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关于紧迫做好方言音频工作的一些想法
——从《青田话》系列想到的
日期:2018-01-08 15:09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吴旭丽 浏览量:

  青田县,是浙江省大地上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青田人对自己的地方文化也敝帚自珍。20世纪80年代后期青田几位老先生已开始整理青田方言。

  一、青田话研究的现状

  青田话是吴方言组成部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南山区小县,在古代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小小一县的方言在不同村镇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在1990年出版的《青田县志》里,专立“青田方言”一编,把青田方言分为五个方言小区,同时还论述了青田话语音、语法特征、常用词语、谚语、地名歇后语等。这也是目前关于青田方言比较深入的专篇论述。这编内容主要由在青田享有“诗书画印”四绝之称的王经纬老先生编写。

  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老先生,是青田籍台湾同胞詹海峰,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潜心梳理青田话,他著有《青田话》(与张钱松、陈志望合著)、《青田饮食》、《自拉自唱》等书。2015年,在青田文联支持下,已届90高龄的詹海峰先生任主编,出版一部46多万字的《青田话常用词汇》。2016年,新成立的青田方志办在县档案局支持下,以詹海峰、王经纬等青田知名文化老前辈为顾问,以热爱乡土文化的王卓同等老师为主编,连续编了《青田老古话》、《青田谜语选辑》等书,受到许多乡贤好评。2017年,县方志办、档案局准备继续选编《青田老古传》等书。

  显然,青田乡土文化以青田话为载体,已经掀起了一股非常火热的浪潮。这种局面非常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思考。在这里,我想到的是,青田的方言工作有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意义的亟待发展的方向,即青田话的音频开发工作。

  二、开发方言音频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质上讲,青田话与其他许多方言一样,它是一种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是语言,就是要拿来说的。音频是现代科技非常好的一个成果,我们若只停留于无声文字的采录,而没有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留下声音档案,那真的非常可惜!想象一下,如果在古代也有采集音频的手段,留下无数古代音频史料,今天的研究者该多么欣喜若狂!研究场面会是如何的不同!更何况,方言是语言系统,不论进行多少文字研究,都不如直接用声音来展示更直观、准确。因而研究方言,绝对离不开音频的采集。

  当然,有人会说,研究方言有意义吗?一个事物的衰亡是历史发展、时代前进的规律,有必要去挽留它的痕迹吗?是的,这就是史志工作的意义所在。

  从大处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璀璨,之所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断层。从甲骨文到竹简、纸质各种史籍,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录在案,我们后人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文化,看世界,长智慧。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处于战火硝烟的巴比伦文明如今早已散落,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都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的记录,唯有中华文明浩浩荡荡,绵延不绝,千古永存。这,离不开历朝历代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和勤于记录、留存。

  从小处来说,不要小瞧自己的方言。方言,口口相传,从古至今一直流传而没有断绝,这是多么珍贵的文化遗存,这块土地上,人、事、物代代更替,但方言大貌不变。我们尚且知道要保留古建筑,要修宗谱、族谱,不忘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的人们。建筑、宗族如此,那么我们的方言呢?

  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青田的诗词界,在读古代诗词和创作格律诗时,习惯用青田话读出来,以此来试入声词,几乎百试百灵。因为现代汉语音调里已经没有入声,把原来的入声词归入了平声、上声和去声,而青田话却始终口口相传,入声词的延绵在这里没有被割断。

  方言,具有珍贵的时空特性,是研究古汉语和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们可以从正宗的青田话,窥视古瓯越地区青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秘密。比如青田古代名人刘基,他的作品用当时所谓“官话”,即国家所通行的文体与语体所写,那么如果结合青田话来解读,其作品是否会有别样的发现?是否可能在他的作品官话系统中找到其青田方言系统的影响,从而发现他的作品另一时代和地方特色?在民间文化里,比如青田弹词、青田民间故事不同时期的版本,它们所用的语言系统是当时的青田方言系统,那么这些方言系统与以前或后来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方言系统的变化发展,反过来是否隐藏了历史、时代的秘密?

  时不我待,方言的音频工作极具紧迫性。一方面,会讲正宗青田话的人越来越少,年纪也越来越大。目前,研究青田话的主要人才以詹海峰、王经纬等先生为代表,他们具备几种可贵的特质:热爱青田话、熟知最正宗的青田话、具备古汉语功底,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可是他们都已九十高龄以上。我们再不及早从他们身上采录方言音频,抓紧从这些老前辈身上挖掘宝藏,以后只能引以为憾了。所以,不夸张地说,要把青田话系列做好、做深,必须和时间赛跑。

  另一方面,随着普通话的提倡和推广,方言使用的场合、频率逐渐减少,方言的内容逐渐混杂、简化、淡忘。随着时代变迁,新世纪的青田少年儿童们有许多已经不会讲青田话,甚至听不懂青田话。70后、80后的青壮年也不能掌握最纯正的青田话。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青田话将成为逐渐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到某一天,方言的面目变得全然模糊,后辈们完全隔离于方言之外,方言成为一个纯历史的概念,那时我们再去做方言的音频工作,那难度该有多大!对青田人来说,还有一个与别处不同的地方,青田是侨乡。也许,到那时在青田本土征集方言音频很困难,反而要到海外去做,因为海外的青田人倒是坚持教孩子说青田话的。比如詹海峰老先生不就是从台湾反哺回来的吗?如果是那样的话,且不说工作难度更大,从这个事情本身来看,不也很可悲吗?

  三、从开发有声青田话书籍开始

  我想,青田话的音频工作可以从现有成果做起。简单说,把《青田话常用词汇》、《青田老古话》、《青田谜语选辑》,以及接下来要出的青田话系列书籍,都配上录音,制成光碟,重新出版的时候,夹在书的后面。方言也是一种语言,完全可以像各种外语学习书籍,现代语文教材一样,配上录音。这样的书,青田人可以人手一册,不夸张地说,这书具有收藏价值,它可以传予子孙后代。当然,为了把这工作做好,也许更好的做法是,把青田各地讲正宗青田话的老一辈人抓紧时间召集起来,成立一个人才库,抓紧时间进行录音,在原有的青田话书籍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修正。

  关于录音工作,有专业和从简两种做法。从专业的来讲,青田史志部门、档案局可以趁此机会,争取获得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成立一个口述史工作室,口述史工作室必须配备一个专业的录音室,由专业史学人员进行把关。这个录音室的录音项目进行论证和立项,最终录音成果都是地方特色档案,对地方文化遗存和研究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口述史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事实证明,口述史工作是和时间赛跑,它的音频档案非常珍贵,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史工作为许多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受到很高的赞誉。而青田话的录音工作只是青田口述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简的做法,则因陋就简,请民间的录音工作室,代为制作即可,但在专业把关上要花费精力。

  这样,有光碟配套的青田话书系,它的含金量是很高的。我们可以称它为有音频的书。但实际上,我更向往一种这样的音频书,比如,在《青田话常用词汇》一书中,在每个青田话常用词条后面,把分割好的该词方言录音用电脑芯片制作好,手一点,就能放出声音来。这种书,我们称它为点读书。实际上,这种书目前在教育界已经有。但是,技术含量比较高,成本自然也高。我认为,电子技术发展如此迅猛,这样一本有声青田话书,在不久的将来必能出现。但前提是,必须以我们及早采录好的青田话音频资料为基础。

  四、把青田话音频成果向儿童推广

  同时,方言音频工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那就是向少年儿童普及。

  从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纳入宪法以来,现在,全国人民都能说普通话。但是,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方言也在衰微的道路上加速步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二十一世纪的许多青田少年儿童们已经不会讲青田话,甚至听不懂青田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物质的丰盛,精神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认为,向少年儿童推广方言的工作,迟早要提上日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学校里不再一味强调说普通话——因为那时人人都说普通话,可是却不会说家乡话,学校反而要开设一门“跟我学说青田话”的乡土文化课程。其实,现在我们就可以开始做。当然,在保留方言的工作上,青田电视台、广播台和青田网都已经有所作为,比如青田电视台和广播台有专门的用方言讲新闻的栏目,青田网也有用青田话讲青田故事的栏目。但是,我认为,当务之急却是向少年儿童推广讲家乡话。少年儿童是传承的主体。孩子们已经非常习惯讲普通话,包括年轻家长也都习惯和孩子们用普通话交流,有不少家庭平常在家里已经习惯大部分讲普通话,从而导致儿童们不会讲或听不懂青田话。虽然一些有远见的家长,已经刻意在家里让孩子多和老人用青田话交流,可即便如此,在普通话业已成为全国主流用语的现实之下,仅靠个别家庭的行为似难力挽狂澜。

  那么,在方言音频工作得到开发的基础上,可以把这个成果向少年儿童推广。其实,青田话很有意思,用青田话给孩子们讲青田特色的故事更有意思。这项工作,可以由方志办和教育局合作。可以先与某所学校进行定点实验,在一周中,专门开设一堂“用青田话讲故事”的校本课。我们立足现有的青田话系列成果,进行开发和拓展。比如,方志办和教育局在《青田谜语选辑》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专门采录一本《给青田娒[娒,青田方言读音mai,第一声,指小孩子。]讲青田谜语》,录好音频,选好上课老师,为孩子们上一堂趣味生动的青田话课。也可以把这个课做成视频光碟,给孩子们在课堂上播放。当然,创无止境,在怎么让孩子们也爱上讲青田话的道路上可以走得很远。

  也许有人会担心,让孩子们讲青田话,会不会干扰到孩子们学习纯正的普通话。我觉得,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时移世易,时代在变化,事物也在变化。就比如计划生育政策,以前的“一孩”政策自有它的国情,现在的“二孩”政策也有现在的国情需要。同样的,学普通话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以前的孩子上课都是用方言上的,现在我们要正视一个这样的现实: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普通话的推广已经没有问题,它甚至挤压到了家乡话的生存。我想,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让家乡话消亡为目的的。现在,让孩子们也学学家乡话,应是现在形势的需要了。

  综上所述,在以青田话为载体的地方文化工作方兴未艾的形势下,我们可以关注青田话音频工作方向,青田话音频工作采录相比文字来讲,更具有时间的迫切性,制作青田话音频与文字相得益彰的有声青田话书,在史料保存上非常有意义。同时,从社会推广来讲,向少年儿童推广正宗的青田话也具有现实意义,那么把有声青田话书的成果向儿童推广,这块工作应该可以及时开展起来了,这也将是一块有意义的工作,且方法多样。

  这些关于青田方言音频工作的粗浅的想法,对于其他尚未开展方言音频工作的地区而言也许是抛砖引玉。

  (作者单位:中共青田县委党史研究室)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