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处州的倭患与军民的抗战
日期:2017-06-29 11:37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杜浣溪 浏览量:

  关于“倭”,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有云:“倭在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而“倭人”,西汉的陈寿亦言:“倭人在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邑。”(《三国志》卷三十《东夷》)正史中的“倭”和“倭人”,都是国人对古代日本的称呼。上述引文,既介绍日本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也可表明日本的历史并不短。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其与中国的交往历史,正如前人所云:

  古未通中国,汉建武(公元25——56)时始遣使朝贡。前世未尝犯边。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遂因之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佚名《御倭议》)

  引文粗略地介绍两国的关系史:西汉以前,没什么正式交往;自东汉以来,才有交通往来。在我国中古时期,中国是日本的宗主国、日本则作为附属国,常年派遣使臣前来中国朝拜,皆自称“大夫”,并呈献丰厚的贡品。自汉朝直至宋代,日本上千年都与中国和平相处,从未侵扰我国边境。到了元末明初,日本“瓜分豆剖,各君其国“(姚士麟《见只编》卷上),南北诸侯割据,互相攻伐,人民破产流离。在西府及各地封建割据势力的庇护和支持下,日本的政客、武士、流民、海盗、商人乘元末战乱,大批涌向中国沿海,与我国沿海的土豪、奸商相勾结,开始武装走私和野蛮掠夺,遂被国人称为“倭寇”。明初朝廷派遣使臣前往交涉,又加强海防以御倭,倭寇虽屡屡侵犯我国沿海,但尚未酿成大患。

  到了十六世纪中叶,即明嘉靖中、后期,世宗昏庸腐朽,修仙厌政,致使朝纲不举;严嵩主政当权,奸贪狠毒,“贿赂公行,官邪乱政”,纵容官吏通倭,陷害抗倭将领;海防松弛,卫所空空,军纪败坏,“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于是,倭寇乘虚而入,十分猖獗:“以岛为居,以舟为马,习长铤以抄略,其天性也。入我民类,多滑豪,潜与夷构,相为雄长。至如炎风,去如收电,奄忽千里,纵横汪洋,往往入盗海边,不可胜数,民甚患之。”(明·卜大同《备倭记》)他们侵掠沿海百姓,手段极端残忍:“备寇犯境,百姓被杀死者几千人。流离迁徙,所在村落为之一空。”(归有光《备倭事略》)沿海军民奋起抵抗,斗争延续达20年之久,重大战役有142次,真是漫长而残酷。

  嘉靖三十一年四月,数千倭寇入侵台州府,攻陷黄岩城,后又分兵侵掠象山、定海诸县。这成了明代倭乱的转折点——倭寇从原先抢掠近海岛屿及沿海县城,转入登陆远袭,攻城略地,杀官戮民,焚烧掳掠。此后的十五六年间,鲁、浙、闽、粤等省遍受倭寇蹂躏,长江下游的城乡百姓惨遭荼毒;东南沿海更是陷入倭寇不断大举侵掠的战争状态,上百座府、州、县的城池被攻破,数千里土地被涂炭,数十万军民被杀戮,遭受的倭患最为严重。

  处州虽为内地,又是山区,而不是濒海城市,更非广袤的平原,但在明嘉靖中、后期也不能幸免倭患,而是深受祸害。这在正史、府志与县志中多有载录:

  三十二年(1553)四月庚子,浙江倭五百人,攻破绍兴临山卫,乘胜西犯松阳,知县罗拱辰督处州兵御却之。贼浮海走,参将俞大猷以舟师游击,斩首六十九级。(《嘉靖实录》卷三百九十七)

  这是正史中最早记载处州倭患与军民抗战的史事。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倭寇先是“攻破绍兴”,然后是乘胜长驱直入浙南。他们先侵掠丽水,后再“西犯松阳”。松阳地处浙江西南,倭寇侵犯到松阳,这表明当时倭寇已横行全省。这次带领处州军民奋力御倭的是罗拱辰,他是当时松阳知县。清光绪版《处州府志》卷十四,嘉靖松阳知县有罗拱宸,马平人,当是同一个人。由于军民同仇敌忾,倭寇落败逃窜,遂“浮海走”,又受到俞大猷“舟师游击”与斩首。处州军民抗倭首战即告捷,这是丽水历史上反侵略战争的首捷。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频年为患者。他们已熟知海道,四时皆至,乘风流突,千里瞬息。但第二次倭寇入侵处州,则在次年:

  [嘉靖]三十四年夏四月,倭寇突入青田县境。未几,踵故道来,官兵败绩,百户张澄死之。

  时,倭夷数百,至一都小峙(今温溪)杀烟居阮斯恩,渡至沙埠(在温溪对岸),杀居民李德、陈添、叶良在等;并杀其冲锋乡兵杨叙,沿烧朱子谯、郭浩彦、李魁等房屋。既又复入小峙,杀领兵百户张澄,民兵杀、溺死者二千人。至沙埠杀队长刘宗,遂破仙居。官兵或交锋败走,或望风奔溃,无当之者。(明万历版《括苍汇记》卷之十四)

  在处州府志中,这是最早记载受倭寇侵掠的史实。清光绪版《处州府志》卷之十二、民国版的《青田县志》卷十七,都载录这段史事,文字上仅有个别变动。青田县靠近温州,倭寇沿瓯江而上,一年数次侵扰青田乡村集镇,疯狂烧杀抢掠。村民和乡兵为保卫家乡和人民生命财产而奋起反抗,多有战死和受伤。卫所百户领兵支援,也壮烈牺牲。兵民战死者和溺死者多至几千人,损失十分惨重。最后,倭寇因受军民反复地抗击,终未能进入县城,只得转掠仙居,攻入仙居县城掳掠烧杀。

  [嘉靖]三十六年(1557)五月,倭寇逼缙云。都御史阮鹗领兵锇扼之。

  先是,倭寇数千,自台州登岸,破黄岩,劫仙居,渐逼缙云界。警报日急,鹗亲领大兵万余,筑将台,屯于苍岭之南田,以遏其来寇。遂四散,不敢入境。(出处同前)

  《括苍汇记》,是明万历七年(1559)嘉月由郡人何镗编纂的。它离倭寇侵逼缙云事件才20多年,所记倭患事略应属真实可靠,但内容较为粗疏简括,远不如永康人程文德于战事后即写下的《南田阮公将台感应碑》详尽而具体:

  嘉靖丙辰(1556)夏六月,倭寇自闽流游侵台[州]、仙居,据城屠掠,远近骚然,即狁之匪茹也。于是,巡抚御史函峰阮公帅师来援。皇皇然自杭溯婺,兼程而进,过苍岭,次南田。……越三日,公至仙居,贼惧遁城外。翌日,公赫怒共武,服手矛,跨马追逐。贼遁,断桥。公伐鼓大呼,三军气倍,或杀或走(逃跑),贼遂荡平,我军曾不伤殪……(《程文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碑文首先可更正了御寇荡倭的时间,非“[嘉靖]三十六年五月”,而是“嘉靖丙辰(三十五年)夏六月”。其次,交代了阮鹗是以巡抚都御史身份领兵扼守缙云南田。而阮鹗升任浙江巡抚,据《明史》卷二百二十所载:时在嘉靖“三十五年二月”。另据《桐城人物志》所云:到了“嘉靖三十六年正月”,阮鹗已改任福建巡抚。这些都可以旁证:阮鹗亲率谭纶、卢镗等将领,带兵驰援处州、台州抗倭,只能是“嘉靖丙辰夏六月”。值得补写一笔的,是阮鹗领兵“乘胜趋台州,副总兵卢镗追击于彭溪镇,斩首二百余级”(《明通鉴》卷六十二)。另外,碑文还介绍阮鹗出兵驰援的背景与行军的路线,构筑点将台与祀神求佑的状况,详写平倭的过程与胜利的结局,略写从征的处州知府高超、通判王典,叮嘱缙云主簿黄阊修缮点将台与构建将军屋(供奉天地神祗和历代抗敌御武名将)。总之,《南田阮公将台感应碑》对府志的纪事,作了重要的更正和翔实的补充。缙云这次倭患,是有惊无险,抗战取得完全的胜利——窜入的数千倭寇“遂无孑遗”,而“我军曾不伤殪”。具体论证参看拙作《苍岭将台与将军屋——抗倭的历史丰碑》(《今日丽水》2016年第2期)。

  嘉靖三十七年夏四月,倭寇自永嘉倏至青田,围城烧毁、劫掠,旬日而去。(清光绪版《青田县志》卷十七)

  倭寇据东门外儒学及民居为窠,分劫各都,烧毁民居五千余间,杀死男女老幼三千余人,掳男女千余人,[劫财物不可胜计]。昼夜攻打东、北二门,烟居留大琳等一十四人战死,守城民兵杜定等射杀倭寇十余人。

  民壮叶仁赐等偷营,烧破贼巢,始退去。(清光绪版《青田县志》续志)

  青田再次遭受倭患,是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倭寇从永嘉乘百余艘小船,逆瓯江而上,直奔县城旁。他们以东门外的孔庙和民居为巢穴,造楼车,布云梯,日夜进攻龙津、丹山二门。县丞熊缨率领兵民坚守城垣,奋力抗击倭寇,烟居留大琳等14人战死,民兵杜定等射杀倭寇10余人。七天后,县城沦陷,500余间民房被烧毁,3000余男女老幼被屠杀。直到一天夜里,民壮叶仁赐等率众偷袭敌营,烧毁倭巢,杀死杀伤倭寇200余人,形势始有转机。倭寇因受重挫而退至船上,将掳去的男女千余人和劫夺的20多船财物一同载走,落败而退回到海上。

  此次倭患,不仅县城遭到洗劫,到处是烽烟绵延,残垣断墙,尸横遍城,血流成河,而且附近乡村也遭烧杀抢掠,曾有大船12艘直奔高江劫掠,满载而回。倭寇罪行滔天,真是罄竹难书。史志有载:明成化十八年(1503),青田县“户19213,口45191(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卷第五)。经历倭寇嘉靖三十七年的洗劫,全县人口损失近九分之一,而县城4000余人被杀被掳,户与口至少要减少三分之一,真是元气大伤。难怪志书编纂者伤感地叹息:“青田自此困极。”

  贼攻青田,分守参议曹金自田趋保府城。下令城中籍其少壮,编立什伍。亲坐南明门,调遣各门护守。……则贼知备严,遂愿敢进犯。(《括苍汇纪》卷之十四)

  同年五月,倭寇又卷土重来,再次进犯青田县城。这次因军民防守严密,倭寇连续多日无法破城,遂逆瓯江而上,直扑处州府城。行省分守参议曹金带兵迅速从青田赶回丽水,亲自坐镇南明门,并组织军民严密守护六座城门:“每城垛一人,每十垛一长,每三十垛以一生员管束,各垛俱张灯击柝。又每门各用游兵执旗、振金,巡逻不辍。闻贼攻青田城多用鸟铳,悉取民间棉被,张围六门。”倭寇刺探得知府城戒备森严,终不敢贸然进犯。观望四天后,倭寇只得悄然退去。五年前,倭寇是路过丽水,侵掠情况没有记录;这次,倭寇是直奔丽水,正面攻打府城。因郡城军民防备充分,严加把守,倭寇劳师远袭,无果而退。

  [嘉靖]四十年(1561),闽广流寇号三千,忽入龙泉县治。旬日官兵至,引去。

  时,忽闻贼报,贼随拥至,士女各窜山谷。贼搜石马山,获妇女数人,叶华妻季氏不屈而死。又杀居民百余人,焚北隅吴克雍等房屋数十座。践蹂掳掠,不可胜计。凡六日,乡兵稍集,官军继至,乃散去。兵备副使凌云翼至县,责治玩事诸人,抚残伤,民渐复归。(《括苍汇纪》卷之十四)

  引文虽没有正面指明是倭寇偷袭龙泉,但福建沿海一带倭寇一直非常猖獗,经常窜入浙江。嘉靖三十年,就曾有数千人从福建窜入温、台,逼近缙云。阮鹗在浙江平倭有功,嘉靖三十六年正月改正福建巡抚,其主要职责是平定福建倭寇。看来这次偷袭龙泉,应是闽寇侵扰浙江行为的延续;其次,从俘获妇女、残杀居民、焚烧北隅房屋等暴行来看,当是符合倭寇侵掠内地的特征。一般的“山贼”——农民和矿工义军多是针对官府,少有对百姓烧杀抢掠。基于以上原因,可判断洗劫龙泉当是倭寇所为。龙泉并非沿海,而远离温州五六百里的为内地,且是山区,倭寇偷袭龙泉,说明浙江、处州倭患的深重与面广。由于“乡兵稍集,官军继至”,倭贼才四散逃走,龙泉百姓才免遭更多的洗劫。

  嘉靖四十年四月,海寇约一、二万人又入侵浙江沿海,其中约有二千人进攻戚继光负责的台州防区。训练有素的戚家军对于来犯的倭寇,予以迎头痛击,九战而全歼海盗。嘉靖四十二年四月,倭寇再犯浙江,戚继光又亲率军民取得台州大捷,杀敌二千二百余人。至此,浙江倭乱彻底结束,重新出现和平局面,处州人民也就再没有受倭寇侵扰之苦。

  自嘉靖三十二年至四十年,仅仅九年时间,处州十县就有五个县遭受倭寇多次酷烈的侵掠:劫掠松阳一次,威逼缙云一次,路过丽水一次,侵犯丽水一次,洗劫青田三次;全区百姓几千人被杀戮,上千人被掳去,房屋几百间被焚烧,财产损失更是无法统计。处州军民在官府和抗倭将领统率下,奋起反抗,终于将极具侵略性、破坏性和反社会性的倭寇赶出国土,赢得处州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地区的安全和历史的前进步伐。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中文系)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