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栝”“椤”树种之考证
日期:2018-01-08 14:54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黄育盛 浏览量:

  “栝州”乃州府之地名也,即今丽水或处州,“栝”字从木,既然以之为州名,此州必盛产栝木也。“椤林”乃古地名也,即今之云和,“椤”字从木,既然以之为地名,此地必盛产椤木也。

  清雍正敕修之《浙江通志》之《洞天记》有云:“城东南七里者,隋唐治也。考东南七里,栝苍山正在处。隋开皇以栝名州,乃栝苍山耳,非城中之小栝山。隋唐史书,括字从手。宋熙宁间(1068—1077)得古碣,栝字从木,云松身柏叶,即椤木也。以山多此木,故名。”可见,早在清雍正年前,即已确认栝、椤为同一物种,且为木科。因此,“栝州”、“椤林”所表达的地域特征相同。然此为何木也?现各家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栝树就是金钱松。”这种观点获许多人赞同,其中包括画家、文史学家、林业专家等。

  也有人认为,“栝树不是金钱松,而是白皮松。”有居民祖坟前有两株栝树,据现存的一块石碑记载,那是其先人于清嘉庆七年(1802)所栽。另据遥远的山西平定人贾先生介绍,山西省平定县石门口村素有三件宝:“死水咕洞,栝树垴,河边井,辘轳绞。”村旁金牛山上,长着满山的栝树,栝树是白皮松。

  有林业专家则断然否定了金钱松即栝树的说法,认为“栝树就是榆树”。也有专家称“福建柏树为栝树”。还有人认为“栝是桧柏,即圆柏或侧柏”。总之,各种说法五花八门,但苦于没有权威说法,一时让人们无所适从。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

  其实,此木作为州、邑、村之名至少已1500余年。

  清初顾祖禹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浙江六云:“处州旧城在府东南七里括苍山麓。隋唐时故治也。亦曰括州城。括本作栝,即椤木也。松身柏叶,山多此木,故名。隋因以名州。”栝苍县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隋开皇十二年(592)又将处州更名为栝州(栝、括通用)。

  据云和《司前柳氏宗谱》载,清乾隆五十四年仲秋月,安阳县县丞张濬洪川有题序云:“始基于云者,曰元曄,元曄之父曰肃,择居松阳,迁徙何来,莫不可追纪,惟元曄为吾云分之祖。而柳氏时祭,仍追祀肃,不忘始也。元曄来云,尔时在刘宋元嘉间(424—453),地名椤林,自明景泰三年立县,以云和名,满清定鼎,县名仍旧。柳氏之来,固在立县之先,兹谱以云和柳氏冠之者,遵沿革奉朝制也。”

  庆元县的大济村,初名椤垟源,据说当年盛产椤木。宋真宗戊戌十六年(998)开始,该村吴崇煦开创基业。

  一般而言,影响植物种群大规模变化的因素有温度、降水、风力、海拔、纬度、人类活动等。丽水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查阅当地历史资料,除人口增加之外,在近2000年的时间内,并未发现地理气候的突变。因此,在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的山地,时至今日,椤木或栝木应当依然大面积生存,也必然是古老的本土物种。

  金钱松,杭州地区称金松,湖州地区称水树。叶片条形,扁平柔软,在长枝上成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1530枚簇生,向四周辐射平展,秋后变金黄色,圆如铜钱,因此而得名。金钱松为著名的古老残遗植物,最早的化石发现于西伯利亚东部与西部的晚白垩世地层中。由于更新世的大冰期(三亿年前)的来临,使各地的金钱松灭绝。中国长江中下游少数地区有幸存下来,但分布零星,个体稀少,结果有明显的间歇性,亟待人工保护。现种植的金钱松均为人工繁殖。故栝树、椤树就是金钱松的说法,显然不合常情。

  白皮松为松属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3米,为大型树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山西、河南西部、陕西秦岭、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及湖北西部等地,苏州、杭州、衡阳等地也有人工栽培。主要生长海拔500-1800米地带。该树为西北部产地树种,不宜在丽水生长,且丽水、云和府县治所在地,海拔均大大低于500米。该树亦不符合“松身柏叶”的基本特征,显然,栝树、椤树就是白皮松的说法,缺乏根据。

  榆树又名春榆、白榆等,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叶椭圆状卵形等,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叶柄面有短柔毛。栝树、椤树就是榆树,则是榆木脑袋,无稽之谈。

  从《辞海》中可见,栝、桧均指向一种“柏叶松身”,有芳香、坚实、耐腐的柏科植物。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载:“椤,见桫。桫,桫椤,蕨类植物,木本,茎高而直,高3—8米,叶片大。茎含淀粉,供食用。”显然,彼椤非此椤,这种南方植物与本地无关。《辞海》又载:“栝,木名,即桧,《书·禹贡》:‘杶干栝柏’,孔安国传:‘柏叶松身曰栝’。”“桧,植物名,亦称桧柏、圆柏。柏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树冠圆锥形。叶有鳞形及刺形两种。寿命长达数百年,插条繁殖者生长快。木材淡黄褐色至红褐色,细致,坚实,有芳香,耐腐,供建筑及制家具、工艺品、绘图板等。”《辞海》是一部有广泛权威的巨著,是好几代学人千锤百炼的结晶,它的表述必定经过若干代人的考证,没有绝对性否定证据,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的准确性。

  那么,栝、椤、桧这种柏科植物既符合《辞海》所述,又吻合古代志书所载,今天依然在山间常见的树是什么呢?

  人们知道,常用的植物分类等级单位主要有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基本的分类单位,由亲缘关系相近的种集合为属,由相近的属组合为科,如此类推。在每个等级单位内,如果种类繁多,还可划分更细的单位,如亚科、族、组、亚种、变种、变型等。每一种植物通过系统分类,既可以显示出其在植物界的地位,也可表示出它与其它植物种的关系。

  现据基本分类准则及乡土人士权威解释,栝树、椤树实际是指桧树,亦称刺柏?。刺柏属,分布于北温带,本属约10余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中国产刺柏3种,引入栽培1种,分布极广。中国刺柏亦有许多亚种及变种。如其别名:翠柏、杉柏、台湾刺柏、璎珞柏、扎柏、柏香、垂柏、刺柏、树短柏、山杉、台桧、台松等。它属于常绿小乔木,性喜冷凉气候,耐寒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土以至海边在干燥的岩缝间和沙砾地均可生长。喜光,耐寒,耐旱,主侧根均甚发达,在干旱沙地、向阳山坡以及岩石缝隙处均可生长。生长较为缓慢,寿命极长。高达10余米,树皮褐色,纵裂成长条薄片脱落,枝条斜展或直展,树冠塔形或圆柱形,小枝下垂,三棱形。

  今在丽水市范围内,这种树当属于浙江西南中海拔刺柏种群,它于1000米海拔以下的山谷、平地、田堪、城郊、城内山地等普遍存在,百姓现称其为野柏香树、坟头树等,无固定名称。清康熙年之后,由于人口的大规模集聚,集镇开拓,开山砍伐,数量下降,又因其生长缓慢,以致于古树、大树不多见,而小树则常见。

  知晓其树属种后,不妨作个定义。椤林:浙江云和县的古地名。椤为丽水市各县本土山地普遍生长的一种树木(非南方桫椤),树高可达10余米,树型挺拔,像尖顶的佛塔挺拔昂然,又如婀娜的女子随风摇曳,翠叶类柏,树身像松,故有“松身柏叶”之誉,人们赋予它高贵、常青的象征,多在庙宇、殿堂等外围种植,也在坟墓种植。关于“栝州”的定义,则留给更多有识之士作出准确的描述。

  其实,这种栝树或椤树,在秦朝时早已被定性,且被人们所重视。《尔雅》曰:“桧,柏叶松身。”朱熹注云:“桧,木名,似柏。”时至今日,我们所需做的就是传承和发扬。我想,既然州、县、村均有以其为名者,其当作为丽水的市树,因此建议林业、城市园林等部门应当大力培育繁殖本土的刺柏树,选择合适其生长的泥土、水肥等条件,并在市、县、镇、乡政府的各机关及城市园林、山地等广泛种植,同时加强保护力度,争取若干年内随处可见栝树,以正丽水本土地名。

                          (作者单位:云和县政协)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