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克宽(1160—1235),字伯厚,号广斋,宋代处州遂昌县航头(今二都街)人,是遂昌县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榜眼。
少年郑克宽,聪颖好学,来到松阳县学读书,研读朱熹理学,后隶籍松阳,遂又称松阳人。宋庆元元年(1195),以治《春秋》,考中两浙之魁。宋开禧元年(1205),克宽乙丑科榜眼,选授严陵郡博士,后调任绍兴府三江盐官、澧阳县丞等职。宋宝庆年间,擢义乌知县。不久又擢升通判枣阳军政,通判均州司。因檄赈房州饥,朝廷录功,就命知州军事,以疾改奉祠。积阶至朝议大夫。后因病辞官归里,居家训道行德,粗茶淡饭自乐。宋端平二年(1235)三月卒,年七十六,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确实称得上是老寿星了。
宋太常少卿高梦月为其撰《墓志铭》云:“公有舒、向之学而不一造经纬,有迁、固之才而不一入史馆,有燕、许之笔而不一践宫掖。顾使极函牛之鼎以烹鲜,执刦犀之利以(制)蓬。官不称其能,位不酬其德,甚矣!”可见郑克宽应是宋代处州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宿儒了。
名儒之生
《宋元学案补遗》卷十九《晦翁学案补遗》“项(安世)氏门人”条之《学士郑先生克宽》云“郑克宽……就项平甫,得闻朱子之学。”这条记载不仅证明郑克宽是处州名士项安世的学生,又将项安世看作朱子门人。又《儒林宗派》卷十列项安世为朱子门人,李退溪《宋季元明理学通录》卷之八列项安世为朱子门人,《考亭渊源录》卷十也列项安世为朱子门人。可见后世多有认为项安世为朱子门人者。如此算来,郑克宽还是朱熹之徒孙了。据笔者了解,项安世不仅受学朱熹,还与吕祖谦、张栻均有师生之谊。因此郑克宽所学,乃承宋代“东南三贤”之正宗,高梦月称郑克宽有“舒、向之学,迁、固之才,燕、许之笔”,洵非虚语。
项安世(1129—1208),字平甫,号平庵,又号江陵病叟,祖籍丽水,徙居松阳。宋淳熙二年进士,授绍兴府教授,受知于吕祖谦,以荐登朱熹、张栻之门。淳熙五年,调潭州教授。绍熙四年,除秘书省正字。绍熙五年,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宋宁宗即位,召朱熹为侍讲,未几,予祠,安世率馆职上书留之,为言者所劾,出通判池州,移通判重庆府。以党籍罢,还江陵家居,与吴猎友善。开禧二年,起知鄂州,除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遣兵解德安之围。开禧三年,权安抚使,升太府卿,坐杀吴猎客宣抚幕官王度免。起为湖南转运判官,未上,以台章夺职而罢。嘉定元年卒,年八十。
项安世常说“学诗当学杜(甫)诗,学词当学柳(永)词”,故其诗有声当世,多与孙应时、姜夔等人唱和,刘克庄尝举其五言绝句如《武夷铁笛亭》《诸葛祠堂》《永州》,七言律诗《读三国志》《路旁有因梅竹以编篱者》,七言绝句《春曰堤上》《见梅》《次韵罗郢州送别》多篇,颇称其新奇工致。其文存世不多,以奏议见长,周必大谓其“意婉义深,学广文赡”。其著述今存《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十卷等。又著有《平庵悔稿》十五卷、《后编》六卷、《丙辰悔稿》四十七卷。今存《平庵悔稿》十四卷、《丙辰悔稿》一卷、《悔稿后编》六卷、《补遗》一卷,系清乾隆间吴长元所编,有清钞本。又《宛委别藏》单独收有《平(宋元学案补遗》之郑学士克宽庵悔稿》十二卷。《全宋诗》卷二三七〇至二三八二录其诗十三卷。《全宋文》卷六三六三收有其文。
项安世事迹见《宋史》卷三九七本传,《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柳贯《跋江陵项平甫为李文定公作盘居诗》。

《宋元学案补遗》之郑学士克宽
善士之婿
《两浙名贤录》载:“杨大同,松阳人,素业贾。寓武林邸舍,忽闻邻哭甚哀,询之,乃王尉失囚获罪,鬻女以赎,故相泣别。大同恻然,遂倾囊以贷,王尉惭谢,叩其居里姓名而别。他日,大同婿郑克宽登进士,调鄂州监酒税,时鄂守即王尉也。克宽以公事候门,守觉其乡语类大同,乃进而问曰:‘汝贯何处?’对曰:‘括之松阳。’‘汝识杨大同否?’曰:‘妻父也。’守惊曰‘汝外翁在否?’曰‘死矣。惟妻母兄留此。’守曰’‘为我迎杨媼来。’至,则坐媼于堂,率子女罗拜于下,以母事之,置克宽于幕而荐之。”
宋代松阳人杨大同,以经商为业。有一次,杨大同行商至都城杭州,投宿武林旅馆。当夜,大同听见隔壁房间有妇人啼哭得十分悲哀,于是起床过去询问。啼哭的妇人告诉杨大同,她的丈夫姓王,官任县尉之职,因县衙里逃了囚犯,分管囚狱事务的丈夫因此获罪。她为救丈夫,卖了家里的家当,还没凑够营救丈夫的银钱,只能卖掉女儿来凑够赎金。眼见亲生骨肉就要分别,因此忍不住哭泣。大同听后,遂生怜悯之情,取出银两赠与妇人,赎出王县尉。
后来,杨大同的女婿、遂昌人郑克宽高中进士,调任鄂州监酒税。当时,鄂州知州就是当年的王县尉。一天,郑克宽以公事登王知州府邸。王知州听郑克宽讲的好像是处州一带的口音。于是,王知州问郑克宽:“你认识杨大同吗?”郑克宽说:“杨大同就是我的岳父。”王知州一惊,追问道:“杨大同他还在世吗?”郑克宽说:“已经去世了。目前只有我的岳母在世。”王知州告诉郑克宽:“你马上为我把杨恩公的夫人接到我这里来。”等到杨夫人到了知州附邸,王知州把夫人扶至中堂上座,叫出妻子儿女等人,跪拜杨夫人。杨夫人及郑克宽问知州这是怎么回事?王知州原原本本地把当年杨大同慷慨解囊救他出狱的事告诉大家。后王知州把克宽招于幕,并推荐克宽升职。
贤令之赞

《郑氏宗谱》载郑克宽像赞“秀毓西明,道宗东鲁,能自得师,曰项平甫。得晦庵之真传,为严陵所宗主,欲仿佛乎?先生旷世之风流,考试征以学士丰碑之舰缕。临川汤显祖手撰。”
此像赞题于《航头郑氏宗谱》卷首“房州尉克宽公画像”之页,其具体写作年代,正文和落款中均无明确记载。据《航头郑氏宗谱》记载:房州尉克宽公,为郑氏家族十一世祖,字伯厚,号广斋,游松邑,从学松阳乡贤项平甫(项平甫即项安世)。得闻朱子之学,登宋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进士,历仕至房州太守,阶朝清大夫。赠大中大夫……生于(宋)绍兴庚辰(1160)五月初三日,卒于端平乙未(1235)三月。”约郑克宽去世三百六十年后,临川名士汤显祖始从海南徐闻量移遂昌县令,任职期间,兴农桑,除积弊,政清刑简,用得民和,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故此文可能是郑氏后裔修订族谱时,正值汤氏任内,慕名请其所撰,时间约为明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594-1596)左右。
汤显祖为什么会为《郑氏宗谱》作《郑克宽像赞》呢?
汤显祖与郑克宽,前后相距近四百年,自然不可能有直接之交往。但是郑克宽后裔郑秉厚,却差不多与汤显祖同朝为官。
清光绪《处州府志》载:“郑秉厚,字子载,遂昌人。嘉靖辛百乡荐第二,隆庆辛未进士。始令南丰,撤悍兵,均田赋,人颂神明。入谏垣,弹劾权贵,直声大震。副宪闽、滇,持风裁,歼叛贼。粮储江右,节用通济,区画悉宜。以督运劳终于淮次。有《奏疏文集》。”据考,汤显祖早年因为拒绝首辅张居正的笼络,遭其打击贬斥。郑秉厚对于张氏专横跋扈、营私舞弊的行为十分不满,曾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张居正一党,以耿介、正直闻名于朝。共同的政治见解和刚直性格,这使汤氏对郑秉厚充满敬意。由是时值郑氏家族重修宗谱之际,应郑氏族人之邀,请县宰汤公为先人克宽公作像赞,亦属情理之中。
克宽遗文

郑克宽师出名门,学识渊博,但留存下来的文章却非常之少。近来,笔者翻阅《全宋文》,发现克宽贺文两篇,分别为《贺潘知录启》《贺程宰启》,拜读文中内容所及,当是工作上的应酬之作。
《贺潘知录启》写到“仰膚宸检、来纠邦联,遂忝同僚,甚谐明成化《处州府志》郑克宽登科录公论。伏惟某官端方器局,练达材猷,暂领袖于郡曹,行襟裾于省闼。顾惟朽质,获睹清标,未遑尺牍之修,先辱駢函之贶。”(录入《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二四)
《贺程宰启》写到:“行台被命,望邑承流,岂弟有闻,吏民胥庆。恭惟某官,学优制锦,道裕鸣弦。政未及于下车,民已深于引领。属兹式郡,喜得贤僚。未遑尺素之修,先辱长缄之贶。内惟靦愧,仰认劳谦。”(录入《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二四)
(作者系丽水市司法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