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丽水年鉴>2015卷
专辑——浙江绿谷
日期:2017-05-10 11:50       浏览量:

  深化生态经济创新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2014年,丽水市围绕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两大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按照“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主基调,以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为导向,着力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建设,三大全国改革试点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实现农民基本产权可抵押,新增“三权”抵押贷款19.23亿元;实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县域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基本金融服务不出村。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与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有机结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云和县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异地搬迁农民20932人,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2423个村。

  生态经济

  面对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丽水市以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为导向,坚持在转型升级中求发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生态产业在集聚提升中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全省排名的34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10项居全省前三。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51亿元,增长7%,突破千亿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8%,达80.9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46美元,比2013年增长6.6%;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3年的8.549.042.5调整为8.448.543.1。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119个,其中5亿元以上大项目27个。全市实际利用内资286.5亿元、外资1.78亿美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0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5.08亿元、增长16.6%

  生态农业。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4147.3公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1个,新发展家庭农场1372家。在杭州举办丽水生态精品农博会。创建“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新增“三品”认证农产品191个,新增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4个。茶产业、食用菌综合产值均突破百亿元。9个县(市、区)均建成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并对公众免费开放。

  生态工业。以生态工业负面清单制度为核心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生态化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效,丽水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生态化建设试点园区。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个、2.5个和3.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长23.2%。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绿谷信息产业园入驻企业68家。淘汰关停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企业110家,盘活存量土地283.9公顷、腾出用能总量1.4万吨标准煤。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实施“机器换人”示范项目77个。

  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名城建设加快推进,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有实质性进展,新增AAAA景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39.58亿元,增长27.5%。农家乐综合体模式获“2014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遂昌入选“2014‘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获全国第一个“气候养生之乡”称号,养生养老行业地方标准2项发布实施、5项通过评审。年度重点实施的11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顺利推进,丽水现代商贸中心、无水港一期、浙西南绿色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或基本完工,服务业投资增长23.2%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

  2014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包括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环境质量指数)达96.6,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8.96%。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10天,优良率86.6%;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5分贝。根据省统计局12月公布的调查结果,丽水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69.15分,连续第7年居全省首位。其中庆元县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80.96分,居全省90个县(市、区)首位,遂昌县、景宁县、莲都区分别位列第五、第七、第十位。丽水市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市农村居民对农村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满意率90.9%

  生态文明建设广泛推进。201449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联合发文公布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丽水市的庆元、景宁与温州市的文成、泰顺同属于浙南山地重点生态功能区,被列入建设试点示范名单。516日,环保部正式对全国37个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即国家级生态市、县、区)称号的市(县、区)进行公告,丽水市云和县、遂昌县榜上有名,这也为丽水市国家级生态县(市、区)创建工作迎来开门红。深化“六城联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专家评审。930日,国家环保部公布20122013年国家级生态乡镇名单(环保部公告2014年第65号),全国共有781个乡镇上榜,其中丽水市入选乡镇41个,分别是缙云县石笕乡、舒洪镇、双溪口乡、五云街道、仙都街道、新碧街道、新建镇、大源镇、东渡镇、方溪乡、七里乡、溶江乡、三溪乡;景宁县澄照乡、大均乡、雁溪乡、郑坑乡、东坑镇、毛垟镇、梅岐乡、梧桐乡;莲都区万象街道、仙渡乡、白云街道、富岭街道、雅溪镇、紫金街道;青田县方山乡、鹤城街道、仁庄镇、章旦乡、山口镇;云和县浮云街道、崇头镇、元和街道;龙泉市小梅镇、竹垟乡;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大东坝镇、望松街道、斋坛乡。至此,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96个。55日,市生态办命名查田镇溪口村等19个村为2014年第一批“市级生态村”。428日,省生态办公布2013年度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结果(浙生态发〔20133号),丽水市在设区市考核中获优秀等级。这是自2007年以来,丽水市连续6年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获评优秀,成为全省连续获优秀次数最多的市。616日,省生态办下发通知命名第四批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丽水市的庆元县三山根博园、景宁县畲族博物馆名列其中。6232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到丽水调研。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丽水作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勇于担当,勤于奋斗,善于讲究方式方法,争做绿色生态发展的先行者,努力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不断取得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成效。省委常委、秘书长赵一德,省政府副秘书长、省环保厅厅长徐震,市领导王永康、黄志平、徐岳明等陪同。93~5日,省长李强到龙泉、庆元、云和、景宁调研生态建设工作。强调,丽水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要什么” “有什么” “做什么”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坚持生态优先、转型发展,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在建设好全省生态屏障的同时努力促进百姓普遍增收。1021日,国家农业部公布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名单,庆元县月山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类),遂昌高坪杜鹃花景观和云和梯田入选中国美丽田园(花卉景观类和梯田景观类)。102729日,国家级创卫环保专家、创模专家、环保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家、银川市环保局副局长尹伟康率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技术评估组对丽水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估。11911日,省生态办组织省有关部门组成现场考核组对丽水市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进行现场考核验收。1111日上午,考核验收汇报反馈会在市行政中心举行。省生态办现场考核组通过丽水市创建省级生态市现场考核验收。现场考核组组长、省生态办副主任、环保厅副厅长方敏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平分别讲话,副市长陈重汇报创建工作。1225日,市生态办命名龙渊街道徐山后村等98个村为2014年度第二批“市级生态村”。全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个、“绿色学校”5所、绿色家庭20户、省级绿色饭店1家。

  治污减排促进绿色转型。2014年,确定全市目标和减排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减排部门协调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和跟踪督查,深入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三大措施。经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的现场核查及项目核算,“十二五”前三年,全市共实施减排项目456个,投入专项资金11.89亿元。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累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78.52%66.24%76.69%87.22%,均超额完成时间进度要求。严格督查倒排时间,督促目标落实。全年落实减排项目133个,并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间、减排措施等具体要求。对各县(市、区)开展日常督查和指导,实行重点减排项目月报制度,对行业整治每月进行排名。从半年总量减排核查来看,四项总量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均达到减排时间进度要求,但氨氮未达到减排时间进度要求,为此,全市加快对污水处理厂(站)进行提标改造,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黄标车淘汰补助政策,加大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禁养区关停养殖场1295个,减少生猪存栏14.65万头。

  全民发动开展“五水共治”。2014年,丽水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干好一三五、提前治五水”的目标任务,在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提升秀山丽水可用、可赏、可游、可泡、可饮的“五可”水养人居环境。发动全民治水,全面落实“河长制”,治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委书记王永康和市长黄志平亲自挂帅,分别担任整治任务最繁重的市区丽阳坑水系和好溪堰水系的河长,多次实地调研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实现“水清、有鱼、无臭味”目标。5月底,丽水市在全省率先消灭垃圾河,到年底,各县(市、区)基本实现“清三河”目标,其中庆元县被公布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年初,市区内河实现活水进城目标,内河水质明显改善。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全覆盖,全市市级河长12人,县级河长199人,乡镇(街道)级河长913人,村(社区)级河长3059人。全市完成垃圾河清理710千米,黑河、臭河清理378.38千米,完成年度任务的291%。加快城镇截污纳管建设,新建城镇污水管网141.2千米、供水管网76.8千米。增加应急设备提升抽水能力0.77万立方米/小时。完成城市供水一户一表改造2.34万户,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条件5.29万人,排查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18处并全部得到整改。建成涵盖全市的县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指标进行实时24小时在线监控。全市“五水共治”群众满意率90.4%

  全面启动大气污染防治。2014年,编制实施《丽水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细则》《2014年丽水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等,明确丽水市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工作措施。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十件实事,编制大气污染防治六大专项方案,并成立由市长黄志平担任组长的丽水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以机动车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黄标车淘汰。通过黄标车限行方案和黄标车淘汰补助政策,全年全市淘汰黄标车12688辆,超额完成任务,全市环保标志发放率82.56%,超过前2年总量。市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基本建成“简易工况法”检测线。由点及面,全市完成燃煤锅炉淘汰53台,淘汰落后产能造纸2.3万吨、电镀25.2万升,创建绿色工地20个;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行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全力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2014年,全市以治污水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累计开工村数932个,889个村完成项目建设,累计新增受益农户175356户,治理村完成省确保完成任务数131.9%、完成力争任务100.7%,受益农户完成省确保任务数137.0%、力争任务104.6%。继续推进市级生态示范点建设工作,加大以奖代补力度。落实农村连片整治年度工作任务,松阳县、缙云县、遂昌县、莲都区、庆元县争取到2013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央资金1193.4万元;遂昌县、庆元县争取到2014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央资金4500万元。进一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工作,积极向省里争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流域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56个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遂昌县湖山乡、青田县洞背村入选“中国最美村镇”。

  全域联动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2014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2.45平方千米,加固中小河流堤防66.07千米,除险加固山塘水库5座,农村河道综合整治247.02千米。继续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统防统治融合绿色防控,加大两高农药替代力度,全面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环境友好型农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69800公顷,推广商品有机肥4.07万吨,完成统防统治面积22900公顷,新增“三品”面积5607.9公顷。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公益林优质林分51590公顷、平原绿化790.6公顷、森林抚育提质55790.9万公顷、绿化造林5011.6公顷、清理枯死松树面积1507.5公顷。至11月,全市6条国省道公路开展绿化工作,共实施里程328.5千米,完成绿化面积2.48万平方米。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命名省级绿色矿山31家、市级绿色矿山2家、县级1家,合计34家,建成率53.97%,等待验收的7家。

  生态文化广泛开展。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主题,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和“浙江省生态日”,大力宣传丽水市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与中央电视台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制作播出丽水旅游形象广告宣传片和“城市1+1——丽水生态之城等节目,进一步提高秀山丽水在全国的知名度。在“6·5”世界环境日,开展“向污染宣战”活动,向23个社区发放回收专用箱150个,举办现场投诉受理咨询活动,通过环保宣传板报、环保知识有奖问答、生态环保咨询服务等互动活动,共吸引1000多人次市民参与活动。浙江生态日,全市联动开展环保公众开放日活动。举办以“保护生态环境,共享绿色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市中小学生环保征文大赛和“珍爱生命之水,建设美丽丽水”为主题的绘画大赛。开展“第二批丽水市养生乡村”评选活动,评出莲都区大港头村等40个养生乡村。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面,举办中欧合作治理项目——环保公众参与丽水分论坛,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全市中小学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8%以上,2014年,40多家国家级媒体宣传丽水市的好空气,丽水电视台举办《让丽水的空气更清新》等多期电视问政,曝光一批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多项环境难题得到有效解决。(余   俊)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