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村,位于壶镇盆地西北三点六公里的丘间谷地。海拔二百二十五米。分塘下、上宅、下宅三处,近代又形成铁店山自然村。现利用传世极少的有关残存文献、历史碎片来分析,拼凑复原出宋元时期北山村所发生事情的大致轮廓。
早在六朝,这里就有人居住,而且还家道殷实,菲比一般,早年城隍殿东边有数个那时候的墓砖就是明证。宋朝时,北山村民是杨、练、庞、罗;宋元之际,主要有吕、俞等姓前来定居;赵、黄二姓在明末清初迁入。
据《五云蒋氏宗谱》记载,两宋之际,有括碧桥(后名溪淤、现名好溪)“蒋勉,公户曹公之长子,文学公之曾孙也。见时多乱,隐而不仕。家贫,躬耕而食,色晏如。尝樵北山,息肩树下,见崩岸有金一器,掩之不取。归语其妻,妻怪问之。曰:‘吾一寒如此,无故而得金,安知其不为祸乎?吾以待有福者归之。’”蒋勉在树下见到岸边因崩塌而出现的一个装满金银容器的时间为南宋绍兴初年。可见,这是以前因为战乱而窖藏,后已经失去原来主人的宝物。离绍兴年间最近的动乱是北宋宣和三年(1121),其次是元祐二年(1087),再往前推就是唐广明元年(880)的黄巢散兵,更早的,我这里就不说了。
唐宋时,今更新水库库区存在着一处叫北山寺的净土宗佛寺。现在大坝下五十米的小山涧还有古桥,原为通往这个时期盛产铜矿的永康四十四坑铜山方向道路。山坑东岸崖壁上,仍然保存着直写三行,行六字的摩崖石刻。中行刻“南无阿弥陀佛”,字径九至十厘米;上款刻“绍兴六年练大定”,“ 大定”两字合成一字,像个“套”字;下款刻“山人普劝受持” ,上下款字径六至八厘米。整幅宽三十,长六十厘米。楷书,字迹清晰。年代即为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这在国内算是比较早的了。其中“陀”字,手书“它”字下半为“也”,不作“匕”字。“弥”字为俗写,后来成了简化字。这练大定,是指在此修炼大定。普劝受持,就是南宋著名高僧普劝在此闭关修炼前所写下的文字。后来,他的徒孙东渡日本,把修炼的方法理论公之于众。至于“南无阿弥陀佛”,释义为: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玄义分“六字释”,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净土宗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三宝等。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为“接引佛”,意译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阿弥陀经》称,信徒只要一心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深信不疑,死后就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在缙云,普罗大众念“阿弥陀佛”兴盛于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五代祖师少康的大力提倡。少康(约725—806)仙都周村人,贞元十年(公元795年)后回缙云时所传播的,就是净土宗中“称名念佛”这种念佛方式的表现形式。“南无阿弥陀佛”,是梵文Namamitabha一语的音译。“南无”、亦译作“曩谟”、“那谟”等,有“致敬”、“归命”之意。阿弥陀佛,是佛教“西方极乐时界”的教主,也是中国净土宗所信仰敬奉的主要对象。“南无阿弥陀佛”一句的含义,就是:“礼敬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中国大乘佛教净土宗认为,在茫茫无际的宇宙中间,存在着无数的诸佛,因此,佛所居住的地方“净土”也有无数。其中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叫做“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也叫“西方极乐时界”。所谓阿弥陀佛,传说是“西方极乐时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故又名为“接引佛”。“阿弥陀佛”,共有“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等十三个名号。按照《无量寿经》的说法,过去世“自在王佛”出现于世时,有一国王,名曰法藏,闻佛说法,心怀喜悦,遂捐弃王位,出家修道。他在“自在王佛”面前发下四十八种大愿,发誓如自己觉悟成佛,必要救度一切众生到自己的净乐国土。法藏发完誓愿,遂精勤修行,终于获得正觉。他所取的佛国,名为“安乐”。因位处西方,故一般又称为“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 ”的由来。
仙都板《沈田氏宗谱》:“沈燔(宫前人),署授缙云主簿,元初至元之十三年(1276),因章知府(就是章堉)据婺州复顺幼主(宋端宗),又兼陈七三(今壶镇雅化路前陈人)造反,作寨于紫草山(今子草坑村一带),连年皆遭乱世,赉待军士往来,家私因此而废。”这个记载是说沈燔为了资助章堉、陈七三、曺天骏等抗元,散尽了家财。
《元史·世祖本纪》和历届《处州府志》、《缙云县志》都记有“至元二十七年五月,处州缙云吕重三、杨元六等反。”近二十几年来,有人分析,吕重三就是北山吕氏的始祖崇三公吕应梦,重三和崇三谐音,他是进士出身,咸淳末年任宜兴知县,不久,蒙元南下,谢太后投降,吕崇三不耻仕元,就弃官归里,隐居北山。以他曾担任过县令的能力、影响和威望,看到元兵在壶镇一带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后,要想组织一支抗元军队,实属易事。还有北山本为杨氏所居,崇三公的嫂嫂和弟媳就是杨氏女,这杨元六应该也是北山人。
北山杨氏,源出泽塘杨氏,吴越国时期迁来,后分居北山,估计在南宋初,他们就开挖了有名的水利工程杨深塘,他与卢塘(在胪膛村北)、古方塘(上坪村南)并称为缙云三大名塘,更与永康的大易塘、金华的胡海塘齐名。明洪武初,上王耆宿王亨主持重修,因这时的北山杨氏已经无传,遂改名洋心塘,灌田三四顷。成化《处州府志》载为“洋深义塘”,一个义字,就可以证明是由私人出资建筑的。
至元二十七年(1290),吕重三、杨元六领导的缙云抗元大起义,以北山为指挥中心,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村口修筑了三重城墙,分别是外郭、瓮城、内城;利用回绕村后的北山溪,作为天然护城河;横路山岗上建有瞭望台,以观察远处情况。村里现存的两处石板明堂,估计是崇三公吕应梦自称处州知府,杨元六自称缙云县令的府县衙所在地。西边一个院子里竖有一根高达十五米的大型五丈旗,晚上挂上整个壶镇平原都能看见的信号灯(就是指示灯,明清时期改称定风灯,又称总天灯。与景霄观报时用的铜钟、惠明寺报时用的皮鼓,并称壶镇三大神器。)来传递军事消息。在铁店这个地方,召集优良工匠,大力锻造兵器,炉火日夜不息。作为府县城的配套机构,村东垄岗上还建有城隍殿,尊奉灭纣兴周的周文王姬昌为城隍。村里和壶镇以及缙云周围各战略要地都驻有层层重兵,义军在多地与元朝大战了若干回合,互有胜负。只有这样的大事,才会轰动朝廷,才会被《元史·世祖本纪》载入,这也是缙云县唯一被正史记录的战事,可见其规模和影响之大,不是今人所能想象。
吕重三、杨元六领导的缙云人民抗元大起义,最后遭到了浙东宣慰使史弼亲自带兵前来残酷镇压,一切建筑或被拆毁、或被推平、或被付之一炬,缙云人口亦三者存一。为了使北山不再出反王,元兵还把附近的龙脉统统破坏,甚至炸毁了杨深塘坝岸西边十几米高的龙角。其他一切细节过程不得而知,早已统统被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只有当你走进北山村,看到遗迹,听到故事,对照我写的这篇文章后,才会依稀体会到当年所幸存的一鳞半爪。
(作者单位:缙云县文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