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处州名宦潜说友“名节”问题再释
日期:2017-05-18 08:52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黄军杰 浏览量:

  宋代名宦潜说友以修《咸淳临安志》名闻后世,而有关缙云潜氏这个姓氏的家族源流一直不为人所知。另外,对于潜说友其人名节问题的认识,后世也仍存在着不同看法,这些随着《茶川潜氏宗谱》(以下简称《潜谱》)的发现疑云渐逝。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未收“潜姓”家谱。这次新发现缙云《茶川潜氏家谱》也实属偶然。从新发现的几套宗谱序文来看,《潜谱》始修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明清间多有递修,今存有清乾隆癸卯本(2015年制成影印电子版,藏于缙云县图书馆)、清道光癸未本、清同治丁卯本、清光绪本(2015年制成影印电子版,藏于缙云县图书馆)以及民国辛酉本、1998年重修本六种,皆藏于浙江省缙云县茶源村民户潜子生老人家中。本文以清乾隆本为依据,探讨潜说友及其家族的若干问题。

  一

  有关潜氏源流,明万历庚辰年(1580)缙云居士陈怀阳撰《潜氏重修谱序》及《五云十六都茶川重修谱序》(载于乾隆本,作者及时间未署)中有记载,限于篇幅,兹分别截录:

  ……五代时,则有佶公,为梁大司马。斯时也,四海鼎沸,英雄齐起。北有契丹、刘筠、李筠,东有李重进,西有孟昶,南有李煜,广有刘鋹,浙有钱俶。公独识英主,奋勇从钱,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庵,有吴越效忠王事,班班可考也…… 

  (邑人陈怀阳撰)

  ……其潜之姓者,初有钱而未有潜也。唯尚书讳佶,字正臣,号墅翁,行昌一,仕梁,官至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原居彭城,后遨游常丰,见山水清奇,遂迁居焉……

  (撰者未署名)

  又有后梁主朱温曾于梁开平二年(908)遣钱佶差守湖南道的敕书一道:

  皇帝敕曰:朕以自古明王圣主,以励精图治为先,然后治,不独成,必有胎天德、顺天道者侍之,以忠信食之,以重禄慎而辅之,以致国家其成之事。惟以尔兵部尚书钱佶,勋德隆重,春荷殊越,差守湖南道,掌军民事,亲赐录敕一道,准备前往抚绥而调度之,赋军养民而民使之不怼,整军卫民而民使之不怨,进得治礼。

  毋替

  朕命汝往                             钦承

  右敕下功臣尚书钱佶准此敕命

  梁开平二年戊辰之宝

  据上述两段序文及一道敕书记载,缙云潜氏始祖潜佶原名钱佶,为五代朱温所建后梁(907-923)大臣,官至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高阶散官,从三品)致仕。后梁建国以后,南方诸割据势力表示归顺,其中包括割据湖南的马殷以及占据两浙的钱镠。梁太祖朱温派遣钱佶去差守湖南道,用意在何处难以推测,但钱佶离开开封,到湖南不久,后梁就处内忧外患之境,不久为后唐所灭。仕主国已亡,钱佶无奈“遨游常丰[1]”,举家迁居吴越国属地,来到缙云常丰乡定居下来,并避吴越钱氏讳,改姓潜氏。陈怀阳所撰涉及潜佶又仕于吴越国事迹,难与正史印证,又与《潜谱》所载潜佶小传有别,有伪饰夸耀之嫌,但其所述潜氏来源与五代末年史事,与信史相合。至此,潜氏先祖离开祖居彭城,转迁吴越国属地缙云常丰乡的主因大略如下:一是后梁主朱温下敕命,令钱佶前往“差守”湖南道,钱佶遂举家去往湖南;二是朱温被弑杀后,后梁内忧外患,迫使钱佶离开湖南,迁往曾名义上归顺后梁、又相对安定的吴越钱氏领地,并转徙到较为偏僻的缙云常丰定居下来,以躲乱世,遂有缙云潜氏。

  据乾隆本,明嘉靖丁酉年(1537)台州人鲁学周《五云十六都潜氏茶川应介二派重修宗谱序》中一段潜氏族人名宦的记载。鉴于篇幅较长,兹截录部分:

  ……五云茶川潜氏,自庆历中讳有成者,贯开封,至宣和子时,举登进士。父有减,似为兄弟,为中兴南鼎湖弓箭,暂驻稽山巘坒者。潜氏三人曰旻、杲、鼎,锡官(南北朝爵位)不受,代蠲丁役,弗克其详,姑述其大略如此。唐宪宗时讳佶,字正臣,号墅翁,行昌一,府君仕梁兵部尚书,赠银青光禄大夫。二子长,朝散大夫,知文州(治所在今安徽利辛),次宣德大夫太保,墓及庙在县东,相去六十里之余,地曰潜溪。至九世讳雷,仕州判。十二世讳说友,字君高,行顺一,淳祐九年进士,历官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浙东按抚使,两浙运使,知临安府,官至户部侍郎,升尚书,端明殿学士,封缙云郡伯,知平江府,居贞溪塘头胡典基是也。从友(疑为“兄”字)尚友,字君敬,由进士,仕任湖州儒学教授,入为承直郎侍班,入元为美化书院山长。弟孝友,官至修职郎,湖南师干孝基仕推官,姪常二,为县尉,后举通判,历代为官……我朝洪武间,行淳,讳凤玉,字谷润,以文才选任州推官,升江西道御史。自负其学,以别名字戏。朝廷免死,降为主簿。不仕回家,郡县逼迫催其上道。公即弃家,游于四方,潜入于杭,回文不举,滞居新城。兄弟子姪不知几许。以此观之,则潜氏之显达荣昌纷纭舛错不可量也……

  这段宗谱序文记载了缙云潜氏始祖潜佶以及潜说友、潜尚友、潜孝友、潜凤玉等五人仕宦事迹,其中潜说友仕宦之事《咸淳临安志》也有简要记载,两者相互吻合,互为印证。其他几人事迹,他书不见记载该文并非通行史籍,但典制史实皆精准,其非伪作甚明,因此可以认为新发现缙云《潜谱》较为可信,存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潜氏》谱中也存在夸大先世史迹等问题,此为族谱通病,不影响其辑佚价值。在涉及到潜氏两位“尚书公”时,缙云《潜谱》修纂者使用夸饰功德、曲写(有意忽略)事迹等途径,不同程度上作了伪饰。这其中有关南宋末年名宦潜说友的事迹,尤其是他晚年名节问题,与《宋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称《四库提要》)、《咸淳临安志》(以下称《临安志》)等官方史籍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说法。兹借着《潜谱》新发现之契机,考辑相关史料,就其“名节”问题进行再释。

  潜说友因编纂《临安志》名闻后世,《四库提要》评价“其人殊不足道,而其书颇有条理……故明人作《西湖志》诸书,多采用之。”但同时也道:

  宋淳祐甲辰进士,咸淳庚午以中奉大夫权户部尚书,知临安府事,封缙云县开国男。时贾似道方炽,说友曲意附和,故得进。越四年,以误捕贾似道私秫罢。明年,起守平江,元兵至,弃城先遁。及宋亡,在福州降元,受其宣抚使之命。后以官军支米不得,王积翁以言激众,遂为李雄剖腹死。

  潜说友在《宋史》中无传,但《宋史》卷四百五十《唐震传》中附有其知临安府时事迹:

  ……咸淳中,(唐震)由大理司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另外与潜说友同时代的宋人周密撰有《癸辛杂识》,其中有一条记载:

  潜说友,缙云人,甲辰得第,咸淳庚午(1270)尹京,凡四年。后因误捕贾公私秫事去,语之同传者吴元真,逾年起家守吴,闻北师至,计无所出。适时宰(贾似道)欲以金银往舒城犒军,会舒已下,不得进,寄吴门郡库。潜因移为撒花用,偕表同往。北师既退,自以全城为功,未几,朝廷知其事,遂罢去。文天祥实代之。后从二王入闽。二王入广,留守闽中,更(推测为“历经”之意)反覆,随之向背,未乃,复为北(元)守。所共事者王积翁,因众军支米不得,王以言激之曰:“潜意也。”遂罹剖腹之酷,王复作文以祭之。潜与赵裕庵(赵顺孙)同邑,初甚相好,后浸不相能。潜既南向(意已死),裕庵之子巩与其子交恶,至聚众角斗。巩以女妻唆都,因拉裕庵入闽,以其常帅彼也。还至三衢而殁,巩后得南剑同知云。

  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有关潜说友史事资料主要为以上三则史料。另外,还可以从《临安志》题跋部分,以及历代《缙云县志》中看到相关简要介绍性史料。从以上三则史料写成的顺序来看,周密的《癸辛杂识》最早,然后是《宋史》,最后才是《四库提要》,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从三则史料记载潜说友事迹的“详略”程度而言,又以《癸辛杂识》最为详细,甚至论及潜说友与同邑人曾任宋庭参知政事的赵顺孙两家私交细节,而另外两则就较为简略,《四库提要》以记载《临安志》为主要目的,《宋史》也只是将潜说友事迹置于《唐震传》中附带评价。

  从三则史料来看:《四库提要》评潜说友“其人殊不足道,而其书颇有条理”,简而不详;《宋史》论说友“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以个案论人,事略而论有偏颇。很明显,前两则史料成文晚,对于潜说友其人其事的评价逐渐产生“失真”,对于潜说友恃贾似道势、弃平江城遁逃、降元之事简单定论,实为不妥。后世其他类如《处州历史人物评传》中有《才高品低的潜说友》等文章又仅依托这两段史料做出评价,使得对潜说友的负面评价几成定形。

  周密《癸辛杂识》所载有关潜说友条目,及《潜谱》中潜说友人物小传、潜说友所撰《宋于都知县朱公墓铭》等是重新认识潜说友其人、客观评价潜说友“名节”问题的关键史料。

  首先如何认识与贾似道之间的关系,对于评价潜说友来说相当重要。后人普遍以《临安志》跋中“时贾似道方柄国,志中遇似道衔名,皆提行或空格,未免滋后人之讥”,认定潜说友仗贾似道之势,“官运亨通,平步青云”。然而,根据潜说友履历,淳祐初年进士[2],历官知南康军(同知州)、浙东安抚使、两浙转运司判官,升两浙转运副使,之后转入朝内,任职枢密院编修官,兼刑部郎官,并于咸淳四年(1268)闰正月,兼知临安事,咸淳五年(1269)升户部侍郎,次年(1270)以中奉大夫权户部尚书,咸淳八年(1272)罢官。由这段仕宦履历来看,潜水说友在“漕臣”路线上为官经验丰富,善于处理财政、民政事务,他在任临安知府期间,更是充分发挥了其所具有的财政民政才能,《潜谱》说友小传记其“……知临安府,才器宏大,善剸(tuan)繁治剧,时建都临安,凡宫壶财用,庙堂意向,民讼之曲直,物价之低昂,皆囿于审度之内。先任是官,多以旷职废,公处之裕如,以户部侍郎,转尚书……”也与此相符。因此,说其以仗贾似道之势,才得以官运亨通,不是实情。

  第二是重新看待潜说友“弃城逃遁”事件。对此,《癸辛杂识》中披露了诸多细节详情。其文记载:“适时宰(贾似道)欲以金银往舒城犒军,会舒已下,不得进,寄吴门郡库。潜因移为撒花用,偕表同往。北师既退,自以全城为功,未几,朝廷知其事,遂罢去。”从潜说友“自以全城为功”来看,与后世诸文所谓“弃城遁逃”之说截然不同。且参对潜说友自撰《宋于都知县朱公墓铭》中提到:“咸淳癸酉岁(1273)春……(朱公)时日秋操练,志图报国。文(天祥公)以为前具,请约会起兵,朝廷嘉之。是岁秋,奉檄率部众赴京,即时视师江淮,会疾发,留数日卒于军。(说友)以军属一时共事,自文公以下,无不惜之……”由此文略见潜说友当时心迹,图强报国,应仍是其当时之志。然而,因他移犒军费用以为撒花用,与贾似道一同向元求合之事,引起朝议不满,并因此更认为他与后世罪人贾似道为“同党”了。然而,历经此事,潜说友的人生仕宦之路遭遇大转折,于咸淳乙亥(1275)贬南安军(江西大余)。由此可见,潜说友“弃城逃遁”之说非实,“移犒军费用为撒花,自以为全城,因之罢官”才是实情。

  第三是再评潜说友降元之事。从各方史料记载来看,潜说友降元,应属事实。但说法略有不同。例如,《四库提要》说他“及宋亡,在福州降元,受其宣抚使之命”;《癸辛杂识》记其“后从二王入闽。二王入广,留守闽中,更(推测为“历经”之意)反覆,随之向背,未乃,复为北(元)守。”两段史料,皆记其降元,而又特注“及宋亡”与“从二王入闽,二王入广,留守闽中”,则潜说友投降元朝是在早有大量宋属州县因临安宋主献玺降元开城投降,两位南宋幼王又被迫逃亡两广,见南宋大势已去的情况之下做出的决定。且《癸辛杂识》有关王积翁事之史料也记载,王积翁用八闽图籍降元,以邀功,而潜说友则是只身投降于元,后来,受任元福州宣抚使。由此来看,潜说友降元事必为真。后世因之又说其与擅权误国的贾似道为“同党”。潜说友在士人文籍中的形象也因之向着“其人殊不足道,而其书颇有条理”成型固化。

  总之,由于原先史料的稀缺,潜说友及其家族事迹少为人知。对于潜说友的历史形象,学者们的认识也颇为片面。可以认为,随着缙云《茶川潜氏宗谱》的新发现与新考对,潜说友历史形象得到重新浮现,而其中相关事迹细节,也使得其成为具备窥探南宋末年政治历史极具价值的史料。

  (作者单位:中共缙云县委党校)

  注释:

  [1]常丰(地名):五代乾祐三年,楚马希广置常丰县。宋建隆四年,改曰长丰。开宝六年,省入长沙。详见《读史方舆纪要》卷80《湖广六》(中华书局,2015,第3414页);又《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第1984页)载:“缙云县,旧五乡,今六乡。”这“今六乡”,就是常丰乡。胪膛《田氏宗谱》载:后晋天福年间(936943)金陵田宁官处州户曹,爱五云山水。其子田达以学究入仕,因秉性耿直,“不能与时俯仰,遂养德自晦”,父子退居缙云常丰乡。从史事地理推论,这里所述“常丰”,应为缙云常丰乡。

  [2]有关潜说友进士及第年份有两种记载,一个为淳辛丑(1241),一个为淳甲辰(1244),限于篇幅,不作讨论。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