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经验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交流>先进经验
治学宜冷不宜躁
日期:2019-12-31 15:06      作者:来新夏 浏览量:

  一九四九年仲秋,我和几位年轻人被分配到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从师于范文澜教授,学习近代史。在第一次见面会上,范老没有讲更多的理论,只是反复讲了“坐冷板凳”和“吃冷猪肉”的问题。范老可能从我们的眼神里,看到我们对“吃冷猪肉”有点困惑,所以操着绍兴官话比较详细地阐述“吃冷猪肉”的道理。原来过去只有大学问家才有资格在文庙的廊庑间占一席之地,分享祭孔的冷猪肉。范老用此寓意,勉励后学只有坐冷板凳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大学问家。范老的“二冷”精神在我一生的读书、学习中,一直被置之座右。几年之后,可能这位谨言慎行的老先生感到“吃冷猪肉”有为孔夫子捧场之嫌,便改题为“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文字不同而寓意未变。

  这种“二冷””精神,说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坐冷板凳”不是坐一天,坐一个月,而是要成年累月终身坐下去。这种板凳不是一般的板凳,而是冷板凳,不是主席台上的软皮板凳,也不是会议期间照合影时中间那几把热板凳。对不少人来说,坐热板凳不仅毫无心理障碍地乐于去坐,而且抢着去坐,愿意常常坐,终身坐。坐冷板凳则不然,又冷又硬,又不着人眼。如果没有坚忍不拔之志是难以坐下去的。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坐冷板凳坐出来的。汉朝的董仲舒,不论在学术史上评价如何不同,但他无疑是位大学问家。其得力处就在于能坐冷板凳。董仲舒学问之精,在于“三年不窥园”,三年之久能不走出房门,甚至都不偷偷地掀开窗帘窥一下窗外的风光,可想而知他是多么专心致志坐在那儿苦读。董仲舒常引古人之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以自律。“临渊羡鱼”是一种躁动,揣手站在水边,为得鱼者大声叫好,空耗精神,一事无成;而“退而结网”者坐在冷板凳上默默地结网,终必能成一面大网,从心所欲地捕获大鱼。有些人虽坐而不能长久,终与学问圣境无缘。范文澜教授以新史学大师而为时推重,提出“二冷”精神,没有止于言论,更重要的乃在身教。在从师范门时,范老自居前院,终日坐在落地玻璃窗下的书桌前攻读,有意监督学生不乱上街,能下帷苦读。而当我们想偷偷溜出去,从他窗前经过时,范老总是手不释卷,笔不停挥,我们只好缩回去,久之也就不再心猿意马,而惯于坐冷板凳了。

  读书宜冷而不宜躁,冷能读下去,能仔细读。其收效不仅能得书之全貌,而且常常可以从字里行间,得到启示。读一本得益一本,看似迟缓,实则扎实。躁者不然,心浮气躁,时而起行环顾,东攀西谈;时而一目十行,掀页如飞,看似瞬间“积书盈尺”,实则了无所得,其想成为大学问家犹如缘木求鱼。写文章也要冷,要冷静地搜集资料和构思撰写,不闹哄哄地追赶时髦,迎世媚俗,发无边高论,写空洞文章。这正是范老“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真谛所在。成文以后,也不要急于发表,因为这时最容易昏头昏脑地自我陶醉,而应先冷处理,请水平比自己高的或与自己水平不相上下的以及稍逊于自己的三类人看,集思广益,然后冷静下来,反三复四地修改、定稿。待文章或著作问世后,更不能热气腾腾,不可一世,而要冷静地听取各种意见,增订纠谬。如此则身后“吃冷猪肉”,庶有望也,也只有如此,才能慢慢地走近大学问家的座位。

  (作者系文史专家)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