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弘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日期:2019-12-24 12:42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邱理平 浏览量:

  胡海峰书记在市委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指出:“一部浙西南革命史,就是一部植根人民的奋斗史”,“植根人民”是浙西南革命精神最重要的指引。浙西南革命历史蕴含着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丰富事例,浙西南革命斗争是弘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宣传群众,取得人民信任是基础。1935年初,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的初期,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加上人民群众因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和地主豪绅的造谣欺骗,听说红军来了,就逃的逃,躲的躲,很少有人敢和红军接近。红军有时竟连向导也找不到,筹措粮食就更困难。为此,红军挺进师成立了地方工作团,并规定每个干部和战士都要学会能打仗又能做群众工作的两套本领。无文化的干部战士每人每天要找10个群众谈心交朋友,并利用民间尊重同姓氏的习惯心理进行工作。各纵队遵照这一规定,每到一地首先就是开展宣传工作。他们通过群众大会、公审大会、座谈会和利用群众带路、向贫苦群众分发粮食物资等机会,大力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和组织纪律。同时,书写墙头标语,张贴和散发布告、传单。当年,师政治部规定有文化的干部、战士每人每天要书写5条墙头标语。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浙西南留下的标语现存有80多处。内容主要是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如“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求解放的部队”“打倒土豪劣绅”“工农要有衣穿,有饭吃,只有实行土地革命”“工农兄弟团结起来抗租、抗粮、抗捐、抗税”“收复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去的土地”“红军是抗日反帝的唯一武装力量”“白军兄弟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国民党来屠杀红军”“欢迎白军士兵暴动过来当红军”等等;红军挺进师政治部在刚入闽浙边境时印制了五万份标语、传单,其中有《告民众书》《红军挺进师政治部布告》等,宣传红军是为工农大众谋利益、谋解放,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坚决消灭压迫、剥削群众的国民党和地主豪绅;有镇压某些恶霸地主后揭露其罪恶的布告;有警告敌人不要继续与人民为敌,只要能与红军合作,红军是欢迎的,如《红军挺进师告保长书》《告白军士兵书》等;另外,还有团结地方上有威望的头面人物,争取他们为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出力的,如《红军挺进师告“青帮”弟兄书》。红军挺进师广大指战员贴近群众,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道理,唤醒了浙西南人民革命意识,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良好的群众工作方法很快让挺进师在浙西南地区扎下根,挺进师部队迅速扩大,由入浙时500多人发展到1200余人,游击队人数也达到千余人,还建立起一批基层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当年流行在丽水(现莲都区)大片一带畲族山歌就是很好的印证:《工农红军是亲人》(工农红军是亲人,到处都为我山哈。山哈听说红军到,烧茶备饭请亲人。工农红军去景宁,男女老少来送行。山高路窄难行走,山哈愿做带路人。共产党是大救星,领导畲民闹革命……)。

  扎根人民,率先垂范是关键。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仅听你怎么说,还要看你怎么做。舒文(中共龙泉特别支部成员)在《大家看》(19384月第五期)刊文指出,“用一篇演说取得农民的赞同是可能的,要想就取得信仰就不可能了。农民的信仰建筑在你的行动上,你的全部生活上,我们可以拿宣传做访问的媒介,认识个别的农民;不断的访问才是工作的基础”。做群众工作没有捷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靠革命者旗帜鲜明的政治主张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才能由少数骨干到更多人、由松散团体到严密组织,逐步达成动员和组织群众的目标。从浙西南党组织创立开始,共产党人就有着扎根人民、身体力行为群众做榜样的传统。周定作为最早回到浙西南发展党组织的党员,发展浙西南境内第一加入共产党党员是自己家里的长工周福图。鲜明的政治态度,彰显革命的彻底性、无私性。在缙云县黄余田地区,卢湛领导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农民贫穷的根源和地主盘剥农民的手段,推动了“二五”减租斗争。他从自家开始减租,利用农民协会的力量迫使地主就范,减轻了农民所受的剥削,唤起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松阳县,农民领袖卢子敬在打土豪、分田地、分青苗的斗争中,带头将自家的全部田契拿出当众烧毁,以消除人民群众的顾虑,加快了分田地斗争的进程。这些都激发了人民群众革命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入团入党、参加工农革命军,为自身解放而奋斗。1935年,流传在遂昌大柘、云峰一带山歌:“前进,前进,又前进!全靠我们工农兵,军阀混战祸害深,大家共同努力,攻破南京打北京,驱逐外国人,打倒豪绅,拥护工农兵政府,大家平债又分田,革命真快乐”。“哥哥你去当兵,妹妹来送行,上前线,杀敌人,为着救国要拼命……”。共产党人扎根群众,实干至上、以干得助,最终得到人民群众的忠心拥护。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中共闽浙边委遭受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残酷“清剿”和所谓“五户联保”“串联报告”的严密封锁,浙西南人民群众不顾生命危险,义无反顾保护党组织和党的干部。19426月,遂(宣)宣(平)汤(溪)党员群众在人迹罕至的山谷搭建20多个山棚,千方百计把粮食、食盐送到山里,供20多个转移至此的中共闽浙边临委机关及其武装人员隐蔽,使党的机关和干部得保存和坚持。

  相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根本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而且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坚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刘英在《北上抗日与坚持闽浙边三年斗争的回忆》指出:“要大胆与适时的创造大批当地干部,特别是有威望的干部,另方面要大胆信任这些干部去干,包办主义、事务主义、信而不用、打小算盘和狭隘经验等等都是有害无益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所以闽浙边的斗争,能够克服严重的赤白对立现象,以及在宣传组织教育与武装民众的工作上收到极大的效果。”挺进师一进入浙西南地区就得到包括“青帮”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挺进师一开始也就放手发动群众,对陈凤生等三位“青帮”领导委以重任。19356月,在根据地中心区域即建立了100余人的地方工作团,着重开展群众工作。之后,浙西南各地建立了农民协会、妇女会、共青团、儿童团等各种革命群众组织。在王村口等地还建立了工会、商会、互救会等群众组织。党对浙西南人民群众的信任、依赖和为其解放而奋斗的真情使挺进师获得了坚实的群众支持,为开辟、坚持和扩大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反抗国民党的“清剿”和“围剿”斗争中,浙西南人民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很多人为革命流血甚至牺牲。在浙西南第一次反“清剿”斗争中留守根据地的第五纵队就是以当地革命干部、共产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为主体的一支浙西南人民子弟兵。他们中绝大多数为保卫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献身。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用生命诠释“青红一句话,永远不分家”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

  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是浙西南革命斗争的根本指引。19308月底,红十三军攻打缙云县城前,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对参战红军将士就强调:“我们去攻打缙云县城,不是去发洋财的”,直白表达共产党人革命的初心。831日,当红十三军攻下缙云县城时,首先烧毁县政府的文契,并将没收的盐、布、铜钱分发给民众,再次用行动做出表明。1935年夏,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期间,首先在根据地中心区域松阳、龙泉、遂昌等地按中央苏区的做法,开展以登记造册、分田插标、确权发证为内容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到19358月底,松阳县西南部就有100多个村开展了土地分配工作,其中85个村实际完成土地分配到户。当地农民编唱的《土地回了家》歌(“千年铁树开了花,土地回了家。瞎子亮了眼,朽木能发芽。死木又生叶,铁树要开花。共产党管天下,贫困农民是一家,千年铁树开了花”)生动反映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的激动心情,更彰显浙西南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政治行动”。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根本指引。自19271月,浙西南建立第一个党组织以来,在浙西南党组组织领导下,紧紧依靠浙西南人民,成功创建了浙江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有力保障浙江抗日旗帜屹立不倒,从而在解放战争中,建立起游击队主力、县区地方武装工作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系,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配合解放大军,提前解放浙西南。浙西南革命斗争的胜利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植根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

  (作者单位:丽水市党史方志办)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