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遂昌石练至黄沙腰公路诞生记
日期:2019-04-12 11:08    来源:丽水史志2018第4期   作者:周品华 浏览量:

  遂昌县石练至黄沙腰这段县道公路,因地处崇山峻岭,地形复杂,加上线路长,工程难度大,被称为遂昌甚至是浙西南地区的“青藏(青海至西藏)”公路。此条公路全程长58.98公里,要翻越1124米高度的大风岭等两座大山和1277个弯道,要挖掘40万余立方米土方和74万余立方米的石方,要架设11座计长471米的桥梁,建筑342处函洞,且属民办公助性质的工程,省财政仅拨款141万元。其工程的难度和艰巨性可想而知,系县交通建设史上一条线路最长、工程量最大、自力更生程度最足和民众受益面最广的县道公路建设工程。

  这个关系到黄沙腰和王村口两个区6个乡镇(当时称公社)3万余人口和612平方公里地域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改善的交通建设上的硬骨头工程,基本上依靠本县自身力量,尤其是黄沙腰区4个乡及王村口区两个乡的民工发扬蚂蚁啃骨头的坚苦奋斗精神而完成。从197111月开工,至197412月竣工,近4000民工在县区社各级干部的组织和带领下,连续苦干了整整三年。工程分石练至焦滩、焦滩至大洞源和大洞源至黄沙腰三个阶段施工。当时,我在县委报道组(时称县革委会报道组)工作,该公路建设每阶段的开竣工典礼我都参加了,因此,该公路建设的某些壮观场面及其感人事迹,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处工程和三个人物。

  两处工程之一是建牛尾岗大桥。该大桥跨越飞石岭深谷,单孔长88米,高46米,双曲孔拱型。建此大桥的全是本地民工中的木匠和石匠,工程建设是边设计边施工逐步完善而建成的。再一处工程是开辟麻磁坛工程。麻磁坛是长85米、深13米的大拉沟,需开坚石、特坚石5900余立方米。这一艰巨工程也是全从民工中选拔的一批有某些开岩技术的民工日夜加班完成的。

  三个人物一是参与该公路工程处领导的县交通局副局长高书田同志,他在该公路施工中既用力又用脑。他在遇到炸药市场供应紧张接挤不上时,就请教地区交通局技术人员,与有关人员一道,亲自动手用硝酸、尿素等原料配制,经过日夜30多次试制而成的土炸药保证了该工程的顺利施工。平时他常常驻守在若干难度大的工地上。一次在建焦滩大桥时,为不误工时,他冒着风险跳进水流湍急的乌溪江底,打捞上一个掉入江底的机器的重要零部件。再一个人物是时为黄沙腰区主要负责人(时称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的唐兴财,当时他既要顾及全区面上的工作,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从全区及各地抽调来的3000多民工,特别是本区的800多名常备民工的发动和管理工作上,事无巨细,多方关照。甚至在公路基本完工后,他仍然持续紧张忙碌地工作。公路基本完工后,因为路弯道多、坡度大、路况差,有些驾驶员不乐意跑此公路。为解决此问题,他自已一家及其亲属以身作则带头,并苦口婆心劝导全区民众少吃少用当时需凭票购买的白糖及肥皂类紧缺商品,而让跑此公路的外地驾驶员免票并不限量供应,以保证公路通到哪里,就有车辆开到那里,而及时发挥公路的运输效益。再一个人物是筑路民工刘关水,他是个回乡知识青年,在村里他拜老农为师,当上优秀社员和优秀民兵;抽来筑路工队后,又虚心好学,拜能者为师,开岩石、架桥梁样样争着干,曾被评上先进筑路工,深受工友和工程领导好评。有天,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严寒跳进乌溪江激流,抢救当地一位不慎落水的女孩。因当时乌汗江水急浪大,该女孩得救了,而他却光荣牺牲了(其事迹见本人采写发表在1973221日《浙江日报》三版,以《舍身救人献丹心》为题的人物通讯)。在刘关水先进事迹的影响和带动下,广大筑路民工和工程管理者无形中增添了对建好此公路的信心和干劲。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县西部山区运货靠肩挑背驮,人们出行靠爬山过岭,到县城至少要白加黑一整天,多则两三天的历史。一辆辆满载货物和进出旅客的客货车辆不时地往来在自家门口。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些乡村的广大民众,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无不溢于言表,都说这么难办的大事,历朝历代别说办不到,甚至想不到,只有如今的共产党和人民的政府能够帮助办到。在至黄沙腰最后一段公路通车的典礼上,紧贴福建省浦城县忠信乡际洋村的一些民众也自发兴高采烈地赶来庆贺,分享喜悦。他们还十分期盼再往前建一段路。果真数年后,于19827月,此公路延伸到 “鸡犬之声相闻”的柘岱口乡际下村。此公路的建成,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他们也享受到在自家门口乘用车辆运输物资和出行的便利,这又为密切与福建省浦城县的外省县际间之关系作出了贡献。

  事隔40余年后的今天,遂昌全县交通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县有高速公路,下乡村实现客运班车“村村通”。石练至焦滩的一段公路亦进行了改线,避过了上下一座高山的盘山路程,并对全线进行了硬化提质,进出黄沙腰等地区更为便捷。但当年在那种经济和技术条件那么欠缺的条件下,依靠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攻坚克难,将号称遂昌的“青藏公路”筑成通车,造福西部山区人民的往事,依旧值得今人传播和颂扬。

  (作者单位:遂昌文史爱好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