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经验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交流>先进经验
谱写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党史文化的交响乐章——兼谈文化之凝聚力、调适力和整合功能
日期:2017-05-12 17:07      作者:刘关洲 浏览量:

  我们这些在史志部门编史修志的,由于编纂工作需要,多少会涉猎一些儒道释等国学经典、经训格言之类的典籍史料。久而久之,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不息脉动,同时也强烈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党史文化水乳交融、人文交集,同气连声,令我辈感佩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在思想文化阵地、精神文明领域、德治立国方略中的凝聚力、调适力与整合功能,尤为重要。因此在我们党史领域,应兴研习传统文化之风,拓展党史文化课题内容,以大历史观、大视野、大文化角度来整合资政、育人、存史之思想文化资源,更好地为治国理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圆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形成交响大合唱,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突出优势。因此,无论是党史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是今后我们党史研究深入发展的题中之义,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大手笔。

  二

  放眼我国当今社会,不管是身居庙堂高位还是身处基层平民百姓,不论是年长还是年轻的,芸芸众生几代人,对祖国民族的这份宝贵资产,即以儒道释三家学说、伦理道德经训格言为主干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优秀文化,或谓文化的传统,普遍有陌生久违感,是赞赏有加,却研习不够。除少数专门搞国学研究硕果仅存的学者和部分有浓厚兴趣爱好者外,普罗大众多数对这些书或是读过听过,却少思过记过,更不用说“学而时习之”。虽然在传统习惯作用下,人们都这样那样地照着做,但这是不自觉的。这里所指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源”之传承和对文化传统“流”之弘扬两大问题,及由此出现的教化上缺失与短板。浪费宝贵资源实在可惜,忘却了传统意味着背叛。

  要说如今新刊行的传世名著和搁在书架里的经典古籍及网络上传的名篇格言,林林总总也不少。但往往不是被束之高阁,就是当作好奇欣赏消遣一下,着眼、着力于研习致用甚少。学习提不起兴趣,一见这些文言古籍经典国学头就痛!虽然古人有训,但你懒得理会,就失之交臂无缘见“佛”了。其实当今各国社会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心,就我们这个社会也存在人心迷惘问题。就目前来看,我们社会内部因素主要有三:一是现在人心比较浮躁,人们多忙于名利场,把“挣钱”和“娱乐”当作人生的支点。把“钱”看得太大和沉缅于娱乐,是人生最大的错位与悲哀。二是从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层面反思,有好长时间了,对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即用我们国学经典的道德伦理规范教化周边的人,没怎么下功夫。也挺不起腰杆说话,就是说说也往往不着边际,顾虑重重,既怕厚古薄今又怕厚今薄古,还怕有“不信马列信鬼神”之嫌,干脆裹脚不前,止步拉倒,反正这也不犯什么错误,可社会就遭殃了。三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整个德治教化的环境气氛还是差,这与过去一些不良政治运动有莫大关系。

  回顾反思我们过去,毋庸讳言:文革时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大肆挞伐,好的不好的一概否定,因噎废食,伤害很大。而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也有一切向钱看的偏差,对人影响主要是精神理念、道德教化上的缺失。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东西,好多人仍是视而不见,我行我素。还应追溯“五四”时的激烈反传统运动。新文化后却因连年战乱,“打倒孔家店”却并没如期形成所要“离经叛道”的新文化新道德。白话化固为新文化运动之一果,可百年来这白话化了的白话文却又窘境连连。

  90多年前,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把“旧道德”与“新文化”作了一番斥扬,颇有激浊扬清之旨。他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到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又说:此刻中国正是新旧潮流相冲突的时候,一般国民都无所适从。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道德,固然是驾乎国人之上。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

  三

  中华民族有个文化大观园,大观园里话本丰富、包罗万象,立言精准且雅俗共赏,大观园里的文化总成为国学经典。以“四书”“五经”等儒道释学说为主干,以礼法、宗法制度及农耕、人文历史文化为枝蔓的经训格言,最后都归结到精神道德这一层面,即以伦理道德和进德修业为底蕴的警世、和世、适世恒言。这些经典精义,大多是先贤圣哲们留给后世的至理名言,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古时有的人毕其一生,所立之言,后人学而时习之,终身受用。最简单如过去的蒙学读本,老师逼着学生背得滚瓜烂熟,谨记不忘,长大后,走遍天下都不怕。毛泽东主席小时候曾对《幼学琼林》等尤为喜读,几十年后还能熟背出来,并常常摘引其中句子和人谈论,很有趣味。由此可证,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显学,足以教化万民,经世万代,历千年而不衰,经万世而益彰,在世界民族之林诸品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

  党史文化即我们党的历史文化。但从广义讲,它包括以党章和党史为主干的党的斗争史、发展史、建设史、执政史的理论、政论等全部内容。党史文化经典纷呈,弥足珍贵,是一部为大众谋幸福、为中华求盛世的奋斗史诗。纵观世界各国政党群雄和执政党风云,没有哪个党能像我们中国共产党那样,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鱼水情深。不论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的曲折前行,都记录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精神理念的孜孜践行和不懈追求。它既是党的,也是民族的历史,是不可复制的经典篇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共党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经典党史文化,都是国人的精神食粮,都根植于伟大优秀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这些传统文化或谓文化的传统,原本就是我们民族和这一民族杰出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文化根底,有着强大的凝聚力、调适力和整合功能。大道照人,真真切切,彰显笃行,足以教化万世,涵养天下。

  因此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共经典党史文化的交融、交集和律动共鸣,必将是拨动人们心弦的一篇绚丽华章,有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般的天籁之音。

  四

  曾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重光,思想文化库存资源要转化为国人的精神食粮,是一项盛世基业而任务繁重。在这场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党史经典文化的交响大合唱中,我们史志工作者应做些什么,能担当些什么呢?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首先,我们要做起来,自己先去研习一些经典古籍并做些课题,学以提高自身,彰以引领风气,为在传承和弘扬中起到党史正统的标杆示范作用。其二,还是要消除疑虑,拨开迷雾。简单直言之,就是对佛道文化也不应采取回避不敢碰态度,对下层文化即俗文化也可以收集整理,去伪存真去芜存珍,剔除封建尘垢摒弃糟粕后,恢复其教化功能。不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么?这就是说不管历史上曾发生过什么,曾有过多少激烈的鞭答和责罚,但这个“源”仍在流,这个“流”总还是那个源。须要正本清源,须要整肃清流。但要坚持百花齐放,整合大众文化,而不能再做那种“纯之又纯”的短板文化。民间传统习惯(世俗)中的一些俗文化虽非“阳春白雪”但在医治社会病态中,却起到了缓冲、调适、凝聚甚至是整治的作用。这就是说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要包括那些好的下层俗文化的理由。当然,重点要放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和佛禅文化等国学经典方面加强研习和探讨,这是传统文化的三块基石。总之,不要一听是释、道文化就以为是“鬼神”迷信,就忧心忡忡不能去碰。这是否就是文革的“余悸”呢?

  从深层次讲,我们史志工作者去阅读钻研国学经典精义,与钻研党史文化同样重要,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史文化的天然盟友。虽然我们曾经有把“斗争哲学”“先进文化”引申为党史文化一说,但最基础的党史文化还是我们党赖以生长的,令我们不离不弃、牵肠挂肚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点,松阳县史志办这些年初步进行了探索实践。由于大大拓展了党史文化及编史修志的边缘领域,并积极参与县里的田园松阳农耕文化也包括了人文的、宗法的、道教的文化课题挖掘、整理和文献丛书编写研究工作,发挥了史志部门的应有作用,从而得到了县内外群众的好评,党史文化的体量及作用真正地体现出来,资政、育人、存史职能职责履行更到位。史志部门也从原来的所谓“冷门”成为热门。现在,部门和农村上门查询索取资料日益增多,有时则是“顾客”盈门,文化热现象正在形成。

  工作中要把握几点:传统文化经几千年传承积淀,除有些封建尘垢、迷信色彩等夹杂的东西外,其精义经典大都是先哲先贤们殚精竭虑归纳整理出的精品,博古通今的至理名言,仍熠熠闪光。“五四”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批封资修、牛鬼蛇 神、帝王将相,搞运动及传统反潮流的态度是不正 确的,是要从根上把它挖掉。而我们现在的继承 是有扬弃的科学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因此,首先要对这些经典要抱着敬畏之心,不乱搭配、牵三挂四地搞所谓“文化创新”乱造一气,这不是搞文化是在毁文化。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曾给后人一忠告,大意是说。“我们的先贤先哲们已经把我们要说的、要做的、要明白的事和理都讲遍了,我再去编写已属多余。”因此,纪只是将古人的书整理编纂出集《四库全书》,自己则记了《阅微草堂笔记》和收集整理了几个民间鬼故事。这样一位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大儒尚如此,可见古人立言是很慎重的。同当下的出书热,以为出过几本书就可扬名立万,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如今电脑和印刷方便快捷,井喷式的出书热带来大量的纸质图书淹没人们,其实可读的好书并不多。人们在排斥、厌恶铺天盖地的垃圾产品同时却也把好书尤其是我们的国学经典一并排除在外了,使得很多文言文的经典古籍少人问津,或书藏“深闺”无人识。当然,“五四”新文化提倡白话文以来,现代人对古文不熟悉不好读也是一障碍。目前未有解读的书目还多,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工作也需学者专家们进一步来做一番典籍古文的解读注释才理想。

  书不能丢,传统文化不能失!凡国学经典、经训格言,立言精准、言简意赅,需习者用训话的方法去研读,甚至反复捧读研习。真所谓“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中国人的仁义道德文章,礼法、宗法制度、农耕文化还有民间俗文化及传统习俗(世俗)等都很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涵盖所有。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以教化万世,涵养天下,使其屹立于世界东方永世发光,即是一项意义非凡的盛世基业。

  (作者单位:松阳县史志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第201页。

  [2]上海孙中山故居藏《民族主义》(孙中山亲笔改正本),和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辑《孙文演讲》 (民族主义),广州1924年出版。

  [3 ]王烟华等编《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4 ]燕中人主编《中国文化大博览》卷一至三,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第一版。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