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交流
从“五个维度”提升地方志书质量
日期:2019-12-31 15:08       浏览量:

  志书是“官书”,是官修的地情书、国情书,修志工作是政府行为,是“官职”“官责”。编修地方志不仅是地方志机构的任务,更是各级政府、各部门的重要职责。作为新时代地方二轮志书的创新实践,近年来,二轮修志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从“硬指标”到“软要求”,成为新方志建设的重要形式。但是,在业务工作重压下,不少地方二轮修志往往被挤占到“犄角旮旯”,推而不动或推而难动。基层方志部门作为地方二轮志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经常感觉社会参与度不够,时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各供稿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地方二轮志书参与者和使用者,则直言修志工作吃力不讨好,费时又耗神,与现实脱节。归根到底,还是“功力”不够。如何有效提升地方修志信心、提高地方志书质量,让地方二轮志书修编直入核心、融入中心、深入人心,成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方志部门积极探索和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强化规范,让地方志书修编政治上“有高度”

  志书绝不是昙花一现的应景文章,而是垂之久远的文化瑰宝。1988年,习近平同志还在福建省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就提出修志是“一种有文化的表现”和“有远见的表现”“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20142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考察时又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方志姓“方”,内容为:“王”。二轮志书的主体是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目标是提供史料、编撰初稿。因此,二轮志书修编要始终围绕五大建设这个“主干”来开“枝”散“叶”。“枝”,就是顶层设计,地方方志部门要立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地情的基本要求,紧扣自然(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五大部类精心设定主题,确保地方志书修编框架“不走形”;“茎”,就是“链接”行业,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围绕新时代国家对地方二轮志书修编的规范要求,着眼本行业本单位本部门及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选题,制订修编方案;“叶”,就是全员联动,引导全体参与编辑志稿的严格执行规定动作,步调一致、标准一致地修编好单位生产发展演变轨迹、法规制度的变化、机构和队伍的调整。通过“枝”“茎”“叶”的光合作用,促使产生叠加效应,编修好地方二轮志书这部“活字典”。

  强化创新,让地方志书修编参与上“有广度”

  社会是否乐于参与,是判断地方志书修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让修志有更多新鲜的味道,就要改变以方志部门单打独斗为主的闭门造车模式,要敞开门修志。一轮高质量、高水平的地方二轮志书编修工作,离不开提前谋划和精心部署。在内容上,要善于从实践中挖掘素材,让修志内容饱含土味、贴近生产、切合实际;在主题上,要突出修志庄严感,主编负责制、三审终结制、责任部门化、部门人个化等标准动作,强化法治意识;在载体上,要善于拓展“小、灵、快”的培训方式,依托“丽水史志网”平台,运用培训班、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手段,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学习交流及时、沟通联系便捷的共享平台,实现活动全时段、全覆盖。

  强化服务,让地方志书修编实践上“有温度”

  地方志书的生命力在于“实”,有干货和内涵,群众才有获得感。因此,要善于深化拓展地方二轮志书的内在功能,积极推动地方志书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达到资政、教化、育人的目的。结合时代特征,融入生态文明、扶贫攻坚、国企改革、绿色发展等时代主题,以专记模式,配合开展政区沿革、建置变迁、科学决策、“两山”理论等自选动作,让“+”的内容既方向明确又外延丰富,让人民群众也在活动中感受了温度,体验了变化,得到了启迪;“有温度”的地方志书成了“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文化大餐,彰显了地方志书的鲜活生命力。要发扬匠人精神,从浩如烟海的地方志资料中抽丝剥茧,理出头绪,梳理清楚历史文脉。通过对各类先进模范人物及其事迹的记述,展现和倡导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担当,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立体、多层次记录下来的基础上,将蕴含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出去,努力把地方志书建设成为引领意识形态的价值高地。

  强化自律,让地方志书修编编纂上“有深度”

  地方志书的意义既体现在对编修规范和地方市情的熟悉认知上,更体现在不回避问题、不掩盖过错的博大胸怀上。新时代地方志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它综合记述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百科百业的地情资料。修编地方志书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浩大工程,靠得是众人成志。要想修出一部权威、高质量的精品佳志,更要不断修正自己,完善提高。编修过程中,每位参与者虚心吸纳方方面面的各种声音,特别要认真听取那些刺耳的杂音,以政治的远见、历史的眼光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修出高质量的志书来。从编纂志书的经验来讲,涉及到三个阶段:一是组稿攻坚战。志书编修是众人成书,其涉及面广,一经启动就要雷厉风行,限时完成,不得有半点拖拉。二是改稿运动战。组稿工作完成后在形成初稿过程中,其修改和完善的体量依然很大。这就要求史志部门与相关单位你来我往,核实数据,反复修改,确保形成史实过硬的修改稿。三是打磨持久战。修改稿形成后要进行认真的打磨和雕琢,还需一定时间的沉淀,还要按照程序对全部志稿进行审核把关。

  强化落实,让地方志书修编机制上“有力度”

  20158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64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完成地方二轮志书规划任务,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核心目标。这“两全”目标是硬任务,无任何退路,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修编地方志书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雨”。编修期间,编辑如何再学习、再消化,是决定地方二轮志书质量的关键。要让地方志书值得“回味”,真正成为精品佳志,一方面,各供稿单位要用心做好“前半篇”文章,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善于将新时代上级方志部门对志书的要求目标化、具体化,成为其编写志稿可操作、可执行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让实践成为检验供稿质量的过程;另一方面,方志部门要用心做好“后半篇”文章,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组织经验交流,对好的经验总结推广,对“走神散光”的进行帮助提高,确保二轮志书编修不“变味”、不“跑调”,“一个都不能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如果炉子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没有足够的温度,那是炼不出钢来的。”要防止地方二轮志书编修没有温度、不接地气,除了需要组织者持续精心“调味加料”,更需要参与者“众人拾柴”的责任心和参与度。通过不断创新二轮修志模式,让二轮修志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的“毛细血管”“神经末梢”,实现《地方志工作条例》等法规制度由“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到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丽水市志》编辑部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