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该中心的文章中,不知查阅了温州的那部地方文献,将《赤石楼隐难记》中所载的历史事件嫁接到温州,并且将自然岩体的赤石楼武断地理解为“永嘉当地人户百余家在大若岩筑赤石楼避难”。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远在京华,考证自然就没那么方便,写作时采信了先人或今人的表述。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自己吃不准的东西,还是不要轻易推测,小心谨慎为好。同时,这一例子也告诫我们地方文史学者: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切莫轻信他人之言,凡事都加几个疑问,有疑问得身体力行,作文或许会少些以讹传讹的笑话。
二、历代文献著录《赤石楼隐难记》之考证
最早记载《赤石楼隐难记》的应该是宋代婺州人王象之(1163-1230)的《舆地碑目》:“唐青田县尉杨光作《隐难记》,在丽水县北六十里之东岩。”

成书于明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第八卷(明代学者解缙等编)载:“东岩,在处州府丽水县北六十里,四面陡绝,唯有一径扪萝可上,一名赤石楼。岩上有沃土甘泉,下有清风峡、桃花洞、卓笔峰、蒸饼岩。唐摄青田县尉杨光作《隐难记》,石刻尚存,其略云:开元之末,袁晁陷郡,乡民共登此岩以避之。中和二年,黄巢乱,盗贼群起,河间郡人俞强帅乡民复登之,共推武都章承趣为部领,由是获免者甚众。按《唐书》:乾元二年,袁晁反陷信温台明,广德二年伏诛此云,开元之末恐误也。宋宣和中,方腊乱,乡士梁孚将同兄弟三人领义兵复屯于此。懿德、宣慈、应和三乡获全者,梁公之力也。”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八碑碣四:“唐青田县尉杨光于作隐难记《舆地纪胜》:在丽水县北六十里之东岩。”
清雍正《处州府志》卷之十八《艺文》全文刊载了《赤石楼隐难记》。
又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之二《山川》:“东岩四面陡绝,北一径,攀萝可上。一名赤石楼岩。历代寇乱,乡人避难两岩。杨光《赤石楼隐难记》(碑文略)。明人《后隐难记》(碑文略)。”
又清光绪《处州府志》之《金石》载:“唐青田县尉杨光作《隐难记》,在丽水县北六十里之东岩。”
又清光绪《宣平县志》之《艺文》全文刊载了《赤石楼隐难记》。
由上所列,自宋以降,国典方志,均明确记载了《赤石楼隐难记》为唐杨光作于丽水。温州的有关文献将《赤石楼隐难记》收录在内,可谓误甚至极。
三、《赤石楼隐难记》之历史文化及文献价值
作于唐代的《赤石楼隐难记》,为现存的古处州早期文献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首先,此文是记载地标符号的重要文献。文中所载的“老竹”“赤石楼”,可见,这两处地名,在唐代或唐代之前即有之。
其次,此文是东西岩景区现存最早的一篇游记。此文为青田县尉(摄青田县令)游玩东岩之后即兴所作的一篇美文。文中末尾这样写道:“予因游观,奉命为记。”可见是杨光受邀来游,奉命而作,或许就是因公干到处州州衙,州衙长官邀其同游东岩名胜,并命其作文。杨光对东岩的奇特景致极为赞叹:“峨峨杰出,发地千寻,峭削凌空,壁悬四面。其乃阴阳偏顾,造化有情。呀开石门,路道极顶。天生厚土,荫以森罗。地广百家,人胜千众,天下灵迹,此乃标奇。”

第三,此文是记载袁晁之乱这一重要战事的确切史料,尤其较为详尽地记载了袁晁所部在丽水东岩之战始末,对研究区域甚至中国战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该文记载了懿德、宣慈等地乡民为保境安民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史实,也证明了曳岭一带群众敢于斗争的血性由来已久,从唐代抗击袁晁之乱,北宋时与方腊余部血战东岩,明代抗击正统矿暴,清代反击太平军扰乡,清末黄桂芬领导的反袁斗争到以郑和斋为代表的南乡红色革命,均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该文是记载曳岭一带地方神祗章侯的来历依据。明成化《处州府志》卷十七载:“灵显章侯庙,(宣平)县东南六十里(老竹)。侯讳承趣。唐中和间,黄巢乱,乡民推为部领,捍御有功,殁而为神。宋淳祐六年,封仁烈侯。妻吕氏,封助顺夫人。四婿丁鄂、王修、蔡禋、鲍麃配食。”后历代郡县志均有记载。另巨溪也有章侯庙,供奉的都是唐代带领乡民抗击袁晁兵乱的平民英雄章承趣。《赤石楼隐难记》这样记载:“是年(唐中和二年)五月,当州中军屯营州郭。居人投军众,仇讐相害,村野遭搜,近远逃亡,不可胜数。此之一乡,而有武都郡章承趣,年当少俊,英杰冠时,乡内钦依,众皆推让。蒙兵马司佥差,部领数百卫士,占护家乡。各藏财泉于薮岩,共置军部于老竹。外都畏惧,不敢来侵。户口完全,耕稼无失。”
附文一:
赤石楼隐难记
(宋)杨光
混茫既分,乾坤成列。形下曰器;积而为山。洎禹别九州,汉通百越。此山则维扬东瓯之地,峨峨杰出,发地千寻,峭刻凌空,壁悬四面。其乃阴阳偏顾,造化有情。呀开石门,路道极顶。天生厚土,荫以森罗。地广百家,人胜千众,天下灵迹,此乃标奇。
自乎开元之末,袁晁作叛,起于天台,攻陷当州,逃亡无数。惟此一乡,人户数百余家,而登此楼,以逃其难。乃有兵戈百众,来绕其山,飞矢弯弧,岂能侵动。既难攻击,莫不相守。经旬其恃,乃智士而获良计,以米饴豕,投于岩下。群盗剖之,自相谓曰;“岩顶积谷尚多,我等相守,难以待其乏乎?”遂共奔去,而攻他疆。其后便乃清平,干戈不扰,人忘往难,无复再游。
运转年移,迄今为古。其楼近代居人,皆惧有神圣居止。及乾符五年,赵言奔冲之时,不敢登此回避。以至中和二年,屡被洞寇侵逼,焚却乡闾,兼遂昌数县军马,频来凭陵,老幼惶惶,倦于深窜。乃有耆父河间郡俞强,邀伴攀缘,登此楼顶,芟夷繁木,以创草庵。巧立层梯,而通行路。遂召乡邻老幼,共此逃形,寝寐安然,狂兵攻守,无路侵凌。
是年五月,当州中军屯营州郭。居人投军众,仇讐相害,村野遭搜,近远逃亡,不可胜数。此之一乡,而有武都郡章承趣,年当少俊,英杰冠时,乡内钦依。众皆推让。蒙兵马司佥差,部领数百卫士,占护家乡。各藏财泉于薮岩,共置军部于老竹。外都畏惧,不敢来侵。户口完全,耕稼无失。于是太守张公,朝望崇重,远降分符,抚恤安邦,便蒙康泰。尚今四境未安,内忧侵扰,且居岩顶,有百余家,并是乡内英俊,贤明父宿,共栖幽境,何异神仙。予因游观,奉命为记。
时唐中和二年壬寅十月初八日
(《全唐文》卷八百十七)




后隐难记
(明)佚名
唐乾元间,袁晁陷郡,乡民登岩以避。围守经旬不拔,一夕解去。中和二年,黄巢首乱,群盗蜂起,焚掠乡闾。土人俞强帅众登岩,推武都章承趣为部领,保岩为固,一方以全。宋宣和庚子,方腊党洪载寇郡城,掠乡邑,里人蔡子昇率梁将惠兄弟与王濆、任祖倡义保岩,三乡获全。元至元丙子九月二日,元军至栝,郡邑归附。三日,哨骑至乡,周坦民登岩避者数千人。初,元帅唆都营北山,既而移屯城西。十月十一日,攻西岩,立马指顾东岩而去。十五日,未明,马步数千来攻,仰箭猬集,及岩而坠。乡人徐泽之摄邑西尉,帅乡大家诣军前投拜,蒙给旗榜,禁暴掠。是时,诸军驻岩后曰车头,去岩百余步,上下相语,乃告所以保岩者,避兵锋耳。且投示旗榜,军遂退。民保帽笼岩者,受攻不可支,且诱投拜,军乘闲登岩,杀掳数百人。次日,由帽笼顶发火矢,射东岩,以水沃絮被悬林木障蔽之,矢不能入。至晚,军旋。明年丁丑正月,军由龙泉入闽,民始复业。十月,季文龙作乱,忽都互统军收捕,复登岩者三月。至正壬辰,红巾徐寿辉党项普略寇杭。夏五月,民登岩避难。蔡绍伯据险保护三乡,聚兵力战。明太祖兵下金华,绍伯纳民献地,授义兵千户、南京骁骑尉。正统己巳,宣慈陈鑑湖、陶得义等作乱,周坦破桥峡,杀白都司、耿参议等官。绍伯孙恭十守岩保民。六月十七,不辑于火,玉石俱焚。蔡俨同弟公辅等挟从大兵讨贼,贼败,栖岩。当道议以岩为贼巢,斫绝岩路。贼平,俨授□港巡检,升丹阳主簿。呜呼,致使千年保民之地,遂坏于浅识者,哀哉!中有清风峡、桃花洞,上有日、月两池,旁有幞头崖、玉甑岩、住锡泉、卓笔峰、石梁、牛鼻洞。
(作者单位:丽水市司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