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6年(1937)7月7曰,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火逐渐向南蔓延。11月19日,浙江省政府撤出杭州。省内主要铁路、公路沿线及港口城市的学校、单位、工厂、商店纷纷向内地迁移,各行各业知名人士避难乡间。12月8号,省政府迁到永康方岩办公。
壶镇地处浙南山区,远离浙赣铁路和刚建成不久(1934年通车)的寿温公路,东、南、北三面皆是崇山峻岭,西边为低丘缓坡。当时壶镇主要道路有壶镇到永康石柱(20公里)、壶镇到缙云县城(30公里)的路,然而小道崎岖,唯有人力独轮车可以通行,去仙居、台州的婺台州际道只能徒步。另外,壶镇还驻有相当的部队和规模不小的地方武装,在军队担任少将的,单单吕赵二姓就有十几人。这些都是日寇铁蹄没有践踏壶镇的原因之一。
壶镇详是处州府下的第三大盆地,直径十余里,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民风剽桿,既耕读传家,又重商尚武,是人杰地灵之地,遂成为抗战时期避难的理想天堂。先是有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朱献文(义乌人)迁到了金竹,后在他的指引下,陆续迁入了七个知名学校,现能回忆的有:
一、杭州安定中学
民国27年(1938)9月,杭州私立安定中学(初中)从象山县樯头迁到壶镇溪头,租用吕氏总祠及中社、萃英小学的校舍招生开学,有初中六个班。本县特别是壶镇周围,一批渴求学习又无力赴远地求学而失学的学生,获得就学机会。其余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乃至广西、福建。
次年2月,安定中学开设高中部,在后塘赵氏总祠(原燕翼小学)招收二个班,同年秋,初中部增设简易师范班,培养了许多小学教师,并协助乡村办起了民众夜校。这一年学校有高初中、简师班共21个,学生800多人。
安定中学的校训是“崇学敦教”。校长孙信(北大高材生,是抗战前《辞源》编委),提出“生活适环境以创造,训练依时代而设施”的办学主张。秉承培养学生“出当无负其所学,升学而精研学术,事业而致力成功,从戎即杀敌致胜,保乡即厚生卫民的抗战建国之旨意”,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训练都纳入抗战救国的教育主旨。

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和教师为避战乱寄居乡间,孙信校长千方百计罗致人才。来校任教者有:北大历史系教授包仲修、浙大化学系讲师王时才、曰本留学生吴晓初与周祖远、春晖中学校长江翼时、海宁中学校长朱潜圆、民生中学校长干人俊(近代方志专家),陶王也回到母校任教体育,少林寺和尚、上海“八一三”作战机枪连连长徐锦昌来校任教国术(武术)教练。

安定中学校风严谨有序,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学生学习顽强刻苦。
是时学校条件简陋,课堂只一块黑板、六张方桌,一桌八个人。夜自修八个人围着一盏桐油灯。吃饭八个人一桌,菜是一个大缽头装的青菜豆腐汤或咸菜豆腐汤,粗粮米饭还夹着砂子。睡的是地铺。
因课室紧张,当时的黄沙墩坟园(现轻机厂与壶中操场)于晴天设林间课堂,用于上音乐课。在晨间与下午自修课和考试期间,坟园的坟石上到处可看见学生孜孜不倦在背诵、复习。清明时节有的学生把飘在坟上的白纸(清明蘸)捡来用作数学草稿纸。
这期间人们提心吊胆怕日机轰炸。民国31年有一日,警报响起来了,日机要轰炸壶镇。师生们就避到水口村,白天到南宫寺上课,晚上回水口,待警报解除才回学校。
虽是战时,但文娱和体育活动丰富多样:学生们经常到乡下演出,宣传抗日救国;体育无场地,就利用好溪学习游泳,以至有城市女生下河游泳,而招边远山民围观之事;用保安堤练长跑;在括苍山搞爬山比赛。
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盟军常派飞机轰炸日本,一次美机因故不能返回原机场,就在台州某海边旷野冒险降落,得到当地群众的援救,飞行员被护送到内地。美军飞行员翻越苍岭,途经壶镇时,受到安定中学师生的热忱欢迎(英语教师充当翻译),并于夜晚举行一场篮球友谊赛,赛后飞行员被转送衢州第三战区司令部,再赴重庆。
安定中学狠抓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考成绩在浙江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金华地区举行的体育运动会上比赛分数获得总分第一。
民国34年(1945)5月,孙信校长因积劳成疾,心力劳悴,遗憾地病逝在壶镇,未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师生们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学生分批回杭(后改为杭州第七中学),留下二个初中班及校产交与续办的崇正中学(即现壶镇中学)。
抗战八年,安定中学坚持在壶镇一带,以优良的学风培养出一批不甘作亡国奴的莘莘学子,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抗战期间在安定中学毕业、解放后在壶镇中学任教的有:吕光庭(后调浦江中山中学)、吕耀周(后调浙师大)、朱延春(后调丽水师专)、吕思龙、吕廉土、吕德暄(后调新安江电站任线路总工程师)。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吕德森,北大教授;吕德炎,核工业专家,秦川核电站总经理;吕积川,金华农校教师;张昌贤,东阳人,金华师范教导主任,历史学家;沈光远,湖州人,物理博士;洪信涛,浦江人,儿童文学家;苏寿桐,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骆承祥,博导;郑竺英,研究员;丁文瑞,丽水师专教师;屈中原,原缙云中学校长。
二、杭州浙江蚕桑职业学校
民国29年(1940),杭州浙江蚕桑职业学校先迁姓汪的行常祠堂和季常祠堂,后迁前路应胜二公祠;设高初级蚕业班,其中,初级三个班,高级一个班,共131人,校长徐淡人。民国34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迁回杭州,后并入浙江工业大学,为解放后杭嘉湖地区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
三、慈溪省立锦堂乡村师范
民国30年(1941),浙江省立锦堂乡村师范,从嵊县长乐石下阳,辗转迁到壶镇湖川赵敬十六公祠,部分教师宿舍租在附近五笕头村于民国27年(1938)建成的陈良相房下十三间。后因校舍紧张,设分部于沈宅沈氏总祠。锦师有乡师班、简师班、师训班、高中补习班,总计14个班582人,教职工47人。沈宅有简师六个班,其余在湖川。
锦堂师范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在东阳籍郭人全校长的带领下,树立了抗日救国、同仇敌忾、尊师重教、战胜困难的优良校风。记得当时沈宅发生大火,锦师学生拿着脸盆奋不顾身英勇扑火,在沈宅一带一直传为美谈。
锦师成为当时浙西南战后教育的一面旗帜,抗战胜利后迁回慈溪。
当时缙云在锦师就读毕业的有:胡爱丹、李长福、赵樟松、宋兆枝、赵苍松、吕以勋、赵文华、陈显尚、应良、应设球、马飞熊、胡洛川、蔡世轩、麻爱莹、李泳雪等,解放后,大部成为缙云教育的骨干。
锦师学生念念不忘母校的培育,九十年代末期,集资在沈宅狮子山建“郭人全纪念亭”。
四、省立浙江金华中学
金华中学于民国30年(1941)迁到壶镇金竹村朱大宗祠,校长为金华人方豪。学校设高中三个年级六个班。在唐市朱茂梓公祠设管理部和初中,也有三个年级六个班。学生总计600多人。学生主要来自战区和沦陷区的金华、永康、东阳、杭州、义乌、浦江、缙云等地。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迁回金华,解放后成为金华第一中学,当时有著名国画家陈松平在此校任教。
金华中学在唐市和金竹共办学五年,有七十多名学生成长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其中黄文虎、金国章、吕秉玲三人还成为中国、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同时,他对唐市、金竹一带人口素质的提高,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是宋元明时期美化书院的复兴。
五、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民国29年(1940)冬,浙江省立绍兴中学,从嵊县廿八都流亡到缙云壶镇金竹办学,称省立临时中学第一部。30年(1941)8月,并入在金竹的金华中学。
六、省医药专科学校和高级护士学校
民国29年(1940)—起迁入湖川赵聪公祠和赵廷彩公祠,但不久转迁到丽水,并入国立英士大学。
各名校内迁壶镇的事渐渐远去,距今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但这些事在当时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它使整个县境及其周围的教育事业达到了巅峰。自此,缙云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至今为本地人所津津乐道。
(作者为缙云县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