“人”扶起来,“授人以渔”,激发内生动力,让人依靠自己双手,依靠勤劳和智慧,才能敲开幸福之门。

(四)注重政策指引,为老区“塑形”“铸魂”

我国贫困地区群众大都生活在山高路远的偏僻农村,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区位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脱贫攻坚战即是攻坚克难的勇敢之战,也是共同奋斗的人民之战。梁弄镇位于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该镇横坎头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本世纪初,横坎头还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较低的经济薄弱村。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遵照习近平的重要指示精神,横坎头村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走上了全面小康道路,相继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据了解,2017年梁弄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亿元,红色旅游的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日益显现。从烽火岁月到新时代,这些红色热土正展现新颜,依托红色资源书写乡村振兴的“新传奇”。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红色资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塑形”,以红色文化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铸魂”,通过开发利用红色史迹、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打造红色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下一步我省将以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发展品质为主题,着力创新红色旅游体制机制,完善红色旅游景区体系建设,激发红色旅游发展活力,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与当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扩大红色旅游扶贫及改善民生效应。从贫穷的革命老区到红火的旅游目的地,余姚市梁弄镇的蜕变是全国扶贫富民工程的一个典型与缩影。

伟大历史征程,孕育伟大革命精神,滋养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英勇奋斗、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在决胜全面小康、全面迈上高质量绿色发展新征程中,回答好新的时代课题,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好浙西南革命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历史镜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最后胜利提供信心和动力,在丽水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田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