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在处州大地革命征程中孕育并生成的伟大中国革命精神,其基本内涵为“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浙西南革命精神以“红船精神”为源头,是中国革命精神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红船精神”与浙西南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具有高度一致性。新时代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实际上也是对“红船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一、浙西南革命精神与“红船精神”的谱系甄别
(一)浙西南革命精神与“红船精神”基因同源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鲜明的革命品格和政治灵魂。时至今日,“红船精神”依然烛照着时代发展的方向。浙江另一片革命热地——浙西南同样也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浙西南革命斗争肇始于1926年冬,浙西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到1949年5月浙西南全境解放,23年革命光辉岁月孕育并形成了以“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为核心的浙西南革命精神。“红船精神”与浙西南革命精神都产生于浙江,二者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且这两种精神具有内在同源性。一方面,“红船精神”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历史与逻辑起点,浙西南革命斗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处州大地为革命根据地的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浙西南革命斗争淬炼出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则与“红船精神”理念相通、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浙西南革命精神是“红船精神”在浙西南革命斗争的典型体现。在浙西南革命进程中,不论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还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其前身都是中央苏区红军。刘英、粟裕长期跟随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并肩作战,积累了丰富革命斗争经验,他们在革命最困难、最艰苦时刻毅然决然地领导浙西南各族人民进行了撼天动地革命斗争,坚决听党指挥,一心跟党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英勇气概谱写出浙西南革命精神与“红船精神”交相辉映的革命赞歌。
(二)“红船精神”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源头”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指出,“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摇篮”,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初心,是中国革命的原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在“红船精神”的激励和引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走向延安,运筹帷幄于西柏坡,解放全中国,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奋勇前行,正是这“红船精神”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烽火中首当其冲、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航标灯,引领中国革命乘风破浪。在浙西南这块革命热土上,“红船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和浙西南人民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铭记和坚守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刘英、粟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为代表革命军队与浙西南广大人民群众英勇奋战,用革命热血培育和淬炼出了浙西南革命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浙西南广大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精神,其革命原点可追溯至“红船精神”,并且与“红船精神”一以贯之,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浙西南革命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活水”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中国革命精神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的具体呈现,是浙西南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从1927年1月丽水遂昌第一个党组织建立到1949年5月浙西南全境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浙西南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长达23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曾经既有低谷,也有高朝;既有挫折,也有胜利;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即使在革命最艰难时期、长期失去上级党组织领导危急时刻刻依然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以独立自主的革命气概把革命进行到底。长期革命斗争孕育并形成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独特精神品格:忠诚使命是革命精神最深刻的内核,求是挺进是革命精神最突出的特质;植根人民是革命精神最重要的指引,三者有机统一,相互贯通,并且浙西南革命精神打上了深深的红色革命烙印,内蕴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一股雄壮洪流,是“红船精神”流淌出来的中国革命精神的“活水”。
二、浙西南革命精神对“红船精神”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红血脉的传承,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处州大地革命斗争壮丽史诗的写照,追根溯源,浙西南革命精神是“红船精神”红色基因的发展与传承,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首创精神的传承:“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到“求是挺进”
陈独秀和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的领军人物,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1920年5月,陈独秀、李达、陈望道等人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并着手起草党的纲领草案,8月在陈独秀的主持下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早期共产党组织,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当时上海早期党组织还制定了党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中国共产党宣言》,出版了党的第一份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创办了党的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些为组建一个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大钊则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党的早期创始人,1920年10月领导建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且与当时上海党组织遥相呼应,共同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党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虽然还是一个仅仅有58名党员的很小的政党,但它已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指导思想,并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开始了开天辟地的革命历程,这是敢为人先的伟大创举。正是这种首创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实践和发展。当年浙西南红色热土上的革命斗争正是这种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浙西南党组织是在复杂恶劣的斗争环境中成立,但是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先遣队和挺进师在国民党严酷“围剿”下,受命于党和人民军队生存危亡之际,诱敌深入、孤军作战,义无反顾担当起策应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重任,深入敌人腹地,体现一种敢为人先的革命气概。在艰苦的浙西南革命斗争中,挺进师曾多次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络,在得不到上级组织领导和指示下,能够根据当时浙西南革命斗争的实际,创造性地探索适应当地革命斗争环境与形势的“敌进我进”的斗争方法和策略,独立自主地开展革命斗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开天辟地、求是挺进的革命创造精神,是继承 “红船精神”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首创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奋斗精神的传承:“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到“忠诚使命”
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使中国革命有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和强大精神动力,成为革命胜利的最终法宝。共产党员理想信仰的坚定程度,决定其人生道路的走向,在革命烈火的历练中,中共一大的党代表走出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与之相对应,也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归宿。他们中间有的革命到底、见证了革命的胜利;有的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有的信仰动摇,甚至背叛了革命。这些人之所以有着不同的选择,究其原因就在于是否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革命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则是“红船精神”的核心,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根本。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历史重任,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世所罕见的挫折和困难,最终走向革命胜利,就在于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革命理想高于天,并且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时浙西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各级党组织和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正是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指引和支撑下,不畏强敌、攻坚克难,最终取得了浙西南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听党指挥、对党忠诚”是浙西南革命先遣队和挺进师的根本特征,他们是一支“不辱使命”人民军队,他们的使命就是以微弱力量通过偏师北上、深入国民党核心区域,完成宣传推动抗日民族运动和牵制国民党军队,减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从而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提供必要的条件。正是基于这一崇高艰巨的历史使命,北上抗日先遣队抱定革命到底的信心,开始了“不辱使命”的曲折斗争历程。在抗日先遣队北上行动失败、损失惨重的情况下,红军挺进师坚决听党指挥,毅然挺进国民党统治区浙江,在失去上级领导、陷入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掀起浙西南革命的高潮,出色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在浙西南革命时期,许多革命先烈对信仰誓死捍卫,用生命书写忠诚,用鲜血卫护使命,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树起了一座座视死如归的革命丰碑。四任特委书记前赴后继,陈凤生、潘香凤、麻植、蔡鸿猷、季步高、黄富武、卢湛、卢勇烈等共产党人英勇就义。据不完全统计,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牺牲的英烈达1500多人,献出生命但无法查证姓名革命英烈更是不计其数。这一切无一不彰显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情怀,用无限的忠诚和英勇的豪情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勇赞歌。
(三)奉献精神的传承:“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到“植根人民”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突出特质,是党和中国革命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公开宣布自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立党为公、忠诚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立党为公、忠诚人民”的奉献精神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一条重要“生命线”。在“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一条坚持党的领导、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梦想。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没有党和红军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没有浙西南根据地的建设;没有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没有党与革命根据地人民鱼水深情的交融,持续23年的浙西南革命斗争就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立党为公、忠诚为民”这一奉献精神在当年浙西南革命斗争中得到鲜明的展现。浙西南地处山区,地瘠民贫,加之国民党反动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先遣队、挺进师一到浙西南地区就马上开展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建立各种群众组织,时时处处关心劳苦大众疾苦,并从根本上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尤其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全面开展土地革命,解决人民生活难题。这一切都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浙西南革命精神对“红船精神”的时代弘扬
“红船精神”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在建党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浙西南革命斗争的伟大征程中所形成的,是对“红船精神”的继承和发展。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点赞”丽水:“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进入新时代,丽水正处于关键发展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迫切需要用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坚持“红绿融合”全面推进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不仅是浙西南革命精神时代使命,也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对“红船精神”初心和使命的时代弘扬。
(一)“首创精神”的弘扬:以“求是挺进”为“丽水之干”赋能
“求是挺进”是对“挺进师”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练。在浙西南革命最为艰苦的时期,挺进师肩负革命使命,不畏强敌,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地深入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腹地浙西南地区,在与上级党组织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形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革命战争实际,从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注重战略与战术的灵活运用,创造了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战争奇迹。“求是挺进”既是一种革命至上的精神状态,又是破解困境的一种方法智慧。当前丽水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重要“窗口期”,厉行“丽水之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任重道远,丽水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探索之路,在这条不平坦的前进道路上,既荆棘丛生,又前程似锦;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既有经验借鉴,更需大胆创新。因此,在丽水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征程中,一方面,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挺进师“义无反顾、英勇直前”的革命斗志和“求实创新”的方法论原则,勇于挺进、善于挺进,以开天辟地的魄力,以敢为人先的革命斗志,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奋勇挺进,紧紧抓住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这个“牛鼻子”,紧扣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实现GDP和GEP“两个较快增长”打造强劲引擎,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行稳致远;另一方面,要有勇于创新,求是挺进推进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挺进”须“求是”,“求是”是方法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加快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需要在“求是”基础上不断创新,要立足“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的最大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实现“红绿融合”,全面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总之,进入新时代,丽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求是挺进”精神的引领,更需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首创精神激励,永远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股闯劲,敢拼、会拼、能拼,以“求是挺进”的韧劲赋能“丽水之干”。
(二)“奋斗精神”的弘扬:以“忠诚使命”为“丽水之干”注魂
在残酷的浙西南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革命事业甘愿奉献和牺牲一切,乃至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无限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渝。“忠诚使命”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生奋斗的动力之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必须坚决扛起一代人的担当。开辟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时代之路,是“忠诚使命”革命精神的主旋律,是新一代丽水人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是一种时代的担当。推进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绿水青山生态产品价值充分转化,让生态环境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服务丽水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现实追求,对使命的忠诚,就要始终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争取在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新突破,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蕴含的理念、方法、作风体现到丽水改革的方方面面,不断解决当下丽水人民面临的困境与难题,用“奋斗精神”把“丽水之干”落到实处,在新时代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主战场上,坚持实干创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基础上,久久为功,奋力开启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三)“奉献精神”的弘扬:以“植根人民”为“丽水之干”立根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英雄。23年浙西南革命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把革命工作植根于人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充分体现了“红船精神”中“立党为公、忠诚人民”的革命品格。例如粟裕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保持同当地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植根人民”是浙西南革命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动力源泉。浙西南革命斗争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民、力量在民、血脉在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丽水之干”则是浙西南人民的“丽水之干”。要推动丽水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步入新时代的丽水,要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需要继续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勇于担当,同丽水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勠力同心,以“丽水之干”走在时代前列,勇立改革潮头,以植根人民的情怀,求真务实,勇当丽水改革发展前沿的先行者和实干家,才能在丽水大花园核心区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