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戚继光与处州兵
日期:2017-04-21 11:46    来源:丽水史志   作者:周率 浏览量:

  引言:近些年,在我所知的一些关于戚继光和“戚家军”的影视剧或著作中,多言“戚家军”为“义乌兵”,对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处州兵”避之不言。今笔者多方收集史料,并加以考证,写成此文,希能增进广大读者对戚继光与处州兵之关系的了解。

  倭寇是由日本的武士、良人、奸商组成得到日本封建主支持和怂恿的海盗集团。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始自元末,到了明嘉靖年间,倭寇达到了最为猖獗的时期。倭寇常常数以千计、甚至以万计地从海上侵入,明政府军无力抵抗。

  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调任浙江都指挥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面对倭寇的连年侵扰,戚继光深感官军将官腐败不堪、士兵军纪涣散,于是他于当年十二月上《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提出创兵营、选兵、练兵主张,惜未被采纳。嘉靖三十六年(1557),他再次上《练兵议》:“况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矣丨”此次上书得到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同意,拨给他3000兵勇,让他试着练兵,由于发生岑港之役,戚继光练兵的计划再度搁浅,直到此役结束后,才着手选兵练兵事宜。嘉靖三十八年(1559)秋,戚继光征得总督胡宗宪同意后,开始在浙江境内招募新兵。

  处州矿工义乌参军

  正值戚继光为在浙江何处招兵发愁之时,在义乌发生了一场大械斗。原来在义乌城南50里处有一座小山叫八宝山,永康县的盐商施文六路过此地,见“八宝山之麓一带小山土色炤熠产矿,即起盗心”。于是就联合方希六等90余人进山开矿,但遭到了当地陈、宋等势家大族的阻止。双方发生械斗,方希六、吕廿四等14人被抓至义乌县衙。施文六回到永康县招集了1000多人,强占八宝山的坑头岭,招收矿工破土开矿。双方再次发生械斗,施文六、金周谢等30人被打死。被激怒的永康人,到处州(今丽水市)的景宁、龙泉等县招来大批农民和矿工,总数达3000多人,到八宝山安营扎寨。于是,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金华、处州两府所属的义乌、永康、武义、丽水、龙泉、景宁等县方圆数百里内的民众,几乎都卷入这场械斗之中。从夏天一直持续到冬天,械斗造成死伤无数,令人触目惊心。

  戚继光从这场械斗中看到了义乌山民和处州矿工剽悍勇猛的特性,他决心把这些自相残杀的民众组织起来,经过军事训练后投入到抗倭战争中去。到义乌后,戚继光深入民间,疏通地方关系,取得支持,很快就招募到4000名农民和矿工。不少处州矿工在首领王如龙的带领下也参加了戚家军。《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载:“有王如龙者,为括徒中雄长,闻檄而率子弟出山。”

  戚继光的募兵原则是只收农民而不要市井之徒。他认为,市井之徒游手好闲,不会打仗,而那些黑大粗壮的农民尤其是矿工,虽然性格粗野,不懂礼节,但勇猛善战,能吃苦,系统训练后投入战场,就能以一当十,收到奇效。

  “开阵先锋’’处州狼筅

  戚继光将在义乌招募来的乡兵、矿工编组成军后,即着手从思想、武艺、营阵和纪律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训练。

  戚继光在与处州兵的交流中,得知曾经在处州矿工中流传过一种独特的武器“狼筅”,又称“龙筅”,为明正统年间处州矿徒叶宗留起义军所发明,用长而多节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铁,如小枪,两旁多留枝刺,用火熨使有直有钩,再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药。长1丈5尺,横有9—11层。使用时,须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以长枪夹其左右,锐钯接应于后,才能发挥其效能。戚继光认为这种武器是对付倭寇长刀的良器,狼筅既长又有刺钩,并有繁茂的枝叶掩护,能使士兵克服胆怯的心理,敢于冲锋在前。其在《纪效新书》卷十一《藤牌总说篇?狼筅总说》中写道:“兵中所以必于用此者,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薄,人胆摇夺,虽平曰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便多壮胆助气,遮人敢站定。'’同样在这本书中,戚继光对狼筅的使用技法进行了详细记载和解说,技法主要有中平势、骑龙势、钩开势、架上势、阐下势、拗步退势,为每一个操作技法绘制了操练图。明军事家、抗倭名将唐顺之在其《武编前集》卷五中亦提到了狼筅:“处州人使狼筅,右脚右手在前,阴阳手使挡扒亦多如此,犹左右开弓也。”

  于是,戚继光将这种武器纳入了其创造的“鸳鸯阵”并以狼筅为“开阵先锋”。但因狼筅笨重,须体力强壮的和训练有素士兵使用。实践证明,在抗倭战争中,用狼筅对付倭寇的长刀,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鸳鸯阵”是戚继光根据对倭作战的经验,针对江南水乡的地理特点,创造与倭寇“蝴蝶阵”相对抗的阵法。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包括队长1名,火夫1名,战士10名。每队配备有圆藤牌、狼筅、标枪、短刀、长矛等兵器。

  此外,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中记载了一种源于处州青田的棍法“……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可见,明代青田棍法在当时已经是与少林棍、杨家枪法等明代著名武术器械齐名的棍法。据清《干城录》记载;“乾隆四年,武状元金华朱秋魁,擅长剑技,其术青田棍也。得其术者江山林氏兄弟,一撵花一状元,执棍。”青田棍基本势式有:投石问路、袖里藏花、蛀龙入海、铁牛入石、单鞭、走马回头、定藤势、崩打等,并有“左、右、上、下、打”五法,棍法直进出,讲究“慢起快打”,初起时枪低,深入时枪高,用力时“遍身着力",棍中兼有枪法。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多次将处州兵与义乌兵等进行比较,中肯地指出了处州兵既有自己缺点,也有别处的兵不能比的优点:

  《纪效新书?总叙》:“地方风气不同,人之情性各异……浙江乡兵之称可用者初为处州,继而绍兴,继而义乌,继而台州,至于他处则虽韩白再生不可用也,是皆有其故焉,何则处州为乡兵之始,因其山矿之夫,素习争斗,遂以著名,及其用之杀倭不过仅一二胜而已,以后遇敌辄败。何也?盖处州兵性悍,生产山中尚守信义,如欲明曰出战先询之以意,苟力不能敌即直告曰,不能也,如许我以必战,至期必不爽约,或胜或负定与寇兵相一接刃,但性情不相制胜负,惟有一战再之痿矣,气勇而不坚者也,此兵著名之时,他兵尚未有闻。”

  大意为:每个地方的风尚习俗不同,人的性情也不一样……浙江能用的兵,最初只有处州兵,处州的兵用尽了,我才去招募义乌的兵,继而金华、诸暨的兵,继而台州的兵,至于别的地方的兵则是不可用的,这都是有原因的。处州兵是最先招募的乡兵,因为处州兵接近矿山,平时经常为争抢矿石发生打斗,并因此而出名。他们杀倭寇的时候,仅仅在一二阵胜利后,就败北,为什么呢?原来处州兵性格强悍,生长在大山之中,比较守信义,如果打算出战,要事先把意图告诉他们,如果不能抗击敌人,他就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不能获胜。如果他们答应出战,一定不会违背诺言。但是性情不能相互制约,打胜仗和打败仗只有一战,再让他们出战就退却了。处州兵的性格是勇敢而不能坚持。在处州兵出名的时候,别处的兵还没有名声。

  《纪效新书?总叙》:“义乌之人,性杂于机诈勇锐之间,尤事血气,督之冲锋尚有惧心,在处兵之下,然一战之外尤能再奋,一阵之间尤能反戈。但不听号令,胜则直前不顾,终为所诈。至于他处之兵,伶便谲诈,柔懦奸巧,在我鼓舞之令未下,而众已预思奇计为之张本矣。等而别之,得其人而教练焉,毕竟处州为第一,义乌次之,台、温又次之,绍兴又次之,他不在此科也。其操治处兵之法,在操其坚耐,而使之屡阵不销其气。其操义乌之法,要破格恩威并称,必使其听节制……”

  大意为:义乌人的性情处于机智、诡诈、勇敢、敏锐之间,尤其是有血气,督促他们冲锋陷阵,还有畏惧心理,而比不上处州兵,然而打一仗后,还能再次奋起作战,一次战斗中间还能反戈追击。但是不听从号令,打胜仗时会一往直前,最终被敌人所陷没。至于其他地方的兵,有的灵便敏捷,狡诈奸猾,柔弱怯懦,机智乖巧,你鼓舞的号令还没下达,他已经预先想着为未来行事准备条件了。如果要论等而加以区别,从而对这些士兵加以训练的话,毕竟处州兵为第一等,其次是义乌兵,又其次是台州兵和温州兵,又其次是绍兴兵。操练治理处州兵的方法,在于操练他具有坚韧耐劳的性格,而使他屡战不颓废。操练义乌兵的方法,必须超出常格地使用恩威,奖赏与惩罚相称,使他们能听从节制。

  《纪效新书?总叙》:“或又问,曰今之处民销废怯弱极矣,而君独以处兵称首,何也?予曰,兵之胜负者,气也,兵士能为胜负而不能司气。气有消长,无常盈……譬如,清泉细流辄以巨罂连汲之,斯浊浊而不少间以蓄,则涸。必汲其清而澄其浊,又停其汲,故能供再汲之,罂斯罂常满,而流弗可涸。是处州兵之初用时,正始达之泉也,将领不尚节制者,用其气而不蓄,虽一二胜蔫,气已浊矣,独未涸也。由是处兵之名著天下,无处不募处兵,而先浙、次直、次福建,皆处州兵矣,夫处既募广,将领乃多,岂能人人皆良知清明尽谙治气用兵之机也?”

  大意为:有人又说:“今天处州的百姓,消耗衰败、怯懦疲弱已到了极点,而你还认为处州兵为第一,为什么?”我说:“战争的胜负是由士气决定的,但士气有消减和增长,不是一直充沛的……譬如有一股细细流淌的清泉,用大瓦缸罐汲取,必然混浊,而不稍作停歇以蓄水,就必然干涸。要在清澈时汲水,混浊时澄清它,并停止汲取,故能够再次被汲取,而瓦罐常满,水流也不会干涸。处州兵刚用时,就是开始到来的清泉,而将领是不知道节制的人,只用而不蓄积,即使能胜一二战,士气已经像清水一般变混浊,只是还没有干涸而已。于是处州兵天下著名,到处都在招募处州兵,先是浙江,后是直隶,再是福建,都是处州兵。处州兵招募既然广泛,带兵的将领也多了,又怎么会每个将领都清楚懂得用治气是来用兵的道理呢?”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处州兵为浙江“乡兵之始”,是“戚家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州矿工所发明的狼筅是戚继光创建的“鸳鸯阵”中重要的一件武器,极大增强了“鸳鸯阵”的杀伤力和威慑力。在戚继光的眼中,处州兵具有勇猛强悍、诚实守信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耐力不足、持久性不够的缺点。如果有良将能知人善用,根据处州兵的性格特点,善加利用,处州兵会是浙江所有乡兵中最优秀的抗倭之兵。

(作者系丽水市档案局干部)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