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风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丽水风物
缙云民俗与灯的不解之缘(上)
日期:2017-05-15 15:34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应子根 浏览量:

  灯,承载着人类的光明和求索之梦;

  灯文化是人类诗化的存在方式。

  一、群芳斗艳“灯”天地

  缙云的灯,流光溢彩,五花八门,像首小诗,像首小夜曲。又像至爱古典的美人,今夜无眠,弹拨古筝,忽而把你飘向远古,忽而将你引进盛世!

  从历史角度归纳,缙云的灯,可以分为传统灯和现代灯两大类。

  传统类灯具,又有若干的分门别类。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可分油灯类、烛灯类和另外以松明、篾白等为燃料的柴火灯类;就功用而言,可分实用灯(照明用)和礼仪灯(民俗和宗教仪式用);就形式而言,可分座灯(台灯、壁灯和台壁两用灯)、行灯、座行两用灯;就尊卑而言,也可分为宫廷官灯和民间用灯……

  现代灯则电灯类为主。家庭居室所用的照明灯具,分为吊灯、吸顶灯、壁灯、台灯、落地灯等。其它用途灯还有:各种仪器设备上的指示灯;航标灯、灯塔、机场用的导航灯;医院用的红外线灯;家庭浴霸用的取暖灯;以及各式各样的探照灯、路灯、装饰灯……每类里面又有无穷无尽的分类、小分类……

  缙云传统灯中,烛灯类是灯中高贵的角色,在功能适用方面担负着礼仪(宗教、民俗仪式用)任务,有灯笼类(又属为灯彩)和蜡烛类,都是以蜡烛为主体燃料。

  灯笼花烛类有:宫灯、纱灯、吊灯、灯笼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孔明灯等等。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剌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缙云人祖祖辈辈都以“人丁兴旺”为人生最大的心愿和最崇高的理想。因为缙云话“灯”与“丁”谐音,所以在宗教仪式上和民风民俗中无时无刻不小心翼翼地呵护灯类。

  宗族祠堂祭祀和家族喜庆活动时,总会在灯笼上印贴醒目的姓氏或印贴郡望名。

  官府衙门的灯笼,就印上相关“县衙”“正堂”“七品”“狱”之类的部门红字;官宦之家会印贴上“某府”或冠以官名之类。

  商业方面,会在店门口高挂自己订业的大灯笼。例如米行的,印贴醒目的“米”字,布店的印贴"布”字,当店的印贴“当”字……犹如现在广告的前身。

  教育方面,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二、淳朴民俗不离灯

  在“四清运动”破“四旧”以前,村民为了保证“本保殿”曰夜香火不断,终年都须轮流到殿“烧香上灯”。值日的村民不但要做好殿里“烧香上灯”任务,而且要在自己家门口挂起点燃的“盘香”,以示自家值日,接受邻居监督。次日轮到下一户值日,必须将不灭的“盘香”准时转送,并办妥移交,保障村里、殿里“香灯承传”生生不息。

  缙云民间还普遍有“上灯”风俗,每年的除夕(三十日夜)家家户户在间沿“上灯”,除了为节日增强喜庆气氛外,更是给讨债还账的乡亲走路照明之用,是一种文明淳朴的义举。而小孩子们却可以趁着这一天家家户户“点红灯”的亮光,成群结队欢聚一起“捉迷藏”“买卖龙”,或扮“小生”“花旦”自娱自乐……或各自在家里拿出小蜡烛,接二连三地在世间后壁的香火桌给太公婆和“家堂佛”供蜡烛“坐岁夜”,农村因灯而其乐无穷!

  大年初一之夜是“老鼠扛新妇”,要早睡不上灯,可毕竟这是一年之首,为了奠定一年“红红火火”到头,当然还是须“上红灯”。

  年初二、三拜年客最多,特别是外村来的拜年客路道生疏,加上旧时没有路灯,所以年初二、三上灯,以使拜年客和左邻右舍走路安全。

  缙云人素有尊祖敬天传统。每逢初一十五、先人的生辰忌日、或清明扫墓、或传统节日……都作兴点灯笼做羹饭或到大路旁上天灯,或到孤魂坛施孤魂,或到本保殿、三将军殿、娘娘庙等地烧香拜佛。然而这一切活动,无不靠灯笼或蜡烛来点亮“凡间”通往“地府”或“天庭”之路。

  三、婚丧喜事灯引领

  灯文化一直融化在缙云人的婚丧喜事之中,且贯穿全过程。新娘出嫁时,嫁妆上面必须有一对贴着红双喜的“新灯”,骄顶四角挂着彩灯,花轿门口左右两边的骄杠也必须挂有一对“轿前灯”,骄后两边挂有一双传宗接代的“果子袋”。新娘上轿后,娘家必须点“娘家灯”。新郎家里当然更是灯火辉煌张灯结彩。新娘到夫家下轿,首先得由两个八字好的喜娘,帮新娘提“轿前灯”拎“果子袋”,牵扶新娘登堂入室夫妻拜堂,欢度洞房花烛夜。

  除了结婚喜庆讲究灯外,造新房、归新屋等喜事更不离灯。“请鲁班”“拜佛谢天地”都必须以灯迎送,“搁栋桁”必要挂上大红灯笼,以接东来“紫气”和千秋吉祥,冀千秋万代发丁兴旺。到了乔迁之喜时,更是要红灯和“大令”(大秤)最早领进去,然后再搬入五谷碗筷及其他起居用品。继后点起灯笼做羹饭接佛和太公婆进新屋飨供。

  办丧事时:对灯的要求更是不能掉以轻心。在病人西归前夕先准备好灯笼和“雨伞插袋”,一命呜呼,马上将灯笼和“雨伞插袋”烧去+先让亡魂在黄泉路上受用。然后寻来烂泥巴堆放在纺车凳上,摆“尸前灯”及插香。“尸前灯”必须遵循死者有几个儿子放几根灯芯点几盏灯的规矩,旨在保佑每个儿子人丁兴旺前途光明。也有的人家有因女儿不设灯而兄妹反目的。给死者“买水”和拉到东渡火化的路上,也要灯笼香火相送。每逢过桥、过田缺、过溪坑都要吩咐死者莫怕跟着“香灯”,并一直照到骨灰盒出来时,再撑着雨伞护回家(或暂寄殡仪馆)。主家护送骨灰盒坐班车回家,也必须有香灯送之上车后,才将灯“满”了(灯“吹乌”是人丁去了的意思,很忌讳)。等到回家一落车,又必须先点回“香灯”才可让亡魂依照“香灯”引路下车。直到骨灰盒停放和出殡落葬,期间任何一刻都不能没香灯。

  缙云旧习惯,人死了要分两次安葬。第二次是等死者过几年肉体腐烂清后“转身撮坟”。意在一来逝者当初匆匆而去,来不及找好坟地或挑不起好日子;二来为了给孝子贤孙一个“骨肉重见”和“抱骨还恩”的尽孝机会。所以习惯上称一葬是丧事,二葬已变成“喜事”了。在“撮坟二葬”时,“领灯”也是头等大事。

  尽管习惯从传统的土葬改革成火化风俗,但“领灯”的一关还是不可或缺。在葬坟的前夕,主家首先要预算参加葬礼的亲邻多少以便置办灯笼。将灯笼盘染红,再一一上齐蜡烛,竖贴上一条两公分宽的红纸,大批灯笼严阵以待。在此同时,赶紧请来“糊灵先生”给死者糊好豪华的灵屋(其实这也是一种变相而豪华的灯)。出葬的当天或头一天,主家点着“香灯”将死者骨灰盒领回家里或“世间”,再点起“材头灯”供奉在骨灰盒前。而给亡魂谢天拜佛都必须专点干净的灯笼,等出殡时,又要香灯和两个“火种棍”领路,灵屋压阵,送葬亲友素车白马,花圈花篮前呼后拥浩浩汤汤插在队中。在打开“阁门”及风水先生“喝山”(一种讨吉祥仪式)期间,都要有灯照耀,等做完仪式,给逝者坟前留一盏“定土灯”外,将点燃的灯笼和准备好的红头巾或红毛线之类分发给各人,并敲锣打鼓将“灯”(丁)送回家,再一次“群灯聚会”做羹饭祈福。然后将灯笼分发各家“领丁回去”,剩下的“材头灯”定放在“栋柱”脚以固阳间根基……

  虽然喜事丧事都是以灯为中心,但是什么场合用什么灯是各有讲究的。譬如用于拜佛或喜事,多数是用大的篾丝灯笼、花灯、宫灯等“喜庆灯笼”。而用于做羹饭和丧事场面,一般是用小的粗俗的普通白蜡烛旧灯笼。在尸前或骨灰前,一般是用“灯芯仰天油灯”……特别是烧给死人或“买水”、或送死人去东渡或送上山的,还必须灯笼壳倒过来套。红事与白事灯笼不能混用……

  纵观缙云喜事、丧葬的风俗全程,足见灯文化赋予之一种“人丁”价值,并非金钱可予代替!

  四、灯中北斗数龙灯

  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迎龙灯”,气势磅礴,雄浑豪壮,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成为了凝聚龙的传人之巨大力量。尤其是缙云的龙灯,更如灯之浩瀚星空中的“北斗”!

  缙云小溪的大龙头在明永乐年间就吸收南京某些糊裱工艺而成明星。清嘉庆戊辰(1808)间,壶镇白陇卢族迎过千余节的板龙。除各类板龙外还有鞠龙、布龙等品种。缙云是浙江龙灯的发源地。黄龙山、黄龙寺、石龙头龙山珠、白岩龙门、大龙潭、小龙潭、硳臼龙门、金龙洞、龙垌坑、龙溪等众多“龙”的地名,彰显缙云独有的龙文化之深度和广度。清幽祥和的三溪弹丸之地,不但有奔流不息的灵秀“龙溪”,还有神秘莫测的“龙洞”“龙洞坑”“龙洞坑殿”“龙潭”……而且有活灵活现的“龙母娘娘”“龙母娘家”“龙母娘娘殿”“龙王庙”……由于龙文化的根深蒂固,所以自然而然地千丝万缕的文化底蕴演变成了龙灯文化和“迎灯”习俗。

  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是一种神秘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神物,它有麟、角、须、爪,形状奇异,会变化,能兴云作雨。仙都是黄帝升天的地方。缙云自古有着丰厚的神龙崇拜土壌,人们怀着对远祖的怀念和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凭想象巧手制作五彩缤纷的板龙、布龙、百叶龙、篾箍龙、大龙头等,在每年的元宵节和庙会上举行传统迎龙灯活动,以期驱邪纳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缙云板龙”最为粗犷、壮观。一条板龙起码近百节,长的可达三、四百节,首尾相接,蜿蜒数里。迎龙多以村为单位,主事人也叫“龙头”或“主事”。制作龙身并不限于一户一节,有的地方规定家里的牛和猪娘,都具有一节龙的资格。也有一户出三、五节甚至几十节的。龙头龙尾工艺较复杂,要村里专门请篾匠画工来做,其余龙桶由各户自行或互帮缚扎绘制。有的村由村里集体统一提供龙板、竹篾、龙抦。私人乐助或自筹的“龙款”集中专人保管,统一购置纸张、颜料和相关用品。龙身的主材是松树板,宽七寸,厚一寸,两端各有“龙抦”的插接孔。按每节龙板的长度来分辨,可分大板龙、二号龙和小板龙三种。(以龙板两端的插接洞孔距为准)二号龙板长八尺或六尺,相对转身灵活方便,更适合山区环境。小板龙节数不多,板长为四尺,专供十来岁男孩嬉闹。

  立柱顶着二根固定于龙板两端的粗篾条,形成半圆形的龙骨架。再以此骨架为支撑,用稍细的篾条、蔑箍缚扎成直径约一尺二寸圆节状龙身。弧顶扎上三角形背鳍,作为龙脊。然后裱糊上棉纸,喷过明矾水,干后纸质收缩变硬,再进行彩绘或贴金银于鱼鱗龙甲。龙甲呈菱形,画时在笔触之间及空白处涂抹羊脂,以增强纸张的透明感。两侧龙翼有八仙之类神话图案或"风调雨顺”等吉利语,龙脊则用彩纸折成若干“龙雹”加以点缀。龙头做成牛头狮面,安装在丈余长的龙板上。其额大而前突,双眼可以灵活摆动,两只水牛角高耸于两侧,嘴边粘挂黑纸剪成的长须,含圆形红色“龙口灯”,龙头左右两边全是豪华精致的花灯。龙尾似蛇尾或鱼尾,与龙身相接呈S形,前后4只凤爪擎有“龙爪灯”。每节龙身内装有蜡烛插,可同时点燃前、中、后3支蜡烛。整条龙身装有龙翼、龙剌,插有蜈蚣旗、三角旗。龙头龙尾,还各有两根全株“龙耸竹”左右随护。龙头八面威风,却因身躯庞大,以至于比较窄的道路、转角都成瓶颈,有时还要受制于道路上方的横幅、电线、挑樑和骑马楼等。同时,还要注意抬杠人身高尽量整齐划一。迎龙手一般安排龙头6-12人,龙尾5-6人。每节龙身2人,其中一人把守衔接处的龙闩或相互换力。

  龙属圣物,制作好的板龙横卧停驻时不许闲人横跨,有不晓事的一经抬腿跨过,那就犯了大忌,定会被村人拖住逼你买来红布在龙角上“搁彩”冲喜。此举对妇女特别忌讳。

  缙云板龙多数都以祠堂、大会堂或小学作为制作的大本营,族人在这里商讨迎灯事务,加工制作并存放龙头、龙尾。

  元宵节的板龙正月十三“起灯”,俗称“平安龙。下午3点钟光景,就有专人敲铜锣,从村头敲到到村脚通知“会龙”。散节的人家提前吃了晚饭,燃放一串鞭炮,到指定地点集中“接龙”。按顺序,将龙板一端的圆孔与相邻龙板的圆孔对接重合,插上一根二尺长的硬木“龙抦”,用铁锤敲紧龙闩,如此节节首尾相连。龙灯出迎前还须举行祭龙和开眼仪式:即经摆斋供拜后,揭下事先蒙在龙眼上的红纸,以墨点睛,称之为“开光”。迎龙开始,首先由两盏呈“甲”字形的“牌灯”为神龙开道。牌灯上绘云龙及“肃静”“回避”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龙头、龙尾都有号头先锋、唢吶箫笛、大鼓、钹、锣等十余人组成的乐队,演奏“行路调”或“四花台场”及其他民间喜庆曲目。龙头前一人舞龙珠(相当于整条龙的总指挥和风向标),与龙头动态相谐成趣。在此同时,各个小团体的“掬龙”“布袋龙”和“香亭”“台阁”以及五花八门的“纱灯”“宫灯”“大刀灯”等,象潮水一样涌向大板龙的鞍前马后,左追后逐。汇成浩浩荡荡,鼓乐震天舞动的灯潮!

  以往的“迎龙手”都是青年壮汉,腰缠“汤布”,脚打裹腿,足蹬草鞋,带着汗巾、茶节、干粮。四邻八村亲友前来捧场相助。每晚趁兴而去,尽兴而归。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节奏的加速,也有少数习俗有所微调。例如:

  一是现在缙云儿女走南闯北特别多,上班时间有规定,多数人最晚年初七八之前就要出门创业而去,所以“迎灯”时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正月十三“起灯”十六“落灯”的传统;很多地方改成年初八九之前结束。

  二是传统龙灯都是以蜡烛为燃料,现在有些人为了省力,就用蓄电池和直流电珠来代替蜡烛,晃晃抖抖统一整齐的“烛光效果”有所损失。

  三是随着生活改善,迎龙手的装束如汤布、裹腿、草鞋、汗巾、茶节、干粮、对襟、便裤都不见了。传统“米泡糖、番莳松”之类的酬谢品,渐渐改用红包。红包越来越大,而且很多企业都要来拉请龙灯游龙以增光添喜招财进宝。

  四是为了凑足几百节巨龙既定目标以显村威、族望或龙头主事的自我声誉,在龙节数量凑不足数时,龙头就自己负责七八节甚至几十节。本村背龙的“迎龙手”不够了,就以每个人几百元一夜的高薪到外乡镇招工帮忙。

  五是有些龙头负责人为了不误村里迎灯民俗的积极性,不给“细庚伴”扫兴,又不耽误外面单位的上班制度,有时还每晚迎灯结束,下半夜开车回杭州上海赶上班,下午下班后再从远方赶回本处迎灯。

  六是官方给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千年民俗扣上层层枷锁。记得“四清、文革”时期,官方为了“破四旧”,将龙灯文化定性为“封、资、修产物”统统破除。老百姓只能将计就计庆祝“革命委员会”成立或其他的“文革成果”,以迎火车为名将龙节改成“火车车厢”;将龙头改成“火车头”,冠以“大海航行靠舵手”或“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之类装裱;将牌头灯改成“三忠于”;将龙珠改成“伟人红太阳”。老百姓以这些巧妙的方法过过迎龙灯的瘾。群众对迎龙灯习俗的情结真乃足见一斑!

  其实,元宵节“闹花灯”的真谛无非体现于如下几方面:

  一是道道地地农民自发的体育运动。因为草根农民辛苦一年,精神和经济压力的弦一直紧绷,更没有任何体育活动可言,既没有农民运动会可参加,也没有条件上台娱乐表演,唯一期盼的只有“正月晨头”在家轻松几天,人客来去有招待,口福稍微“爽”一点,而且正月半一过就要忙农活,所以借“迎灯”这唯一的自娱自乐的激烈运动,舒筋通脉增强体质,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新一年紧张的农活和新的征途。

  其二是草根农民没有政治靠山,没有经济背景,缺少人脉资源,很多理想问天无路,很多愿望求地没门,就算最朴素的期望如“添丁”“发财”“想小孩长进”“想健康平安”……也只能期望“龙”和“灯”的威力和灵性来!

  其三是通过“迎龙灯”来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同化力,促进团结和谐。

  足见龙灯承载着老百姓无限深情的梦想和厚望。难怪缙云的迎灯习俗千年不衰!连“文革”也对之奈何不得。

  此外迎龙灯不仅仅显现炎黄子孙承传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大意义,而且更是对一个村落或望族综合实力的大检阅。例如:

  其一是体现该村的凝聚力,也就是向心力、同化力组成的团结度。谁都知道,一个村庄如果一盘散沙,怎么能一呼百应群而起之?

  其二是体现这个村的指挥力,也就是统筹力。农民自由习惯了,加上虽然同村,一年到头散落天南海北,修为不一,见识各异,很多人会自以为是;要迎龙灯就必须有一班顾全大局善于梳理,当机立断才德服众的指挥团队或领导机构。

  其三是体现这个村的奉献精神。也就是公心度和公信度。因为这是一个数千人参与的集体活动,谁没有自己的要事和请假理由?例如你要出外上班我要投亲拜年,他要照顾病人我要辅导孩子,你有贵客相约我有红白喜事……但是在特定的迎龙时间里,各有其责缺一不可,因此谁都要有“丢了小家顾大家”“集体行动压倒一切”的奉献精神。

  其四是体现这个村的经济实力,一次迎龙灯,除了家家户户三五个日夜的火炮烟花要消去大量的资金外,单就游动的板龙、小龙、台阁、香亭之类的造价成本、迎游消耗和雇人的工资饭食等等,没有三五十万也不好讲话,而且即使有些“龙节”出了部分工本费,而大部分破费,还得“龙头”团队总揽。可见没有经济实力还是不行的。

  其五是体现知识实力,因为迎龙灯还是一个综合智慧、综合知识体现的机会。没有一批懂传统礼仪和人文民俗的人不行,没有懂得做龙板、龙抦和香亭设备的木匠不行,没有一批懂得破篾做龙头、龙节的篾匠师傅不行,没有图画、写字和懂诗对的文人不行,没有剪纸和糊龙或装点香亭的能手不行,没有懂乐曲能吹打的乐队不行,没有能保护安全,临场处理纠纷做好协调工作的能人更不行。

  总之,要迎好龙灯,这个村百工百行缺一不可,方方面面的有机配合缺一不可。难怪很多有识之士都说:如果一个村能有始有终和和睦睦迎好一条几百节长的板龙,你这个村一定是团结、有智慧、能奉献、有魄力、有财力,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化综合体,并一定有令人肃然起敬的族风!

  (作者系缙云县文史工作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