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浙西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红色浙西南
“植根人民”续写丽水发展的新篇章 ——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讲座摘要
日期:2020-10-23 16:42    来源:丽水史志网    浏览量:

 胡日旺

  丽水市把“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凝练为浙西南革命精神,既符合浙西南革命斗争历史实际,又结合了当前丽水的现实需要,是对浙西南革命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植根人民”反映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宗旨和初心,是历史与现实的重要交汇点。“植根人民”,反映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政治属性和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和水关系,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当年刘英、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挺进到浙西南的革命实践,就很好诠释了这一历史结论。1934年7月,红七军团以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出击闽浙赣地区,抵达闽浙皖赣苏区合编为红十军团后,继续向皖南出击。1935年1月,红十军团主力在江西怀玉山一带遭到优势敌人的包围袭击而失败。刘英、粟裕等率一部分突围出来的部队组建红军挺进师,挺进浙西南,后在浙西南人民的支持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红军游击战争。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没有人民这个靠山,红军就会受挫折,遭遇失败。在创建中央苏区初期,红军就有过非常深刻的教训。1929年1月,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由于没有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协助,情报不灵,消息闭塞,屡遭挫折,险象环生,险些遭受灭顶之灾。红四军下山初期的经历,深刻地教育了红四军官兵,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处处被动,寸步难行。毛泽东总结了红军建设的经验,反复告诫红军官兵,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必须时刻维护群众利益。要把打土豪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群众,要千方百计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毛泽东指出:红军打仗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党的组织。离开了这一目的,红军打仗就毫无意义。红军打仗与开展群众工作时间应该是1:10的比例。1929年4月中旬,毛泽东第一次来到江西兴国县,就强调每一位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在二苏大会上,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战争”,要求广大苏维埃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在毛泽东等人的倡导下,在苏区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光荣传统。这一传统,被红军挺进师带到了浙西南地区,并在这里发扬光大。

  第二,植根人民,是对浙西南革命斗争历史的科学总结。红军挺进师到浙西南时,正值南方各苏区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的低潮时期。部队一无援兵,二无给养,人地生疏,语言不通。浙西南是新区,党和群众基础薄弱。浙江又是蒋介石的老家,是国民党着力打造的所谓模范省。当地群众长期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对红军不了解。刘英、粟裕要求挺进师官兵要千方百计接近群众,一句一句学习当地方言,努力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发扬苏区的优良传统,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规定全体指战员每人每天写五条标语,找10个群众谈话。部队到达驻扎地,尽可能召集群众大会。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打胜仗来鼓舞群众的革命信心和斗争勇气。打土豪、分田地,分财物,给群众以实实在在的物资利益,改善贫苦群众的生活。广大群众眼看平时作威作福的反动分子被处决,情绪大为振奋,纷纷要求加入红军。从而使挺进师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由538人壮大到近千人,地方武装也发展到千余人。植根人民,真实地反映了浙西南根据地斗争的历史经验。

  第三,植根人民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反映了丽水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丽水在老区高质量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想问题、作决策都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为根本标准,努力让丽水人民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续写丽水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浙西南革命精神联合研究专家组成员)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