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各显神通谱史诗
灯笼、蜡烛、龙灯之类宗教礼仪灯,虽然是千百年来与人类的生离死别的红白喜事、礼仪交流融为一体,但毕竟燃料是以昂贵的蜡烛为主,不算实用灯范畴。真正天天不可缺少、又是燃料成本较低适合生活实用的灯,我们且称之为“实用灯(照明用)”。它可分油灯类和以松明、篾白等为燃料的柴火灯类,也包括偶尔的烛灯类。
清朝、民国年代,缙云城乡还得靠松明灯、篾白灯、向日葵杆灯和桐油灯盏充当照明的骨干。其中桐油灯盏是比较高贵之灯,能省即省,舍不得滥用。
松明灯是利用松树根或者松树柴爿中带精易燃的柴体,劈成直径一两公分大而长短不一、没有定格的条形松明(从明)点灯。人们在深山冷岙挖来松树茬(从树根)背回家,放在树墩上用斧头劈开,稍微看到里面有带精的,就取出来当松明点灯。每天晚上,一般是在土锅灶的烟囱背放一片瓦片为灯盘,两三根松明交叠在一起燃点着,一边烧成余烬一边看需要调节添加新松明。松明灯主要用于做晚饭吃夜饭之用为主,或照亮炊糕、做豆腐、洗碗、烧米泔、上栏头喂米泔……点松明青烟很浓,一般锅灶间都被熏得墨黑一团。邻居晚上来走动叙家回家路黑时,总是给予点一根松明照回家。有的农家烧饭起火点炉没有火柴,也会拿松明在邻居家接火种。如果去喂猪、上茅坑、到田畈“捋灰”(护理燃烧着的焦泥灰)、看田水等,需要防风或点长久一点,就用铁丝编的松明篮点着松明灯照明。
篾白灯是利用做篾取了篾青做家伙之用,而留下没用的篾白捆成一捆一捆,放在池塘的烂泥中腐烂一段时间,再捞上来晒干点灯。一般用于上茅坑、到池塘洗脚、夜里在田畈看田水或去寻找夜里没有归家的鸡鸭等用场。
向日葵杆灯也是以篾白灯同样的方法制成。但是燃得特别快过,灯火柴头容易掉地引起后患。记得有一天夜晚,我点着向日葵杆去关鸡塞门,发现少了一只小梅花鸡没有归塞,就急忙去找,结果小鸡没有找着,而灯火掉在间沿的松树禾堆旁边,一下子间沿柴堆起火,险些引发火烧屋,幸亏有一个叔公看到飞快赶过来给我灭掉火患。结果我被娘狠狠地整了一顿,还罚我不准吃晚饭。
此外,蓬蒿棍虽不是灯,但也经常为我们节省用灯。那就是在夏天的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饭,或大人乘凉聊天,或小孩在数星星捉迷藏。父兄总会用一种带有香气的蓬蒿用稻草裹扎成三四寸粗的蓬蒿棍,既可熏香驱蚊,也可借以一线火星代灯。
蜡烛灯笼除了民俗礼仪用场以外,日常生活是基本上十分节省使用。但是上水碓舂米、磨麦或到祠堂望戏、听开会,或夜里上水井挑水、洗炊具,或生小孩时三更半夜去请接生娘、请人判断落地时辰,或小孩高烧夜啼、受惊吵夜去请人驱邪等等,需要走几百步或一两里路,同时又须防风的时候,还是偶尔用之。
桐油灯盏,底层方形灯座,上层圆形仰天灯盏,两层之间用花板或硬木架支撑,支架用以手握。用桐油或清油倒进灯盏为燃料,中间浸着灯芯,浸透的灯芯一头露出灯盏边唇点亮。因桐油灯盏的桐油成本不菲,而灯光亮度有限,所以一般是用于母亲的手上做活,如绣花、纳鞋底、搓麻线或纺棉纱……或父亲看书、记账之用。
桐油灯的历史远远长于洋油灯,而且是真正不带“洋”字的国灯。
自清末,煤油灯引入中国。洋油灯包括汽灯,三管灯、马灯、罩子灯(风灯)和自制的没有固定款式的洋油盏等各大类。由于洋油盏相对灵巧美观、燃料先进、燃烧科学和数倍于桐油灯盏的亮度,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中国人的眼球。“油灯”不得不逐渐成了缙云人主需的照明灯具。直到解放初期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通电的缙云农村,除了柴火类灯外,普遍使用的还是洋油灯,计划经济时期,煤油要按定额煤油票或“购货证”到指定供销社购买,不够点者自行节制。
马灯,也不外是用煤油为原料,灯芯、灯头和挡风用的灯节的制作与罩子灯相同,灯座用铁皮制成,灯节的玻璃罩外部有环状小铁丝,防止玻璃罩滑落。上油、上灯芯、点灯等步骤和过程与罩子灯相同。马灯则是野外露宿或夜间行路开夜工时使用较多,既携带方便,且又亮又可防风。所以马灯主要也是公用,个人家庭使用的只有个别“上班户”才能拥有。

三管灯有灯挂,有三根灯管同时点燃的功能。亮度比洋油盏大六七倍。一般是有县、乡干部来村里土改开会,或村里来了绍兴的“笃笃班”,或温州的木头戏的戏班在村里戏台做戏时,或扫除文盲办“冬学、民校”的时候点用。也就是在人多热闹的公众场合应用,是当时比较奢侈高档的“大灯”。
汽灯是继三管灯后,更高档而且比较昂贵的,当年最豪华的灯。我们村的汽灯是上世纪50年代农会出判(变卖)了土改没收来的坟头树去购买而来。功能又更胜于三管灯。

汽灯亮度比三管灯高几倍,在装上煤油以后,还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其次,汽灯没有灯芯,它的灯头就是套在灯嘴上的一个蓖麻纤维或石棉做的“纱罩”(一种用可燃烧的纤维织成的网罩浸于金属盐类液体中制成),点火后,烧去网状纤维有机物,留下附于网罩上的金属盐类的氧化物。这种物质继续燃烧就会发出强烈的白色亮光。所以汽灯很亮,光线很白,比三管灯又强了好几倍,简直可同现代的日光灯媲美。一盏汽灯可以把周围十几米的范围都照得通明。不过,有时汽灯点的时间太长了,中途还需要再打点气。汽灯平时用的不是太多,主要是遇到演戏、开大会等一些大场面或隆重的“整社批斗”场合、或大兵团生产全村妇女集中开夜工、或兴修水利“挖塘开夜工”时才会使用。而且要掌握“打气”“上纱罩”等技术,一个村只有少数一两个人能点。哪怕农会主席和农业社社长也不一定点得来汽灯。所以那个年代,会点汽灯的人也好像令人羡慕高人一等。
汽灯白炽的灯光在共产党的光环下,确实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在灯的大观园里和灯的史册中谁都有目共睹。她,陪伴着我们的村民:
照亮了“批判闹退社”的斗争大会和批斗“私杀耕牛”大会;
照亮了“大办食堂、大兵团生产”的动员大会;
照亮了“四清、破四旧”动员大会和批判“四不请干部”的诸多大会;
走过了全民“学文化扫文盲”运动;
走过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峥嵘岁月;
分享了“学习老三篇”现场会的经历;
历尽了兴修水利开夜工和农业社分口粮的各种经历……
风灯(罩子灯):使用棉带灯芯,其灯头通常以铁皮制成,而灯座和挡风用的灯节则用玻璃制成。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旁边有一个可控制棉带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棉带的下端伸到灯座内,灯头有螺丝绞纹与灯座相配合,故可把灯头扭紧在灯座上。而灯座内注满煤油,棉带便把煤油吸到带头上。只要用火柴点着绳头,并罩上玻璃灯罩,便完成点灯的动作。风灯在民用煤油灯大家庭里无疑是最洋气最先进的油灯。当初都是官方的机关单位和学校的办公室先用。也就是“干工作”人用于小型会议或个人办公或老师批改作业之用。随后有些社会名流和有些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也捷足先登。最后基本上普及到80%以上的农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灯几乎成了缙云姑娘嫁人不可或缺的嫁妆。

洋油盏初步可分三类:
一类是永康人跑千村“打小铁、焊洋油箱”时,坐在你“世间”按质论价给你现做现焊,有的是担头客(货郎)挨家挨户绕道坛送货上门买卖来的。这些通过焊接有一定造型,算是上等一点的洋油盏。
再一类是自制洋油盏:农户为了节约省钱,因陋就简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钢笔水瓶子,找个铁或胶木瓶盖,在中心打一个小圆孔,再将铁片或牙膏壳卷成相应大小的小管子插在小圆孔上,再用毛边纸或纱绳或棉花搓成细捻穿透其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供吸油用,倒上煤油,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燃,灯芯就跳出适量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烟。即便如此,在微风中忽明忽暗上下跳动的灯光依旧照不了多远。那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在学校夜自修和早自修,只能围灯而坐。洋油盏由拼组的几个同学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提供。有的班级干脆共组同学平均筹钱买来公用油灯盏和公用煤油以消除你亏我赚纠结。那个年代,缙云农村都很穷。为了省钱,不少人家里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锅灶间,一家人便都围在锅灶间吃饭。吃好饭后,大家围在拜箕或坐簞周边,借着放在中央微弱的洋油盏灯光,一边剥山茶或挠官粟或择桕子……小孩子也一边干活一边聆听大人的故事或教导。

另一类是灯笼式的洋油灯,这种灯外貌跟普通灯笼一样。只是蜡烛盘的蜡烛改用为钢笔水瓶制作的洋油盏。这样既防风又比蜡烛成本低,点的时间比蜡烛长好几倍,拿到室外走长路、出田畈看田水、上水碓等作业非它莫属。
六、与时共进更神圣
缙云人民在不同的时代,点燃不同的灯!直到上世纪50年代,乡干部下村贯彻党和毛主席推行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并提出走集体化道路,实现“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舂米不用岩齿头”的理想。当时很多老农民都说“除非日头西边上山”或“爬转娘肚里再生过添……”可是随着“集体化”的“人海战役”号角,果然在还没过了10个年头的六十年代,真的实现了“点灯不用油,舂米不用岩齿头”的梦想(只是耕田不用牛问题,因缙云山区田小坎高而难以全面实现)。那时候村村社社兴修水利做水库,或置办了柴油机发电。各村点起了电灯,办起了碾米厂。逐渐边缘化了“油灯”和“老臼、麦磨”及“水碓、踏碓”之类。只可惜那时候电力小不够用,电灯不太亮,还每天晚上8点左右就“电灯三瞎”(就是在电灯熄灯前熄三下),提示社员收起手头活,准备上床困觉。一般“三瞎”后三五分钟就全乡或全村统一熄灯。后来各地水库增多增大,继岭头坊电站、大洋水库,特别是盘溪梯级电站建成,缙云成为“世界小水电明星”后,各地联成国家电网,缙云的用电越来越方便。再加上市场经济发展,从买灯泡凭票到灯具千姿百态供大于求,缙云城乡不但家庭装潢豪华不亚于城市,而且从室内照明到街路路灯,甚至公园装饰灯,处处成为流光溢彩灯火辉煌的不夜城!
物换星移,伴随我们祖祖辈辈的灯盏头、洋油盏、煤气灯……不知不觉退出时代的舞台消声匿迹了。只有极少数幸存者(旧油灯)却变成了收藏世界和历史博物馆的座上贵宾。
这些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老灯却曾经在物质维艰的年代,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在慢慢悠悠的千万年历史长河中,陪伴着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为伟大的中华,点燃了圣火,奉献了光明,温暖了寒窗,造就了学子,引领了文明,强盛了国脉!
远去的油灯!虽然你在当今瞬息万变气势磅礴的历史长河中急流勇退默默让贤。但是你伟大的历史功勋犹如我们祖祖辈辈的祖德宗功,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作者系缙云县文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