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前讲过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张之清同志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
抗日战争初期,张之清是一位青年知识分子,他满怀抗日救国热情,从家乡安徽来到汉口,住在陶行知先生创办的生活教育社,受八路军办事处积极领导抗日斗争的影响,遂改名查民树,于1938年3月在汉口报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江旅外同乡会回乡抗日服务团到浙江工作,走前受到董必武的接见,后途经金华直达丽水,被分配到云和县赤石任乡村经济建设实验区指导员,调查农村经济,宣传抗日救国。
1938年冬,中共浙江省委在金华创办宣传抗战的《东南战线》月刊,急需编辑人员,张之清被调到金华,担任《东南战线》杂志校对,并编辑副刊。在金华工作期间,他几乎都是日夜12小时工作,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冬季衣单,寒风刺骨,手足、耳朵都冻出裂口,生活异常艰苦,他依然满腔热情,除编务外还奔走各地,组织读书会,编排墙报,义卖救国书刊,宣传抗日救亡。因此引起金华敌特的注意。一次,他组织爱国青年在金华街头义卖书刊时,特务分子就借机胡闹,扰乱义卖活动。张之清发觉,立即高喊:“大家要当心,有流氓来捣乱!”特务问他:“你是什么人?”他坚定地回应:“我是堂堂的爱国青年。”因此他被特务抓到了县公安局,后经《东南战线》的领导同志证明他的职务身份后,才带回来。
1938年12月,张之清在金华由徐进、杜麦青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由党组织安排,张之清怀着抗日救国的赤诚之心,于1939年6月又一次来到丽水,担任丽水县太平经济建设实验区指导员(党内任区委委员,后任区委书记)。他深入山村,调查乡情,访贫问苦,在滴水岩、双溪、雅里、金竹、西溪、皂树、坑里等村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到1940年6月,共建立了11个支部,发展了100多名党员。这给后来壮大组织,扩大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还编写农民识字课本、编辑《太平周报》等向群众作抗日宣传。
1940年7月,国民党公开反共,共产党由公开转入地下。丽水中心县委通知他去青田,改名张之清,找关系隐藏起来从事秘密工作。他到青田后,找到党的组织,在万山、峰山、山口等村以小学教师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并建立分区委。他是外来干部,人地生疏,语言不通,走路、坐船都不敢说话。夜间不敢住村住户,只好住庙宇,宿山棚。一次,他在万山被当地自卫队抓捕,寒冬腊月,被捆绑在一颗大树上,剥光了衣服吊打,他在敌人面前镇定自若,坚贞不屈,表现了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尚气节。后经当地党组织通过关系才营救脱险。
1942年5月日军占领丽水,他和丽水县党的负责人徐仲植一起隐居江南区(在今大港头)的河边基地山区,组织农民开荒种地,办农场、做肥皂,以此为掩护做党的工作。1942年,张之清任处属特委委员,曾两次代表特委到缙云巡视党的工作。
浙江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后,丽水地下党与上级党的联系一度中断。1944年初到1946年初,张之清受处属特委委派四次到浙东和上级党组织联系工作。
第一次去浙东是1944年初。他随浙南特委交通员吴荣膺去四明山,同道前去的还有王志仁等10多位同志。他们从缙云出发,路过东阳日军封锁线,偷渡过江,经嵊县、余姚,晓行夜宿,走了八天,才到达慈溪,见到了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张之清向他汇报了处属特委组织和工作情况。谭启龙指示处属特委要向浙东靠拢,特委机关可迁到缙云。他们在浙东区党委住了一个月,学习中央文件。返回后,向处属特委书记傅振军作了详尽汇报,传达了谭启龙的指示。1944年四五月期间,处属特委机关迁到缙云南方,这是向农村建立根据地、发展武装组织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二次去浙东是1945年春节后,张之清陪同处属特委书记傅振军去请示工作。在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驻地,谭启龙接见了他们。第二天,政治部主任张文碧、参谋长刘亨云、三支队长余龙贵等主要领导干部,请他们吃饭。他们在司令部每天看文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全面形势,月余后返回。
第三次去浙东是1945年9月20日。由于日军投降,处属特委从报上看到国共谈判的消息,估计形势有变化,又急派张之清去浙东区党委联系工作,同行的还有闽浙边临委殷铁飞(王豁)。这次他们在浙东看到了党的七大文件和许多电报。当时新四军浙东纵队已接到命令,准备北上。谭启龙在和张之清谈话时指出:今后地方的同志在国统区还有一段艰苦斗争,要加强团结,和友邻地区的党组织加强联系,互相支援,要建立小块根据地,扩大活动范围。必要时可直接派人到苏中联系。
第四次去浙东是1946年初。当时四明山浙东区党委来通知,要派一个有文化的同志去浙东看文件。清明过后,张之清奉命又去浙东,同行的有王志仁、李文彪等。回来后,在缙云南部雅亭村组织机关人员翻印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还编印了通俗小册子,供农村支部党员学习。
1947年3月,为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处属特委书记傅振军派张之清到丽水县组织中共处北(丽水)县委,并担任县委书记,在丽水、武义、缙云、宣平四县边境地区开展工作,建立游击根据地。他带领陈仿尧、张赛英两名党员干部,从缙云化装进入丽水北乡的太平区(现雅溪镇)。当时他们仅有两支步枪和一支破手枪,既无经费,又缺人员。他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凭着对党的事业的一片赤诚,艰苦奋斗,在当地干部的支持下,以岱后村为中心,使党的工作很快开展起来,领导人民群众同国民党进行了抗丁、抗粮、抗税的斗争。张之清领导的丽水武工队扩大为浙南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二大队,发展到400多人。一直坚持战斗到丽水解放。张之清被任命为解放后丽水县(今莲都区)第一任县长和地委委员、宣传部长。
张之清是抗战时期来到丽水从事党的工作,在丽水这块土地上战斗了14年,并坚持到丽水解放的党的地方领导人。如今,张之清的骨灰已撒于丽水革命老区的青山绿水间,1989年3月,为纪念张之清同志,中共丽水市委、市政府(今莲都区)在丽水万象山建立了纪念碑。张之清同志,丽水人民永远怀念您!
(作者系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