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儿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瓯江儿女
战无不胜的乡勇
日期:2018-11-05 10:03    来源:丽水史志   作者:黄育盛 浏览量:

  正如被他人抱走的孩子,总想再去看看。

  常翻《云和地名志》,知道云和县于解放初期建立的云东区之中有一个郑地乡,明、清时属云和县元和乡八都,19585月云和撤县时,并入丽水县丽云区所辖,19624月复设云和县时,该乡未归。考察该乡,尤源村是必经之地,表叔尤慧敏的祖籍也在该村。

  初冬的阳光总显得软弱,驱车于千米的高山之巅,打开车窗,寒风嗖嗖而入。尤源村位于大山葑之下的小平垟之中,山顶廻峰线围就了一方天地,这里土墙黛瓦、洋房琉璃,共同构成了一个新旧交替的世界。表叔曾主持修编《尤氏宗谱》,自然得到了尤氏族人的敬仰,于是我们非常自然地在村长尤幸福家中吃了丰盛的午餐。老人们聚于尤氏宗祠的门口,虽然该祠已无先祖的香火,但老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地在念叨着先祖的丰功伟绩。

  在尤氏宗祠的前方不远处,一座三直两层的老旧木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准确地说,应当是半座屋,因该屋已久无人居,木梁摇摇欲坠,瓦片零落大半,门前成堆的石头告诉我们,该房的前厅早已被拆除,现留下的仅为后栋。虽然如此,但我们依然能从该屋的前梁、马腿、窗格等处工艺看出,主人当年颇有些身价。在老人们的指引下,一只颇为精致的石墩在草丛中被找到,石墩为方形,上小下大,边角雕刻花卉图案,左右各挖提手孔,孔中的木垫板早已腐朽。我们试图提起石墩,但无能为力,村民说,至少两百斤。很明显,这家的主人必定是个练家子,力量非凡。谁在此高山之中练武?因何而练呢?

  翻开《尤氏宗谱》,据清乾隆二十七年《尤源地舆记》云:“山海经志,东南之障有三,初发源于昆仑,渡黄河,下秦晋,亘华阴,转荆楚,而归浙闽焉。故自江右分玉山关,至徽、严,奇势迭出,越苏松而入海,为第一障;自荆南闽汀界,过遂昌,廻松溪,连龙泉,绵云、景二邑,奔东瓯而入海,为第二障;自江右广东界,踰汀州入崇安,经武夷福州,卸下南而入海,为第三障。天下大势然也。尤源在大山葑下,按图记,实第二障之中眷。升高望远,则二障仿佛若有见,游览者至其地,称绝境焉。四面峻岭中,独坦夷,群峰兢秀,郁乎苍苍,左顾则有五马落槽之胜焉,右盼则像钟像月,而七星为案焉。尤源其即桃花源乎?而予以为,尤源佳处犹不在此。村以内一水曲通,浅而狭,渐至村外,别有沟水清莹秀澈,合流而穿石桥之下,行不数步,又有水合其流,盈科放海,有本者如是矣!”从其描述之中,感觉到先祖对自己桃花源般村居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先祖心怀天下,将自己的村庄置于天下的第二障之中,“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认为,只有小坑填满了,大海才有水,同样只有管好自己的一方土地,天下才能太平。

  据清乾隆二十七年《尤氏源流序》云:“迨西晋,沈思出,由司马节度使被谗黜,而贬入闽地,时闽王(讳)审知,严刑峻法,以审、沈同音,改沈为尤,则尤氏受姓断自思公始。越四世,成一拜唐吏部尚书,咸徙居于闽之浦城北一乡焉。”吴兴郡尤氏,沈改尤而成尤姓。五代至两宋,尤姓除继续繁衍于福建外,已开始播迁于福建周边省份。宋末,元兵大举南侵,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源村的始祖显一公为福建浦城北一乡人,生于元至顺壬申年(1332),喜游猎,乐丽邑尤源之僻静,约于元末至正年间,辄挈其眷属,聚族于斯,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

  心怀天下之念,在尤氏宗族中可谓淋漓尽致,据清乾隆二十七年的《忠勇列传》云:“文德武功,固有国家者,不可偏废也,魏舍人有言:我辈读书明经,义惟从容,朝端执持,纲纪不可替否,而已至于投艰犯难、驱驰雨雪、平险亨屯,必须以刚果之人,能通盘错之运,若谓彼不如我,是目天下以无人也。信哉其言,因集谱中忠勇诸公,著之于篇,使后人观览焉。自宋以前,其详不可得闻矣。至明代叔演公,勇力过人,曾补绍兴军伍,战胜有名,厥后世功世威,俱朝廷名将,尽忠社稷,载在明史,昭然不诬其前世。豪公膂力更雄,居家孝养,当陈鉴湖乱贼闻其名,使悍贼往尝之,豪时白手牧,贼四人举挺戳豪,豪折其挺,贼大惊走,豪拨松树,连根枝持以击贼,贼负痛而奔,自是不敢入境。嗣此,又有思杰者,生而奇异,相传,手足骨皆方状,貌魁梧,竖眉圆眼,力举百钧,绰号陷额虎。白头寇乱,尝驻劄小溪之游田,时出摽掠,流毒远近。思杰率众往征,贼拨营去,计欲引其入寨,而从空以图之,思杰遂据其寨,贼夜集,觇其部伍严整,不敢犯,黎明渡河,思杰举旗率众过河邀击,卒然布阵,贼骇遁,地方获宁。至闯贼乱时,山寇蜂起,鸠集于景宁之黄寮沙坑村,贼首长头公、赤眉汉、石金刚等五人,各领队伍剪径却村,思杰统乡兵星往围剿,熛鎗叠发,火闭不通,乡兵喊声震天,贼惊,赤眉汉两翼飞出重围,乡兵击之,毙,贼遂固巢守,因焚其寨门,尽杀贼众,无遗种。缚长头公,试其武勇,思杰壮而欲释之,有上井徐某者,怒曰:‘贼心难改,公释之以市恩,吾辈将复受其毒也。’以号炮击杀之,贼遂灭。本朝康熙年间,福建耿王逆伪将徐尚朝,驻兵石塘,有陈兰花贼分屯高源,复带乡兵追捕焉,贼闻尤源素出骁勇,悉遁去。乾隆二十七年蕤宾月(五月)穀旦,裔孙宗价拙庵氏拜撰。”

  从尤氏的列传之中,我们似乎读懂了先祖们的用心良苦,迁徙于“第二障”之中的大山葑高山之巅,原来是为了用刚果的武力防守一方,以保天下的太平。若演公、豪公等均为行伍出身。而在本土战争的勇士思杰公,更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据清同治三年《云和县志》人物篇作了与谱相同的记载:“尤世杰(音同字误),尤源人,生而奇异,竖眉圆眼,手足骨皆方,比长,状貌魁梧,力举百钧……(下与谱载相同)。”在谱图中,从始祖显一公至“思”字辈,已达第十三世,我们找到了关于尤思杰的记载:“十三世思杰,敬昴公次子,娶叶氏,合安社处后窟心,坐北朝南。祀思印子:宗法。”有关于其祀子的记载:“十四世宗发,思印次子,出继伯嗣。”直接说明,思杰公无直系后人。

  列传之中所说的“白头寇乱”“闯贼乱”,人们似乎比较陌生,它是指哪场战争呢?与处州有何关联呢?

  明清之交,战乱频发,处州位于瓯江流域的中心,在以水运为要道的时期,处州上连闽越,下接东瓯,在其地及周边地区,可谓干戈扰攘。据清光绪《处州府志》戎事篇载:“国朝顺治三年(1646)六月,故明督抚田仰同勋镇方国安等标下兵,入处州,散处乡城大掠,男妇皆逃匿。四年七月,建宁兵乱,流犯庆元、龙泉等县,副将刘世昌遣兵御之。一月,汤日旭、陈可擢、叶如馨及王廷简、柯进春、洪舜等作乱,遣游击刘登瀛等分御之,如馨、进春死,日旭、廷简被擒。汤日旭聚千余人,倡乱景宁,陈可擢同叶如馨等犯云和,原任推官龙泉人王廷简及柯进春通贼,程煌踞县邑,洪舜等众千余犯松、遂、石仓源等处,官兵御之,或死或擒。五年六月,冯生舜从泰顺来,到大际,犯景宁县,吴懋修率众屯劄东坑、张坑地方,遇官兵战败,退。七月,生舜又同徐登华、章云飞、金龙等至景宁,金龙被擒。六年二月,吴省元等犯景宁上标地方,厉老来等犯景宁上泽地方,郭自成御之。”《处州府志》武职志载:“顺治年处州副将刘世昌,辽东前屯卫人,由世职升徐州总兵,调守处州,招抚旧镇方国泰、屠将整、方元选等八员,安辑盐徒,麻藔矿盗,不至作奸。顺治四年,闽寇流突,山贼窃发,调遣兵将,前后六十余战,斩获无算。顺治年处州右营都司刘登瀛,前屯卫人,世昌犹子(侄子)。由世职升都司,提任处州统领游骑,性爽直,寡言笑,遇事奋决。自闽寇流突,援剿无虚日,往来属邑三十余仗,皆获胜,寇望风遁走。”

  在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浙江东阳许宅村人许都,遣部属参加括苍山农民起义。夏,联络各地党友,袭击宣平,未成。县令姚孙棐以备乱为名敛财自肥,又加罪于许都,而索贿万金,都怒不允。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许都借母出丧之机起义,立“永昌”年号。起义者以白布缠头,称“白头军”。首败金华知府王雄部,响应者旬日十万众,连克东阳、浦江、义乌、永康、武义、汤溪、兰溪。攻金华,数日未果,退守紫薇山。次年二月,官方以监军陈子龙与许都有旧谊,命赴都营招抚,许都等64人随子龙至杭,遭惨杀。余部许嘉应、丁汝章复聚众相抗,破金华、汤溪、武义、永康、义乌、越一年,也败于官兵。清顺治五年(1648)正月,白头军余部赵仇、伊灿、倪良许、周钦贵等聚众数千于灵岩寺,再次起义。浙东诸县皆响应。五月遭金、绍、台三路官军聚歼。起义失败。很明显,“白头寇乱”即指这场战争,这是一次同时针对明、清两个朝廷的起义,我们很难认定其正义与否,但对于处州百姓而言,同样是一场灾难。

  明崇祯十七年(1644),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江南各地纷纷拥立藩王继承正统,称“南明”,继续抗清,以图恢复。当时的闽省与处州邻近的各县,首当其冲,成为了“南明”抗清前哨阵地。《龙泉县志》载:“顺治三年(1646),明督抚田仰、勋镇方国安溃兵散窜城乡大掠,民皆逃匿;顺治四年(1647),原明处州府推官王廷简(龙泉人)联合龙泉柯进春抗清,清遣刘登瀛部镇压,进春死,廷简被擒;十一月初,程煌联合龙泉曹飞宇发动千余人起义,克龙泉城,达十天,处州参将陈元魁率部镇压,曹飞宇等退驻漈根安营扎寨;顺治五年(1648),二月,龙泉柳国柱等起义,屯西乡木岱口等处,陈元魁军镇压; 十月,朱匡明(青田人)、曹飞宇等屯龙(泉)遂(昌)边境,与清兵战,败,次月,冯生舜等扎龙泉西山(木岱一带),清兵进捕;顺治六年(1649)六月,龙泉李魁选据山抗清,遭清兵围困,被捕。”《遂昌县志》载:“顺治一年六月,故明督抚田仰、同勋镇方国安等,据藤兵,又处州散处乡城大掠,男妇皆逃匿。时江东粮尽,兵自内愤,田仰兵尚万人,方国安、标肃方国秦、屠均繁等,各兵俱不下数千,乏食需索,掠入家产,甚者细细献银始免,民苦之逃匿殆尽。五年四月,何兆龙及朱匡明等,犯青田、遂昌界,宣平九峰若贼起,官兵御之,贼伍昌麓、徐可畏、吴用等被擒,青田油竹彭括等地方,何兆龙等聚众作乱,犯县城界,陈光魁等,松之游击刘登瀛同防将史成有带兵御战,始退。”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改西安为西京。三月十七日,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很明确,“闯贼乱”即指李自成农民起义。然而,纵观李自成起义军的历程,他们的活动区域一直在长江以北,并未来过浙江。此处的“闯乱”,有可能是地方的乱贼冒用“闯王”之名,如许都的年号也用“永昌”,与闯王相同。“至闯贼乱时”有可能就是指时间,并未指贼人的番旗。

  尤思杰所领导的乡勇战争,是古代历史上少有的胜战,与“三元里抗英”一般载入史册。第一次“白头寇驻劄小溪之游田”,仅在军事威慑阶段,贼人即“贼骇遁、地方获宁”,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完全胜利。第二次的景宁黄寮之战,确实已进入实战阶段,并杀了敌匪。“景宁之黄寮沙坑村”距离尤源村仅廿里之内,尤思杰必然对该村的地形了如指掌,贼首长头公、赤眉汉、石金刚等于该村作战,即如虎落平垟,处于劣势。思杰等乡勇,已拥有“号炮”,说明武器也在精良之列。尤思杰运筹帷幄,布阵巧妙,剪径却村,标枪迭发,喊声震天,终使乱贼战败。“号炮击杀之”使村民不再受其毒,足显思杰的果断英明。

  三百七十余年过去了,尤思杰亲手举过的练武石墩,依然安静地躺在乱石之中,荒草萋萋,芦花摇曳。我们在村民的带领下,找到埋葬英雄的“社处后窟心”,只见衰草遍野,剑竹丛生,这里早已变成原始的山地,看不出任何坟墓的痕迹。村民说,这里原来确实有坟墓,只是后来被铲平了。从高山之巅往回程,依旧夕阳之下风啸啸。两旁大树参天,衰草连横日暮天边,眼前浮现滚滚狼烟,或许那年的断壁残垣,已成漫山遍野白骨堆蜿蜒,听不见炮声悠远,悲鸿声声怜,战无不胜的英雄啊!百姓永远怀念。

  (作者:云和县政协)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