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51年秋天到处州师范读书,至今我在丽水城已生活了
60多年。期间,曾目睹处州古城的旧貌新颜,亲身经历撤地设市建区的建置变革,还积极参与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其中有些重大事件虽已过去
15个年头,仍是记忆犹新。
2000年5月20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同意浙江省撤销丽水地区设立地级丽水市的批复》,决定撤销丽水地区和县级丽水市,设立地级丽水市和莲都区。6月6日,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撤销丽水地区设立地级丽水市的通知》。7月18日,召开莲都区成立大会。7月19日,召开丽水撤地设市庆祝大会,并举行授印、授牌和挂牌仪式。从此,丽水市和莲都区步入国家生态经济模式区、生态环境示范区和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的快车道,真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实至名归”
丽水地区偏处浙南,历史上一直以“于浙以末郡”相称。丽水县,虽是“倚郡望县”,而所建的府城,到清初仍是“城里荒山城外溪,可怜今剩几残黎”(刘廷玑《处郡杂言》),呈现一片萧条冷落的破败惨象。
“雄鸡一唱天下白”。共和国是成立了,人民是当家作主了,而丽水城却仍是千疮百孔的小山城。当时,整个旧城面积仅1.36平方公里,沿城墙内修的环城公路才5.1公里。小巷虽有40多条,而街道总共才5条:南北向只有中山街(620米×6米)、大众街(中正街改名。910米×7米);东西向仅有解放街(陈诚街改名。一段为200米×4米,一段为300米×6米)、继光街(300米×6米)、大猷街(400米×6米)。街道总长度才2.75千米,面积为1.7万平方米。街巷多为石板或卵石路面,且高低不平,残破不堪。当时的城市,多为泥木结构的矮屋瓦房,没有高楼大厦,住宅建筑面积13.85万平方米,人口仅2.5万。它虽称为郡治、府城,却不像一座城市,倒像弹丸的小镇。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丽水百废俱兴,百业渐举,城市渐渐恢复了元气,还有不少的发展。但是好景不长,1952年1月,丽水专区被撤销,并入温州专区,这大大延缓了我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步伐;更由于1958年在青田兴建瓯江水电站,城关镇将被淹没,丽水县政府得搬迁至云和,自此城市建设完全陷于停顿状态。我因入高校而离别丽水四年,于1960年10月重回丽水城,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古老而落后的小城显得颇为荒凉,简直毫无生机。
1962年3月,瓯江水电站停建,丽水县机关从云和迁回城关镇。1963年5月,恢复了丽水专区,城关镇又成了专区机关驻地,这给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与城市发展带来了转机,少数街道路面得到改造与扩建。但接着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三年“四清”运动与十年的“文革”浩劫,工农业再次停滞不前,城市难换“新颜”,没有“莺歌燕舞”。直到1976年底,城关镇依然是“路不平,灯不明,水不清”的旧貌。
“文革”结束,人们从噩梦中醒来,重新开始发展生产与建设城市:1977年削平华祠岭,打通梅山背,拓宽中山街北段,由原先8—12米扩至18—22米,修建中山街南段;1983年建成小水门大桥;新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旧厂在浴火中获得新生。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培育,我区工农业得到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长至10万,城市面积迅速扩大,至1985年达到204.3万平方米。1986年,丽水县升格为丽水市(县级)。这标志着我区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1987年扩建了中山街(25米宽)与解放街;1988年建成大洋路;1990年,城市面积已扩至5.54平方千米,增大了3倍。后来,又改造了大众街等8条街道。在城区向东、向北拓展过程中,新建了栝苍路等5条新街。至此,城市框架与街道网络基本形成。工业园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在加速,经济开发区、文教区、住宅区等逐渐开辟与建立。城市的现代交通、水电、商业、金融、医疗等设施开始齐全。市区集聚效应不断体现,外来人口流入急增,到2000年城关镇总人口已达18万余。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区终于创造了撤地设市建区的基本条件。
《庄子·逍遥游》有言:“名者,实之宾也。”“名”者,对于“实”而言,当属次要的东西,它必须依附于“实”。而“实”者,乃“名”之根,才是最为根本;事物都是先有其“实”,后才有相应之名。俗语也说:实至名归。设市建区的条件一旦具备,丽水人民盼望已久的丽水市与莲都区的建置自然就会到来。2000年5月20日,国务院终于下达了《关于同意浙江省撤销丽水地区设立地级丽水市的批复》。6月6日,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撤销丽水地区设立地级丽水市的通知》。7月18日,隆重召开莲都区成立大会。7月19日,隆重召开丽水撤地设市庆祝大会,并举行授印、授牌和挂牌仪式。从此,丽水市和莲都区步入国家生态经济模式区、生态环境示范区和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的快车道,城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山更青,水更绿,楼更高,道路越发平坦宽敞,交通越发通畅便捷,环境越发舒适宜居。
给市、区取名
地县机构改革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而给市、区取名,则是首先必办之事。为此,早在1999年下半年,就专门成立了丽水地区机构改革暨区划调整领导小组。12月中旬,先召集领导和专家座谈会,参照省内各市区取名的做法,会上提出处州、丽水、栝州等作为市名,丽阳、万象、瓯城、丽城、明秀、州城等作为区名。12月底,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发布有奖征集市名、区名的通告,公开向社会与广大群众征集市名、区名。随后,又制定了《征集市辖区区名的评选办法》,并组建了市、区名评选委员会。2000年1月初,公布《征集市、区名汇总》材料:参与人数2290人次,共得808个名称。其中有一半名称,都与莲花、莲子相关。而提名最多的,是“丽莲”“丽州”“莲州”“丽瓯”“莲都”,原因是我区在历史上有过“丽州”“丽水县”“丽水专区”“丽水地区”的旧称。区名“莲”字,则是府城自唐以来就有“莲城”的别称;部分群众则根据丽水盛产白莲,有种莲的传统。
群众广泛提名之后,还有领导和专家的集中。时任地委宣传部长,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在丽水工作自然也关注处州的历史。他听取一些意见后,倾向取区名为“莲都”。他有一次曾谈到区名构思的过程:坐在车上,想起唐、宋处州府治是“众山环簇,状如莲花”,因而一直以“莲城”相称;想到上年读过的丽水师专学报《州治三徙》一文,其中曾引用明何镗《栝苍汇记》卷之一:“处州,古栝苍地。……是在浙江南鄙,接壤闽中,北界台、婺,东引瓯、越,西交三衢,万山中一都会也。”引文最后一句给他留下印象特别深刻,以至几个领导在瓯江边吟诗时还作为联句的首句。于是,他就将“莲城”的“莲”字与“都会”的“都”字,合成为“莲都”作为区名。大量群众的提名,加上领导“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快地就确定“莲都”作为区名。
撤地设市,本是恢复“处州”旧名,接续1400多年历史与深厚传统文化(省内绝大多数地区仍以州来命名)的良机。可惜的,是个别领导思想有些迷信,以致误解了“处州”,将“处州”作为朝官左迁而外贬之地。事实上,处州与贬官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无论怎样也牵扯不上。唐宋时期,处州虽曾作为“南荒”,但真正贬官到处州的朝官却是寥寥无几。而经过处州任职而升迁的,却是人数众多。他们更不了解处州命名的真正缘由:
仰观乾象,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处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在昔有隋,“处士”星见,因置处州。然则,吾州素号多士,衣冠文物之盛,得非星分之应耶?(宋·叶宗鲁《应星楼记》)
这既反映因“处士星显”,“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官绅盛的当时现实,又体现处州士民的殷切期盼:文士得到更多荐举,地方“衣冠文物”更加隆盛。
另外少数群众对“处州”也有曲解:错误地认为“处州处州,处底啾啾(家里蹲蹲)”“处底呆呆(待待)”。处州确有小部分人是“稍得温饱则安居”,不思进取,不肯离家外出。但绝大多数处州人,则是负重拼搏,走出大山,闯向全国去创业,还有不少人到世界各地去闯荡谋生。
最后,丽水地区机构改革暨区划调整小组综合领导、专家和群众的意见,正式确定将丽水地区更名为丽水市,原丽水市更名为莲都区。
决定公布以后,专家和群众还是意见纷纷:以丽水市去代替丽水地区,等于用一个县级市之名去冠一个地级市之名,这不是重犯了明代何镗《栝苍汇纪》的“全府之志,不以一县冠一郡,又不应以一山该一境。名实相乖,于义未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四)的错误。更有人指出:老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标,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家族传统相连,寄寓了我区人民的美好记忆。随意易名,无异斩断了我区的历史命脉。抛弃沿用上千年的古名“处州”,以县级市之名来冠地级市之名,那是以子名代替父名。这既缺乏对千余年处州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尊重,还会流失一些本土历史文化和长期积淀的人文精神,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文化的延伸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人们心灵上的疼痛与感情上的撕裂。
然而,当域名和县名一经确定,再经上级层层审定,就具有法律效力,不好再随意更改。但它们终究因为当时更名过程时间匆促,未能充分结合历史沿革,遵循长期形成的公序良俗,认真吸取与尊重社情民意,因而,相当多的群众对于地、市的更名议论纷纷,更有不少群众接受不了,甚至产生误解:原先的县级市改为区,那不是降级了吗!莲都的“都”,不是变成为通常的都邑、城市、乡镇、甚至小于乡而大于村的“四都”“十八都”之类。
对于莲都的改名,我也并不赞成。但改名一经省政府和国务院批准成为法定名称,我们就得接受,只能补台而不能拆台。出于对“莲都”名称由来情况的了解,我试图作些正面阐释:莲都的“莲”,为府城、莲城的简括,“都”则典出自“万山中一都会”。而“都会”一词,源出《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然邯郸亦漳、河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北宋柳永《望海潮》词,亦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都会”邯郸和钱塘,都是人口密集、货物聚散、交通便捷的历史名城。其它如江西的洪都(今南昌市)、蜀地之成都等,还是一省、大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6月25日,我赶写了《栝州城 ·莲城·莲都》一文。由于文章阐释了“莲都”取名的由来,丰富了新地名的深刻内涵,更提高了城市的品位,次日上午送到《丽水日报》,6月28日就刊出。文章一出,误解得到消除,“莲都”的改名也逐渐为领导和广大市民所接受。
由于热情地参与市辖区区名的征集活动,又写了几篇文章,机构改革暨区划调整办公室曾发给作为圈外人的我《荣誉证书》和参加撤地设市庆祝大会的座位票。可惜当天因为忙于校内上课,未能应邀去参加富有历史与纪念意义的大会,颇留下遗憾。
对于地、市的更名,后来仍有不少群众有保留意见,甚至耿耿于怀:在事隔九年,市政协二届四次会议上,竟有几十名政协委员联名倡议:恢复老地名,改丽水市为处州市,改莲都区为丽水县。这正是对处州1400多年历史文化的合理延伸,因而得到与会委员热烈响应,并报之以经久不息的掌声。但恢复老地名不光兴师动众,而且涉及面颇广,社会运行成本实在太高,故后来只得忍痛割爱,怀着遗憾的心情作罢。
“合为时而著”
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丽水撤地设市,是丽水地区240多万人民的特大喜事。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升格,将为丽水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城市规模将扩大,辐射功能将增强,投资环境将得到改善,将有力推动丽水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随着庆祝丽水市和莲都区成立大会、授印牌仪式的临近,市委宣传部曾召集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有关文化部门布置任务:挖掘丽水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解放后丽水的伟大成就,展望丽水更美好的愿景。
6月13日,我突然接到《丽水日报·瓯江特刊》主编的电话:“这次撤地设市,你无论如何得给特刊写一篇文稿。给你两天时间,星期四我们亲自来拿稿。否则,我们只好让报纸‘开天窗’。”主编,我原先就比较熟悉,平时为文稿打过不少交道,她才会给我下“死命令”。既然是盛情邀请,却之不免有些不恭,只得遵命听从;另外,我作为地方文史工作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处州历史文化。平时自己比较熟悉府志、县志,就决定写篇“处州历史沿革”之类的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老早就有多人向我约稿。可是因为教务忙碌,一直拖着未写。我曾约舅子季宗希写,因他自部队转业地方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又主编过《丽水市交通志》,编辑过《丽水市地名志》《丽水土地志》等书。他因手术后身体一直欠佳,就将手头一些材料给我,要我去完成。
我利用他送来的一些资料,又参考志书中的有关材料,再结合平日了解的情况,连续花了两天一晚的时间,终于写成长文《历史上的丽水》。季宗希对此文也十分重视,拖着病体亲自到我家(属最后一次),与我逐段讨论并敲定文稿。星期四下午,报社主编真的派人来拿文稿。星期五,特刊主编亲自审定和签发文稿。6月18日,一篇长约6000字的文稿,再配上小水门浮桥老照片和《处州府志》清光绪三年府城地图,合成一个整版,终于在领导和群众迫切需要了解丽水历史的时刻应时面世。
《历史上的丽水》一文,详尽地介绍处州的历史沿革。文章分为三部分:一写古栝苍建郡前:炎黄时,为缙云氏领地;唐虞时,为扬州要服;三代,归属于越;春秋战国,先属越而后归楚;秦朝,属闽中郡;西汉,为东瓯国;东汉,先归回浦,后归章安、松阳,属于会稽郡、临海郡。二是正式建置后:先处州,后栝州、缙云、栝州,再恢复处州;三是民国以后:废府改县,新划区域,建督察区;共和国成立后,建专区,撤专区,恢复专区,改为地区。通过建置沿革的介绍,告诉我们原先的祖先已迁徙江、淮之间,后来的祖先又是从哪里来,历代先民怎么走过来,今后我们的走向。文章填补了各级领导对丽水历史建置沿革知识的某些空白,对于广大群众普及了历史上丽水的必要知识。
由于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仅仅两天就见报。一些领导需要人手一份,部分群众觉得有保存价值而临时购买,特刊加印了不少。宣传、文化部门反映:任务是同时布置,《瓯江特刊》竟在几天之内,就组织并刊发这样大块文章,真是神速。学院党委一位副书记看了报纸,亲口对我说:“文章发表很及时,内容概括也很好,文章亦有文采,我已将它留存。”
随着撤地设市工作的不断推进,《话说处州》等文章接连见诸报端,处州公园既立碑又刻有《处州碑记》和《丽水建置沿革》,丽水历史发展的知识得到一定的普及,并深深地镌刻在群众的心里。
(作者系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教授,中国陶渊明研究会顾问。曾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原丽水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