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源底村,位于龙泉市岩樟乡,距离乡政府13公里,距离龙泉市区25公里。坑源底村四面环山,山路四通八达,在解放前一直是共产党地下活动的中心地带。从1938年2月到1945年5月,中共龙泉县委曾驻扎该村,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重要的革命活动旧址,是开展“红色之旅”的重要教育基地。
中共龙泉县委旧址位于坑源底村63号,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土木结构两楼建筑,也是坑源底村邱元高烈士的故居,建于 1890年。
1933年,闽北苏区曾派一位红军干部,化名黄敬斋,以踏风水作掩护,在坑源底村一带活动,察看地形,绘制地图,进行革命宣传。1937年12月,浙西南特委张麒麟、傅振军、曹景恒、曾友昔等领导率特委机关20多人到坑源底村。

1938年2月,中共浙西南特委决定成立龙泉县委,傅振军任县委书记,县委下设道太、八都两个区委,道太区委书记由县委委员曹景恒兼任,区委联络点设在坑源底村邱元高家。

1939年9月,龙泉县委书记傅振军调处属特委工作,宣恩金接任龙泉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迁址到坑源底村,设在道太区委联络点村支书邱元高家。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青年部、妇女部等机构。

抗战时期党组织宣传教育资料

1938年9月出版的《共产党党章》

龙泉政工队员使用的胸章、臂章、印章
1941年2月后,因国民党实行“反共、剿共”反动政策,对相关地区进行“清剿”,县委机关人员转移至山棚或其它村庄。1942年4月底,因形势恶化,龙泉县委领导撤离龙泉。

抗战时期,坑源底村成为中共龙泉县委革命活动的中心,坑源底村邱世福、邱元高、邱元坦、张传有、叶凤珠(女)5人为革命牺牲。



红色文化长廊

红军食堂

红军大剧院

红色文化墙绘
近年来,坑源底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凝聚党员群众的力量,对中共龙泉县委旧址进行重新修缮、布展并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烈士事迹,新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在村内房屋外墙上手绘红色文化图案和标语,提升改造红军食堂、红军大剧院、红色文化长廊等,整合红色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