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云桥在龙泉城西宫头村,横跨蒋溪之上,自古为通闽入浙要冲。明代郑宣《遗爱亭记》中记载:“龙泉在栝为邑之大,披云桥在邑为桥之大,蒋溪堰则水利之大者。自令尹姚公一筑于靖康初,至开禧则张贡士继之,厥后与披云之修建,咸未之闻。”姚公即姚

,北宋靖康年间(
1126~1127年)任龙泉县令,任上见蒋溪堰年久颓坏,湮塞淤积,在建造披云桥的同时一并修筑,并分蒋溪堰之水新凿云水渠。这是可查文献中有关披云桥建造的最早记载,迄今已近千年。
披云桥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迭圮迭建,几易其址,以南面万寿宫为参照物,在北面或徙于宫之东,或徙于宫之西。几易其名,明成化《处州府志》记:“披云桥在光孝宫北,何公澹书榜今名通仙。”光孝宫即万寿宫,座落在“昔为仙圣者游的”凤凰山脚,何澹,南宋龙泉人,官至同知枢密院事;明万历《括苍汇纪》记:“披云桥今名凌云”;民国27年(1938年)改建石墩公路桥后,易名西大桥,又名宫头桥。2001年8月10日,复名披云桥。
旧时披云桥为典型的江南廊桥,“上则横梁直干,飞櫩连甍,栱合节分,勾心斗角,皎如鸿长,轩如鸟骞,严整壮固,方驾可度。……为门亭者四,为屋以间计者凡十有五,以楹计者一百有八。”(见明《披云桥记》。旧志注为义乌王袆所著,据笔者考证有误)。桥南有马灵官殿,桥北有二郎神庙。马灵官为三十三天金臂圆光火犀大仙,世人称其为火神;二郎神又称二郎显圣真君,世人称其为水神。桥南桥北分别供奉火神水神,有防火防水之愿。桥南的下首有披云寺,也有护桥佑桥之意。
然水火无情,历史上披云桥或因水灾,或因火患,多次损毁。“披云桥在溪之上,为闽浙要冲,士大夫车马远迩,携挈行旅荷担者所必由也。利涉病涉,惟桥废兴。”基于此桥的重要性,为政者关乎民生,县人捐助钱财,屡屡重建。自北宋靖康年间在万寿宫北面建造披云桥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贡士张棣有过修建。“岁久,倾圮不支。”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一月,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克处州,龙泉县归之。次年庚子春,章溢(龙泉人,后官至御史中丞)依附朱元璋,其长子章存道(字允德,龙泉旧志中为蕴德。先后任处州卫指挥副使、平阳卫指挥司使事同知)徙桥基于万寿宫之东蒋溪堰上。万寿宫真士季道崇“实相其役,勤笃不怠,夙兴夜寐,手足为之胼胝。”季道崇,号一山,南宋户部侍郎龙泉季陵之裔孙。十余年后的明洪武六年(1373年)夏五月,行人遗烬,披云桥毁于火灾。季道崇再次捐资,倡导民众重建披云桥,并商议徙基于宫北故址。当年秋九月动工,至洪武九年(1376年)完工,邑人叶子奇有记。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知县潘组绅委义官叶永就、梅徽等重建。明嘉靖元年(1522年),五月十五至十九日,龙泉大雨,平地水漫一丈五尺,披云桥亦被洪水漂没。次年冬十月,知县朱世忠委义官管晟、叶禹厚等督工重建,“甃巨石于桥之下,狼牙森立,施大木横其上,为经久图,足以敌二水合流之势,无波腾沫跳之虞,易危以安,蹈渊若冲矣。虑风雨之侵,架屋于桥约二十有六楹,鲸飞虹卧,焕然维新,往来者啧啧称便。”嘉靖三年(1524年)仲春完工后,朱世忠有诗纪之:“桥上披云几度行,一腔尘况顿开明。青山对列瑶屏拥,绿水前湾玉带萦。游鲤跃金供醉眼,闲鸥飞雪快吟情。不知月上梧桐树,杨柳微风拂面清。”
清顺治初,披云桥再次毁于洪水。雍正十年(1732年),集福寺(西大寺)僧晓云募建草桥,知县郑重因桥频年冲激,查拨废寺田八十亩五分零,坐落在周村庄,收租谷八十一石,为每年的维修费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遭水圮,里人暂布行桥于上游,然仅可接济一时而已,非能计长久也。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春,知县顾元揆委士民吴鼎珪、戴文侯等,以历年存储桥息并募捐银两建复。有《重建披云桥序》记:“庀材鸠工,埋大木以固址,筑石块以砥流,自拔之屋广,可废方轨,中央之阁,又可摘星辰。……十阅月而告竣”。道光九年(1829年),庠生廖重华、叶蓬等人又因桥圮重建,并架桥屋。公款不敷,廖重华变卖家产济助修桥。光绪二年(1876年)复倾,知县顾国诏谕绅董周子琨、王承绪等劝捐重修。光绪六年(1880年),再次毁于洪水,邑人李森英捐建修复。原立于披云桥头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披云桥碑记》上有“光绪庚辰,圮于盛涨。邑人李森英建复之……修葺以时,全李君之功”的记载。此碑高185厘米,宽96厘米,知县毕诒策撰写,现藏于龙泉市博物馆。
李森英的家族系清代龙泉城内三大望族“周、李、蔡” 中之一,其高祖李金声在乾隆年间参与了披云桥的募捐建复,曾祖李浚在嘉庆十年(1805年),以一万四千余缗(一缗等于一千文)巨资独建济川桥,祖父李存耕为加固修建济川桥,在嘉庆至道光间又三次出资捐银六千余两。父子两代修建济川桥,备受县民赞颂,载入史册。在《济川桥题赠集》一书中,内阁中书端木国瑚(青田人)题赞李浚“不知其后视其先,不知其祖视其孙,前披云后济川,惟善施之勿倦”。笔者收藏有披云桥铭文瓦,长约31厘米,上方宽约19厘米,下方宽约17厘米,瓦上正面行楷“披云桥李”,字体凸出,四字从上往下成一排,有5~6排纵列。瓦片制作规矩,非一般民居瓦片可比,且烧制温度较高,呈深褐色,颇具岁月沧桑感。此瓦是李家李氏家族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参与披云桥修建之不可多得的一份历史见证。
民国24年(1935年),丽浦公路(丽水至福建浦城)的丽水至龙泉段通车后,国民政府加快了龙泉至浦城段公路的建设。民国27年(1938年)在原披云桥旧址改建半永久式的石墩公路桥,据宫头村老者回忆,彼时在离石墩公路桥西十几米处尚有简易廊桥,方便来往行人,同年被一商贩烹炸油条时不慎烧毁。石墩公路桥建好后易名西大桥,后又毁,枯水时涉水过溪,丰水期以竹筏代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架设人行大桥。1954年洪水爆发,原剩的1号桥墩倾,木支架坍,全桥漂失,后在桥位下游用竹笼填石修筑过水路面。1965年2月,省交通厅批准重建。全桥3孔,净跨20米,为钢筋混凝土T梁结构中型桥,长71.35米,下部利用北端原有桥台,南端原台进行加固利用,新建桥墩2座,桥面净宽6米,1965年2月动工,至8月竣工通车。历经50多年的风雨桑沧,2018年因原桥梁设计等级低,使用时间长且频率高,已多处出现破损,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交通运输需求,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龙泉市委市政府决定拆除旧桥,重建新桥。规划桥总长76米,桥面宽17米,比旧桥拓宽约10米。两侧人行道采用仿古廊桥结构。披云桥的重建是龙泉市2018年市十大重点项目之一,自当年1月20日起动工,至12月底通车。

今去靖康近千年,而历代前贤筑桥之功,昭然在人耳目。适逢盛世,重建披云,亿斯万年,利济无穷,参与者之功不输前贤也。
(作者系龙泉市文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