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一般地把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许多学校从古代书院、私塾、学堂等教育形式演变而来。这些教育场所为当地民众学习文化、培养人才、传受知识、传播思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艺、礼等”得到发展。
翻开尘封百年,至民国时期(公元1940年)已第十五次编修的《白竹卢氏宗谱》,厚重的纸墨书香扑面而来。
自经筵检阅卢寿在白竹创办书院(1208年—1278年),为周边乡民讲学授课至今已近八百来年历史。
了解白竹书院,还得从五代时期的后周说起······
后周世宗柴荣(921—959年),亦名郭荣,是“五代第一明君”。原为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04—954年)养子,圣穆皇后的侄子。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显德元年(954)继郭威为帝。显德六年(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柴荣北征燕云,势如破竹,正当此时,不幸染上重病,被迫回京疗养,不久病逝,年仅38岁。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之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其时恭帝年仅7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面。
后汉隐帝时,身强体壮,武艺精深、高超过人的赵匡胤(927—976年)投奔郭威旗下。后周建立,郭威(后周太祖)即位,赵匡胤任禁卫军长,成了开封府尹柴荣部属,是为尚书卢琰部下。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周世宗)继嗣帝位,赵匡胤在跟随柴荣南征北伐中战功卓著,深得柴荣器重。柴荣病重时,对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调整,赵匡胤被升任为殿前都点检(禁卫军首领),掌管殿前禁军。
显德七年五月(公元960年),契丹入侵,都检典赵匡胤引兵出征。兵至陈桥驿,陶谷突将事先准备之禅诏从袖中抽出,拥立赵匡胤为帝。返汴(开封),不满7岁周恭帝柴宗训禅让帝位,赵匡胤即位,废弃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
赵匡胤大驾入朝,封柴荣之子恭帝宗训为郑王,奉皇太后为周太后,后周公卿大臣皆承旧职。《九支卢家乘古序·灵山世纪》(卢琰三世孙晋本心谨叙,公元1020年)记载:“显祖越国公(卢琰)徒居永康灵山非择处也。乾坤改物,运祚更新,先朝以孤寡失驭,大宋以位望蒙推,二皇子方离襁褓,大驾入朝,宋祖指曰:是复何待,左右即提去。越国公进曰: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岂得不存其后。时潘美亦以为不可,乃以一封纪王名熙谨者卑潘美,后更名惟正;一封蕲王名熙诲,后更名炯者,公(卢琰)抱之驰寓于浙之临安,时吴越犹未纳土,意宋不得而制之,且食非其粟也。既又自临安隐处於兹灵山,育而教之,妻之以女,尤恐少康斟浣之祸,裨隐姓名曰卢璇,与八男列而为九。”
一、卢琰设塾办堂
卢琰从汴来婺之永邑灵山(后属缙云美化乡,今为磐安躲山下)定居后,见乡民朴质粗鲁,文化落后,就以身范物,建翠峰寺院设塾建院办堂,多方延请因战乱而闲散的名师,以课子孙文武。卢琰妻系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赵芸(封越国夫人),生有八子一女,加上卢璇,共十个子女,多为博学多艺,文略武功超群,当地也因课文重教而风俗大变,土产民生得以开发。《白竹卢氏宗谱》【以下略谱载】记载(1067年):“公至之初,即建塾设教,课诸子孙及乡中子弟,俊秀者皆被公德化,因之风俗美而人才出矣。故公九子皆登显仕,孙枝笏簪盈庭,数世不替,至今乡亲朴茂。公九子昆季旅食京华,至宦归又各卜居占方,迁乔聚族。”又载(1174年):“公(卢琰)携周皇子炯远遂於兹。盖为宋欲安置柴氏,公讽以唐虞大义,故卒无恙。夫一言存周主之后,救宋祖之失,保其身而全其节,可不为难乎。皇子炯既得纳为婿,尤以前世灭国为戒,俾隐姓易名如己子,命曰卢璇。”
卢璇遵循义父丈人卢琰告诫:“吾在世时,勿为宋臣。”潜心坚持习文练武,直至卢琰死后,还为义父母守孝十多年,于英宗咸平间才出仕。英宗先见其文,又观其仪,再考其艺,感“相见恨晚”,一意重用。太平兴国间,擢为殿前防御使,进封为武烈侯。
卢琰九子,后均为朝廷的股肱大臣或握有大权的一方重爵,而后九支分派,析居各地,遍及浙东。
元朝延祐间,卢琰之孙卢钟英重修寺宇,又于大殿后建讲法堂,后屡废屡修,到康熙时,寺产被僧人所卖。
从白竹西窖坑翻过白叠山不几里便是永康方岩五峰书院,书院的姚江学派代表人物卢一松、卢新庵、卢松泉等均为卢琰嫡孙。
二、卢泰教人种植
白竹始祖卢泰,字世安,号静庵,周世宗幼子第八世孙。京卫武学教授,松阳徐梦易撰卢泰传曰:“数以骑猎,纵游缙云山谷,辄爱虎岩之奇秀,且有石龟吐泉之景,竟自永康孝义乡(今磐安)迁至。一日忽亡豕,及获豕,豕栖东窖孳息十馀,泰更奇之,又即其地徙之为中宅,既而崦出白竹,莹如白玉远近闻之,遂称白竹。卢氏雄踞一方之胜,名山大泽,风气淳厚,当栝婺台郡之交,人丁兴旺,其后从东窖蔓衍章墩(白竹)、旸坡(旸村)、西坵、长潭、龙溪都不到十里路,巍然开千百钟鼎之业。於户阶之间者,教人种植,治生麻,丝缕、枣、栗、梨、柿、谷、粟、米、麦、桐、梓、松、檡、桃、李,百物具备。泰以智度而擅其积,商旅出途,货不弃地,诚负封君茅土之权者。暇则涉猎诸家,淹贯艺术,凡区画皆出创立,不袭陈迹。论古今成败得失,上下数千年皎然如诸掌。尤善发乐毅、申包胥、张良、诸葛亮之秘,若怀千古之愤者,於戏!公之迁白竹也,非淹贯艺术垂创宏裕者不能。乐毅、申包胥、张良、诸葛孔明世虽不同,皆三代以下奇伟人物。所谓千古之愤者,岂乐毅之不得复燕,申包胥之不能救楚,张良之不得全韩,诸葛亮之不能成汉,与公之愤可知矣。然则世宗之不能无憾於宋,亦将如之何哉!公能衍其系脉于卢,为白竹千万年守祖宗礼乐之绪,公之志有终矣。兹阅卢乘,特为公传,所以遗忠臣孝子之思也。”
三、卢寿办白竹书院
白竹书院地址在东窖坑口,谱载:“其先祖卢泰从孝义乡迁此为中宅,作三层墈,有虎岩、石龟诸胜。崦出白竹,桥绕古藤,并经筵检阅书院遗址,至今犹传为美谈。”此遗址名一直延用至今天。就在东窖坑白竹埯外,中央宅对面,茅坪岗下的书院地。
经筵检阅卢寿,字德高(1208年—1278年,载处州府志),谱载:“曾大父讳文俊,考讳冬,皆抱道自高,为时闻人。生公(卢寿),性极孝友,夙有异姿。自成童,嶷嶷不与凡。齿长治经为举子业,习之数年,自谓功名可覆手取,不烦久苦一室中,乃治装出游,凡四方之名公钜卿,鲜不与善。且交相引重,一时声誉霭然,腾起人上。及就试乡闱,某辈敛任畏服。然屡举不售,人多以师事之。公学负经济,慨然有志於当时。顾厄於下位,欲韬光敛燿,与世相浮沉。最喜为诗,至於作字,则清妍婉密。虽褚遂良,薛稷复生,殆不是过。平居议论风发,品藻古今人物,亹亹不能休。人咸知其可用,或荐以才而参谋幕府,公辞不就。後乃以宏词超,为经筵检阅,其才益瞻。如神骏之驹,可以一日而千里,而不可从容鸾和於交衢之舞。况欲絷之维之,以拘拘於衔枚之间哉!呜呼!惜其才不尽试,而赉志以没於官。······”
白竹卢氏,自五代周世宗时,生于贵戚。及周禅宋,或显於六卿,或经略方镇;或建立武功,而为武臣;或从学伊洛,而为名儒;以至隐居尚志者,不可枚举。仅卢寿子孙几代就可见一斑:
儿子卢礽不乐仕进,谱载:“生甫八岁,检阅公捐客。公即颖出群辈,以礼自制,衰杖哭踊如老成人。凡丧葬,宾客,伯兄论列,公亦与咨议。当元革命之时,草莽豪雄蜂起,人亦侧目於公。公毕裁之以义,列棘封垣,自成家道,虽谬昧辈无敢犯公乡闾者。而元臣录功授职,先生恬不乐仕进,甘以诗书佚老。有《樵牧集》传於後。”翰林学士松阳王景彰赞曰:“甫博学宏才硕德”。
四、卢杲于五峰堂结“斗室”
孙子卢杲字孟明号文翁别号五峰(1309-1378年),谱载墓志铭:“卢杲,字孟明。自幼警敏嗜学,既长概行端方。於书史百氏,靡不涉历。治春秋抱才,自高不试,服勤耕桑,以事父母。亲恙迎医治疗,寝食不宁。亲没哀毁窬礼,丧葬如制,尤谨祭祀。教子孙以儒术。弟夫妇早逝,诸孤呱呱,苦无所依。处士教育之,以俾成立。元至正末,盗发青田,里族皆惊怖,处士挈家避括西岩,练习义族,相与严警,俱获全於难。既平还家,值岁祲大疫,饥者周之,病者药之,赖以全活者甚众。所居之屋,皆为寇所毁,因命其子道复。作室墓石以居。仍结小斋於东置,曰“斗室”。至老犹读书赋诗不辍,夜则课子孙,而论修齐治平之道。名儒硕彦相过,辄延入引觞共乐,极其倾倒。所著诗文《斗室咏》。斗室之前有山,五峰秀峙,因号为五峰处士。配宋氏,永嘉教谕蓁之女,有懿范。”“余尝在史局,杲与余有道谊交”(《永乐大辞典》主编、翰林学士松阳王景彰自语)
谱载:“卢杲雅好风水,知章墩为兴隆之地,乃筑室其间,垒土为墩,植松柏樟株其上,列石为几,布块为坐。宜棋、宜酒,宜避暑乘风。说者曰:“上有巨樟清阴翳荫,为章墩雅致之士,常论古谈今,吟其间。古有词坛,是以人杰地灵,贤豪迭出,生人辞意从容,不闻嚣凌之习;处世存心豁达,俨然仁里之风。而先生卜居於此,真不愧若考作於前,厥子述于后。而孙支分处于旸坡、西坵各成一方之形胜者,莫不籍我翁之喜谈地理,有以致之也。”
孙子卢道徕,洪武间举贤良方正,知季、建德、长阳、常熟,昆山四县事,琅匕有声,有廉慎之名,登载大诰三编。谱载:“府君卢道徕,字景初,经筵检阅官寿曾孙。其伯父五峰先生杲鞠育之。稍大勚学,善真楷书,尤精岐黄之学。逮成人即能任伯父门户,恳恳有忠信之行,侃侃有刚烈之气。事伯父如事所生,昏定晨省之礼未尝有违,以孝闻於乡,会诏举天下贤良,本县二尹张哲遂以府君孝廉应诏,传送诣京,除池州建德县尹,阶承事郎,下车首询民瘼。革除奸弊,政声赫然。县境旱,府君具奏以希济民,覆勘不同相例宜左迁。上以初任无私,不失廉能,恩宥调湖广长阳令。未几,会例面京。是州判某,贪墨不法,具实奏等一十三人,皆伏罪,府君改任苏州昆山。例凡工艺老人不许赴朝,府君禁,而县薄纵。有苏云者事发,返诬府君纵令,例以记录,改知常熟。常熟田赋甲於他邑,凡先莅政者,莫不惮之,谓恒有负期连年不完者,公至才二月馀,徵完逋赋米三十馀万,其奉公也,若是。后府判徐震有酷虐到县,寻府君县实以闻,上命巡按御史张翥讯问。而御史与判有旧,入府君械逮於京。其子苣诉冤,事未白,判自庾死。府君亦以疾卒。苣茀奉骨归葬於杨名山,初府君任长阳时,有威信以革奸邪,民称之曰卢铁符。后二十年,有里人,名仕养者亦任长阳尹犹闻是言,至今传诵不已。其从侄葆之子淳嗣府君次子茀,後葆命淳奉府君行实,请予为传。予闻府君之详,遂传之。府君生于贵族,以孝行称仕於名邑,以廉能著,盖其立心之正,不为奸邪所移,择术之精,不为势利所撼也。呜呼!贤哉!”
孙子卢道从娶妻潜氏,为宋尚书潜说友之裔孙女。[咸淳七年(1271),缙云本县潜说友于旧址扩建独峰书院]。
卢玉字德器,洪武间旌义民监造御史廊署。
卢璋(琪),筋骨魁捷,寻窘至矿冶,有异术,众人拜而从之。每出战躐草本上如飞,人益惮之。
五、卢法筑“方塘乐意”
卢法字世式号扬名,世以诗书为业,自幼聪敏过人,及长不乐仕进,以文籍山水自娱。性喜吟咏,与柏轩(举人卢点之父,1460—1537年,载处州府志)、梅轩(进士、尚书卢勋之父,1455—1537年,载处州府志)、及应子孚先生为诗社。自号扬名,有《钓隐集》二卷藏于家。其子卢本,字继本,习举子业,为邑博士弟子员,不幸早故。孙卢辕,字文才,年六十失怙,性刚毅,尚气节,不肯诡随于人。晚年凿池筑室:“方塘乐意”,图书在璧,一时贤士硕望篇什盈轴。
六、卢清和创建恒29公祠
恒廿九公卢潮字世纲,孙支蕃衍,代产文人。嘉庆间,子孙为报答祖宗,创建恒29公祠,宗祠於章墩中心点,倚半月,对峰山。宗祠建成后供族裔子孙习文练武之所。
清和居士卢邦玉,字益蓝号鸣球考名煌,邑庠生,生嘉庆丙寅(1806)年3月12日戌时,卒同治丙寅(1866)年7月13日申时。卢鸣球深明大义,亲募祠下各派子孙,捐款不下千缗,建修大宗祠宇,建筑台门,供子孙习文练武。他常对族人说:“积财以贻子孙,是为子孙作祸;积善以贻子孙,是为子孙作福。”谱载:“余族祖有号清和居士者,迹其生平行谊,固未尝不任也。昔范文正公为秀才时,遂以天下为己任,后果以禄入,立义塾、义田,公踵而行之。倡修大宗祠,捐置文会田若干亩,俾族之子弟得以试前会文,儒风为之一振。”其祖父卢承熙(字若雍号宁远,生1722——1805年)为太学生(其兄承勋例贡);曾祖父卢日标(字汝兆号兆盛(1659——1732年),职授农官。
七、卢鑫隐乡教读
五云章墩,邑中胜境也。小溪湾环,竹水迴绕,秀灵所蕴,人杰代兴。士产其间者,往往英姿挺特,不乏宏通博洽之才。文人学士卢鑫字升廷号品三,邑庠生(1842——1895年)聪颖之资,数行并下。卢品三为贡生晓峰公之冢嗣,尝受业夏华溪先生门下。夏故吾邑名孝廉,视及门无当意者,独器重品三。品三亲承意指於经学源流,罔不推阐尽致。一日能够数艺,脱稿辄工。及思汪洋咸以远到,相许应童试,迭冠其曹。乡先辈沈书船先生,不时以诗词相赠答。惜屡战棘闱,数奇不遇,退修於家。所学益博,其诗摩仿唐人,间及宋元词曲,有以翰墨事请者,果其人可传,无不挥毫以应。远近知名之士,至今皆啧啧称不去口。中年后以教读隐於乡学者,经其指授辄恂恂有法。季弟承乃兄家学,不数年亦踵武芹宫。
八、卢高取举办“新新”学堂
卢高取字达中,生同治甲戌(1874—1916年)卒民国丙辰,少好读书,耿直豁达,开明正义,乡人受重。谱载:“戊戌政变后,他知救国之有赖於革命也。”在本姓宗祠,创办“新新”学堂,训练革命党人,遴派有志青年,赴绍兴大通学堂学习,与秋烈士互通声气,以期相机举事,后因大通学堂解散,所办“新新”学堂亦遭停闭,乃联合同志,隐於农商,往来于宁、绍、金、处间。并在宁波组有东、永、缙元胡公所。辛亥革命军时,协助吕逢樵光复处州城,事成退隐家园。
九、卢喜照开办明新学校
卢喜照字月卿,生咸丰辛酉(1861—1925年)。光绪季年,罢科举,改设学堂。民国肇兴,仍沿其制。士舍学堂,别无进身之路。然经费宏钜,创办维艰。喜照贤棣台,独能挺身竭力,开办明新学校,延请教员,造就多士。丙辰冬,蒙教育会长吕申祥省部,上嘉其热心公益,给奖三等银质嘉祥章,以昭荣宠,甚盛典也。赞之曰:“窖山之麓,竹水之滨。笃生义士,迥出常人。排纷解难,惠及乡邻。宏开广夏,追踵杜陵。嘉祥宠锡,闾里增荣。”
十、里明堂下世间卢澄照房救急
民国庚午(1930)之秋,“土匪扰乱”,族孙某请兵搜剿讵料不分皂白,玉石俱焚,良民连累者七十余户,合计祠堂民房两百二十八间焚毁,而恒廿九公祠宇,亦霎时化为灰烬,仅留下里明堂及下世间卢澄照家部分房子。学校地点转设在上殿基里明堂下世间楼上,因学童人数增加,座位安置不下,又租用隔壁卢澄照家居住的楼上房子,移作课堂以缓解之急用。
1930年农历7月23日的这场大火,由于白竹是红十三军红三团主要活动中心,于是国民党保卫团派大部队清剿白竹红军将士,遭受了反动派烧、杀、抢、掠白色恐怖,全村上空顷刻火光冲天,被烧房子228间,只留下卢澄照家等小部分房子。
期间,白竹村先后被杀害的红军战士有卢凤章、卢文云、卢长湛、卢章龙等四人,卢丁瑶,逃亡未获,就将其父亲卢昌法逮捕押到壶镇枪杀。共产党组织遭受迟沉重打击后,白竹红军以白竹乡中心学校校长卢白为首,以白竹学校为活动据点,继续进行长期顽强、艰苦卓绝的红色革命斗争。1940年,卢白身份暴露,被捕入狱,惨遭杀害,壮烈牺牲。白竹村被烧房屋的惨案,后逐渐恢复重建,修建新居······,直至解放后60年代初,村里房子才陆续修建回去,于是村名也改用新屋村。
十一、卢泽开、泽聚等助建明新学校
因学童不断增长,场地拥挤,暂用卢澄照房子已不能适应村民上学需求。明新学校续办地点,成为当时焦点,经学董商议选址,择定章墩上月角卢泽开、泽聚地面复建。

里明堂下世间外景
1940年新学校房子建好后,明新学校从里明堂下世间移到下月角。
《白竹卢氏宗谱》谱载:
明新学校记
国家建设学校,为培植儿童人才起见。人才者,由山川之精华所钟毓也。苟有人才,若无人培植之,则人材无用。所以人才贵乎培植也明矣!夫培植人才,首重乎地点,既有地点。又无人首先发起创造,则地点仍归于无用。前明时创建书院于东窖坑口。寿公讲学于此,以博学宏词科发迹;道徕公读书于斯,以贤良方正科光荣。王勃所云:“人杰由于地灵。”诚非虚语矣?民国成立,就有明新学校。然明新续办地点,又无所定。学董等,曾仝面议,择定章墩上月角地面。其地峰山对峙,定产英才。奈地点由升行輁公,出助两间,裔孙泽开、泽聚出助两间,合计四间。树料、砖瓦、公金,皆取给于輁公。椽料杂项,由松、玉两房照分输将。粗工则各裔乐助。同心同力,经始于本年元月,迄三越月,而告竣矣!可见众志易以成城,成裘必须集腋。若非继志述事者,乌能学校增辉,文明有象乎?而培植儿童,造成国器,于是乎在。故记之,以垂永云。中华民国廿九年十月前。明新校长钦凤撰。
十二、改建新屋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学校改名新屋小学。
1972年期间,时为新屋大队自筹资金在上车门沿山脚建造平房教室,继而又在外围建二层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建成新民公社新屋小学,解决了村民上学难问题。1983年更名为白竹乡中心小学。1979年,耗资数十万,在处下田现址自费建造新民初中,后改名为白竹初中。
十三、改名缙云县白竹小学
2002年8月,白竹初中撤销,白竹乡中心小学从东窖坑口上车门水井头迁入今址。2006年原小学部房子被村里拍卖给了村民。2008年9月行政区域调整,撤乡并镇,更名为缙云县白竹小学。学校占地5023平方米,建筑面积3286平方米。现有教师15人,6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00余人。学校有教师、学生宿舍,食堂餐厅,计算机房,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体、美等功能教室。
由白竹书院到白竹小学,延师课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宋以来八百年绵延不断,“或以道德传,或以政事传,或以文化传,或以忠孝节义传,家世业儒,慎身修行,孝于家,仁于族,而义动于乡邦,人于其生而爰敬焉。”最早从这里走出的有经筵检阅卢寿,贤良方正卢道徕,以及后来抗倭英雄,辛亥人士,红军烈士,抗日将士等。仅古代在《处州府志》上就有五人之多,县志里就不知其数了,因代出豪杰志士,免挂一漏十,此不一一而足。
(作者单位:丽水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