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风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丽水风物
独峰书院轶事
日期:2019-12-24 15:19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卢朝升 浏览量:

  一、朱熹与独峰书院的渊源

  淳熙九年(1182)中秋节刚过,天气久旱无雨,秋老虎散发着余威,而朱熹内心的比天气更为躁闷,从台州经缙云、过松阳、回江西。朱熹这一次是带着公务巡行,而且沿途目睹稻菽枯黄、百姓流离、官员惰政,连续写了五封奏折弹劾唐仲友却得不到回复,心中充满了郁忿,所以少了许多游山玩水的心情。

  那年的八月十八日,朱熹从台州出发,先去临海谒徐中行、徐庭筠墓,并作诗一首:

  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

  但喜青毡在,何忧白屋居。我怀人已远,挥泪表丘墟。

  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并称“二徐”,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阿权贵,毕生精力付诸于家乡教育,被视为“台州学派”的鼻祖。那副咏竹的著名对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就出自庭筠之手。也许,当时朱熹已把“二徐”作为自己的榜样,并把著书立说、弘道讲学作为自己余生的事业了。

  经过仙居时又去拜访了吴芾。据《朱熹年谱长编》载:“巡历至仙居县,访湖山居士吴芾”。吴芾为绍兴二年(1132)进士,曾任处州知州,后官至秘书正字,因与秦桧不合作,遂告老还乡闲居十多年,已是七十九高龄。这也是朱熹最后一次会面了,次年去世,朱熹为其作神道碑文。在鼎湖峰边的仙水洞里,有乾道四年(1165)摩崖石刻一幅,认定为吴芾所留。

  作为一个对办教育几乎入迷的读书人,沿途公务之余,最乐意的就是传道讲学。他深知,面对官场的黑暗混乱,唤醒人心也许是改变社会的当务之急。

  这一路讲学,后来在处州境内就留下了三座著名的书院:缙云美化书院、仙都独峰书院、松阳明善书院。当然,这些书院的建成他本人并不知道,均在他去世若干年后,那时也是朝庭把朱熹捧上最高位几乎神化的时候。

  正如孟子所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路过讲学一次就能开风气之先、能留下一所书院,也证明朱熹当时是具有多么强大的影响力!

  翻过高峻的苍岭古道,八月二十二日到缙云,先到金竹朱庆弼、朱庆朝兄弟家中,开坛讲学,后来就有了美化书院。

  然后再来到鼎湖峰前、伏虎岩下,住徐子远徐氏山居,也即徐凝故居,又是开坛讲学,就有了后来的独峰书院。

  清光绪版《缙云县志》卷九有:“朱熹为台州提举,以弹劾忤旨,尝寄居仙都徐凝故宅。”在徐凝的故居,朱熹兴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七绝一首:

  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妨王事任连环。

  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

  唐朝诗人徐凝,睦州分水柏山(今桐庐市分水镇柏山村)人,怎么会有故居在缙云仙都?徐凝一生淡于登仕,游历甚广,应该是喜欢这里的山水就在这里建一个座山居别墅,然后就定居并留后裔于此吧。元陈性定《仙都志》录有他的一首《题缙云山鼎池》:

  天地茫茫成古今,仙都凡有几人寻。

  到来唯见山高下,只是不知湖浅深。

  另外,从《仙都志》开始一直讹传为白居易的诗作:

  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独崔嵬。

  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

  这也应该是徐凝作品,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清《全唐诗》均有收录,对此张治中先生也作过专门的考证。

  朱熹巡视期间,又先后到了缙云县城发文移除了永嘉的秦桧祠,到处州“奏监酒课、差役、义役利害状”,到松阳县夜宿南州福安寺有“王光祖来问学”,再到古市住一夜并讲学,九月初四到遂昌。八月二十二到九月初四,期间一共十一天,除去缙云县城、丽水、南州、古市途中至少四天,在金竹和仙都加起来最多只有七天。一般认为应该是在金竹一天,在仙都住了六天。短短的一周,就为缙云大地又播撒了文化种子。

  关于“独峰书院”,权威的记载是:

  清光绪三年《处州府志》九卷有“独峰书院”条目:“县东二十三里仙都独峰前,朱晦翁持常平节来憩于此,爱其山水清绝有似武夷,常赋‘碧涧修筠似故山’之句,又有‘于此藏修为宜’之语。嘉定间郡人叶嗣昌始创礼殿,为讲肄之所。咸淳七年邑人潜说友即旧址广而新之。洪武间为知县朱成远所毁。国朝同治十二年西南乡士绅建复。”

  1995年新编《缙云县志》在“教育”篇里也有“独峰书院”一条:“原址在仙都独峰前(今笋川村东北隅)。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一度讲学于此。嘉定年间(1208-1224)叶嗣昌创礼殿,为讲肄之所,称为独峰书院。咸淳七年(1271)潜说友扩建。后毁。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樊献科就其址建仙都草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迁址于好山之麓。书院三进三开间,东西两厢各十间,并有附属建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改名鼎湖学堂。”

  二、独峰书院究竟建于何地?

  关于原址的记载,另有康熙《缙云县志》载:“独峰书院在县东二十五里,仙都山独峰前。”《仙都志》载:“独峰书院在练金溪西、正对独峰。”就大致位置来说,在石笋前村的东边山脚下,应该是没什么疑问的。然而,独峰书院原址的确切位置,问了当地许多人都不知道,有人说是在现仙都小学附近,但边上没有可作为标志的“伏虎岩”。

  2019616日,原鹅湖书院院长、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王立斌先生应邀到丽水少微书院讲学。讲学结束后,于当天下午我们一起前往仙都考察独峰书院,在当地人刘芳庆的带领下,参观了修葺一新的书院建筑和陈设。当我们提出希望看一看独峰书院的原址时,他说他也不清楚,只能待次日上午到村里再寻访。

  17日早上五点半,我们起身先往“朱潭山”,那里也是因为朱熹驻足而命名,王立斌老师说,这里太像武夷山的山水景色了,怪不得朱熹会发出“碧涧修筠似故山”的感叹了。

  再去找“解鞍盘礴忘归去”的“忘归洞”。上有“仲修敏甫归圣显道丁亥季春同游此”石刻,吴志华、吴志标编《处州金石》(上册)有录,然而释为王珪的儿子王仲修字敏甫则有误,应该是1227年陆九渊的弟子董德修(字仲修)一行的刻记。来到好溪南岸的上前湖村的后山,路上荆棘丛生、茅草过膝,爬到半山只得半途而废。

  关于书院的原址,我说重点是找一找“伏虎岩”和樊献科为母守孝的“大坟”,有了这两个地标,就能准确定位。通过询问村里的老人,“大坟”很好找,就在正对石笋的通往朱潭山公路右侧山坡上,山环水绕、面向东方步虚山,确实是一个风水宝地。一个在干活的大妈告诉我们,这里本来有一座大坟,在文革期间拆除了。

  至于“伏虎岩”大家都没听说,“狮子岩”倒是有一块,就在村子屋后。从“刘老爷民宿”边上的小弄堂里进去,终于看到一块貌似虎狮的怪石,立在几座房子的后面。房子前面的一块巨石叫“狮子头”,村民告诉我们“狮子头”原在民房内,旧民房刚拆除才显露出来,本来这个头很像的,可惜被破了。石壁下有几个天然的洞穴以前叫“晦翁洞”,现在则变成了猪圈。《仙都志》载:“伏虎岩:在独峰之西,书院之右,有小石山如虎跧伏,一名驻狮岩。”可见“狮子岩”就是“伏虎岩”,书院应该就在这块奇石的左边。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伯还悄悄告诉我:“这块狮子岩很灵验的,有一个村民因为破了几块石头,过几天就莫名死掉了,现在村里人没有敢动了,如果这些房子拆掉,这座石头好看的呢!”一块有故事的石头被埋没在村里,虽然深感可惜,但总算找到了独峰书院的原址所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三、书院到底始建于何时?

  最早应该是陈邦衡于1208年在仙都岩建了座读书堂。宋嘉定元年(1208),在“庆元党争”中落寞死去的朱熹,终于得到平反,被宁宗皇帝赐谥号为“文”,此时距朱熹逝世已有8年,饱受打击排挤的弟子们终于出了一口恶气,凡“朱文公”讲学过的地方建立书院言正名顺了。

  陈邦衡,《缙云县志》人物简介有载:“陈邦衡(1144—1214),字伯明,遇明里(今新碧)人。朱熹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道经缙云仙都,留居讲学。与弟邦钥同师事之,闻理性之学。在仙都建读书堂。叶适作《仙都行》以坚其成。”

  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熹“差主管台州崇道观”,再次路过缙云,陈邦钥写诗一首相赠:“羸马踏残月,荷策登泮宫。入门见先生,先生何从容。循循善诱能启下,青蒿因得附长松。短檠相对三百六十夜,高谈雄辨磊落沃胸中。吾王求士苦匆匆,未许先生久卧龙。乘骢直上天台路,祗缘此去何由从。呜唏吁,小斋从此冷如水,齑盐朝暮怏怏尔。空留绛怅照孤灯,窗外西风寒起苇。”可见师生情深!

  然后是郡人叶嗣昌于绍定元年(1228)在读书堂基础上创建礼殿。据《宋史·朱熹传》:“理宗宝庆三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宝庆三年即1227年,朱熹得到皇上的再次加持,名气越来越大。叶嗣昌是青田籍进士,时任衢州县令,后在缙云定居,他倡议创建礼殿,也是得天时地利人和。

  “独峰书院”正式名称应定于1241年。淳祐元年(1241)正月,理宗皇帝“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宋史·朱熹传》),他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一起获得了文人的最高荣誉——从祀孔子。这一年,缙云县贞溪塘头村(今舒洪镇姓王村)出了个进士叫潜说(读“悦”)友,他是朱熹的四传弟子,也许是出于感恩先师之教化,也许是为了呼应皇恩之浩荡,就拨款扩建了礼殿,使之修葺一新,定名为“独峰书院”。三十年后的咸淳七年(1271),潜说友此时已任代理户部尚书、临安知府,大权在握再次出钱修葺了独峰书院。潜说友曾编纂《咸淳临安志》100卷,后来投降元军,1276年做了福州的宣抚使,次年为部将李雄剖腹所杀,三房妻室及儿女亲戚共计十八口,全被灭门,惨不忍睹!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孔子第五十四世孙孔林,任独峰书院山长,以善本刻孔子像,立于仙都独峰书院内。独峰书院兴旺一时,名动一方,元代有案可查的山长和训导是:陈曾祐(永康)、孔林(曲阜)、俞希鲁(镇江)、郑谨之(丽水)、吴明义(番阳)、胡平(缙云)、王仲成(丽水)、季祥(丽水)、詹同道(缙云)、樊道福(缙云)、胡绍叔(缙云)。书院既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给仙都这个美丽的山水增添了人文气息。

  据《处州府志》明确载:“独峰书院……洪武间为知县朱成远所毁。”书院不毁于兵燹水火,而是毁于人为且还是县令,为何甘担历史罪人而有此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合理的解释是,朱县令看到书院破败不堪又无力修复,就把孔子像移到县城学宫内供奉,并拆去独峰书院。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缙云进士、时任江西道监察御使的樊献科,因其母王氏亡故葬于石笋前,他学习朱熹为母守节时建“寒泉精舍”讲学,选择在独峰书院遗址上建“天然泉石”一院,称“仙都草堂”,在为母守孝同时,会聚文人朋友论道讲学。樊献科(1517—1578),《缙云县志》有传,字叔文,号斗山,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后任御史,为官清正,抗倭有功。后因得罪了严嵩党羽辞归。晚年隐居于仙都倪翁洞,那里有许多摩崖石刻与他有关,如“斗山洞天”等,著有《读史补遗》等,为一时知名文人。有据可查来访的名人就有:皇甫访(文学家)、夏浚(温处兵备副使)、何镗(江西提学佥事)、郑文茂(刑部主事)、李键(苏州知府)、吴善言(浙江巡抚)、张懋修(张居正三子,状元)、李鋕(刑部尚书)、顾大典(处州司理)、高超(处州知府)、汤显祖(戏剧作家)、徐霞客(地理学家)、郑汝璧(宣大山西总督)等等,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摩崖石刻。

  现在的独峰书院,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缙云知县朱廷梁和后任何乃容越三年集资迁建于好山之麓的。《仙都志》载:“好山:在仙都山西,初旸谷左。宋绍兴间转运使李士举尝游仙都,过徐氏山居,赋诗有:‘华屋重重对好山’之句,由是得名。后晦庵朱先生弥节于此,其名益著。”

  这里石奇洞幽,历代摩崖石刻遍布道旁,朱熹巡视途中停留观赏理所当然。好山之巅有“月镜岩”,如一轮满月挂在石壁,门前就是九曲练溪,鹭鸭成群游于林中,远处的鼎湖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而旁边的“旭山”,上有李阳冰题字的“倪翁洞”,在此重建独峰书院确实是个理想选择。朗朗书声再次响彻于青山绿水之间。清代重建书院后,山长主要有赵保滋、陈文、蒋望三等。

  赵保滋(1845—1914),字月樵,缙云壶镇大路街人,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人,曾任国史馆誊录签掣、余姚县教谕等职,重建书院时出任山长,现门额“独峰书院”即为他的手迹。

  一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全国各地同时废科举、兴学堂,独峰书院遂改名鼎湖学堂。

  随着仙都AAAAA级景点的创建,近年仙都景区管委会又投入了资金,对书院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使之具备了讲学的条件。中堂悬挂朱熹手书“正气”两字,门上仍是沙孟海的“晦翁遗迹”牌匾。边上的孔庙也修葺一新,孔子像和颜渊、曾参、子思、孟轲“四配”像均上了新的油漆,笑意盈盈地享受着人们的膜拜。院中有几棵古树,特别是造型奇特的银杏和参天名木椤木石楠,和书院一样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作者系丽水文史爱好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