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崇文继志英川村
日期:2020-01-17 10:37    来源:丽水史志(2019第4期)   作者:周树根 浏览量:

  英川村是英川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景宁县城西南34公里,与龙泉市、庆元县接壤,凤阳山和百山祖余脉分别从南、北迤逦而来,挟起一条如丝如缕的溪流。溪流绕村而过,如带如环。整个村子宛如一条溯溪而上的鲤鱼,故有“鲤鱼上滩”之谓。英川村历史悠久,自古重读崇文,古迹遗存较多,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

  立训耕读

  英川村为吴姓开基,从鸬鹚迁居而来,开基先祖为吴涛(行登三,号爱山),其晚年于宋景炎二年(1277)曾撰《迁居英溪纪事》。以此推算,自登三公开基至今,已有800余年。

  据《迁居英溪纪事》记载:“予父质公生予兄弟二,予行登三,仲弟行登六,同气相依,窃幸天伦可乐焉。二伯朴公,行幸三,挈居下垟(与英川村隔溪相望)。由庐源溯流而入,遥隔三十里余。父手足关情,命予往省问之。因至其地,见其居在山腰,气脉盘结,业已奠居此矣。然俯视北岸,地更平衍,四山拱秀,一水带流。较之下垟,殊有胜焉,甚爱之。归而请于父,谋欲迁之。奉父携弟来度其地。父谓:‘择地而迁,自古有之’。遂命予于此,宅而宅焉。此间山明水秀,当有英华发泄之气,名其居曰‘英溪’,盖有所取义也。”由此可知,英川原名“英溪”。

  登三公还在《迁居英溪纪事》立嘱:“予父晚年好善益笃,内建普明阁(在英川村口),外修普化寺(在鸬鹚),种植善根,何莫非为子孙计欤?惟愿庐源英溪各以耕读世其家,由此振家声而宏世业,亦未可量矣。”

  吴氏子孙继承先祖“以耕读世其家”的遗训,以耕宏家业,以读振家声,以耕济读,重读崇文蔚然成风,在其鼎盛时期曾有“九虎”、“十二贡”,至今还流传着“英川好地方,桅杆十二双”之说。

  继志书院

  据乾隆间修的《景宁县志》记载:“继志书院,在三都英村,里庠生吴九阜建,讲堂三间,退讲一间,周环精舍二十余间,后有花亭。”

  英村的吴氏家塾“继志书院”,又称“六吉山房书院”,在当地影响颇大。除县城的书院外,其规模之大在县内当属首屈一指,特别是其开放式教学,在当时当地影响深远。

  查阅英川《吴氏宗谱》,其间贡士吴云锦写的《继志书院记》,对继志书院作过详细的记述。继志书院,“经始于雍正八年,越明年而告竣事。”而吴云锦的曾大父吴九阜修建继志书院的缘由为:“人所以为人者,礼义而已,欲明礼义,须立学以教子孙,此吾志也。昔刘德华建学,不唯族子弟教之,凡愿学者,许造焉。是故子朱子义之而为之记。吾是慕之,为吾后者能设家塾以广学,是能为继志,遂以继志名之。”

  可见,继志书院作为吴氏家族的书院,虽然不能像如今一样做到“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但参面向英川一带村落其他姓氏的子弟开放,对推动英川崇学尚文之风有着重大的影响。自修建书院以来,到吴云锦这一代,“先后入此塾学者,有明经二,食饩有三,游庠不下二十余人。”

  《继志书院记》对书院的内部结构也记载得非常清楚:

  “由门入之,重为两堂,计间而析之,十有八堂。序轩厅,周而復匝。凡而器用周寝适偃靡不举者,都计钱数百緍以上,一不关他人。肄业学古之士,可以于于然来矣。讲堂蒙邑候旂山李公应机颜曰‘方鉴’,并跋以序,邑广文张公虔题以‘源头活水’;左轩曰‘丽泽’;右斋曰‘攻玉’;后厅曰‘隐求处’,曰‘内省地’;前厅曰‘尚友’,古人曰‘琴书消忧’,则平昌明经叶君有瑛为吾书也。”

  除了上文提到的李应机、张虔、叶有瑛之外,来过英川的县令、县丞、教谕还有不少。在英川《吴氏宗谱》和《景宁县志》中能查到明确记载的,还有福建同安的郭迈(字士豪,乾隆壬戌进士,十八年任县)、江苏仪徵的罗兴禧(字兰塘,号焦雨,乾隆三十二年科署县)、萧山钱塘的任涛(字次山,号寿水,乾隆壬申举人,三十三年借补训导)、海宁“文宦世家”子弟查祖香(字妙闻,举人,乾隆五十年教谕)、湖北江夏的胡述文(字义一,号琴坨,嘉庆乙丑进士,二十一年任县)、萧山钱塘的赵士霖(道光八年举人,署学谕),他们在英川村或赋诗,或题咏,既推动了英川村崇学重教的文风,又为英川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比如罗兴禧,他在景宁任县令虽然不到一年就调任宣平县,却留下了《英川书舍题壁》诗一首:“石乱云深客过稀,山窗兀坐雨霏微。到来莫笑催科俗,尊酒论文得妙机。”从诗来看,这次冒着细雨来英川,除了“催科”,还跟这里学子们“尊酒论文”。

  罗兴禧一走,任涛继任。任涛则在某年秋天一个半阴半晴的日子来到英川村,也留下了《秋日过英村留赠吴子作宾即次壁间王莘夫原韵》一首:“白云飞处半晴阴,迤逦南来日未沉。待到禾香齐展穗,欲残蝉噪有余音。眼前流水波翻白,墙外秋花树满金。到此已离城市远,清闲不受一尘侵。”半个世纪后,“经术湛深,兼工隶学”的胡述文寻访至此,也题了《过六吉山房诗》一首:“半天云覆众山撑,茅屋方塘鉴亦清。野雀窥人浑不避,好花对客且相迎。月移树影疑人影,风送泉声乱雨声。羡尔成连居海上,朅来却地也怡情。”

  胜迹追思

  在英川村,除了继志书院外,还有很多值得追思的景观胜迹,这些景观胜迹无不饱染了人文墨韵。

  英川村口在先祖开基时就建有普明阁,后来改为普明寺,据清同治《景宁县志》载:“普明寺后有洪崖峰,危峰壁立,其下层亭翼然,亭后石溜一线,自崖间盘注之。邑令郭迈题曰:‘洪崖拍肩亭’”。教谕查祖香曾作《洪崖拍肩亭诗》一首:“一亭排四座,位置恰天然。石乳浮山脚,溪去拂槛前。居稽延后裔,笑傲养馀年。偶入芝兰室,清淡结静缘”。半年世纪后的教谕赵士霖游历至此,也留下了一首诗:“山人好道跂洪崖,杰阁梯仙定有阶。遥指浮邱垂钓处,更堪挹袖结同济。”当然,英川吴家的学子们也没少在这里吟诗作赋,如今流传下来的,就有吴敦湻的诗一首:

  亭倚屏崖四壁虚,藤萝深锁远尘居。

  座馀明府新诗句,匾赠洪崖旧隶书。

  夜静溪声穿户牖,秋深桂子落阶除。

  先公谢后门庭冷,犹有清泉守故庐。

  层崖开径列峥嵘,勃窣奇形眼底生。

  萝登晓风留宿雨,石林寒竹动秋声。

  凭窗下瞰潭千尺,凿涧长流不一泓。

  记取书声人静后,桂花满树月华明。

  据清代清贡士庫川陈之清的《英川记》记述,英川村口溪滨还有一座马孝仙祠,为乡人春祈秋报之所。祠外有石矶陡绝,矶上架木桥十七楹,名曰“普渡桥”。下视深潭映碧,上若一隄关锁。普渡桥南面桥头建有平水阁,以冀安澜;北面桥头建有文昌阁,以兆文运。文昌阁前则有一个沼塘,沼塘外构屋数椽,曰“卑牧斋”。卑牧斋右轩两盈,前府清流,因名曰“临溪堂”,这是旧时的乡塾。这里幽径曲折,弄桂夹道,沿崖而上,有一个亭子屹起半云,叫“半轮亭”。“是亭也,泠然清者,泉声也;郁然高者,山色也。四时景物,遇目而成趣也。步是亭也,盖飘飘乎殆非尘界矣。由是而下,远听渔歌,近闻梵呗,则普明阁在焉。其右崖壁削立,凿壁为龛,供大士像。居士吴正业翁凿此而崇像之。左有危楼,晨钟远度,殊可惊梦,此则秀之兰若景也。阁之前大启祠宇,为庆远词,吴氏之祀先处也”。

  旧时英川村有十景,因这寺、这桥、这阁、这亭,在这村口就占了四景,即“普明禅寺”、“宁济虹桥(虹影卧波)”、“亭壁蒙泉”、“双阁秋月”。此外,因前溪后山等各种山形奇石,还有“前溪桃浪”、“后陇松风”、“白象捲湖”、“金龟吐气(吐气金龟)”、“翠屏照日”、“文笔插天”等六景,各处景胜,都有不少诗文题咏。

  古风犹醇

  时间的巨轮辗过几百个春秋,英川村已几易容颜,村里已经不单是吴氏一姓,已融入了陈、刘、柳、林、张、王等姓氏,成为一个200多户700多人的重要集镇。

  英川村口的普渡桥几经水毁,几经修建,现如今已建起了石拱一桥,并在桥面上复建了古色古香廊屋,另外修修了马孝仙祠、关帝庙、观音庙,但平水阁、文昌阁、临溪堂、芝兰室、半轮亭、洪崖拍肩亭、普明阁、庆远祠、吴氏宗祠等古建已湮没在岁月的深处。

  曾经名噪一时的继志书院,现在已改建为青砖黛瓦的镇政府大楼,但那一口“方鉴”依然可寻,曾一度成为供给人们生活用水的“挑水塘”,实用性已远远大于观赏性。

  继志书院虽然不见了,但英川村重教崇学的文风从未轻淡。村头的学校,曾经是集中、小学一体的“九个一贯制”学校,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英川吴氏登三公的第二十三世孙吴茁青,在1999年的高考中,以694分位居全省理科最高分,荣获浙江省的高考状元之称誉,并被清华大学录取。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穿行在英川村那卵石缀砌的古巷里,目光轻轻抚过上房、三房、四房、六房、大处、后村、白粉墙、陈家这些白墙黛瓦的古民居,以及村子后面那一片古老的风水林和那一座座年代久远的古墓,无不焕发着浓浓的古韵。

  在英川村除了古民居、古树林和古墓群,还有古朴的民风习俗。每年正月十五,英川村和隔溪的下垟、王宅两村都要举行隆重的龙灯会。这龙是古朴的板龙,每户一板,一板三灯,灯上描花绣彩,写上祈愿祝福的词句。夜幕初合,爆竹齐鸣,锣鼓振响,彩龙游街穿巷,家家户户点烛焚香,接财纳福。这一天,周边村庄的人都赶来了,整个小镇异常热闹。

  英川还是香菇的发祥地,有关浓厚的香菇文化,如菇民拳、菇民戏等。菇民戏也叫英川乱弹,在一座叫“大处”的老宅里,每年正月初五一过,菇民戏就开始上演了。除了菇民戏,还有木偶戏。这戏一直演到正月二十方休。整个英川村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也弥漫着浓浓的古朴风韵。

  这古朴的风韵犹如汤汤之英溪,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英川人。

  (作者单位:景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