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唐《赤石楼隐难记》归属小考
日期:2017-06-29 10:41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吴志华 浏览量:

  笔者嗜好金石研究多年,先后编写过《处州金石》上下册及《莲都历代金石》。近日,笔者闲来翻看吴明哲先生编撰的《温州历代碑刻二集》(温州文献丛书,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没想到惊人地发现该书中收录《赤石楼隐难记》之碑文。吴明哲先生在解题时这样写道:“这篇文章记唐开元之末,袁晁作乱,中和二年朱襄割据温州。永嘉山乡百姓避难赤石山巅,过隐居生活,宛如仙境。”依吴明哲先生所见,赤石楼即是永嘉县赤石山。甚至连北京大学的学术研究机构也认为这篇文章写于温州地方,且将赤石楼(东岩)这一天然地貌讹传为人工楼阁。

  据笔者考证,《赤石楼隐难记》为唐中和间处州青田县尉杨光所撰。赤石楼,即古丽水懿德乡东岩是也。笔者曾在《处州金石》上册中的《陈松司马墓碑》一文中的按语这样写道:“考宋代王象之《舆地碑目》收丽水唐碑5 通,分别是刺史李铝《送行记》、刺史段成式《好道庙记》、青田县尉杨光《赤石楼隐难记》、刺史李邕《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和《陈松司马墓碑》。”(然而,温州的文献如何会将丽水的古碑刻收入其中呢?于是,决定探究一番。)

  一、著录《赤石楼隐难记》之温州历代文献

  经查找,温州的文献收入《赤石楼隐难记》可远不止《温州历代碑刻二集》一部。潘猛补编写的《温州历史文选》(瓯越文化丛书,作家出版社, 1998.02)、张声和编写的《温州名胜游记》(温州旅游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1)这两部文献也收录了《赤石楼隐难记》。
  

  经过继续深究,原来收录《赤石楼隐难记》还不止当代文献,远在清代的温州方志也将此文载入。清光绪六年,永嘉知县张宝琳倡修,委王棻、戴咸弼总纂《永嘉县志》。该县志卷之三十一艺文载有《赤石楼隐难记》。

  更让笔者纳闷的是,清代著名学者孙衣言的传世名著《瓯海轶闻》也认为《赤石楼隐难记》写于温州。孙衣言(1814~1894),字绍闻,号琴西,晚号遁披,斋名逊学,浙江瑞安人。清代官吏、藏书家。清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清光绪年间,官至太仆寺卿,寻以及乞归。生平努力搜辑乡邦文献,刻《永嘉丛书》,筑“玉海楼”以藏书。有《逊学斋诗文钞》。

  孙衣言在他的《瓯海轶闻》四十八载有《唐时赤石山避兵》:“此山则维扬东瓯之地,峨峨杰出,发地千寻,峭削凌空,壁悬四面。其乃阴阳偏顾,造化有情,呀开石门,路通极顶,天生厚土,荫以森罗。地广百家,人胜千众。天下灵迹,此乃标奇。洎乎开元之末,袁晁作叛,起于天台,攻陷当州,逃亡无数。惟此一乡,人户数百余家,而登此楼以避其难。乃有兵戈百众,来绕其山,飞矢弯弧,岂能侵动。既难攻击,莫不相守经旬。其恃乃智士而获良计,以米饴豕,投于岩下,群盗剖之,自相谓曰:“岩顶积谷尚多,我等相守,难以待其乏乎?”遂共奔去而攻他疆。及乾符五年,赵言奔冲之时,不敢登此,回避。以至中和二年,屡被洞寇侵逼,焚劫乡闾。兼遂昌数县军马频来凭陵,老幼惶惶,倦于深窜。乃有耆父河问郡俞强,邀伴攀缘,登此楼顶,芟夷繁木,以创草庵,巧立层梯,而通行路,遂召乡邻老幼,共此逃形,寝寐安然。狂兵攻守,无路侵凌。是年五月,当州中军屯营州郭,居人投军众,仇雠相害,村野遭搜,近远逃亡,不可胜数。此之一乡而有武都郡章承趣,年当少俊,英杰冠时,乡内钦依,众皆推让。蒙兵马司佥差部领数百卫士占护家乡,各藏财泉于薮岩,共置军部于老竹,外都畏惧,不敢来侵,户口完全,耕稼无失。”显然,孙衣言将杨光的《赤石楼隐难记》碑文中的内容整理为《唐时赤石山避兵》之故事。

  孙衣言有按语写道:“《郡志》不载赤石山,陈耆卿《赤城志·辨误》云:“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即其地也。灵运《名山志》云:‘永宁、安固二县中路东南,即是赤石。’永宁虽今之黄岩,在灵运时已分于永嘉,而安固又今之瑞安也。又按顾野王《舆地志》云:‘乐成县西北有赤岩山,赤水所出。道书云其山正赤,一名烧山,又曰赤山,正对临海县南,与永嘉接。石映水通赤,有石室从楠溪东北入乐成,今温之乐清也。’然则所谓赤石者,殆不在天台矣。”据耆卿所辨赤石山,盖在楠溪。据虞集《大若岩广信广福灵真宫铭》,赤石山盖即大若岩。又按俞强、章承趣,或吾郡人,而官司河间、武都者。又《郡志·寇警》于唐时仅载袁晁、仇甫、王节、朱褒之乱,不及赵言,此可以补其缺。”
  

  孙衣言认为,赤石楼即是永嘉赤石山。因赤石山在温州地方志书里没有记载,于是又揣测赤石山就是楠溪江的大若岩。孙衣言还认为碑文中的俞强、章承趣可能是温州人,还推测这二人就职与河间、武都二地。殊不知,河间为俞氏之郡望,而武都为章氏之郡望。孙衣言何等大家,一代宗师,竟做出赤石楼即赤石山之臆断,实在是前车之鉴,告诫吾辈做学问不能依靠推测,遇有不知之识,非实证再三方可论断。

  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赤石楼为人工建筑的楼阁,真可谓是望文生义,十足的想象臆断。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写的《国学研究第33卷》第2930页这样写道:“晚唐后期的温州,在政治上具有由一般的地区长官行政走向带有藩镇割据色彩的趋向。中晚唐时期,温州寇乱颇多,比较大的是开元末至宝应年间的台州山寇袁晁之乱。前述《太平广记》所引温州别驾豆庐荣岳母金河公主,就是因袁晁之乱弃财逃往括州,所记时间在宝应末。又唐中和二年 882)杨光所作的《赤石楼隐难记》,也记载开元之末,袁晁之乱中,永嘉当地人户百余家在大若岩筑赤石楼避难,袁晁乱兵不能攻下。其后数十年间,屡据此中避难,并云:‘当今四境未安,内忧侵扰,且居岩顶,有百余家,并是乡内英俊,贤明父宿,共栖幽境,何异神仙。’这说明由于各种内外的寇乱,温州地区在晚唐时期已成治据之地,同时自我防御的地方武装实力也有所发展。”
  

  可见,该中心的文章中,不知查阅了温州的那部地方文献,将《赤石楼隐难记》中所载的历史事件嫁接到温州,并且将自然岩体的赤石楼武断地理解为“永嘉当地人户百余家在大若岩筑赤石楼避难”。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远在京华,考证自然就没那么方便,写作时采信了先人或今人的表述。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自己吃不准的东西,还是不要轻易推测,小心谨慎为好。同时,这一例子也告诫我们地方文史学者: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切莫轻信他人之言,凡事都加几个疑问,有疑问得身体力行,作文或许会少些以讹传讹的笑话。

  二、历代文献著录《赤石楼隐难记》之考证

  最早记载《赤石楼隐难记》的应该是宋代婺州人王象之(1163-1230)的《舆地碑目》:“唐青田县尉杨光作《隐难记》,在丽水县北六十里之东岩。”

  

  

  成书于明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第八卷(明代学者解缙等编)载:“东岩,在处州府丽水县北六十里,四面陡绝,唯有一径扪萝可上,一名赤石楼。岩上有沃土甘泉,下有清风峡、桃花洞、卓笔峰、蒸饼岩。唐摄青田县尉杨光作《隐难记》,石刻尚存,其略云:开元之末,袁晁陷郡,乡民共登此岩以避之。中和二年,黄巢乱,盗贼群起,河间郡人俞强帅乡民复登之,共推武都章承趣为部领,由是获免者甚众。按《唐书》:乾元二年,袁晁反陷信温台明,广德二年伏诛此云,开元之末恐误也。宋宣和中,方腊乱,乡士梁孚将同兄弟三人领义兵复屯于此。懿德、宣慈、应和三乡获全者,梁公之力也。”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八碑碣四:“唐青田县尉杨光于作隐难记《舆地纪胜》:在丽水县北六十里之东岩。”

  清雍正《处州府志》卷之十八《艺文》全文刊载了《赤石楼隐难记》。

  又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之二《山川》:“东岩四面陡绝,北一径,攀萝可上。一名赤石楼岩。历代寇乱,乡人避难两岩。杨光《赤石楼隐难记》(碑文略)。明人《后隐难记》(碑文略)。”

  又清光绪《处州府志》之《金石》载:“唐青田县尉杨光作《隐难记》,在丽水县北六十里之东岩。”

  又清光绪《宣平县志》之《艺文》全文刊载了《赤石楼隐难记》。

  由上所列,自宋以降,国典方志,均明确记载了《赤石楼隐难记》为唐杨光作于丽水。温州的有关文献将《赤石楼隐难记》收录在内,可谓误甚至极。

  三、《赤石楼隐难记》之历史文化及文献价值

  作于唐代的《赤石楼隐难记》,为现存的古处州早期文献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首先,此文是记载地标符号的重要文献。文中所载的“老竹”“赤石楼”,可见,这两处地名,在唐代或唐代之前即有之。

  其次,此文是东西岩景区现存最早的一篇游记。此文为青田县尉(摄青田县令)游玩东岩之后即兴所作的一篇美文。文中末尾这样写道:“予因游观,奉命为记。”可见是杨光受邀来游,奉命而作,或许就是因公干到处州州衙,州衙长官邀其同游东岩名胜,并命其作文。杨光对东岩的奇特景致极为赞叹:“峨峨杰出,发地千寻,峭削凌空,壁悬四面。其乃阴阳偏顾,造化有情。呀开石门,路道极顶。天生厚土,荫以森罗。地广百家,人胜千众,天下灵迹,此乃标奇。”

  

  

  第三,此文是记载袁晁之乱这一重要战事的确切史料,尤其较为详尽地记载了袁晁所部在丽水东岩之战始末,对研究区域甚至中国战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该文记载了懿德、宣慈等地乡民为保境安民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史实,也证明了曳岭一带群众敢于斗争的血性由来已久,从唐代抗击袁晁之乱,北宋时与方腊余部血战东岩,明代抗击正统矿暴,清代反击太平军扰乡,清末黄桂芬领导的反袁斗争到以郑和斋为代表的南乡红色革命,均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该文是记载曳岭一带地方神祗章侯的来历依据。明成化《处州府志》卷十七载:“灵显章侯庙,(宣平)县东南六十里(老竹)。侯讳承趣。唐中和间,黄巢乱,乡民推为部领,捍御有功,殁而为神。宋淳祐六年,封仁烈侯。妻吕氏,封助顺夫人。四婿丁鄂、王修、蔡禋、鲍麃配食。”后历代郡县志均有记载。另巨溪也有章侯庙,供奉的都是唐代带领乡民抗击袁晁兵乱的平民英雄章承趣。《赤石楼隐难记》这样记载:“是年(唐中和二年)五月,当州中军屯营州郭。居人投军众,仇讐相害,村野遭搜,近远逃亡,不可胜数。此之一乡,而有武都郡章承趣,年当少俊,英杰冠时,乡内钦依,众皆推让。蒙兵马司佥差,部领数百卫士,占护家乡。各藏财泉于薮岩,共置军部于老竹。外都畏惧,不敢来侵。户口完全,耕稼无失。”

     

  附文一:

  赤石楼隐难记

  (宋)杨光

  混茫既分,乾坤成列。形下曰器;积而为山。洎禹别九州,汉通百越。此山则维扬东瓯之地,峨峨杰出,发地千寻,峭刻凌空,壁悬四面。其乃阴阳偏顾,造化有情。呀开石门,路道极顶。天生厚土,荫以森罗。地广百家,人胜千众,天下灵迹,此乃标奇。

  自乎开元之末,袁晁作叛,起于天台,攻陷当州,逃亡无数。惟此一乡,人户数百余家,而登此楼,以逃其难。乃有兵戈百众,来绕其山,飞矢弯弧,岂能侵动。既难攻击,莫不相守。经旬其恃,乃智士而获良计,以米饴豕,投于岩下。群盗剖之,自相谓曰;“岩顶积谷尚多,我等相守,难以待其乏乎?”遂共奔去,而攻他疆。其后便乃清平,干戈不扰,人忘往难,无复再游。

  运转年移,迄今为古。其楼近代居人,皆惧有神圣居止。及乾符五年,赵言奔冲之时,不敢登此回避。以至中和二年,屡被洞寇侵逼,焚却乡闾,兼遂昌数县军马,频来凭陵,老幼惶惶,倦于深窜。乃有耆父河间郡俞强,邀伴攀缘,登此楼顶,芟夷繁木,以创草庵。巧立层梯,而通行路。遂召乡邻老幼,共此逃形,寝寐安然,狂兵攻守,无路侵凌。

  是年五月,当州中军屯营州郭。居人投军众,仇讐相害,村野遭搜,近远逃亡,不可胜数。此之一乡,而有武都郡章承趣,年当少俊,英杰冠时,乡内钦依。众皆推让。蒙兵马司佥差,部领数百卫士,占护家乡。各藏财泉于薮岩,共置军部于老竹。外都畏惧,不敢来侵。户口完全,耕稼无失。于是太守张公,朝望崇重,远降分符,抚恤安邦,便蒙康泰。尚今四境未安,内忧侵扰,且居岩顶,有百余家,并是乡内英俊,贤明父宿,共栖幽境,何异神仙。予因游观,奉命为记。

      时唐中和二年壬寅十月初八日

                        (《全唐文》卷八百十七)

  

  

  后隐难记

  (明)佚名

  唐乾元间,袁晁陷郡,乡民登岩以避。围守经旬不拔,一夕解去。中和二年,黄巢首乱,群盗蜂起,焚掠乡闾。土人俞强帅众登岩,推武都章承趣为部领,保岩为固,一方以全。宋宣和庚子,方腊党洪载寇郡城,掠乡邑,里人蔡子昇率梁将惠兄弟与王濆、任祖倡义保岩,三乡获全。元至元丙子九月二日,元军至栝,郡邑归附。三日,哨骑至乡,周坦民登岩避者数千人。初,元帅唆都营北山,既而移屯城西。十月十一日,攻西岩,立马指顾东岩而去。十五日,未明,马步数千来攻,仰箭猬集,及岩而坠。乡人徐泽之摄邑西尉,帅乡大家诣军前投拜,蒙给旗榜,禁暴掠。是时,诸军驻岩后曰车头,去岩百余步,上下相语,乃告所以保岩者,避兵锋耳。且投示旗榜,军遂退。民保帽笼岩者,受攻不可支,且诱投拜,军乘闲登岩,杀掳数百人。次日,由帽笼顶发火矢,射东岩,以水沃絮被悬林木障蔽之,矢不能入。至晚,军旋。明年丁丑正月,军由龙泉入闽,民始复业。十月,季文龙作乱,忽都互统军收捕,复登岩者三月。至正壬辰,红巾徐寿辉党项普略寇杭。夏五月,民登岩避难。蔡绍伯据险保护三乡,聚兵力战。明太祖兵下金华,绍伯纳民献地,授义兵千户、南京骁骑尉。正统己巳,宣慈陈鑑湖、陶得义等作乱,周坦破桥峡,杀白都司、耿参议等官。绍伯孙恭十守岩保民。六月十七,不辑于火,玉石俱焚。蔡俨同弟公辅等挟从大兵讨贼,贼败,栖岩。当道议以岩为贼巢,斫绝岩路。贼平,俨授□港巡检,升丹阳主簿。呜呼,致使千年保民之地,遂坏于浅识者,哀哉!中有清风峡、桃花洞,上有日、月两池,旁有幞头崖、玉甑岩、住锡泉、卓笔峰、石梁、牛鼻洞。

  (作者单位:丽水市司法局)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