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处州是全国重要的产银区之一,产量牵动国家财政。处州银坑矿工起义,波及闽浙赣三省,持续十二年,震动京师,朝廷屡派大员前来镇压,损兵折将,影响巨大。这些,在《明史》《明英宗实录》《鸿猷录》《明史纪事本末》《明会典》《明书》《处州府志》及处属有关县志等史籍中均有纪录。
一
唐宋时期,处州境内就有银矿开采。据《新唐书》记载:“松阳有银出马鞍山。”《宋史?地理志》载:“遂昌有永丰银场。”《宋史会要辑稿?食货》云:“北宋元丰年间,处州遂昌产银。”“元明间,遂昌县治岭头永丰银场、梭溪局下银场,采用烧爆法采矿和吹灰法炼银,就地冶炼铸造银元。黄岩坑银矿每年上交银上万两。”
烧爆法就是火攻米矿,它是炸药发明前的破岩方法。原先矿工遇到“迎头石”是用铁锤、铁钎撬、剥,十分艰难。烧爆法就是用火烧烤岩石,温度升到一定程度,用冷水浇泼,岩石裂出缝隙,再用铁钎、铁锤撬剥。吹灰炼银有四个步骤:(1)选矿:将矿石碎成矿粉,放在水中,浮去轻粉,留下重粉。(2)提团:用米糊将矿粉调拌,再捏成拳头大的窖团,置于火炉中。(3)成铅砣:将铅投入火中,产生铅银合金。(4)吹灰:将合金投入灰炉中,铅变成氧化铅被灰吸收,吹去灰,便可得纯银。
元代以后,朝廷派太监在处州设局管理。
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叶,贵重金属白银逐渐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朝廷征收赋税改折白银,以两、钱、分、厘等单位计算价值。农民耕种官田要用白银交租,每亩交租银五分至七分,重的在二钱以上。由于“朝野率皆用银”,官府便经常改变折率,巧立名目加派白银,官场卖官鬻爵也用白银。如福建参政交趾(今越南北部)人宋彰,与宫中多位太监关系密切,“侵渔得银以万计”,向司礼大太监王振行贿,升任左布政使。宋彰到任后“计任所费,验户敛之,贫不堪者,甚为所逼”。官场贿赂,又刺激了白银开采业。洪武年间,全国主要银场在福建的龙溪和浙江的处州、平阳等地。洪武十九年(1386),处州设银场局,课税银2000两。明英宗即位后,处州各县几乎都开采银矿。尤其是庆元、松阳、遂昌、丽水、龙泉等县,从事采矿的“矿徒”均以千计。目前,丽水各县(市、区)已发现古矿坑遗址近百处,矿洞数以千计,多数是明代的。处州是明代重要的白银产区之一。
丽水县(今莲都区)枫树湾村在城东30里山中,地处栝苍古道上。元明,这里是重要的产银区,至今仍留有许多古矿井。在矿洞的岩壁上还发现摩崖石刻“辛酉元至治元年开井纪念”。这是府城郊区元代银冶采矿活动的确凿见证。元至治元年是公元1321年。
庆元县也是重要的冶银地区,已发现明代银坑10处,矿洞近1000个。在矿洞岩壁上还发现“成化十八年开采”的石刻。明成化十八年是公元1482年。庆元银坑大多在闽浙毗邻地区。如安南乡有个村子叫银坑湾,村边的半山腰上,自上而下分布着四处明代古矿洞遗址。山腰最高处的一个矿洞,洞□高10米,宽2米,坑内约高15米。洞深尚未探明,可目测约18米,洞形像峡谷。第二号洞,洞中有洞,洞内有井,井水很深,四周悬壁陡立,目前尚未揭开全貌。最大的采银遗址是屏都乡官山头村至淤上乡苍岱村。这里有一处连绵2.5公里的古矿坑遗址,分为三段:,苍岱段”有矿洞28个,长约450米,开采长度100米以上,垂深约60米,洞宽约2米。米空区内尚留有矿柱,间隔一般为10米~30米,个别50米。“坑里段”有洞15个,约450米,沿石英脉开采,洞长15~20米,宽0.35~0.5米,深约50米。“官山头段”有洞8个,最大的洞长182米,宽0.8~6.3米,高5~15米。较大的古矿遗址还有岗后洋,矿洞竟多达106个。
云和县(当时属丽水县)也是矿区,黄家畲村上湾山银矿开采于明景泰(1450—1456)前,已发现矿洞16处。洞□最高的有2.5米,宽1.5米。洞一般都挖得很深,有的洞中有洞,在转弯处有分洞,并设有排水系统,最深的洞,在进入约300米处后,因洞壁倒塌,岩石阻塞,无法前进,深不可测,在另一个洞中发现青油灯盏和一把铁镐,铁镐残长30厘米。一只榔头重6磅。沙铺乡田坑村白马山发现8处古矿遗址,开采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5),比前者约晚百年,结构比前者复杂得多,大多根据地质构造和矿床分布采掘。如1号洞,口向上似井,直径长处3米,短处1.5米,呈不规则椭圆形。进深垂直到2.8米处,有横钭洞连接,是井、洞、道、坑相连的复杂结构。另一个洞,洞□开在大岩石的石缝中,只容单人进出,而洞内时宽时狭,时坦时斜,洞中有洞,洞中有井,有的地段需要匍匐前进十几米,才能到达前面的洞,全都没有支撑物。
三
矿徒的劳动条件极差,生活条件非常困苦。在遂昌龙洋乡际下田村大弯源山上,发现的古矿洞遗址所展现的景象,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当时矿徒的苦难境遇。那里有三十多个矿洞,形式大致相同。洞□约高2.5米。入洞便是洞室,宽约6米,深6至10米不等,是矿工歇息、住宿和初步加工矿石的地方。有石头垒成的床、桌、凳、灶和冶银遗留。洞室两侧有巷道通入矿脉区,通道又深又狭,黑暗少氧,很难出入。当年的矿徒就靠点燃松明、火篾,发出微弱的一点光,艰难地开采银矿。他们终年不见天日,并时时会有矿洞倒塌、丧失生命的危险。松阳蛤湖乡山上有不少矿洞,在一处山洞瀑布旁的岩石上,发现有摩崖石刻,证明这里是矿徒休息之地,题刻共两块,阴文直书,是矿徒刻制的。两块长85厘米,宽40厘米,共37个字,分5行,字径约6—8厘米,楷书。有的字已无法辨认,能辨认的是:
题记□□好宝山
□□□□□□□□□□
请□休妻入场容易出时难
淳熙十三年
汤八舍记
淳熙十三年是公元1196年。
另一处在往下5米处,刻有“正德七年十一月”。正德七年是公元1512年。
从血汨斑斑的字句中可知“入场容易出场难”,为了不拖累妻子,“请你休妻”。这真是生离死别啊!
明英宗即位后,认为“各银矿多盗发相斗”,便下旨封禁开采银矿,但为生活所迫,私自盗采的人不断增加。正统三年(1438),御史孙毓、福建参政宋彰、浙江参政俞士悦“各言开银矿则归于上,而盗无所容”。英宗下旨二省三司对此进行议论。福建认为开禁,而浙江按察使倪轩却上书说:开场虽一时之利,然凡百器皆出于民间,恐有司横加科敛,摇人心,其患尤深。为今之计,莫若择官典守,严加禁捕,则盗息矣。”英宗接受了他的主张,下旨封闭矿穴,并下令“福建、浙江等处军民私煎银矿者,量调附近官兵剿捕。”正统五年(1440)又下诏浙江、福建按察司“各委堂上官员一员,提督银矿。若有聚众偷挖者,连当房家小发云南边卫充军”。于是,闽浙边境矿区如处州、政和、浦城、福安等地,矿站关卡林立,官兵驻守巡逻,防范森严。不久,浙闽两省布政使司地各添一名参议,专门掌管巡矿,一旦发现私自进山采矿,立即调动里甲与兵丁捜捕。还把禁矿告示镌刻在矿区出入□的山石上,龙泉有一处是这样:。违禁者,地方保甲等拿解报官……若隐匿者地方保甲人等照军法一体重究不恕。”可是,许多处州贫民衣食无着,走投无路,被迫铤而走险,逃进深山偷采白银,东躲西藏,冒着枭首和全家充军的危险。
四
明正统九年(1444),浙闽边境爆发了叶宗留领导的震惊全国的处州矿工起义,并与福建邓茂七和处州陶得二领导的农民起义结合,建立根据地,驰骋浙闽赣三省。直至景泰六年(1455)起义才被镇压下去,前后延续了12年,官兵被打得人仰马翻。上至皇帝,下至三省官吏,皆手脚忙乱,坐卧不安。这次起义在我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
正统三年(1438),遂昌、松阳等县大旱,粮食歉收,第二年,处处饥民,满目凄凉。正统五年(1440)夏天,处州全境大雨,瓯江几条支流河水暴涨,多处山洪暴发,到处一片汪洋。禾苗淹没,村庄冲毁,等不到过年,粮食便吃完了。第二年,许多人只能靠野菜充饥。日子无法过了,有的人便走上‘‘盗矿”之路,但严酷的矿禁使他们无法在当地挖银。正统七年(1442),叶宗留、叶希八、陈善恭等人带领数百名处州农民分批奔赴福建宝丰银坑挖矿冶银。
叶宗留(1404~1448),庆元县人,明正统初年被处州府征为府衙皂隶,因“膂力过人,精于剑击”留在知府身边。《处州府志》云“有双剑,能杀人,府官远行,辄用之以自卫”。他结识了丽水宣慈乡(今莲都区曳岭、武义县柳城一带)农民陶得二、叶希八、陈善恭、陈鉴湖等人。官府发现叶宗留“积久玩肆,多不法”,准备处治他,此时,他便带领陶得二等数百名处矿工去了福建。
宝丰银矿是古老银场,在福建省福安县境内,由上百个矿井组成井群。矿石含银量很高,官府设立矿站,严禁民间开采。几百名处州农民到此盗矿,福建按察司以“处州贼叶宗留聚众数千,盗开福安矿”急报朝廷。英宗诏令浙江、福建两省布政使司,立即派官兵联合进剿。官兵进剿的消息传来,叶宗留召集众人商议对策。决定“觇险立穴,铸冶兵甲”,准备抗击官兵。同时派人送信给官府,提出严正要求:‘‘留宝丰场,听我采取,不然杀人。”并说愿与官军“限定某日大战”。
正统九年(1444),福建行省派参议竺渊、兵马指挥佥事刘海率领官兵一千多人开进宝丰银矿区。几百名矿工进行反击,官兵溃退。竺渊被俘后斩杀,刘海受伤逃回福安县城。处州矿工正式宣告起义。
叶宗留起义首战告捷的消息迅速传遍闽北各银坑,盗矿的农民和官办银坑的矿工纷纷投奔叶宗留。不到半年,起义军势力扩展到仙霞岭铜塘山一带。距东北重镇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只百来里。府城官员震动,连忙向省城告急。正统十年(1445)二月,广信府和铅山县1100多名官兵和附近六县“民壮”赶来时,起义军已经占领永丰县城,官兵只好驻扎城外。叶宗留连夜偷袭,官兵死伤大半,向广信溃逃。
接着,叶宗留率领队伍转战闽浙赣三省毗邻地区,起义军已达数千之众,正统十一年(1446)春,叶宗留被推为“大王”。消息传到京城,明英宗大为震惊,令户部郎中杨谌为钦差,带黄榜到江西招抚。杨谌到省城南昌后,派两名使官去见叶宗留。叶宗留当即撕掉招安黄榜,逐走使者。
四月,明英宗派遣御使柳华提督福建、浙江、江西三省兵马合力围剿矿工起义军。面对严峻形势,叶宗留率军转战于铅山、永丰、福安、政和、浦城、龙泉、庆元、建阳、建瓯、崇安一带,杀死大批官军,缴获许多武器、粮秣。明英宗以“捜捕旷久,追剿无功”将柳华削职问罪。
起义军三年转战,节节取胜。正统十二年(1447),叶宗留将队伍带到庆元进行休整训练。年底,奔赴福建浦城,攻下县城。春节后南下攻克建阳,杀死福建左参政张瑛,起义军发展到万人之众。正统十三年(1448)一月中旬,占领建宁府府城。五月,占领了铅山县南面的车盘岭。这是赣东北通往各地的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起义军一次次打败官军。六月,明英宗派遣刑部右侍郎杨宁巡抚江西。杨宁多次调兵攻打均战败而回。起义军威震东南。
在处州矿工起义影响下,福建中部爆发了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起义军发展到十多万人,连克闽东、闽西二十多座县城。延平府同知邓洪战败被杀,明英宗派御使丁宣招抚被拒。“不两月间,天下震动,若火燎原,遂不可遏”。(《古穰杂录摘抄》)
这时,浙江处州又爆发了陶得二领导的农民起义。
闽浙赣三省农民起义势若燎原,明朝廷终于决定派遣大臣,调动大军前去镇压。正统十三年(1448)八月,明英宗命都御史张楷为监军,刘诏、刘德新为左右参将,调集南京、浙江、江西等地官军八千多人开赴福建。面对大规模军事围剿,邓茂七与叶宗留商定,由叶宗留扼控赣闽边界要道,阻止官兵入闽,邓茂七全力打击福建官军。
这时,处州农民起义军发展到数千人,以宣慈乡为根据地,驰骋处州各县,并攻打金华诸县。
浙赣两省官府认为叶宗留起义军是主要威胁,必须及早清剿。正统十三年(1448)十一月,2500名官兵奔向车盘岭,激战中叶宗留身先士卒,拼力杀敌,不幸身中数箭牺牲。叶希八接替叶宗留为首领,率领将士北上,取道龙泉,准备赴处州与陶得二会师。叶希八率领一万多人到达距府城百余里的丽水县浮云乡(今云和县),便在连云山上建营扎寨。陶得二、陈鉴湖、杨希勉等闻讯各率众数千赶来会合,准备攻打府城。因出入不便,决定转移到宣慈乡,在鲍村(今武义县柳城镇)和陶村建立两个大寨。
正统十三年(1448)十二月,起义军向府城进发,知府张佑弃城而逃,起义军进城缴获大量武器、粮食和其他物资,然后进入宣慈,宣布建立政权,号太平国。
五
正统十四年(1449)正月二十五日,陶得二率领主力直抵府城,知府张佑督兵死守,并向省城告急。指挥沈辚、参议耿定、佥事王晟率军四千奔援。起义军撤离郊区让官兵进城,然后团团包围府城,封锁粮道。两月后,城中缺粮,陶得二乘机发动猛攻,沈辚、耿定、王晟出城迎战。官兵一触即溃,耿定被斩,王晟被俘,沈辚逃回城中。
起义军由于多次获胜滋长轻敌情绪,长时间围城逐渐松懈警惕,官兵乘机突然出城冲入义军营垒,义军大乱,只得向北撤退。
这时,邓茂七已被镇压,福建局势已较稳定。明英宗令张楷立即带领人马赶赴浙江清剿处州起义军。
各路官军奔向处州的消息传来,陈鉴湖动摇了。他听信大理寺少卿张骥招安的承诺,率领所部人马向官军投降,全家进京,结果均被问斩。
为了鼓舞士气,陶得二于正统十四年(1449)五月初偷袭了驻扎在奇山的明军,杀死明军指挥沈辚。五月中旬,张楷率部到达处州,起义军首战失利。张楷派人劝降,陶得二假投降,真备战。经过两个月准备,义军于六月二十九日率领两万多人包围了府城。战斗十分激烈,10天毫无进展。七月初某夜,官军偷袭得逞,陶得二指挥将士撤退,途中在破桥设伏,明军都指挥脱纲带领的骑兵全军覆没,脱纲也死于乱刀之下。陶得二撤至老竹驻师。
八月,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掳去,其弟朱祁珏即位,为景帝,改元景泰。张楷、孙原贞等朝廷官员急着回京,派人到宣慈招抚。为减轻军事压力,陶得二收了招安黄榜。官军走后,陶得二又结集将士,重举义旗。消息传到京师,张楷被革职。兵部左侍郎孙原贞率领万名军队赴处州。义军徐浩八、王孟绍动摇了,带领3500多人投降官军。王孟绍竟带领官兵从山路插到义军背后,陶得二被杀。祝岳二带领一部分人冲出重围。
景泰三年(1452),朝廷接受孙原贞建议,分出丽水县宣慈、应和二乡及懿德乡北部置宣平县,取“剿平宣寇”之义;划出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两乡,置云和县,从两乡中各取一字为县名;析青田县鸣鹤乡和柔远乡仙里等地置景宁县,取“景泰辑宁”之意。
景泰六年(1455)正月,孙原贞指挥三千人马向祝岳二发起进攻,祝岳二被杀。自正统九年(1444)七月开始的处州矿工起义,前后经历了12个年头,至此才被镇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