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经验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交流>先进经验
南京方志工作考察报告
日期:2017-05-11 14:47      作者:朱晓亮 浏览量:

  2016年是《丽水市志》编修的攻坚关键之年。为借鉴学习先进经验,3月28日至30日,汪羽中副主任带领市党史方志办方志处人员赴南京考察地方志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3月27日下午,考察组一行启程出发。3月28日,参观考察南京方志馆,并召开南京——丽水两市地方志工作座谈会。29日上午,参观考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下午参观南京总统府,30日上午参观南京博物院,下午返程。几天来,我们通过听介绍、问方法、学经验、看场馆、走现场,受益匪浅。总体感觉,南京市方志工作无论是志书编研,还是平台建设(方志馆),其理念之新、气魄之大、工作之细、底蕴之厚、操作之实、效果之好,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一)参观考察南京方志馆

  28日上午,在南京市方志办副主任柳云飞、秘书处长王艳荣的陪同下,我们考察了南京方志馆。

  南京方志馆位于建邺区梦都大街168号,2015年4月开馆,与档案馆合馆办公,是南京首个修编志书、年鉴,收藏展示南京及其他省市方志文献的场所。馆藏图书近2万册,包括各类志书、地情资料和有关省市的综合年鉴。阅览室免费对外开放。方志馆左侧负一楼是“方志南京”展陈馆。展馆由建置沿革及重大历史事件、南京历史文化、方志文化及成果三个展区组成。市民不仅能利用声、光、电、影等手段了解最权威最准确的南京文史资料,更能参与互动,做一做地方志专家出的历史题。7楼的文献资料室的樟木书橱是该馆珍藏的宝贝——《景定建康志》《万历应天府志》《康熙江宁府志》《首都志》《金陵梵刹志》等一大批名志。这些都是研究南京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也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馆藏志书共有43种,231册。主要有:《金陵胜迹志》,民国10年(1921年)修;《金陵琐志八种》,光绪庚子年(1900年)春修,1963年林散之题名重印;《白下琐言》(1—4),光绪庚寅年(1890年)修;《金陵玄观志》《玄武湖志》《莫愁湖志》,光绪壬午年(1882年)修;《江宁府七县地形考略》,光绪六年(1880年)修;《首都志》,1935年修;《金陵梵刹志》,1936年修;《西藏图考》(2—6)等。

  (二)与南京市方志办同行交流探讨

  南京市方志办大楼坐落于建邺区梦都大街168号,2014年建成。1982年8月17日,南京市委正式行文建立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局级机构。2002年2月14日,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行文,确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为市政府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领导配置一正三副,现任党组书记、主任为张立新;副主任沈梅芳、曹建国、柳云飞。

  28日上午,南京市方志办副主任曹建国主持召开了南京——丽水两市地方志工作座谈会,南京市方志办市志编纂处处长乔鸣、副处长谢云娇参加了座谈,双方就二轮修志、志馆建设、“十三五”规划等工作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从中汲取了南京市方志办诸多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

  (三)参观考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9曰,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建邺区水西门大街,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人民承受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曰主办地。1985年建成,1995年进行了扩建,2004年3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展馆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基本陈列,内容包括:综述《人类的浩劫》;第一部分《南京沦陷前的形势》;第二部分《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第三部分《南京一人间的“活地狱”》第四部分《国际安全区不安全》;第五部分《对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曰本战犯审判》。第二单元为专题陈列,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曰军侵华暴行》;第二部分《14年的艰苦抗战》;第三部分《胜利大受降》;第四部分《正义的审判》;第五部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第三单元为临时展览,内容包括:《苦难与抗争一一旅顺大屠杀史实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诗)展;日本青年摄影师镜头中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展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铭记12.13展”日本青年摄影师镜头中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宫田幸太郎先生摄影作品展。

  (四)参观考察南京博物院

  30曰上午,参观南京博物院。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占地13万余平方米,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因时间所限,这次我们仅参观了其中的历史馆。

  二、总体印象

  这次学习考察,我们对南京市地方志事业的快速发展态势印象非常深刻,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

  一是实力强。南京市方志办机构设置齐全,分工明确,下设秘书处、市志编纂处、区县指导处、年鉴处4个职能处室及机关党总支,下属事业单位方志馆(由信息资料中心改编而成);人员齐备,兵强马壮,编内编外都是精兵强将,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参公编制40名,实有32人;方志馆编制12名,实有10人,所有干部均达到本科学历,其中编研业务干部全部为研究生学历。2015年,市地方志学会专家委员会成立,聘任南京大学等15名权威专家学者为特约顾问,大大提升了方志学会的影响力。

  二是成果多。《南京市志》:由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方志出版社出版。该志书时间跨度大,编纂周期长,参与人员多,内容体量大。时间上,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9年;内容上,横陈百科,涉及南京的方方面面;编纂上,全市有百余个部门、近万人参与其中。全书完成历时18年,分12册98卷,1500余万字。《南京简史》:由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1986年12月出版,130多万字,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城市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城市综合志书。2014年7月,编纂出版了新版《南京简志》,内容上限不限,下限截止于2010年,约80万字。2014年度被评为南京出版社十大好书之一。《南京通史》系列丛书:六朝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南京市志丛书:《南京青奥图志》、南京蔬菜志、粮食志、地理志、方言志、建置志、民俗志、人物志、市政建设志、公用事业志、政党志、城市规划志、民族宗教志、建筑材料工业志、二轻工业志;旧志整理系列丛书:《竹镇纪略》《嘉庆新修江宁府志》《万历江宁县志》《江南通志》《至正金陵新志》《景定建康志》《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康熙江宁府志》《万历应天府志》《嘉靖南畿志》《同治上江两县志》《新京备乘》《民国首都志》《摄山志》《秦淮志》;诗文集:《全宋词》《安吴四种》《随园诗话》《秣陵集》《玉台新咏》《文选》《诗品》《国朝金陵诗征》;笔记杂谈:《闲情偶寄》《白下琐言》《板桥杂记》《客座赘语》《金陵琐事》《六朝事迹编类》;其它志书:《英魂谱》。

  三是亮点多。2014年:南京通史《共和国卷》出版,填补了南京这一历史时期区域史研究的空白。开展南京名镇志申报工作,淳溪、竹镇、汤山、湖熟4个镇被省志办列为第一批向中指组申报的名镇志编写范围。2015年:对《二十八研究所志》《外事志》《市委党校志》《清真寺志》进行编纂指导;围绕抗战胜利7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组织了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凭吊苏联援华抗日航空烈士活动,并在现场举办“苏联援华抗曰航空首战史料发布会”,首次还原了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1937年11月22曰来华在南京上空打响首战的史实。

  四是平台好。2015年4月开馆的方志馆、展示陈列馆和阅览室,极大地丰富了方志文化的展示平台。

  三、感悟体会

  学习考察,主要的是把他山之石、他人所长拿来“为我所用”。这次赴南京考察学习,许多成功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大胸怀、大气魄既是一种眼界更是一种境界。南京市方志的发展源于眼界但高于眼界的发展境界及其实践,是我们推进史志发展的生动教材、改变滞后局面的难得参照。南京方志办视野开阔、目标宏远,在确定方志发展战略和规划重点项目时,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地规划建设了南京方志馆等大项目。

  (二)惟有致远大与高品位并重才能开创传世之作。这几年,我们之所以能够让大家感觉到有变化有起色,是因为我们走了一些捷径,用了一些巧劲。比如史志编修、节庆活动策划,尽管投入不是太大,但效果还是比较明显,反响良好。但与南京市方志办相比,无论是志鉴编修、项目建设,还是实力提升等等,我们都有较大的差距。南京市志编研、志馆建设不仅有科学大气的规划,更有精益求精的品位、倾注心力的细节。南京方志事业发展的启示意义在于,出精品、创经典必须大气与精细兼顾,做任何事,都不能满足于做、做了,而是要力求做到最好、做到最精、做到极致。

  (二)发展文化事业前景看好,人文精神是城市灵魂。南京是有数千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厚重悠远、博大精深。南京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曰新月异的同时,注重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彰显,其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大浪淘沙般的岁月特别是当前加速城市化建设中,不但没有沉寂散失,而且保护完好并发扬光大。南京城市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留下了城市个性、城市精神、城市记忆。丽水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我们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如何挖掘人文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史志人好好琢磨的。

  四、启迪与思考

  (一)方志事业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尽管地方志工作有法可依,但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惯性思维中,作为“软任务”的地方志工作依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不利于工作的顺利推进,各级领导的重视仍然是促进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南京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方志工作高看一眼,关爱多加一分,人财物充足到位是南京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方志人才队伍需要精心培育。地方志横陈百科,纵贯历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地方志机构又相对“清贫”“冷门”,要履行好《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的职责,必须有一支专业素质、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南京市方志办不仅充分调动在职领导、干部的积极性,注重充实梯队队伍,建成一支学术素养高、战斗力强、能打硬仗的方志编研队伍,他们还注重充分发挥老领导、老专家的作用,形成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的工作氛围。

  (三)保证志书质量需要严格管控。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南京方志办为提高志书质量,在分纂过程中,严格把关,每篇分志稿的评审都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由承编单位组织内部评审,修志人员、局(办、部、委)领导、中层干部、退休领导参加,根据内部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后,将志稿上交市志办;第二步由市志办分部类组织评审,主笔、承编单位分管领导参加,修志单位根据会议纪要进行修改;第三步送市志办验收。南京市志历时18年完成出版发行,由于前期分纂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后期总纂工作进行得较为顺利。

  (四)方志工作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在完成好修志编鉴这两项“刚性”任务之外,《条例》规定地方志工作机构还应履行组织整理旧志、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等职责,必须打破志办只负责修志编鉴的传统思维定式。南京市方志办实施“一年一课题,一区一精品”的地方志资源开发战略,组织全市五年地情资源系列开发,还对部门志编纂加强管理和业务指导;特别是注重挖掘地情信息,主动承担市委市政府重点课题任务,为它们提供决策咨询等等。

(作者系丽水市党史方志办干部)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