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南的三年游击战争,不但保存了一支能排除万难创造奇迹的武装力量,积累了游击战争的经验,而且在浙西南及整个浙南地区衍生大批革命的新生力量,为浙江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挺进师在浙西南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著,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以及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游击区》记载,挺进师在入浙初期的“5月上旬,在云和县境召开了师政委会”①,会议确定了部队进入浙西南以后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中共云和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写,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的《中共云和党史》第一卷(1935.5—1949.5)将此次会议称为“云和会议”。但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和《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游击区》以及《中共云和党史》第一卷等史籍均没有交代这次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地点。近年来,云和县有关部门为宣传、纪念红军挺进师战斗经历,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在云和县的三望排和梅湾分别树起了“挺进师云和会议旧址”纪念碑,还有人认为“云和会议”在云和县张家地召开,周边一些县市的党史工作者对此也意见不一,致使人们搞不清这次“云和会议”到底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召开,进而使人怀疑“云和会议”的真实性。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责任将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索清楚,以对历史一个交代、对先烈一个告慰。
为此,我们对现有历史资料提供的有关线索进行研究,并到历史线索中涉及到的云和的尖坳、龙泉的蛟垟、花庵、源口等部分村庄进行调查走访,对现在仍健在的当时亲历亲闻红军行动的老人进行采访。根据有关史料中已经明确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如3月25日龙泉宝溪战斗、4月28日庆元斋郎战斗、5月7日龙泉源口战斗、5月10日抵达安岱后等时间节点,我们力图弄清楚红军挺进师从组建到抵达松阳安岱后这段时间的大致行动路线,特别是弄清楚从斋郎战斗到抵达安岱后期间行踪,从而确定“云和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地点。
一、挺进师的组建和在浙闽赣边的作战行动
1935年2月中旬,为配合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根据中共中央1月15日指示电,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围人员为基础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组建完成;粟裕任师长,刘英为任政治委员,王永瑞(后改名王蕴瑞)任参谋长,黄富武为政治部主任,刘达云为供给部长,谢文清为没收委员会主任,张友昆为卫生部长,宗孟平为组织科长兼地方工作科长,王维信为宣传科长,姚阿宝为政治特派员。全师约400人,编为三个支队和一个警卫排。挺进师组建后,确定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地区作为建立游击根据地的第一个目标,部队经由闽北转入浙西南。2月下旬,闽浙赣独立师第一团100多人由团长李重才率领编入挺进师。此时,全师指战员538人。
3月初,挺进师在江西上饶县石溪遭到江西铅山县石塘街靖卫团的伏击。在交火中,虽然毙敌十余名,但挺进师仅有的一部电台被毁。从此与党中央、闽浙赣省委失去电讯联系,挺进师开始了完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期间,新编入挺进师的闽浙赣独立师一团李重才部100多名战士“大多掉队跑回去了①”。
3月中旬,部队在浦城县岚谷附近与抗日先遣队北上时留下的由营政委洪家云率领的原第五十五团第二营第四、第六连会合;该部150余人编入挺进师。这样,全师又恢复到500余人。此后,挺进师将三个支队扩编为三个纵队,师部机关组成政治连;并由刘英、粟裕、黄富武、宗孟平、王维信、姚阿宝、刘达云、洪家云、方志富等九人组成挺进师政治委员会,刘英为书记,以加强挺进师活动区域内党、政、军的领导。
3月下旬,挺进师进入浙江省龙泉县境内。3月25日,“在龙泉宝溪乡溪头村,打响了进入浙西南的第一仗,歼灭了浙江保安基干队的一个中队,缴获枪支11支,没收镇上土豪的财产、粮食,分给穷苦百姓。”②此后,挺进师“经龙泉的八都、小梅,沿庆元县边境到达福建省政和县境,(之后)往返于闽浙边境,”③4月初,转至浙江的景宁、泰顺、福建的寿宁等地活动。从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先后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④“比较重要的有溪头、小梅、沙湾、上标、潭边街、百丈口等战斗,歼灭了一批保安团队和地主武装。”⑤根据粟裕大将的回忆,这一阶段挺进师行动的战略目的,是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把浙西南的敌人调往龙泉溪以南的闽浙边界,创造进入浙西南仙霞岭地区的时机。⑥
4月22日,部队在寿宁县上村宿营时,遭到国民党闽保二团马洪深部偷袭,政治特派员、师政委会委员姚阿宝失踪,部队突围时被敌冲散,三天后才集中完毕。部队收拢后,以通信人员和机枪排为基础编成红军挺进师第四纵队。自此,挺进师共编有四个纵队和一个师部机关政治连,共500余人。
为进一步调动敌人,“4月23日下午,挺进师先头部队进驻(庆元县)斋郎村⑦”,此后数日,挺进师主力以斋郎村为立足点,在以斋郎为中心的三堆、黄麻岭、合湖、温堆、后坑头、兰泥直至景宁县的木耳口等村打土豪、分粮食,以吸引敌人。国民党浙保一团、闽保二团果然跟踪而至,浙保一团在斋郎的东北面黄麻岭和正东面的合湖等村驻扎;马洪深的闽保二团驻扎在斋郎东南面的兰泥村,准备与浙保一团一起对挺进师实行分进合击。
28日上午,斋郎战斗打响,红军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型,英勇杀敌,共“杀伤其(浙保一团)300余人,俘虏约两百,敌团长李秀也被打断了手,率残部仓皇向斋郎东北方向20公里的景宁英川逃窜,我军追击7公里才返回。这时刚由东南方向庆元兰泥村赶来的马洪深感到孤立无援,连忙带着他的闽保二团狼狈遁逃。战斗胜利结束。”①
“斋郎战斗,是我军挺进浙闽边后的关键一仗。斋郎战斗的胜利,迫使敌保安团队在以后一段时间内转为退守,龙泉河北面的敌人已比较空虚,一些反动地主也纷纷离开了浙西南,我们就获得了开辟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有利时机,胜利完成了进军以来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打开进入浙西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通道。”②“斋郎战斗后,挺进师北度龙泉溪。”③拉开了创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序幕。
二、“斋郎战斗”后挺进师的行动路线
挺进师进入浙江以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我们对浙西南地区的具体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选择了龙(泉)浦(城)遂(昌)和龙(泉)云(和)松(阳)遂(昌)东西两片地区作为建立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区域。因为洪家云率领的两个连归建之前,在龙浦江遂地区活动过,这个地区有一些工作基础;(另外)和我们有联系的青帮组织在这一带也有较大势力,便于我开展工作。”④因此,斋郎战斗后,挺进师的战略目标和今后工作思路进一步在粟裕、刘英等高层领导中初步形成:即将主力部队分两路,一路往北,先到龙(泉)浦(城)遂(昌)边界浦城的党溪、龙泉的山溪、毛洋、遂昌的王村口等地区建立根据地,然后迅速巩固扩大为龙(泉)浦(城)遂(昌)游击根据地;另一路往东北方向,先到松阳的小吉、安岱后、枫坪、玉岩一带地区建立根据地,进而开辟龙(泉)云(和)松(阳)遂(昌)游击根据地。为此,挺进师政治委员会形成初步方案:即4月下旬在寿宁、泰顺一带新编成的第四纵队继续留在浙闽边区活动,以牵制敌人;主力部队准备分两路北渡龙泉溪,开创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根据上述战略思路,在斋郎稍事修整后的4月30日,挺进师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及师部政治连离开庆元斋郎村,经庆元的三井溪,在龙泉的南溪村外15里处,打退大刀会的阻拦,后折回庆元的栗垟宿营。
5月1日,“挺进师抵达龙泉、庆元边境龙泉境内的麻连岱村一带修整。”⑤因为“挺进师是以长于正规战的原红军部队为基础组建的,不善于打游击战,其成员大多来自湘、赣、闽等省,入浙后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因此,开始时不少干部战士对打游击和做群众工作存在畏难情绪,有些人对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艰苦的持久战中创建新的游击区域和新的根据地缺乏信心。”⑥为统一全军上下的思想,为下一步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作好思想准备。在部队修整期间,挺进师除开展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以外,还召开了师政委会会议,总结入浙一个多月以来的工作,进一步讨论、酝酿此后挺进师的行动方针,初步形成下一步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战略构想:即以龙泉、遂昌、松阳、云和、江山、福建浦城等地区作为建立浙西南根据地的基本区域;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基本区域的任务由第一、第二纵队担负;粟裕、刘英率第三纵队向北行动,在杭(州)江(山)铁路沿线的汤溪、龙游、武义、宣平、丽水等地辗转作战,以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且吸引国民党军队北调,掩护一、二纵队开辟浙西南根据地。自此,对此后一个时期的作战方针和行动计划,在挺进师领导层内形成了比较统一、比较清晰的思路。
5月5日,挺进师结束修整,在粟裕、刘英率领下离开麻连岱村。部队行进至龙泉县麻连岱村以东约5华里的梅七村时①,第二纵队离开师部向北行动,向龙(泉)浦(城)遂(昌)边境地区进军,开辟龙浦遂边区游击根据地②。师部率第一、第三纵队继续往东北方向前进,当日傍晚部队抵达龙泉县蛟垟村③。这是一个较大的村庄,是当时龙泉县安仁区龙南乡公所所在地。据蛟垟村现已89岁的叶日望和87岁的叶文忠两位老人回忆:“当年红军到村里时,我们听到了几声枪响,乡公所里当官的很快就逃了。红军当天晚上就住在我们村的五显庙④里,第二天早上天一亮就往张家地⑤外面去了。”
5月6日早晨,挺进师从蛟垟出发,经龙泉县龙南乡的龙井、夏坪头、黄万岱、黄坑圩等村进入云和县境内,过金尺亭、王阴山、阴桥等村,中午时分抵达现崇头镇王阴山行政村尖坳自然村,部队当晚在此宿营。
尖坳村是一个很小的山村,当时全村只有4栋较大的民房,全村13户40余人。但地理位置非常好,村庄的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与景宁的英川、沙湾、龙泉的龙南、安仁、云和的赤石、梅源等地相通的道路,进可攻,退可守,且及易隐蔽疏散。据尖坳村现已94岁的叶志远老人回忆说:“当天早上有四个当兵人来到我们村,非常和善地对村里人说: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是保护穷人的部队,下午我们的大部队要到这里来住宿,你们不要怕。中午时分,红军就“牵龙拔阵”⑥地到了村里,村里的房子里及房前屋后的晒谷坪到处都住满了人,好像有四、五百人⑦。”红军到达村里以后,叶步通、叶朝茂等人积极为红军安排住处、准备柴火等。叶步通家的楼上住的是10多个红军干部。据叶步通、叶朝茂、叶发元等多年以后对村里人说:“当天晚上,村里的所有房子的厅堂、弄堂、楼间、柴房、灶房等到处都睡满了人,只见他们有的靠墙壁睡,有的背靠背地睡。”叶步通告诉村里人:“我听到住在我家轩间⑧楼上的十来个红军整个晚上直到天亮都没有睡,一直在讲话,说什么不知道,也听不清楚。”叶发元(1975年已故)的儿子叶清伟(73岁)说:“我父亲曾告诉我:当年,我们家也住有红军,红军来的下午,我们家杀了一头猪给红军,红军给了好几个银元(具体几个已记不清)。我父亲还把一坛家酿酒拿出来给红军喝,他们一定要给钱,当时是用竹桐做的酒提,一提大约三、四两,红军规定,凡要喝酒的人,打一提酒就要放一个铜板到放酒坛的桌子上。红军走的时候还留下了一把雨伞和一把手电筒给我们家。”红军这些待人和善、秋毫无犯的举动,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志远老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5月7日凌晨,粟裕、刘英率挺进师主力部队离开尖坳村。尖坳村叶朝茂为红军带路,经阴桥、练公坪、山茶坵、张家地、龙泉的胜湖、胜源、安仁等村,大约上午八、九点钟时到达龙泉安仁口附近的花庵村。这时红军领导就告诉叶朝茂可以回去了,并嘱咐他回去后不要跟人说为红军带过路,还送给了两块银元①和一个皮夹②。
据有关史料记载,部队过花庵村后,分两路北渡龙泉溪。第一纵队和师部政治连经安仁口过溪后迅速占领北岸的源口村,“控制了丽龙公路③,俘国民党基干队30余人,缴获长枪30多支,子弹、手榴弹几箱,并筹款一批。”④第三纵队在安仁口上游约5公里的坑下村过溪,进驻英溪、丁江等村。
5月8日,挺进师第一、第三纵队在道太乡的源口与新地口之间的一带地区活动。据《中国共产党龙泉历史》第一卷记载:“道太新地口农军‘青帮’组织负责人听到红军到来的消息,立即发动周边的‘青帮’组织迎接红军。他们一边给红军安排食宿等事宜,一边派人前往迎接,并张贴‘热烈欢迎红军挺进师!’‘红军是穷苦农民的队伍!’‘穷苦农民要翻身!’等标语。”“5月9日中午,挺进师第一、第三纵队抵达龙泉道太新地口村,……‘青帮’组织负责人龚杨狗、龚杨根汇报了当地局势和农军组织活动情况,并介绍了松阳安岱后农军‘青帮’组织有关情况。5月10日,挺进师由龚杨根、龚增培等带路,经何山头、管村、毛圩、郑坑、小吉等村到达松阳安岱后。”⑤这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描述的:“师政委会后,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主力沿龙泉的源口、郑坑、小结抵遂昌(应为松阳)安岱后、松阳枫坪”⑥相符。另据松阳县党史研究室《挺进师在松阳(一)》记载:“5月10日,红军队伍翻过松阳境内东岱岗,进入大潘坑村,稍事休息后,途经荷田向安岱后村进发。在通往安岱后村与李坑村的岔路口寺岭头,刘英、粟裕与在这里迎候已久的“青帮”首领陈凤生、陈丹山会晤。……5月11日一大早,在陈凤生、陈丹山引领下,粟裕、刘英率部经李坑、梨树下村向枫坪进发。”此后,松阳青帮成员大部分加入红军,挺进师在松阳的枫坪、安岱后等地区站稳了阵脚,掀开了建立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崭新一页。
三、挺进师“云和会议”和具体时间及地点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中所记载的“5月上旬,在云和县境召开了师政委会会议”的具体地时间和地点,应该是1935年5月6日晚上,在云和县崇头镇王阴山行政村尖坳自然村叶步通家楼上。
关于挺进师在三望排召开过会议,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三望排会议”并不是5月上旬的这次政委会。首先,从现有史料分析,挺进师从庆元斋郎到松阳安岱后,并没有经过三望排;其次,“据三望排村赖振桂老人回忆说:1935年5月8日,一队人马约700人,到三望排村住宿,带队的叫黄富武。”⑦从赖振桂老人的这段回忆里,我们发现与“云和会议”时期不相符的两个信息。一是“700余人的队伍”,与5月上旬挺进师的第一、第三两个纵队的人数不符,当时挺进师总共是500余人,减去在龙泉梅七北上的第二纵队100余人,到“云和会议”召开时,第一、第三纵队也就400余人;二是“云和会议”期间的带队的应该是粟裕、刘英,而不是“带队的叫黄富武”。据《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记载:“6月上旬,师政委会在松阳小吉召开会议。决定:(一)成立浙西南军分区,分别由粟裕、刘英兼任司令员、政委(后分别由王蕴瑞、黄富武兼任);(二)由黄富武任浙西南特委书记,杨干凡为副书记;(三)对兵力重新作了部署,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建立第15支队。”②另据松阳党史资料《挺进师在松阳(三)》一文记载:小吉会议决定,“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创建工作,开展大规模的“八一”示威活动,会议决定,黄富武率领浙西南特委和军分区机关留守松阳、龙泉、云和北部、处州(丽水)以西及衢州东南一带进行活动。”因此,“三望排会议”应该是1935年6月,挺进师第一、第三纵队在松阳安岱后、枫坪、玉岩一带站稳脚跟后,尤其应该在松阳小吉会议以后,部队向龙(泉)云(和)松(阳)遂(昌)展开之后召开的“浙西南特委会议”。
至于在梅湾召开“云和会议”,就更不可能。梅湾位于云和县的东部,在挺进师未进入仙霞岭地区,立足未稳的5月上旬,不可能来到云和县东部的梅湾一带活动。至于在张家地召开“云和会议”,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可靠的史料依据和有关人证、物证。
关于挺进师在龙泉麻连岱也召开过政委会会议的问题。我们认为,进入浙西南的仙霞岭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长征,这是挺进师组建时的既定战略目标。斋郎战斗的胜利,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创造了条件,挺进师的行动方向更加具体、明确。完全有可能还有“斋郎会议”,因为,当时挺进师部队还没有展开,要召开师政委会很方便。而要形成象“云和会议”这样系统、严密的行动部署的会议决定,不是一次会议就能完成的,师部领导必须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及统一全军上下的思想。经过斋郎战斗之前的“半岭会议”及斋郎战斗后的“斋郎会议”“麻连岱会议”的讨论、酝酿,挺进师的战略思路、下一步战术行动计划更加清晰、具体。因此“麻连岱会议”与“云和会议”的内容相似而不相同。“麻连岱会议”是对挺进师下一步的行动和部署进行讨论、酝酿,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严密的决议,只是为5月6日召开的“云和会议”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云和会议”的预备会议。
关于“云和会议”的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写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一书是这样叙述的:“5月上旬,在云和县境召开了师政委会议。会议认为,挺进师前一时期的作战,为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进入浙西南后,主要任务是从正规战争向游击战争转变,把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创建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会议决定:(一)以龙(泉)浦(城)江(山)遂(昌)和龙(泉)云(和)松(阳)遂(昌)东西地区作为建立第一块根据地的基本领域;(二)第2纵队回浦城、江山、龙泉、衢州等县间进行游击战争,以迅速打通与闽北、闽东的联系;(三)成立浙西南特委,任命宗孟平为特委书记,同时为政委会随军代表和行动委员会书记,随2纵队行动;(四)第1纵队及师政治部全体工作人员,分布于龙泉、云和、松阳、遂昌等县之间进行活动,建立党和各种革命组织。并以黄富五、刘云达、王蕴瑞三人组成挺进师政委会分会,黄富武为书记;(五)刘英、粟裕率第三纵队到杭江铁路沿线地区游击,以威胁汤溪、龙游、金华、丽水等县城,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北调,掩护第一、第二纵队执行任务。”并且指出:“这次会议是挺进师从正规战向游击战的重要转折,它为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①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
2.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游击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共龙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龙泉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
4.庆元县档案局(史志办):《中国共产党庆元历史》第一卷(1933—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5.云和县史志研究室:《中共云和党史》第一卷(1935.5—1949.5),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6.松阳县党史有关资料。
(作者单位:云和县史志办)
注意以下是上文内文标注: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①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②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游击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⑤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⑥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⑦庆元县档案局(史志办):《中国共产党庆元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①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②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④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至143页。
⑤中共龙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龙泉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58页。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①中共龙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龙泉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页。
②获知第二纵队北上的消息,国民党浙江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及保安第四分处处长陈式正赶赴龙泉小梅截击。第二纵队出敌不意,折经福建松溪县境越龙浦公路到达龙泉山溪,袭击浦城党溪之敌,歼灭国民党浦城县保安队一个【】分队,然后进抵毛洋休整。在毛洋建立了秘密贫农团和游击队,并建立了党小组。为了加强地方工作领导,挺进师决定成立中共浙西南特别区委员会。委员会由宗孟平、欧阳道、杨干凡、方志富、洪家云等人组成,宗孟平任书记。5月13日,挺进师第二纵队在龙泉内高塘成立了中共龙浦县委,高信全任书记。接着,部队在龙泉西北部穿梭行动,连续出击,前后消灭了住溪、八都等地之敌,打土豪,宣传发动群众,并向遂昌王村口一带活动
③蛟垟村:现龙泉市龙南乡政府所在地。
④这个庙坐落在蛟垟村头,现已拆建为龙南乡中心小学,从现存的门墙可以看出这个庙当时的规模比较大。
⑤张家地村:现属云和县崇头镇,2011年以前是云和县云峰乡政府所在地。
⑥牵龙拔阵:云和土语,意为很多人一个接一个地在路上走来。
⑦挺进师此时的总人数500余人,5月5日,第二纵队已经离开师部北上,因此到达尖坳的人数应该是400余人。
⑧轩间:云和土话,即房子的厢房。
①据粟裕回忆:当时部队有个规定,“请他们(指当地群众)带路,讲定每带五公里路给一块银洋。利用群众带路的机会,我们就做宣传。这样,群众得到了利益,又听我们讲了道理,知道我们是工人、农民的子弟兵,反对国民党抽丁拉夫和摊派苛捐杂税,纪律又好,确是爱护群众的。一传十,十传百,就不再相信国民党那一套骗人的鬼话了。”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②皮夹:云和土话,就是皮革制的钱包。
③丽龙公路:即1932年10动工,1934年11月完工的丽浦公路丽水至龙泉段。
④中共龙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龙泉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页。
⑤中共龙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龙泉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页。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①《丽水日报》,2010年8月2日第四版:《三望排村,挺进师政治委员会全体会议旧址》。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浙南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