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忆撤地设市的二三事
日期:2017-04-21 08:33    来源:丽水史志   作者:蒋一江 浏览量:

  

在全人类欢庆千禧之年——2000年到来之际,丽水迎来了撤地设市的大喜事。2000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丽水撤地设市。7月19日召开撤地设市庆祝大会并技牌技印。当时我在中共丽水地委宣传部任办公室主任,全程目睹了这一盛事,并参与了庆祝宣传的协调工作。晃眼间,这一盛事又过去了16年,为了纪念撤地设市,本人将自己亲历的一些事写成回忆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宣传氛围的营造

撤地设市宣传工作的任务理所当然落在地委宣传部,当时本级财政比较困难,宣传经费非常少,所以并未开展大型的户外庆祝活动。为了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首先我们召开媒体通气会,要求报纸、广播、电视拿出各自的宣传方案,开足马力作好庆祝宣传。其次是要求摄影家协会在中山街两侧举办露天简易的摄影展,把宣传秀山丽水最美的照片展示出来。第三就是在各条大街悬挂庆祝横幅,营造氛围。

我们把庆祝大会及相关活动的议程与媒体进行认真沟通,确定宣传重点,各媒体配合非常好,各个阶段的宣传有声有色。摄影家协会的同志也很努力,在中山街两边的树上绑起铁丝,将照片放大粘在泡沫板上,再悬挂在铁丝上。中山街中段俨然像一条艺术长廊,观看的人流接踵而至,异常热闹。地委宣传部重点是落实标语的内容确定,制作及悬挂。撤地设市是千年丽水揭开历史新一页的重大事件,我们集思广益确定了10多条标语内容,如“热烈庆祝丽水撤地设市”“建设新丽水,迈向新世纪”“丽水明天更美好”“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共绘丽水发展蓝图,共创丽水美好明天”等等。为了悬挂更多的标语,营造更加浓厚的喜庆氛围,部里动员大家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希望有关单位在自家门前张灯结彩,并认领几条标语。那时的丽水大街是可以悬挂横幅标语的,撤地设市时悬挂的标语是我记忆中最多的一次,而且每条标语都有落款单位。7月18日,我与两位副市长分头坐车到各大街以及城市出入口检查标语悬挂情况。每到一处,抬头望去,整条街一片红彤彤的,气氛热烈,蔚为壮观。

二、两位授牌之嘉宾

2000年7月19日上午8时30分,丽水撤地设市庆祝大会在丽水电影院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从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斯大孝、副省长鲁松庭、省政协副主席龙安定,还有省直机关、兄弟市和历任原丽水地委、行署领导出席会议。庆祝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鲁松庭宣读了省委、省政府有关丽水撤地设市和干部任免的文件,而后,李从军代表省委向中共丽水市委第一任书记丁耀民授印、授牌;鲁松庭代表省政府向丽水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谢力群授印、授牌;丁耀民代表市委向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授印、授牌。会上,李从军、丁耀民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庆祝大会隆重而简短,大约只有半个小时,我们与会的市直机关干部都感到很新鲜。9点20分,披有红绸的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的新牌子分别挂在灯塔街的市委门和在城东路的市政府门。挂牌仪式之后,市五大班子领导和省、兄弟市领导在万象山脚地区文艺会堂门(即现在的中国摄影博物馆)分批合影留念。

丽水的大型会议原来都是在地区文艺会堂举行的,为何撤地设市庆祝大会选在中山街的丽水电影院呢?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我参加过大会筹备工作,最早会议地点也是定在地区文艺会堂,因为7月下旬的丽水气温已经很高,而地区文艺会堂没有中央空调,所以破天荒改在丽水电影院。

讲起授牌嘉宾李从军和鲁松庭,我与他们还有点渊源。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从军是我们的顶头上司,接触的机会自然多一些。撤地设市时他是代表省委来的,主要接待任务由市委办负责,但有两个议程是由我安排的。一是领导合影留念后,由市委副书记焦光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峻陪同参观中山街中段的摄影展览,我带路。李从军部长身材魁梧,非常认真地观看了摄影展,对丽水的秀丽风光赞不绝口;二是次日在处州宾馆召开市、县宣传部长座谈会,具体的会务也是我安排的。李从军,1949年10月生,安徽六安人,1985年获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1月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001年2月任中宣部副部长,2007年8月任新华社社长,2015年2月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我与副省长鲁松庭40多年前就认识。那是1974年7月,共青团丽水地委召开扩大会议,我作为青田县知识青年代表(当年19岁)应邀参加会议。我们外县的代表住在灯塔街的环城旅馆(今老干部活动中心,原市委大楼位置),时任共青团丽水地委书记的鲁松庭到旅馆看望我们,并与我们座谈。会后,团地委还带领我们全体代表赴绍兴县上旺大队参观学习。当时我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看到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的鲁书记,以为是南征北战的老干部,口才又这么好,内心非常佩服,其实他当年才34岁。1941年9月出生的鲁松庭是温州人,1964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改革开放后先后任中共丽水地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95年8月任浙江省副省长,2002年1月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原来的地委、行署办公地点,在灯塔街,大门是相对的。这片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民族资本家郑宝林火柴公司的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靠灯塔街以北的房子开办了环城旅馆,1979年地委办公地点从白云山脚搬到这里,与行署隔条灯塔街。1982年,行署用缙云条石盖了一个门楼(今仍在,只是封闭了)。地委的大门仍然是环城旅馆的大门。1996年地委在原地拆了旧房盖了新大楼,不久,行署的门楼就封闭了,改在城东路开了个大门。

三、莲都区名的由来

1999年下半年,丽水地区启动撤地设市、撤市设区工作。丽水市名为何不延用有1400多年悠久历史的处州?而是把小市的名称拿来?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丽水人思想不够解放,经济发展缓慢,一些人自嘲‘‘处州,处州,处(家)里甃甃”。处州这个历史故名无意中被蒙上了贬义的色彩。二是丽水这个名称很大气,金华撤地设市时也没有用婺州,而是直接把小市的名称拿来。金华的做法对丽水也有一定的影响。

小市的名称被大市用后,城区的名称开始打算用莲城区,莲城是丽水唐、宋以来的别称,指的是城区有众山簇拥,状如莲花。这个区名很有文化底蕴,也容易被市民接受,可惜,因与福建省连城(同音)不能用。

为了取区名,丽水地区机构改革暨区划调整办公室于1999年12月27日发布了《公开征集拟设市辖区区名启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有2290人参与征集,提出了数百个名称。经过评委认真评选,“莲都、丽明、丽都、明秀、丽莲”个候选区名入围。

征集区名发动面和征求意见都比较广泛,丽水地区四大班子的领导也参加征集工作。2011年5月,我曾采访过时任中共丽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徐峻(现任《浙江日报》副总编),他说‘‘丽水市名怎么定下来不是很清楚,但莲都区的取名有点印象,地区专门组建了工作班子,通过媒体向市民公开征集名称,领导层也参与征集。记得有一次地区几大班子的领导去台州参观,在中巴车上为此事讨论得很热烈,大的原则是头一个字取‘莲城莲’字,据说原来比较认同的‘莲城’与福建省连城县同音不能用,只好另起名。讨论中,大家起了很多名字,我讲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取名应该缺什么取什么,丽水都是大山,应该避开山、峰、岩、石等字。这个时候,贾若忠(时任地区纪委书记)提到“莲都”两个字,我眼睛一亮,认为还可以,想起明代丽水籍官员何镗的《括苍汇记》卷之一上有一句话:处州古括苍地万山中一都会也。’明代汤显祖《与丽阳何家昆仲》诗中一句:‘星当处士莲花郡。’不正是“莲都”的出处吗?同时我也认为‘莲都’有点俗,不够雅,与老祖宗取的‘青田、云和、龙泉、松阳’等地名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这些话当时只当玩笑,说了也就过了。最后,据说‘莲都’得票很高,被定为区名,并经丽水市(县级)人代会表决通过上报批准了。”据说当年上报“莲都”区名时,工作人员曾向历史学专家咨询过何镗《括苍汇记》有关文字的出处,《丽水曰报》还刊登了一篇对“都”字的解释文章,不少丽水人认为“都”是乡村、集镇的意义,其实“都”是指中心城市,如“首都”“红都”“成都”等。

1999年6月11日,丽水地区机构改革暨区划调整办公室举行市辖区区名选用抽奖仪式,行署专员谢力群参加了仪式。在公证处公证员的监督下,从69名推荐使用“莲都”区名的入围者中抽出了丽水地区林科所蓝云龙为中奖者,他获得中奖证书和选用奖金5000元。

(作者系丽水电视台原副台长)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