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25日至1947年1月15日,中共福建省委在南(平)古(田)瓯(建瓯)地区召开省党代会。会议根据中央指示,考虑到此时中共江西省委、浙江省委先后遭破坏,决定将中共福建省委扩建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1947年11月改称中共闽浙赣省委)。会议选举产生书记:曾镜冰;常委:左丰美、陈贵芳、黄国璋、王一平(后增补阮英平、龙跃);委员:苏华、黄扆禹、王文波、庄征;候补委员:李铁、孟起、刘润世、沈宗文。会议决定将原所属各地方特委改建为地委。其中将原中共建松政特委改为中共闽浙边地委,书记陈贵芳(兼)、副书记张翼。下辖福建省建阳、建瓯、水吉、政和、松溪、浦城,浙江省庆元、龙泉、云和、江山,共10县。开启了闽浙边的“启明灯”。
中共闽浙边地委建立之初,党员干部总共18人,分别是陈贵芳、张翼、叶风顺、池云宝、程宗波、吴贵昌(后叛变)、陈正初、林宜昌、梁琪洪、邱福吉、卢立三、王小弟、郑樟仔、范昌记、童益民、廖大杜、林群(女)、陈朝炮,史称“十八骨干”。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十八罗汉”。省党代会结束后,各地方党组织分头行动。

中共闽浙边地委研究决定北上开创新的根据地。1947年1月28日,陈贵芳、张翼率领骨干从古田县七堡出发,北上闽浙边地区开展革命活动。2月初,陈贵芳率部途经建瓯县的柯坑时,与曾遭国民党军清剿后隐蔽在这一带活动的原建松政特委骨干陈觉、张国荣、叶宗婢等会合,吸收他们归队随即北上。按计划,地委一行从遂昌一带进入浙江,谋划更大根据地范围。可是,当陈贵芳率部刚进入遂昌县境就遭到堵截、追击。因敌众我寡,遂折回到福建浦城,并在此研究、调整进入浙江方案。决定化整为零,兵分四路行动,以“八仙过海”、灵活游击的方式,进入闽浙边境,以“铁的纪律”恢复和拓展老根据地,以“铁腕手段”惩治极少数反动顽固破坏分子,开辟新游击区、新根据地。

3月,张翼率程宗波、张国荣等一组由松(溪)庆(元)边进入庆元北区,并迅速在三济乡(现黄田镇)崔上村站稳脚跟。
一、依靠群众,擎起闽浙边红色一片天
1947年3月,张翼率领一组扎根崔上,以崔上为基点深入周边村庄,宣传党的政策。他们为尽快建立游击据点,步步为营,吸收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加以培养,发展他们加入组织。至4月底,张翼等在浙闽边广大群众的帮助下,局面迅速打开。恢复和建立了以崔上为根据地基点村,游击活动向外拓展至东源、葫芦山、小黄山、东漈、山中、外厂、下坪等40余个村庄(自然村)。确定以三济乡为重点,争取附近群众,积极协助党组织的通信、站岗、放哨、捐献生活物资等保障活动;并从中吸收积极分子加入游击队,壮大革命队伍,如崔上村的周维赵、周维送(后改名周志芳)、周车养、邱雄丽、周方棋等。同时,经统战工作,争取了国民党部分地方官员为地委及其游击队服务对象,被当时的地委领导形容为“白皮红心”的革命者。如国民党庆元县三济乡乡长刘倬、黄真乡乡长周广,福建松溪县吴村乡乡长蔡世英等,还有一批国民党保甲长,都与张翼等建立了特殊的统战关系。经几个月的拼命工作,张翼等率先头部队借助浙闽边龙头山天然屏障,以崔上村为地委驻地,并以此为中心的闽浙边游击根据地雏形基本形成,点燃了闽浙边人民群众黑暗中期盼已久的照明灯。
二、党的指引,闽浙边根据地迅速壮大
1947年5月,闽浙边地委陈贵芳、叶风顺、池云宝等三组革命武装突破围追堵截,进入庆元,与张翼等在崔上村顺利会师。此时,地委及其游击队正式人员已达60余人。中共闽浙边地委完全从建松政特委惨遭国民党长期血腥镇压而采取“隐蔽精干”的阴影下走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地委在崔上村召开会议,根据闽浙赣区党委“应绝大部分人员集中打游击,在游击战争中培养干部”的指示,经研究决定借助闽浙边的龙头山有利地形,创立以崔上地委驻地为中心的闽浙边革命根据地,以加强党的领导。同时,针对当前闽浙边区广大群众正处在青黄不接、严重缺粮的情况,会议提出“除恶分粮”的口号,以此发动群众,把武装斗争与群众求生存的斗争结合起来。会后,形成以书记陈贵芳、副书记张翼等为闽浙边地委及其游击队的领导核心,领导和指挥闽浙边区广大人民的游击解放斗争。
在地委的坚强领导下,党组织发动组织庆元、松溪边境广大农民群众,纷纷投身抗击国民党“派捐、派款、派粮、派劳”行动,要求政府粮荒时节发放救济粮食度荒。党组织及时发现农民积极分子,组织进入贫农团(即民兵组织),壮大队伍。
6月至8月,地委及其游击队为了解决群众粮食困难,组织庆元、松溪边境民兵、群众,先后袭击了松溪县渭田、周墩、溪尾等国民党乡公所及武装据点,缴获了一批武器,运回了大量的粮食(除留下小部分解决部队食用),将大部分粮食分给当地群众以度粮荒。共产党员为了群众不怕牺牲、先人后己的精神激励着闽浙边人民,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闽浙边党组织及其游击队周围,以崔上为核心的不灭灯塔“灯火”,辐射闽浙边广大地区。
9月,经几个月的工作,地委及其游击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队伍已达130余人。26日,为了迅速扩大根据地,地委派地下交通员侦察得知龙泉县小梅驻军换防确切消息,遂决定端掉横行乡里、横亘庆元、龙泉两县边境的小梅地方驻军和警察所。陈贵芳、张翼等率130余名游击队员,在近300名民兵和群众配合下,悄悄潜入曹岭、小梅附近。趁驻军换防未到位,突然发起进攻,拿下小梅警察所,缴获17支枪、500多发子弹,当场处决群众痛恨的警察所长张某。没收商号3家,取走棉布3000余丈,筹款1亿多元(旧币),破仓分粮数千担。偷袭成功后,近300名民兵、群众连夜运回缴获品。为蒙蔽敌人,扩大政治影响和减少对根据地的威胁,游击队选择从通往龙泉方向离开,在双港潭村吃晚饭。随后,连夜从山路折回崔上村休整。他们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创“以少数革命武装与大多数群众相结合开展游击战争”的成功典范。

三、军民同心,经受血与火的考验
曾经在闽浙边制造许多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志士、革命群众惨案的国民党顽固派,气焰十分嚣张。他们趁机借清剿为名,肆无忌惮抢劫百姓财物,伤害百姓性命。地委组织了一系列“除恶分粮”行动,经多次四面主动对国民党地方政府、武装出击,并处决一批敌顽固分子,国民党顽固派欺压百姓的嚣张气焰被遏制。
10月,闽浙边的游击队行动,震惊了浙江、福建两省反动当局,坚持顽固立场的反动派伺机反扑。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到南京面见国民中央政府,获批设立两省联防区。其中,把浙江省的庆元、龙泉、江山和福建省的政和、松溪、浦城组建“浙闽6县联防区”,任命福建省第三区专员陈余珊为指挥官、浙江省第九区保安副司令童烈为副指挥官,分别坐镇福建政和县东坪、浙江龙泉县小梅,围剿闽浙边游击根据地。
为了保护根据地群众免遭骚扰、屠杀,地委决定,留下程宗波等少数人员坚持在崔上一带活动,侦察敌人动向,支持群众革命斗争和接应陈贵芳等行动指示;将游击队主力撤离根据地活动,转移敌军关注点,诱敌跟踪出击。10月中旬,张翼、叶风顺、池云宝等率游击队主力100余人枪,转移到根据地外线活动。经龙泉入景宁,袭击该县沙湾镇。接着,又离开景宁进入福建寿宁县,攻打平溪区公所。随后,兵分两路行动。11月初,为确保历次战斗所缴获的巨款安全,陈贵芳选派共产党员周维权等人护送向省委汇报,并随同携带款物绕道转交给上级。
11月24日凌晨,中共闽浙边地委及其游击队驻地崔上遭浙闽联防队偷袭,游击队及大部分村民转移至四源(现属龙泉市)隐蔽。而主动留下负责掩护地委游击队、群众撤退的崔上村中共党员、贫农团主席周维赵,民兵、交通员周维奶被捕。周维赵、周维奶惨遭敌军毒打,敌军逼问游击队及群众去向,两人均以“不知道”回绝,恼羞成怒的敌人残忍杀害了他们。因偷袭未达到目的,敌人开始疯狂报复地委驻地,竟放火烧毁崔上全村群众房屋和茅房。后又强迫返回该村群众离开所谓“匪窝”,到附近村庄投亲靠友。
12月,敌人更加疯狂摧残和破坏以地委驻地为中心扩大到周边乡、村,乃至整个竹口区。坐镇小梅的童烈率新成立的“庆元县清乡队”与坐镇松溪县渭田的保安四总队第一大队配合,以“清乡”为名,进一步联合围剿闽浙边革命根据地,洗劫崔上,铲平房墙;附近几十个村庄,或放火烧或被毁拆,以“土匪窝”为名,强制小村并入大村;进村入户搜缴“游击队购存暴动用粮”达9000余公斤;强行抓捕附近群众近500人,仅仙庄村就被抓79人,后集中关押在小梅新设的“集中营”。有的遭严刑逼供,有的遭牵连相逼,有的遭恐吓,有的遭死亡威胁等等。后经地委通过地下党组织营救,于1947年除夕前,近400名群众才被释放回家过年。但仍有100人经审查继续关押小梅。
革命群众没有被反动顽固派所吓倒,反而坚定他们在监狱里与敌人作坚决斗争的决心,他们不畏严刑拷打,不怕流血牺牲,严守党的秘密。1948年1月,敌人开始对关押群众扣上所谓“共匪”“顽匪”“积匪”帽子,以“杀鸡儆猴”的血腥手段,屠杀共产党员王贤进、王兴贵、周维权、周培通,革命群众刘倬、周朝鋆、刘庭魁、邝金生、朱松明、周方正、林秀汝、钟维才等20多人,将尸体示众。
在敌人的淫威面前,革命群众没有叛变的。敌人的暴行反而激发广大群众的斗志。群众用鲜血和生命掩护党组织及其游击队的安全,地委及其游击队以更顽强的战斗来回报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勾画了一幅“军民生死相依、血肉相连”革命情深的画卷。地委及其游击队在战争中发展壮大,根据地群众纷纷要求加入队伍,此时游击队人数已达200余人。1948年1月底,地委驻地撤出崔上,并成功在新驻地地虎坑召开整风会议,贯彻省委《为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恢复与建立民主根据地的决议》精神,学习传达《中共闽浙赣省委对闽浙边区游击战争总结指示》,决定在革命队伍中开展“先进分子帮助落后人员”活动;将闽浙边游击队扩编为纵队,下辖三个支队:叶风顺任纵队长,池云宝任副纵队长兼一支队长,陈正初任二支队长,张国荣任三支队长。随后兵分三路,分别由陈贵芳、张翼、叶风顺等率领,分赴闽浙边各县开展革命活动。
1949年2月,为迎接人民解放军南下,闽浙赣省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游击纵队。省委书记曾镜冰兼任纵队司令员,调闽浙边地委书记陈贵芳任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领导闽浙赣人民迎接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中共闽浙边地委工作由张翼负责,根据形势变化,地委成立中共松(溪)浦(城)龙(泉)庆(元)工委和中共寿(宁)政(和)瓯(建瓯)水(吉)工委。松浦龙庆工委书记由张翼兼任,叶风顺、程宗波、张国荣为委员;池云宝担任寿政瓯水工委书记,陈正初、章志廉、郑樟仔、林宜昌为委员。一直坚持到根据地解放,他们大多数随部队回撤福建继续战斗。
四、历史的启示
从1948年11月15日的中共闽浙赣省委“总结指示”中,可以看出中共闽浙边地委在革命战争年代对革命所作的贡献。省委不但对闽浙边地委工作充分肯定,并推广地委“三点创造性经验”做法。即“首先,创造了动员群众发展游击战争;其次,创造了以少数部队与多数人民群众相结合开展游击战争;第三,依靠人民群众掩护政权瓦解敌人的游击战争等成功经验”。此外,地委还开展“以先进分子带动落后人员的教育”活动等。这些做法后来得到了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赏和肯定,他当面表扬陈贵芳等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群众,善于发动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游击战争,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中共闽浙边地委正确执行上级党的方针、政策、指示,率极少骨干人员不畏环境险恶,克服重重困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游击革命战争,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在战争中发展壮大队伍,在战斗中培养干部,锻炼队伍。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导闽浙边革命工作的实践活动,成功创建了以崔上为中心的广阔的闽浙边革命根据地,给闽浙边广大群众带来胜利的希望和福祉。他们在游击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积累丰富的革命经验,并很好地指导其它地区的游击战争。
闽浙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地委及其游击队率领下,依靠群众,壮大队伍,以工作创新拓展根据地,以主动出击破坏反动顽固派围剿,以统战连挫敌基层政权、动摇其根基。最终,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浙闽六县联防指挥部”组织的疯狂围剿根据地计划的实施,构筑起军民血肉情深、共同战胜一切困难的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在浙闽边大地竖起了一座不朽的灯塔。
(作者单位:中共庆元县委史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