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丽水”之名缘自通济堰
日期:2020-01-17 10:16    来源:丽水史志(2019第4期)   作者:徐瑞根 樊寿康 浏览量:

  一、古括苍“建州立县”过程

  (一)括苍置州    《丽水史志》2017年第3期,发表赵治中老教授著《栝苍· 处州·丽水市》论文。说今丽水市,在古代尚未建置以前,古人因境内栝苍山著名,即以“山川为号”,取域名为栝苍。接着,该文引证论述了建置过程: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 , 改永嘉为处州,十二年又改为括州,大业三年(607)复改为永嘉郡。武德四年(621)讨平李子通,复立括州…天宝元年(742)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括州,大历十四年(779)…改处州。(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 26处州目下,中华书局19831995年第二次印刷)

  隋开皇九年(589),废二郡(临海、永嘉)为县,分松阳之东乡置栝苍县,始以栝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置处州。(何镗总纂《栝苍汇记》卷之一)

  赵教授说隋开皇九年设处州,是“我区正式建立州郡行政区划的肇始”。那州郡名为何不承“栝苍或栝州”而取“处州”名呢?该文引用史料证明:

  处州……于天文属扬州,斗分为牛女之次,上直少微处士星,故以名郡。(何镗总纂《栝苍汇记》卷之一)

  [开皇九年],以郡应少微处士,故山名曰少微,州曰处州。(清《一统志·处州府·山川》)

  按上述文献记载,对“古栝苍地改名于处州,是缘于‘列宿’,即星宿分野”的说法。笔者认为,这是隋朝廷借天意的说法。其实,我们古括苍,在古中原人眼下是蛮夷之地。为什么能得到新隋朝的青睐,并很快废临海、永嘉二郡而置处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呢?真的是因为中原东南之天上亮起“处士星”吗?当然不是(待后面也说说)。

  (二)丽水建县   丽水县: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九(注)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 26处州目丽水县,中华书局19831995年第二次印刷。注:书六,按中华书局校勘改九)

  这是浙南瓯江流域中游,最早以“丽水”和“丽水县”名的文字,记载在皇朝国家地理志书上。对此,丽水史学老专家陈史英说:“《元和郡县图志》是唐朝国家级地理书,是当代事件的实录。作者李吉甫历任唐重臣直至宰相,掌握大量典籍图册,熟悉当时掌故,他是最佳的历史见证人”。(陈史英著《丽水缘何得名》文,《括苍史志》)

  武德四年(621) ,平李子通 ,置括州 ,置总管府 ,管松 、嘉 、台三州 。括州领括苍 、丽水二县 。七年 ,改为都督府 。八年,废松州为松阳县来属,省丽水入括苍。〔《新唐書·地理志》卷四十一,北宋的宋祁、欧阳修等修,成书于宋嘉祐五年(1060)〕

  唐初李子通窃据,州县多所更置。既改松阳为松州,复置遂昌以属之,又分栝苍、丽水为二县。(清·道光版《丽水志稿》卷一)

  今考《元和郡县志》、《杜氏通典》,俱不言武德八年省丽水入栝苍,当是李子通擅置。(清·道光版《丽水志稿》卷一)

  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置栝州,领栝苍、丽水二县…八年(625),省丽水入栝苍。(清·道光版《丽水志稿》卷一)

  丽水故城,府西三十五里。唐初,置丽水县,属括州。武德八年,省入括苍县。今其地有古城冈、县头山、旧城塘之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94浙江六处州府)

  据上述史料记载和分析,今丽水对唐初设丽水县问题的研究动态:

  1、唐初分栝苍西置“丽水县”问题。到底是李子通于唐武德二至四年置丽水县,还是唐武德四年十一月灭了李子通后,为了安抚李子通下属而置丽水县问题上,尚未统一。笔者认为,李子通置更有可能。 

  2、对唐初丽水县的县治。笔者拜读过陈史英、赵治中两专家的论文,也拜读过赵仕法教授撰《“丽水”地名浅说》(《沧桑》杂志2014年第三期)的论文,都认为唐初分栝苍县西所置丽水县的县治,设在今碧湖资福是完全可能的。

  二、考证“丽水”的来由

  言归正题,考证“丽水”名的来由──焦点在于,对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关于“丽水县: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九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的权威而简括的记载,该如何客观破解?很难。然笔者试图探讨,仅供参考。

  (一)李吉甫简介

  李吉甫(758814)今河北石家庄市人,少好学,能属文。34岁的李吉甫,外放浙江鄞州长史。后在重庆、广西,和江西鄱阳历任刺史。49岁初拜相。元和三年(808)请辞相位,出镇江苏扬州三年,率领民众修筑许多水利工程,灌溉农田近万顷。53岁再次拜相。元和九年(814)十月去世,寿五十七岁。

  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继承和发展了汉魏以来地理志传统,对各项地理内容作了翔实而简括的记载。又独创州境八到、贡赋等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成书于唐元和八年(813)。

  (二)说说瓯江恶溪

  瓯江大溪,据金水滩水电站挖坝基所得文物考古分析,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通航。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水路”记载(见本文㈣“李吉甫与‘丽水’”),唐朝时就是黄金水道了。

  虽然通了水路,成黄金水道。却因瓯江大溪属山溪性河流,大多数河段在高山深谷中穿行,坡度大,水流湍急,险滩恶溪,随处可见。所以,水道相对翻山越岭的陆地古道比较,虽然水运之量大、省力又快捷,却也险象环生。

  笔者瓯江边长大,多次亲身经历过险滩的凶恶,和洪涝与干旱的灾难。读了吴松涛主编的《瓯江志》(浙江志编纂委员会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年);和余厚洪、丁少杰著《瓯江志水运》《瓯江志源头》两书(均为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后。又采访过云和县石塘镇滩下徐时文、陈忠亮、徐饭儿、陈寿智等船老大。经综合概括瓯江恶溪(未含永嘉楠溪江等)如次:

  1、缙云恶溪:

  出恶江,至大溪,水清如镜。(《谢灵运集·答从弟书》.长沙:岳麓书社,1999

  恶溪出(丽水)县东北大瓮山,西南二百一十里至括州城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江南东道十一处州目 丽水县下,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年间(976983)〕

   丽水县东十里有恶溪。〔《新唐書》卷四十一,志三十一处州目 丽水县下,北宋的宋祁、欧阳修等修,成书于宋嘉祐五年(1060)〕

  这缙云溪,因史载恶溪,加上古诗人诸多不朽的墨迹,使缙云恶溪的名声大振,全国著名。到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段成式任处州刺史后,带领民众整治恶溪,“民谓之好溪”而改名好溪:

  木人长史,徒俨衣冠,桐郎诸侯,未加印绶。州内昉定,畏途坦夷,安流涟漪,遂名溪曰好溪,路曰好道,里人因以署庙焉。(《全唐文》卷0787,段成式撰《好道廟記》文,本简体节文,转录于金兆法教授著《段公未到溪已好》文──《浙江方志》1996年第5期“地方史研究”栏目)

  丽水县东十里有恶溪 …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民谓之好溪。(《新唐書》卷四十一,志三十一处州目 丽水县下)

  缙云县:…有好溪,本名恶溪…唐大中中,刺史段成式有善政…因改曰好溪。〔《舆地广记》卷二十三(两浙路下),“处州”目缙云县下,北宋时期欧阳忞编撰,成书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

  好溪,唐代以前称恶溪…自唐大中年间开始,疏浚河道,修堰兴利,易名好溪。(浙江志编纂委员会编《瓯江志》,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年)

  在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段成式任处州刺史前,缙云溪称恶溪。段成式在处州…最突出的是带领民众整治恶溪,兴利除害…治理恶溪为好溪,变水患为水利的德政受到处州百姓的赞颂。(吴克裘著《恶溪变好溪》论文,《丽水日报》2009921日)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老百姓最讲现实。缙云恶溪因段成式修水利益于民,民赞颂改名好溪──段成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功德无量,遂形成名扬四海的好溪文化。

  2、青田恶溪:

  瓯江干流大溪贯穿古丽水县全境(包括原丽水县一乡的青田县境)。这丽青段大溪,因两岸高峰夹峙,河谷下切很深,水势湍急,汹涌澎湃,史书称“青田恶溪”:

  破石山,府西北二十里…上接青田恶溪七十二滩之水,东流入蜃江(瓯江)。(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二十温州府永嘉县)

  安溪(今温溪),府西北六十里…上接青田恶溪七十二滩之水,东流经破石山下…注于瓯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94浙江六温州府)

  安溪(今温溪),县西北六十里,上承青田恶溪七十二滩之险。(清道光年间许鸿磐撰《方与考证》卷七十七温州府山川)

  唐朝李白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有“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的诗句。从诗中所描述的路径得知:友人魏万游台越…经永嘉,入“缙云川谷难”,就是说,沿瓯江逆流而上进入处州境“川谷难”〔李白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而公元742758年间,括州改缙云郡,温州改永嘉郡。故,李白诗称永嘉、缙云。而不是入缙云恶溪“川谷难”〕,到达“石门最可观”即青田石门洞景观。紧接“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的诗句,即青田恶溪的景象。

  胡正武教授在《台州学院学报》刊文,说李白诗(即上诗)主人路径:“魏万游台越…由永嘉沿瓯江上溯到青田观谢公石门,再沿好溪 (原名恶溪 )到达处州 ,再到婺州”(200810月第五期《浙东恶溪与唐诗恶溪考略》论文)

  其实,沿瓯江上溯很快进入处州恶溪(缙云川谷难),即青田恶溪。不可能“到青田观谢公石门,再沿好溪 (原名恶溪 )到达处州”也。

  3、石塘险恶三滩:

  瓯江上游下段,即今云和县境段,两岸悬崖峭壁,奇峰屹立,江水几乎全部从峡谷中奔腾,滩多水急。特别是石塘隘三滩最著名、最险恶。

  这石塘隘西滩、七鼻滩和雷公滩三滩,几近相接二里长,惊涛骇浪,一滩刚过又一滩!据清同治三年《云和县志》记载,西滩峭壁下刻有“石锐攆从戟涛奔走怒雷”十字。朱佐成主编的《云和县交通志》(1994)记载,瓯江船工世代流传:“西滩得病,七鼻滩喊救命,雷公滩送命”的顺口溜,记述了让无数船工、筏工命悬一线、让众多船客提心吊胆的石塘隘三滩之险恶情形。

  3、恶溪到大恶:

  今碧湖平原(即西乡畈),和丽水天皇畈,是瓯江中游两块风水宝地,犹如镶嵌在瓯江川谷中的二颗璀璨明珠。大溪似金线穿着两珠,长约七十里(支流松阴溪与缙云好溪之间)。这段河床相对比较宽阔,河底纵向坡度也比较平缓。基本没有险滩,但“软濑”不少(一般以水浅石多,坡度较陡,急流浪高的地方,叫滩。而坡度相对较小,水从沙石子上湍急流过的称濑。然二者常混淆)。

  古居今碧湖平原(即西乡畈),和丽水天皇畈的两地百姓,门前溪流虽然没有险滩,却经常听说,不是上游石塘隘险恶三滩,就是下游青田恶溪,不时传来翻船或散筏淹死人的消息。可以说,瓯江险恶,古来妇孺皆知。

  这两片黄金宝地人口多、房屋多、田地多。门前虽然没有险滩,但洪水、干旱的危害特别大,损失也特别严重。尤以现碧湖平原,当暴雨成灾时,洪水泛滥,淹没房屋田地成大灾难。在没有水利工程前,当干旱时,水又落到溪底下流淌,老百姓只能眼巴巴干着急,看着禾苗枯焦的稻田,真是心急如焚、欲哭无泪。最讲现实的老百姓,骂大溪为“大恶”。

  (三)瓯江大溪的水利工程与建州立县

  1、水利与“丽水”

  我国是农业古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夏朝就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西周时期已构成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堰水蜿蜒穿越整个碧湖平原。干渠长45里,分支渠48条,毛渠321条,大小概闸72座,并多处开挖湖塘以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兼顾储泄的水利灌溉系统。使整个碧湖平原上的3万余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虽然,这是后人的总结。隋至唐初时,肯定还没达到上述规模。但无论是隋初、唐初年间,已建成通济堰八十多至百来年了,经引“官堰”水逐步扩展,老百姓肯定已经尝到通济堰伟大水利工程的甜头──可想而知,在当年,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肯定这是最值得纪念、歌颂和庆贺的大喜事(可惜当年这里没文人写,或有写没流传下来)。眼前这大溪引来,一年四季源源不断的清澈“官堰”水,是老百姓的救命水,是保丰收的好水、丽水啊!最讲现实的老百姓,从此不骂恶溪、大恶,反过来说大溪“官堰好水、美水、丽水”于情理之中。这是老百姓对水利保丰收的赞美!乃是有缘有故的爱,有因有果的情。不能因未见古文或诗记载为由,而予以简单否定。

  2、水利与建州立县

  隋文帝派儿子杨广为总指挥,于开皇九年(589)一月破建康(南京)亡陈。二月会稽(绍兴)郡降隋,浙江悉数归隋。说白了,中原人的隋朝官员,达瓯江流域崇山峻岭之中,忽见溪流上下二处开阔地:其上游冲积平原,竞是罕见的水利灌溉保丰收之粮仓;下游坡谷盆地,却是浙东南水陆交通的枢纽中心、扼控要地──这相互依托、各有千秋的未开发处女地,让隋朝一见钟情。

  笔者大胆想像,隋初讨论括苍地建州立县过程中,按“立号于山川”之古括苍域名,首提“括州”方案;又因大溪水利,民谓之“丽水”而次提“丽水县”方案,并可能形成奏章。后因隋廷运用“星宿分野”之说改设“处州”后,只得移位括苍县而隐了丽水县的。

  这不是凭空想像,更不是凭白无故的拿来我用。你看,刚设处州未三年,不就改为“括州”了吗?又联想“掌握大量典籍图册”的李吉甫,关于“隋开皇中改为丽水”和“隋开皇九年(589)平陈 , 改永嘉为处州,十二年又改为括州”等的记载,可能就源于隋朝档案──据史料记载,出身贵族的李渊攻人隋都长安后,可说是秋毫无犯。档案存传,可想而知。而李吉甫写国家地理志,学者都说他大量引用古文献。所以说,李吉甫在前朝档案中,查获括苍地建州立县的资料,是完全可能的。

  3、水利与唐初的丽水县

  古括苍地建置后二十多年,群雄四起。当反隋起义军头目李子通占浙江后。这农民出身的李子通,在称帝过程中,还吃过“粮草食尽”的苦头。故此,他特别喜欢有水利灌溉获丰收的地方。反隋的他,自然反对隋朝弃“栝州”“丽水县”的做法,随即“复栝州”,并让好事多磨的“丽水县”立马问世。且把丽水县的县治设在水利工程受益区域内,很接地气。

  综观史料可知,李子通于武德二年(619)称帝后占浙江,于武德四年(621)十一月,被降唐的杜伏威消灭。武德五年,浙江属降唐的杜伏威控制。武德六年,杜伏威的代理人辅公祏阴谋反唐。直到武德七年(624),灭了辅公祏后,唐朝才直接统治浙江。所以,李吉甫虽然没有言明李子通“复栝州”、建“丽水县”。但结合李吉甫对唐初的温州、台州类似问题所作的论述作比较分析,李子通于唐武德二至四年“复栝州”、建“丽水县”,是可以肯定的。

  李子通复“栝州”、建“丽水县”顺应民心。实质上也不违唐朝的统治理念。故,李子通的行为,与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关于“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的记载相一致。

  (四)李吉甫与“丽水”

  像通济堰这样的水利旷世工程,肯定是名扬四海。故,李吉甫在浙江鄞州任长史时,可能就听到过传言,略知一二。作为一位亲自在江南修过水利灌溉工程的实干家、政治家和地理学家。自然通晓江南溪流,一方面山高水恶;一方面洪灾、旱灾交叉频发,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状况。

  毋庸讳言,我们今天能拜读到的《元和郡县图志》处州目下,末见大溪名,并大溪水利方面的直观文字?但我们可以换一视角,从叧一个角度去分析,如李吉甫说:“处州东南水路至温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建州(今福建建瓯)水路九百里,陆路四百九十里”“温州西南至福州水陆路相兼一千八百里”。(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 26处州、温州目‘州境八到’)

  这是丽水瓯江大溪,首次发现唐朝国家地理总志上有畅通水路的记载。十分珍贵。力证唐朝,瓯江大溪早就是黄金水道了。笔者还发现,在《元和郡县图志》的“州境八到”下,浙江仅钱塘江有婺州“至睦州水路一百八十里”一句外,其余七大水系中,唯瓯江大溪,有水路并全程水路的记载。对此,不能说其他水系未通水路。却能证明,唐朝李吉甫对处州大溪,确实刮目相看。

  另一点,缙云、青田建县,都在唐“大历十四年(779)改为丽水县”的前七八十年。然李吉甫写缙云县于“万岁登封元年分丽水县东北界…置。”说青田县“本丽水县之乡名也,景云二年…分置青田县。”显示在李吉甫的心目中,丽水县名贯唐朝始终。说白了,他事实认可唐初李子通的丽水县。从而不难理解,上述丽水县之“青田恶溪”,在李吉甫眼下,即丽水县“恶溪”也。

  读李吉甫地理志处州目全文,“处州”名下,虽尽数古来所属,然对“处州”来历,却一字不提。而对恶溪→大恶→丽水→丽水县,那天时地利人和之良性循环,特感兴趣,重重数笔矣。

  还有一点,对贯穿丽水县全境的瓯江大溪的支流。李吉甫仅仅写到丽水县一乡的一条支流:“青田县:青田溪,在县西南十八里”。我们读后,当然不会说瓯江大溪在丽水县境内就一条支流。却能证明李吉甫,确实未能关注到如松阴溪、缙云恶溪等支流。

  综上所考,这瓯江大溪,古代百姓骂恶溪、大恶。至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瓯江大溪建成“通济堰”水利灌溉工程之后,民间颂扬好水、丽水。到隋开皇九年,括苍地建州立县时,括苍被用以“栝州”名;“丽水”被用作“丽水县”名上报,至唐初正式有了“丽水县”。从而,大略(瓯江)大溪险恶和水利,并知晓(瓯江)大溪水路水运的李吉甫。顺势写出“丽水县: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九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的丽水县简括地理志。乃正本清源,顺应民心,实至名归矣。

  (五)宋代地理志中的恶溪

  恶溪出丽水县东北大瓮山,西南二百一十里至括州城下…丽水县恶溪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 ,两岸连云,高岩壁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江南东道十一处州目丽水县下,成书于北宋太宗太平年间(976983)〕

  《太平寰宇记》在丽水县名下,罗列了二条“恶溪”。笔者认为,前述的是流经丽水县东的缙云“恶溪”,后述的是流穿丽水县全境的大溪“恶溪”。

  丽水县有丽水…松阳县有大溪…缙云县有好溪…青田县有青田溪。〔《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处州”目各县下,王存主编的北宋中叶地理总志,成书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

  《元丰九域志》如此泾渭分明的记载,不说自明。

  结语

  重复一遍,我们古括苍,在中原人眼下是蛮夷之地。新到的隋朝为什么特别青睐,当年就建州立县呢?除了如赵治中老教授等所说,丽水城原是“万山中一都会” , 地处婺 、台 、瓯 、闽往来四达之枢纽中心、扼控要地,而被隋朝看中外。另一方面,是有了浙江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通济堰”后,使瓯江中游今碧湖平原,成了松阳县东乡之粮仓,才奠定了隋皇朝在此建置的基础。

  可惜,宋朝以后直至今天,因时代久远,人们忘了这个“基础”与隋初建州立县的因果关系。加上李吉甫写“恶溪”,只加“大恶”而没有注明“大溪恶溪”。才使得后人遐想连翩,派生出“丽水来由”的多种说法。

  其中,关键是《元和郡县图志》那“丽水县: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九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的记载。今人对原文中,丽水县“恶溪”“大恶”的指向,有不同的解读乃正常现象,是百家争鸣的大好事。但原文决不能篡改。现有学者,竞在公开出版的瓯江文化丛书中,把《元和郡县图志》的这段原文篡改成:“《元和郡县图志》载:‘好溪自缙云县流经丽水东注大溪,湍流险阻,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瓯江水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2月)

  (作者单位:徐瑞根,云和县石塘镇石塘村;樊寿康,莲都区大港头镇玉溪村)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