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美国及盟军对日本首都东京、横滨、川崎、横须贺、名古屋和神户等地实行首次大规模的空袭,把战火烧到日本本土。日军为避免其本土遭受空袭,主动在太平洋发起中途岛战役,又在我国境内发起浙赣战役。
4月初,日军渡过钱塘江沿浙赣线南下,先侵占金华,后沿铁路和公路线继续向内地长驱直入。沿途国民党军一触即溃,使浙东大片领土──永康、缙云、磐安、仙居、天台一带,几乎成了无防守的真空地区,面对日寇的铁蹄在这些地区践踏,烧杀掳掠,残害百姓,许多爱国之士纷纷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卢堂棣,浙江警官学校毕业,缙云县白竹村人,因在前线受伤,调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横溪站任站长。浙东沿海一带已大部沦陷,东南陆地特别是江西一带军民几乎全仗浙盐供应来生活。横溪站四面环山,坐落在永、缙、仙、磐、台5县的中心,系浙盐产地分运各处之咽喉,山高路狭,运输工具除手车外主要靠民工肩挑外运。入侵日寇沿公路占领了各山隘口后,一时食盐堆积如山难以运出,数千民工受到失业的威胁并面临生命危险。卢堂棣担心食盐落入日军成为敌方资产就与正在横溪站的民工主要领导人蔡襄等人商量:根据山民枪多的特点,以失业运盐民工和手车大队为基础,联合组织护运队,并收容散兵游勇组织一支抗日武装。蔡襄等人都欣然接受和赞成卢堂棣的主张,并得到了赵舒的大力支持。
赵舒是缙云县壶镇镇人,早年倒袁拒曹贿选时任国会议员,后返浙任省参议员,为人开朗民主。卢堂棣、蔡襄等人遂通过赵舒的影响力,借用其名义号召附近地方人士,来组织民众武装团体,以抗击日寇暴行。筹备组人员初在横溪桃源洞召集各方代表开会,会上大家群情激昂,一致决定成立永、缙、仙、磐、台5县人民抗日联防队,推举赵舒为联委会主任,卢堂棣和蔡襄为联防队正副指挥。联防队成立后,卢与蔡立即率人前往原国民党21师、79师留存磐安的两个军械库,取出全部武器弹药作为联防队的武装。消息传出后当地人民热烈响应,主动报名者纷至沓来,一时声势大振。
改名浙东人民抗日自卫军
卢堂棣从小生长在缙云白竹,这里原是红十三军三团的老革命根据地。其父卢高取,少好读书,耿直豁达,开明正义,乡人受重。戊戌政变后,他知救国之有赖於革命,在本姓宗祠,创办“新新”学堂,训练革命党人,遴派有志青年,赴绍兴大通学堂学习,与秋瑾互通声气,以期相机举事。后因大通学堂解散,所办“新新”学堂亦遭停闭,乃联合同志,隐於农商,往来于宁、绍、金、处间。并在宁波组有东、永、缙元胡公所。辛亥革命时,协助吕逢樵光复处州城。事成退隐家园,专务商业,并理农事,日以其暇,流(浏)览古今医书。长兄卢堂楼学名烑字光莆,浙江体育专门学校毕业、监务督察人员训练班毕业,财政部盐务总局浙江、江苏、福建各省督察员,兼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仙居办事处主任;次兄卢堂椿字毓甫学名炘,总司令部宪警班浙江警官学校毕业,历任宪兵团中少尉排长,绍兴、温岭、永康各县警察督察长,仙居食盐收运处股长;姐夫宋桓,任军政部第九十四伤病官兵收容所担架队长,红三团主要负责人。因家中与红军的特殊关系,1930年10月房屋被反动派焚毁,所有家赀洗劫一空,一家人只能四处逃亡。卢堂棣14岁时,即外出依靠自己半工半读考入浙江警官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即报名参加中国军队奔赴前线杀敌,多次率领敢死队并充任队长,与日寇激战于血泊之中,并屡获战功,后不幸在途中受伤被调往后方工作。
蔡襄亦为缙云人,幼年家境中落,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在北伐时作为军校学生军在中原前线参战,后因受伤调浙赣边区的阳新县任县长,任职期间遭受诬告“亲共”,丢职返乡。蔡襄长卢堂棣10岁,两人共同的经历和志向,使他们在横溪站带领民工承运食盐的时候相识,成为知交和结拜兄弟。
联防队成立后声势虽大,但要在日寇占领区真正建立一支民间抗日武装队伍,并使其巩固发展壮大起来,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指导方针是不行的。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离他们不远的四明山中共领导的新四军队伍。四明山距横溪仅隔天台、新昌和嵊县,走乡间小道一天便可抵达。他们两人都曾在国民党部队待过,也与中共多少有点渊源关系。蔡襄还曾经在四明山附近的余姚住过一段时间,对当地较为熟悉,因此商定由蔡襄去四明山与新四军取得联系,以期争取中共方面的领导和帮助。由于这支部队是刚刚组建,队伍需要他领导管理,故一时无法脱身前往。
当时要求加入这支队伍的人员,从四面八方蜂涌而来。据各方编队统计,总人数已1万余人,于是生活给养出现问题。为减轻当地民众的负担,他们将收编的人员分成两个总队,编为大、中分队,并决定暂时分散在原地一边生产一边训练,以便需要时可立即集中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料这支刚组建的民间抗日武装竟引起了当地恶霸势力的嫉恨和猜疑。缙云壶镇恶霸,见其势力迅速壮大,害怕动摇他自身的霸主地位,便对部队肆意进行诬蔑、造谣,制造种种刁难。为此,部队领导决定让蔡襄亲自去四明山与中共方面联系,却不知蔡襄人未出行,一时风声四起,消息已经不胫而走。
恰逢其时,原鄞县、奉化国民党驻防部队司令周化南从新昌率残部退避磐安。周也是缙云人,黄埔生,与赵舒同过事,亦与蔡襄相识。周见卢堂棣组织民间抗日联防队成绩卓著,想借机扩充自己的部队,不愿率残部再撤退,意欲与联防队合作。经蔡襄撮合,卢堂棣、蔡襄、赵舒和周化南四人来到天台山国清寺商谈。蔡襄认为联防队虽发展很快,但对地方暗藏的恶势力阻力不能轻视,否则部队的给养和驻守都会造成困难。卢堂棣建议借用周化南部队的番号,以周司令的名义正式向各县政府征集军粮。周化南听后,表示“为了一致抗日,以上建议可以考虑”,并进一步建议联防队不要局限于浙东5县,势力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将其改名为“浙东人民抗日自卫军”。
经过反复商谈,最后四人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将原联防队改为浙东人民抗日自卫军,推周化南为司令;卢堂棣与蔡襄任副司令,同时各兼一个支队司令,蔡襄为第一支队司令,卢堂棣为第二支队司令,并立即将人员集中加强训练。事后卢堂棣又提醒蔡襄前往四明山联系之事。卢蔡认为,部队虽暂交周化南处挂名,但与中共方面的联系不可中断。原定由蔡本人亲自去,现已不可能,只待蔡襄暗地私下派人代为前往了。
遭受国民党正规军围攻
1942年秋,派去四明山联络的人出发不久,传来日军从永康、缙云等处向金华撤退的消息。窃喜之时,不料国民党32集团军所属部队蜂涌而来,开始要求部队听从改编。国民党军改编要求被拒绝后,翻脸称自卫军是“非法武装”,勒令立即解散,叫嚣“若不解散,就将进行围剿”,同时利用、勾结地方恶霸,采用威逼、诱骗手段。
阴谋没有得逞,国民党正规军就凭借精良武器开始向自卫军发起攻击,自卫军凭借熟悉的地形和广大老百姓的相助与之周旋。起始彼此互有胜负,后来国民党军队干涉各县停止对自卫军供给。于是卢堂棣与蔡襄向周化南建议:将自卫军改名为“浙东人民抗日挺进军”,向金华、东阳、嵊县的日伪军出击,并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同时也可由此主动向四明山中共领导的抗日部队靠拢。周化南对国民党32集团军称自卫军为“非法武装组织”是有抵触情绪的,他对在敌后组织抗日武装非但没有功劳,反遭一个恶名的结果也表示不满,故赞成将部队改名为“挺进军”,但要求在前面冠以“第三战区”的名义,并由他本人向长官部呈报。对向四明山靠拢之举,周化南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此时,又有一支号称“第三战区奋勇队”的国民党尖兵部队窜入壶镇一带,大肆奸淫掳掠,蹂躏地方,百姓叫苦不迭。自卫军为了替民除害,一举将该部队全部歼灭于壶镇、白六、宫前附近,老百姓拍手称快。
尖兵部队被自卫军歼灭后,国民党32集团军恼羞成怒,紧急调集大部队围攻自卫军。司令部欲率自卫军突围出走四明山,无奈四面已被敌军重兵把守封锁无法突围。敌军武器精良,自卫军屡战不胜,但敌军也久攻不下。在此情况下国民党企图采用攻心战术,从内部来瓦解自卫军军心,强迫自卫军亲属前来阵地唤夫索子。自卫军一时军心大乱,加之弹药给养日显困难,难以维持长久,司令部决定:一、二支队暂由卢堂棣一人率领,在原地坚持,蔡襄则改妆换面后潜出重围,连夜向四明山联系求援。
被周化南出卖
蔡襄离开后,敌军不停地展开进攻。自卫军被围困在缙云、仙居和磐安边境的山林中,日夜与周围敌军周旋抵抗,粮弹殆尽,士兵离开返家者日益增多。此时,周化南惶惶不可终日,动摇了意志,一改要与自卫军“紧密合作,抗战到底”的常态,一再劝说卢堂棣将部队暂时分散隐蔽。卢堂棣认为如将部队分散就等于解散,其“隐蔽”也等于是待毙,没有接受周化南的劝说。同时,敌方又命令县乡的保甲前去对卢堂棣开展攻心战,致使临阵逃跑的士兵越来越多,加之粮弹越来越少,处境十分危急。
卢堂棣一方面亲自召集士兵座谈,晓明大义,激励士气;另一方面组织士兵加强日夜巡逻,以防再有人临阵逃跑。敌军见久攻打不散自卫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派人送信件,宣称“只要去掉挺进军的名义,接受国军番号,便保证整体不编散”。卢堂棣知道这是对方的怪用伎俩,决不上当,坚持抵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劝投”,力争向外突围和向四明山方面转移。周化南说卢堂棣是“冒险主义”,引起一部分军官也发生了动摇。周化南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提出“与其这样死守硬拼,不如将计就计来个假投诚,等取得国军部分粮弹后再转移也不迟”。周化南的这番建议得到了不少军官的赞同,军心分化,更为混乱。卢堂棣一直以为蔡襄去四明山联络必定成功,可天有不测风云,卢堂棣哪里知道蔡襄在去四明山途经天台时,已被敌保安四团逮捕关押起来了。知此,在一次主要军官会上,无奈采纳周化南的建议,将计就计接受国军的改编。于是将部队开赴永康,途中在后吴被国民党32集团军所属88军收编,并给予辎重团番号。
部队被收编后,周化南称“有病回家”。而其实,他因改编挺进军这支部队有功,是去国民党32集团军司令部任职做官了。从此,这支抗日民众武装被出卖了。
被88军扣押
收编时,自卫军尚有1000余人。88军接收自卫军为辎重兵团后,要求队部迅速报送各种册籍,谎称要给队部发放各种物品。卢堂棣表面上做好应付,内心还是期盼蔡襄能有好消息。
88军军长何绍周,贵州兰义人,系黄埔一期生,为军政部长何应钦之侄。何绍周以军长的名义,召令卢堂棣速去缙云88军军部开重要会议,并说周化南已在军部等候。当时,部下许多人就劝卢堂棣不要去,提醒是个“鸿门宴”。卢堂棣考虑到自己部队已经接受改编,何以军长之名要他出席军事会议,不服从接受命令是说不过去的,即使心中也有疑虑,还是按规定时间去了军部。不出部下所料,卢堂棣一到军部,何绍周就以一军军长之名,将他关押软禁起来,没有半点行动自由。
在卢堂棣被关押的当晚,88军所属各师将队部驻地进行重重包围,形成有利攻势,袭击部队驻地后吴。在群龙无首,猝不及防的形势下,自卫军孤军奋战,英勇抗击,激战直至次晨天明,牺牲了很多人,除部分人冲出重围外,大部分人因弹尽而缴械被俘。事后,自卫军官兵痛骂88军,手段卑劣,是“皖南事变第二”。无奈被俘后身不由己,官兵们悔不当初,只能呼上周化南的当。
88军阴谋得逞后,将自卫军军官全部集中关押受审,所有士兵则分遣至各师、团、营、连以方便分散监管,防止自卫军重新聚集。就这样,一支由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后方抗日武装队伍,没有在抗日的战场上被打垮,官兵们没有牺牲在日寇的枪口下,却在“国军”的诱骗、围剿下被瓦解了。
被救出狱
后吴突围的部分自卫军官兵,探悉副总司令蔡襄已被敌浙江保安团杀害,卢堂棣又被关押在88军,大家切齿痛恨,疾恶如仇,集中在赤岩山开会,誓要报仇雪恨。他们决定组织敢死队,执意冒死到缙云88军军部劫牢救卢堂棣,后被卢堂棣的好友吕智渊等人赶到劝止。吕智渊劝说“以如此弱小单薄的兵力去戒备森严的88军军部劫牢,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但劫人不成,反会加快送了卢司令的性命,大家不如从长计议,先去打探卢司令在狱中情况,然后再设法营救”。
不出所料,88军在解除自卫军的全部武装后,也获知少数人员冲出围剿后图谋劫牢救卢堂棣的情况。为免意外,在卢堂棣被扣的第3天,88军又将他从缙云一路戒备押往丽水碧湖32集团军司令部。
1942年冬,卢堂棣先被关押在碧湖32集团军军人监狱。监狱方起初用软的办法要卢堂棣供出“何时与新四军联系”等情况,并诱骗卢堂棣“只要自首,马上就可恢复自由”,还保证让其升迁,在国军中重用。卢堂棣已三番五次地亲身经历了上当受骗,没有就范供出。于是监狱方面就将他交至军法处,说他是“共党尾巴”“土匪首领”,施以酷刑,刑讯逼供,逼他交出“同党名单”。仍无见效,军法处就日夜用刑,将他折磨得奄奄一息。卢堂棣家人和朋友四处奔走伸冤,军法处见人被折磨也快不行了,就把他脱掉脚镣手铐,移交给碧湖警察所的看守所关押。看守知道卢堂棣是因抗日受冤,都非常同情他,反称他是硬汉,还暗中送药帮助调养,予以优待,这样他的身体又渐渐得以恢复。
在卢堂棣被关押期间,其部下一直没有忘记设法营救。1943年春节前,机会终于来了。他的部下高、夏两人,故意在碧湖大街上互相斗殴,大打出手,被警察以触犯“治安法”关押看守所,还与他关住在同一处。他们三人乘春节放假看守松懈之时,挖了墙洞越狱成功,终于逃出监狱。
卢堂棣逃出监狱后,即去磐安、黄畲田、冷水一带山中,收集旧部拟重新组织武装。反动派则四处围击,在他们追剿下,他们散而又聚,聚而又散,备尝艰苦,环境也更加恶劣,加之反动派还实行“连坐法”,使得百姓不敢再与他们联系。在大敌压境之下,他们已无法再生存,只能各自分散四处逃生了。一支浙东人民自愿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就这样在中国抗战最关键的时候,在反动派重重围剿之下夭折了。
(作者单位:丽水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