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口,位于庆元县西北,距庆元县城17千米,为竹口镇驻地,片村内驻有竹上、竹中、竹下3个行政村。据清康熙《庆元县志?禋祀志》记载,竹口系五代开平至龙德年间(907~923年),吴越王钱镠派白将军在竹口一带阻击闽王王审知时开拓。古称竹溪,后因地处岩后,下济两溪出口处,遂名竹口。竹口自古以山川壮美、人文荟萃而称著,因其地界闽浙,金狮右踞,石象左盘,形势险要,故有“蓬塘隘”扼北,“伏石关”镇南。明嘉靖间置“竹溪公馆”,专司治安防务;清设“竹口汛”,由县把总署派兵驻防。宋、元、明盛产瓷器,与著名的的龙泉青瓷同出一源。
竹口全貌
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约6000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随军党代表曾洪易、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的率领下,从江西瑞金出发,北上抗日。8月26日至9月2日,先遣队穿越福建省进入浙江省庆元县境内,先后在举水、周墩、庆元县城、曹岭、小梅宿营。红军所到之处,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宣传革命道理。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的北上抗日行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和破坏。红军途经庆元县境时,国民党军先后在岙里、举水、小际头、竹口等地拦截红军,发生多次战斗。其中以竹口战斗最为突出。
8月30日早上,先遣队离开庆元县城向竹口方向挺进。在此之前,国民党庆元县县长张致远已于28日弃城逃往小梅,并向省政府求援。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立即派浙江保安第一纵队第二支队司令杜志成率浙江保安第三团(欠一营)、丽水保安警察大队和庆元县保卫团前往增援。当听到张县长说“红军约千人,枪半数”的消息时,他们为抢头功,竟连烧好的中饭也不吃,急匆匆赶到庆元,在竹口后坑桥一带遭遇。战斗在当天下午1时开始。敌人以轻重机枪、迫击炮开路,向先遣队驻守的瓦窑山阵地连续发起10多次猛烈冲锋,均被英勇顽强的红军一次次击退,战斗异常激烈。等到天黑,善于夜间作战的红军及时调整战略组织反击,派出一支突击小分队迂回到官山西侧,捣毁敌军指挥所,另一小分队经洋源迂回到敌人背后,分左右翼包抄敌人,摧毁敌军迫击炮阵地,敌军大乱,弃抢弃炮,四处逃窜,红军趁机反击,直至次日凌晨,敌人败退。
这次战斗,红军牺牲20多人,歼敌300余人,俘虏2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10多挺、长短枪400余支,庆元县保卫团副团长丁南被当场击毙。浙江保安第二支队司令杜志诚弃兵潜逃至龙泉,浙保三团团长何世澄逃至龙泉县天妃宫时,只剩一名警卫员伴随,两人怕上司追责军法难容,畏罪自杀。9月1日,竹口战斗结束后,先遣队听说庆元县长张致远还躲在竹口,立即派一小分队至竹口后坑桥一农户家,将其抓获,后押往福建崇安。

竹口战斗纪念碑

竹口战斗,是红军先遣队自瑞金出发以来最成功的一个战例。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于1934年9月4日报道了这次战斗,竹口战斗被载入史册。
目前,竹口镇已建成一条由竹口阜梁桥、红军“竹口战斗”纪念碑公园、瓦窑山“竹口战斗”遗址公园、红军桥(后坑桥)组成的以“竹口战斗”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旅游观光长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