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风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丽水风物
白云寺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8-05-15 16:37    来源:丽水史志   作者:周 率 浏览量:

  

  丽水城北有一山,因山上时有白云缭绕,故得名白云山。白云山是处州名山,素有“东括名胜”之称,历代府志、县志均有记载。明成化《处州府志》载:“白云山在县北七里,高六百余丈,山顶有池,太守刘泾有诗刻石最为胜景”。如今,此山与周边的丽阳山、寿元山等一同被称为白云森林公园,成为丽水城的后花园,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白云山之巅有一古寺,叫福林寺,又称白云寺、白云禅寺、千佛寺(以下均称白云寺),该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繁盛与衰落,寺庙建筑屡建屡毁,演绎了一段段“轮回”的传奇故事。

  白云寺始建于唐代。明成化《处州府志》载:“福林在白云山,上有镜心亭、青山亭、冷水亭、白云亭,宏敞幽静,诚括苍一伟观也”。清道光《丽水县志》载:“福林寺,在白云山。唐雪峰和尚四世孙福林澄禅师卓锡于此。”福林寺即因福林澄禅师在此修行而得名。福林澄为当时著名禅宗祖师,无论是在佛教界,还是在世俗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史书描述当时白云寺的盛况为:“四方之士,莫不仰慕禅师之道风,徒众千人,大振禅风”。

  自福林澄禅师开山以来,白云寺高僧辈出,有记载的高僧有福林、空中、白云(智度)、景林、广陵湛、达智、文钦等。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白云寺迁至山下,原旧址荒废,直至元延祐戊午年(1318),法会住持文长老请空中禅师(号以假)在白云山顶原址主持重建白云寺。元至顺元年(1330),僧文钦《万佛良缘碑》载:“延祐戊午(1318)法会住持文长老请空中重复前修”。另据清道光《丽水县志》载:“元,县人吴德太新其遗址,延僧以假为主持。”元丙子年(1336),空中禅师在禅坐渡定中圆寂,得五色舍利数百。白云寺在空中禅师苦心经营下,又一次迎来了发展高峰。

  

  除了上述的开山祖师福林澄禅师,中兴白云寺的空中禅师之外,白云寺还有一位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历史上都有着深远影响的高僧——白云禅师。清道光《丽水县志》载:“白云禅师,名智度,号白云,丽水人,俗姓吴,年十五,投禅智寺空中假公,薙染(剃发)受具。深习禅定,达旦不寐者三载。于白云山筑旧福林院以具(居),与毒种(西竺人)昙光、成山钦公互相策励(督促勉励)。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诏征天下名僧,师豫焉,还居虎跑,复趋华顶,游七闽(福建)诸山,旋回福林,淋浴易衣,书偈(佛经中的唱词)而逝。”白云禅师是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临济宗的第二十世祖,在现代的《南宋元明僧宝传》《五灯会元续略》《佛光大藏经》《释鉴稽古略续集》《继灯录》等佛学典籍中,均有文为他立传,赞颂他高深的佛学造诣和德行。白云禅师圆寂后,明洪武三年(1370),当时的名士浦江宋濂为其撰写《白云禅师塔铭》,全文收入《宋濂全集》。

  白云寺左有借闲堂,是明代进士、光禄卿王一中读书之处。王一中(1568-1639),字元枢,号石门。他的曾祖父王巽从青田迁居到处州府城收徒讲学。王巽,字德制,是宋代理学家、青田浮弋人王梦松的后裔。王一中出生在丽水县城,王家故宅在三坊口(今大众街与囿山路交接处),1958年毁于火灾。万历三十四年(1606),王一中参加浙江乡试,考中第三十一名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民籍、治礼记,进京考中丁未科黄士俊榜三甲第七十七名进士。王一中初授福建古田县令,后历任河南新蔡、杞县知县,皆以廉著,因此升为广西道监察御史,成为一名谏官。

  

  清乾隆年间(1711-1799),广陵湛禅师成为白云寺临济宗三十六世住持,他精通佛教典籍,善于书画,尤擅草书。丽水三岩寺池潭右侧石壁上有其清乾隆辛酉年(1741)所题刻的摩崖“白云”两个大字,字径约50厘米。清嘉庆年间(1760-1820)的处州府任府学教授张作楠对广陵湛禅师评价颇高,在他的著作《梅簃随笔》中的《白云禅寺》一文中写道:“寺僧广陵,精内典,善草书,今山门‘孤云卧此中,万山拜其下’联语,其手书也。余观其自画对镜小照题语,机锋隽妙,是有夙根者”。

  清末至民国年间,白云寺逐渐衰落。清道光《丽水县志》:“寺屡毁于火,近岁,住僧景林募建未就而卒,缙云栖真寺僧达智为踵成之”。仅过了40余年,至清光绪年间(1871-1908),白云寺又再遭劫难,再次毁于兵火。清光绪《处州府志》:“近经兵燹,复又摧残剥落”。至上世纪30年代,白云寺的香火虽然还在,但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仅有黑瓦泥墙的大小房屋十余间。抗战时期,白云山和白云寺成为城内百姓的避难之所。19446月,日寇占据丽水城,城内百姓纷纷逃入白云山避难,7日,日军为逼迫百姓下山,竟用汽油点火烧山,但此时忽大雨倾盆,火熄灭。然而一名从外地避难来丽水的孕妇在惊吓之下,即将分娩,白云寺僧人将其让进寺内,产下一男婴,取名董纪林,他曾在2000年和2017年回白云寺寻根。

  上世纪50年代后,寺院殿堂逐渐倒塌,香火中断,只剩下残垣断壁、一些古代高僧塔石和几块残碑,似乎在述说着白云寺曾经的辉煌历史。

  如今,白云寺的古建筑虽已不复存在,但现存的碑碣可证明它悠久的历史。目前,现存碑刻两通,一是《白云禅师塔铭》,立于明洪武三年(1370),浦江宋濂撰文,简要记述了白云禅师的生平。现该碑已残缺不全,断为多段。此碑的背面为《福林院田亩碑》,明洪武八年(1375)立,目前此碑也已不全,主要记载了智度禅师出家时,其父母对寺庙的赠予,以及信众捐献给寺院的田地情况。还有一些碑刻虽已无存,但在历代府志、县志中均有记载,如元至顺元年僧文钦的《万佛良缘碑》和元柳贯的《空中禅师塔铭》。现寺中还保存有石鼓、石柱础、墓碑等石件。此外,历代名人学士、诗人为白云山和白云寺题写了大量诗文,其中不少流传至今。

  1993年,信众集资在原址重建大雄宝殿。进入新世纪,丽水市政府为推进白云山旅游景区建设,决定恢复古刹,重建白云寺。2008年,在考察了舟山普陀山、奉化雪窦寺、广东四会六祖寺后,决定请雪窦寺来重建和管理白云寺,并多次邀请雪窦寺方丈怡藏大和尚前往白云山。白云寺福林澄、白云禅师是浙江佛教史上著名的禅宗祖师,而明代白云禅师在禅宗、净土、天台宗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怡藏大和尚感念祖师千年道场,委派然妙法师主持、启动恢复白云寺的工作。2009年,怡藏大和尚任命然妙法师管理白云寺,并正式入住白云寺。

  白云寺重建工程于2010119日开工,工程由杭州古建园林公司承建,各大殿工程均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所需木材大多购自印尼等国家。重建之时,在拆除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殿后,为使白云寺香火不断,信众自发轮流看护香火。2010818日,白云寺举行大雄殿上梁仪式,11月,大雄殿完成主体施工。同年12月,伽蓝殿、祖师殿动工。2012129日,白云寺大雄宝殿举行开光庆典法会,标志着白云寺初步具备宗教活动的需求,对信众开放,千年古刹得以重现。

  目前,白云寺重建工程还没有全部完工,部分配套建筑还在陆续建设中,已投入建设资金1.4亿元。重建后的白云寺按照宋式七堂制,全寺占地面积约80亩。寺院中轴有天王殿、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殿、龙师殿、弥陀殿、藏经楼。两侧依次为茶堂、素食堂(借闲堂)、念佛堂、斋堂(客房)、僧房、卧云居、方丈殿(未建)组成。

  2017年秋,经莲都区民宗局批准,位于白云山麓、始建于唐代的丽阳殿由白云寺接管,并计划在原址重建丽阳殿,恢复这座千年古刹的繁盛。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