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三军简介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掀起“重走红军路”的活动,青田各革命老区乡、村也加入“重走红军路,重温红色记忆”的行列。那么,什么是青田的“红军路”呢?这些地方的红军路与全国长征的红军路有什么区别呢?这也是许多人所急欲了解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同时也谈谈关于当前红色旅游的一些想法,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青田的红军
在讲“红军路”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明白“红军”的概念。红军,存在于中共党史所界定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1928年5月,中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1937年7月,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红军的番号就取消了。
(一)青田红军的主要力量是红十三军。
第一,关于红十三军。
在青田活动的红军,其主要力量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简称红十三军。
1930年3月初,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统一领导浙南各地红军游击队。同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为基础,将浙南各地红军统一编入红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治委员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红十三军是1930年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编入红军正式序列的十四支红军之一。红十三军下设三个团(师),温州游击队为第一独立团,台州游击队为第二独立团,永康游击队为第三独立团,全盛时期有6000余人。
红十三军活动于温州、台州、处州(丽水)、衢州、婺州(金华)五个地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和土豪劣绅的封建势力。1930年9月,国民党开始“清剿”红十三军。红十三军在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敌我力量悬殊,战士又缺乏严格军事训练的情况下,把攻打中心城镇作为主要的军事行动,致使自己的力量连连遭受损失,政委金贯真和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先后牺牲。10月,红十三军军部决定分散游击。此后,中央恢复红十三军斗争的努力也未能成功。
第二,部分编入红十三军的青田红军游击队。
青田县是红十三军重点活动地区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青田各地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纷纷建立红军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3月,归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统一领导。5月,浙南红军总指挥部统一编入红十三军。青田红军队伍得到很快的发展。在23个乡建立起120多支村红军游击队,人数3300多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贵岙红军游击队,队长张学东;青(田)永(嘉)边区红军游击大队,大队长章华;浙南红军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王卓夫;平桥、良川红军游击大队,大队长王猛玉;季宅红军游击大队,大队长(总指挥)项天荣;东江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蒋公祥。
1930年5月,青永边区红军游击队最先编为红十三军红一团第三营,营长章华,下辖三个连。吴坑红军游击队、罗溪郑秾红军游击小队也编入红一团。10月,贵岙红军游击队编为红一团补充营,营长张学东,下辖4个连,每人发一枚标有部队番号、姓名、职务的符号。
第三,红十三军在青田的活动
由于早期革命活动缺乏经验,力量薄弱,红十三军活动时间较短。1930年9月,蒋介石下令调集军队“清剿”浙南红军。9月10日拂晓,丽水、青田地方反动武装突袭舒桥、王岙红军游击队宿地皂坑,红军牺牲80多人。反动武装1000余人到王岙、舒桥、叶店追杀红军,焚烧红军战士的房屋100多间。10月17日拂晓,红一团在北山白岩遭到青田、永嘉两县的反动军队包围,红军伤亡重大,仅青田籍红军阵亡就有34人,被俘6人。红一团受挫后,补充营营长张学东和三营营长章华也先后遭害。
在此前后,青田红军游击队队长刘碎进、蒋公祥、王猛玉牺牲,王卓夫流亡上海,他们领导的青田地方红军队伍也停止活动。党的地方组织和农会被破坏,党员和红军战士及其家属受尽苦难,李振声弟媳和潘山农会长等被杀,黄山村房屋全部被焚,6名红军全被害死。1931年,邹耕山、李振声遭捕牺牲。全县共产党员、红军、农会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战斗中牺牲和被捕后遇害的有240余人,被烧房屋640余间,被劫银圆7200多元,粮食、衣被、耕牛、猪羊被劫不计其数。
红十三军在青田的革命活动受挫之时,罗溪红军队长郑秾隐蔽兰溪和龙游县农村继续活动,两年时间,发展千余红军,树起“中国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旗帜,自任师长,战士均发红色符号。1933年10月,会师暴动前夕,叛徒出卖,郑秾被捕就义。

红十三军其他组织
面对敌人的强大武力,浙南红军受到非常严重的挫折。红十三军自1930年10月后进行分散游击,红一团所属部队由团长雷高升等人分头率领在永嘉、仙居、黄岩边境坚持。红二团在敌人的“围剿”下,此时已分散到沿海岛屿隐蔽活动。红三团也由几位领导分头率领隐蔽坚持斗争。军长胡公冕和军部几位外来干部先后转移到上海。此后,中央恢复红十三军斗争的努力也未能成功。1932年5月,坚持斗争的红一团团长雷高升及70余名红军战士在永嘉岩头被国民党设计诱捕,大部分壮烈牺牲。“岩头事件”标志着红十三军斗争的失败。

郑秾 张学东
(二)红军挺进师活动时期的青田红军。
除了红十三军,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青田也有过活动。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派出红军抗日先遣队。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电令,以先遣队为基础,迅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长期行动,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从此,红军挺进师孤军深入浙江,在重峦叠嶂的山区大展拳脚,在同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发挥独立作战精神,胜利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开辟了革命低潮时期全国为数很少的一块新革命根据地——浙西南、浙南革命根据地。挺进师培养地方干部,宣传革命,发展党员,在青田境内设立了16个联络点,许多联络员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1935年9月,挺进师获知敌人调集几个师的兵力对付浙西南红军的消息后,根据武装力量对比悬殊状况,决定主力部队迅速跳出包围圈,第三、四纵队及师直属队由刘英、粟裕率领南下,在青田县西南、东南部等地开展游击战,开辟新的基本活动地区。至1936年11月,全县除鹤城、石溪、海溪3个乡镇外,都有挺进师的活动,青田成为浙西南、浙南两块革命根据地之间的重要联系区域。
1936年8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梅南(青田南田)区委,丽(水)青(田)云(和)县委,瑞(安)青(田)泰(顺)县委,青(田)景(宁)庆(元)泰(顺)县委。挺进师一纵队独立第一、二、三中队活动于青田边境,在青田境内30多个村建立中共支部或小组。
从1937年1月开始,国民党调集6个师、2个独立旅及地方保安团,计10万余兵力,对青田等四省17个县的红军游击区实施“清剿”。粟裕率率红军100多人,活动于青田西坑东家寮一带,在深山同敌主力周旋,有效地保存了红军的力量。挺进师一纵队一部中队长范连辉、一纵队二支队政委舒雨旺带领所部坚持游击战。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合作抗日的协议,挺进师集中平阳山门,编入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
综上所述,青田的红军,主要就是1927年至1937年间,在青田活动的本地红军游击队、红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的战士。所以,青田的红军路就是这些战士在青田活动过的地理轨迹。当然,青田的红军路与1934年至1936年的全国红军长征路无关。


粟裕 刘英
二、“重走红军路”的一些想法
重走红军路活动不论全局的布置,还是宣传工作,都很耗费心力,活动的社会影响也很广泛,作为地方党史工作人员,我想就活动要注意的一些方面提几点想法。
首先,我们对“红军路”的界定要与历史轨迹相符。
比如万山的红军路,根据青田红军的活动历史,我们知道,万山的红军路主要是指1930年红十三军在万山乡的活动轨迹,而从全局来说,万山的革命斗争史中红军斗争占的比例比较小,它的革命史更多集中在抗日战争(1937.07-1945.09)和解放战争(1945.09-1949.10)时期,其中比较知名的历史人物潘香凤和万山村地下交通总站、万山兵工厂、万山藏枪树洞、万山番薯种洞等著名革命遗址都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划定红军路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历史时段。
其次,重走红军路活动,要使参加活动的市民形成关于红军路的清晰印象。
整个活动中经过了哪些革命遗址?讲述了哪些革命故事?参加活动的大小成员是否对当地的红色历史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印象和了解?这些是“重走红军路”活动要考虑的。如果参加“重走红军路”活动,只是体验了山水风光,只知道当地是革命老区,而没有形成具体的革命史印象,那是不够的。另外,如果青田的重走红军路,却没有讲青田的红军故事,只是讲全国长征故事,读长征诗,那么在时间和内容上都与我们的青田红军路主题是不尽相符的。
我们不能让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只为乡村旅游作嫁衣裳,不能让红色旅游仅止步于飘红的一层外衣。
最后,活动中所用的涉及历史的服装和旗帜等要符合历史原貌。
现在的重走红军路活动,往往都是统一穿红军服装,显得阵容整齐,从形式到内容追求统一。比如穿蓝灰色军服,戴八角五星帽。但事实上,八角五星帽并没有那么早普及和统一。全国红军普及八角五星帽应该是在1936年长征胜利,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至少在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红军初创时期,红军部队里穿什么衣服的都有。当然,作为一个活动,我们要统一服装,那么按后来的红军军服和八角五星帽来穿戴,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还有扛什么旗的问题。如果走红军路,却扛着新中国成立时才面世的五星红旗。这会给人历史错乱的感觉。中国工农红军是有自己的军旗的,那就是红底中央一颗五角星,五角星中间是斧头与镰刀,代表着工人和农民,旗杆一侧竖排写着“中国工农红军”字样。
当然,这些都只是形式,并不是我们活动的精髓。其实,我们也不一定要穿红军服,扛红军旗,我们只扛着一杆写上“重走红军路”字样的活动旗帜,穿上自己平时的运动服装,也完全有整体行军的感觉了。形式毕竟只是形式,过于追求仪式感大约也会伤害到活动的本质。
三、“红色旅游”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以扎实的史料奠定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如果米有了,还需要把好米的质量关。假使这米未去净谷壳,甚至夹杂着石子沙尘,那即使是巧妇,烧出来的也是无法入口之饭,反而还浪费了柴薪与人力。所以,红色旅游工作必需基于扎实的史料编研基础。对本地的红色历史进行细致全面的梳理,这是宣传红色资源的基础。在前期史料环节投入的精力越多,工作做得越扎实越细致,今后的工作越容易,也越能展示地方特色。反之,修补漏洞,更正错误,又要从源头开始重新补课,反而要花更多的时间。
怎么构筑扎实的史料基础呢?方法是多样的,各乡镇可以设置一个专门负责本地历史的工作机构或人员,整理已有的地方革命史料,与当地知情老同志会谈,查漏补缺,修正谬误,请县党史部门、老区促进会等相关单位把关。如果有条件,可以形成比较全面的地方性革命史书稿,那更是造福后人的事,为后来人开展革命史宣教工作奠定基础。在史料欠缺的地方,还可以向全社会开展本地域史料征集,比如档案史、实物史、口述史,征集的史料可以形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成果。仅就口述史而言,甚至可以发动民间力量,比如搞一个家族革命史的口述史征集竞赛。历史是那么丰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一方面显得愈加厚重,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时不我待,时间上存在着紧迫性。
在地方党史工作中,也难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对本地的革命历史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自信,以致下意识地就绕开本地红色资源的挖掘工作,或对这工作具有畏难情绪。事实上,如果迎难而上,通过艰苦努力,获得丰富可靠的史料基础,我们就能有足够的历史自信,再去做红色旅游工作,那就灵思泉涌、游刃有余了。
第二,要以具体的内容打动群众。
如何让我们的红色历史不仅止步于为乡村旅游作嫁衣裳?如何让我们的红色旅游不只成为飘红的一层外衣?我想,那需要以具体的内容打动群众。
历史越具体越生动,越能打动人。我们只有真正深入进去,通过细节生动的真实历史故事、具体可靠的史实人物、分量十足的革命史展现,才能感染我们的群众,使他们真正得到革命历史教育与革命精神洗礼,从而实现把红色基因传承给后人。
怎么展示具体内容呢?红色旅游的天地是非常宽广的,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丰富多样的形式设计,把革命史内容植入进去。在红色旅游设计创新上,可以向了解本区域革命史的老同志和相关人员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人多计长。比如青田老区促进会编写的《老区青田》一书里录入的程伯静先生于2012年写的《关于开发和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探讨》一文,提炼出“北山 绿+红 更加精彩”,“山口 石+红更有魅力”,“万山 红+红 更显特色”,“石门洞 3+4 更加鲜艳”,“鹤城 3乡+1县 更具意义”,其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想法对相关地区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也可以向外地有经验的地方取取经。比如可以关注浙江党史网市县动态”栏目,这里每天都会更新全省县市的党史活动信息,里面有一些先进县市新颖的红色旅游信息报道。这些也可以让我们有所启发。
第三,要以独特的角度展现历史。
独特的角度是指每个地方的红色资源都有自己的特色。青田的革命斗争史各地情况不同,比如,靠近交通线的船寮、海口等地,是日本侵略和海匪登陆首当其冲的地方,因而也是抗日和反匪较为激烈的地方;地域偏远的万山、吴畲等地,是地下党活动蓬勃的根据地;与永嘉接壤的小舟山、温溪等地,因较早受到永嘉西内区进步革命思想的影响,是青田革命觉醒较早的地方。因而,各地各有特色。以万山为例,万山的革命历史非常有特色,万山山高地远,群众生活艰辛,觉醒较早,革命立场坚定,万山的地下党工作做得非常好,是国民党不能攻克的坚固堡垒,在这里,曾掩护过许多浙南、浙西南的革命领导人物。哪怕我们只拿出一个万山地下交通总站,就已经分量十足了。假如搞一个“重走地下交通线”的活动,让孩子们也来当一下“潘香凤”,体验下这个交通站最杰出的青田版的鸡毛信使者的经历,经受各种艰巨的考验,冒着生命危险,把重要的秘密信息传递给党组织。这样的红色旅游一定能让孩子又刺激又印象深刻,更无形中植入了我们的革命史教育。
再比如1938年建立的海口经济建设实验区,一年多时间里,青田共产党组织工作以海口为中心,搞得如火如荼,党组织和党员数量迅速发展,通过共产党员担任实职的岗位,建立各种合作社,即使在战乱的间隙也为群众带来许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如果搞一个经济建设实验区的全真体验馆,再现当时蓬勃昂扬的革命场景,这样的红色旅游会如何呢?当然,这些都只是一时不成熟的想法。
最后,要以稳妥的速度推向大众。
在互联网和微传媒时代,信息的传播是非常快的。我们需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基础工作,先理清史实,找到确凿的史实依据,向知情老同志、党史等相关部门求证过,确保史实无误的情况下,再发布活动信息,可能会更好。同样的,活动结束后,对活动的总结与宣传也耐心细致地求证无误再发布比较好。

红军游击队使用的武器
(作者单位:青田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