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独山文化刍议
日期:2017-04-20 16:40    来源:丽水史志    浏览量:

20142月,浙江省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独山村位于遂昌县城向西50公里的九龙山麓乌溪江东岸,全村有215户,620人。天马山孤峙村西,人称“独山”,村庄也依山而名“独山”。文笔峰、石梯峰壁立村东,天马山东南寨墙拱卫,是浙西南山区典型的古代村寨。天马山麓有小赤壁、栖灵岩、石楼、石户、石天窗、砧云磴、武夷洞、仙梯石、棋盘石、仙人濯足石、青霞岗、钓鱼台等胜景。南宋孝宗年间,尚书左丞相叶梦得之曾孙叶峦从松阳古市的卯山移居于此,始成村落。明嘉靖间,叶以蕃殿试得中二甲第十九名,官工部员外郎。一时文风卓盛、文士辈出,立宗祠,建寨墙,胜迹曰辟村容大壮。今村中的叶氏宗祠、葆守祠、明正统九年1444)古井,隆庆元年1567)古井、明末古井、嘉靖二十年(1541)建的南北寨墙及寨门、隆庆三年(1569)石牌坊、财神庙、栖灵岩摩岩等为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村落古色古香,有“明清一条街”之誉。199110月被列为浙江省首批三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秀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蕴育了丰厚的独山文化。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弘扬独山文化,对于做好独山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丰富的建筑文化

独山村的村落布局,以及明隆庆石牌坊、明嘉靖寨墙、明代古井、清代的叶氏宗祠、葆守祠、旌节牌门、叶同民居、叶小园民居、叶文渊民居、财神庙、南宁社等历史建筑,凸显出明清时期浙西南山区村落建筑的特色。沿着明清一条街民居的卵石墙基,采用圆形的卵石“一”字形排列砌筑,体现了明代工匠精湛的技艺。

石牌坊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花岗石制作,三间四柱五楼,面宽7.30米,高8.40米。额枋题“洊膺天宠”“封工部营膳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叶弘渊由子以蕃贵立”等字,有知县池浴德等的署款。以叶以蕃生前贵为朝廷郎官,父母享受朝廷恩封,建坊示再次受天子宠任之意。梁枋雕刻的双狮戏球、瑞兽、祥云等图案,采用了圆雕、镂空雕、浮雕等多种工艺,造型丰富,栩栩如生。

寨墙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沿着天马山南北的山坡地势而筑,高2.50-0.50米,大块石垒砌,路口设寨门谁楼,古时曾设人把守。

村中现存明正统九年1444)古井,明隆庆元年(1567)古井和未名古井,井壁卵石砌筑,井□置井圈,有“正统九年甲子孟春,朱叔明志”“孤松清泉,隆庆元年冬立”等题记。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井水清澈,村民汲用。

叶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位于南寨墙外。清雍正十二年(1734)迁建村中,构筑寝堂,道光十八年(1838)扩建中堂、前堂。祠前一对明代的圆雕的石狮子,高浮雕的底座,清代清水砖的门墙,中堂的方形石柱,牛腿雕刻的瑞兽、花鸟,光绪十六年1890)的旗杆墩,让人领略明清不同时期建筑的特色。

旌节牌门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青砖构筑三间四柱五楼牌门,梁枋砖雕双狮戏球、人物、瑞兽、祥云等图案,工艺精湛。

其他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风貌,走进独山犹如进入一座明清建筑的博物馆,让人领略明清建筑的艺术和历史文化。

二、著名的汤显祖文化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二十六年1598)任遂昌知县五年,他清正惠民,深受百姓爱戴,他借俸著书,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在遂昌创作了世界名著《牡丹亭》,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人称“东方的莎士比亚”。近年来,遂昌县委、县政府正是依据“汤显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昆曲世界文化遗产”三大文化品牌,全力打造汤显祖文化。

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和独山村的举人叶澳结为莫逆之交。他们经常相聚,游览遂昌山水,品茶赋诗,饮酒唱和。汤显祖常到独山叶家作客,写有《赤壁望浦城》诗“栖灵岩下碧泉分,石户天窗时出云。夜踏仙梯满霞气,海光初映武夷君。”叶澳以《小赤壁山》为题,步汤公原韵幽洞灵岩海气分,钓台棋石宿晴云。仙人绝壁凌梯去,道是青霞谒帝君。”汤显祖的好友屠龙来遂昌,一同到独山作客,游览了青城山等胜景,汤显祖和屠龙、叶澳都写有《青城山》诗。叶澳的两个弟弟叶梧、叶干也拜汤显祖为师,汤显祖十分关心他们的学业前程,并介绍友人黄贞父、岳石帆为叶氏兄弟业师。汤显祖还为《平昌独山叶氏宗谱》题写了叶梦得《像赞》、撰写了《叶氏重修宗谱序》。

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汤显祖辞官归里,独山村叶氏兄弟多次到临川看望汤显祖,汤显祖也有书信互相问候,传递对遂昌士子的思念和牵挂,表达了浓浓的挚情。

1996年,独山村在天马山麓建了纪念汤显祖的遗爱亭。2009年,独山村排演了反映汤显祖与独山情谊的情景剧“汤公情”。

三、深厚的崇学文化

独山叶姓的先祖叶梦得(1077?1148)是宋代词人,绍圣四年(1097)中进士,官至尚书左丞相,开启了叶姓一族崇学尚文的传统。独山村后高耸的山峰取名文笔峰、石梯峰,蕴含了独山人崇学尚文的精神,文笔是读书人必备的工具村靠文笔峰就是告诫一代代的村人学习文化才有依靠,石梯峰高耸入云,示意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和顽强的拼搏意志才能攀登文化的高峰。

独山《叶氏宗谱》记载,石牌坊褒扬的叶以蕃的父亲叶弘渊就是一位崇学尚文的践行者。他自小诵读诗书,知书达礼。他创办家塾,邀集村里的少儿读书,出资捐置学田,维持家塾教学。叶以蕃就是在其父辈引导下读书成才的佼佼者,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叶以蕃考中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在全国排名第二十二位,是遂昌有史以来“高考”名次最高的成绩。

叶以蕃官工部营缮司主事,引领了明清两代独山人读书求仕的先河。此后有明万历年间叶澳考中举人叶梧考中浙江乡试副榜,叶干入国子监,选任广东归善县主簿清顺治年间叶火阜由例监授北京沈阳左卫经历。明清两代,独山村获取功名,在外任职的就有二十余人。

《叶氏宗谱》详细地记录了独山人崇学尚文的成果,“洊膺天宠”的石牌坊和叶氏宗祠前面的旗杆墩彰显着昔曰村落文化的辉煌。

传统的孝友文化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独山叶姓正是把这种传统美德作为祠规家训在家族中传承,产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在民间传为美谈。叶弘渊的母亲患病他悉心料理病危时他呼天抢地欲以身替代。其父亲六十岁时妾生一子弃之。叶弘渊暗地里把小孩抱回家抚养成人,料理小弟成家,并与其同分家产。其长兄早逝,遗下一孤儿。叶弘渊将侄儿收留抚养,视若亲生。叶以蕃英年病故,弟叶以萃把自己早先做好的吉穴给其安葬。叶以蕃的儿子才两岁叶以萃将其抚养成人,并为之婚娶成家。一年有虎入村,叶万云陷入虎□,其兄叶万里奋不顾身上前打死老虎,救出弟弟身负重伤。其事迹感动了世人,一位景宁人和一位福建人慕名而来,为他疗伤,分文不取。

村中的葆守祠更是慈孝的见证。清代时,一个幼儿父母双亡,家中的丫鬟含辛茹苦抚养其成长,视若亲生。送其读书成才考取功名。这个小孩视带他的丫鬟敬称“带姊”,视如亲娘。这个带姊去世后,小孩想提出要把她的牌位送入宗祠里奉祀。但因丫鬟没有名份,不能入宗祠。他就在叶氏宗祠的旁边建了一座“葆守祠”供奉带姊。如今,葆守祠成为这一支叶姓的家庙,这支叶姓的人承袭先辈的习俗,至今把娘都叫“带姊”。

五、热心的积善文化

积善是做好事,做善事。民间广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独山叶姓把积善行德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身体力行,引人向善,热心公益,广行善事成为叶姓一族传统。独山南寨墙谁楼的枋间古有一联:‘‘德义相先,庶可广一方之化;里仁为美,还教聚万姓之欢。”独山人正是把这对联当作积德行善的座右铭。《叶氏宗谱》记载:明代时,叶弘渊热心公益事业,创办家塾,捐置学田;开创义店,方便行旅食宿。种种善行,乡里称赞。叶以萃乐善好义在村里创建育婴楼,以供村里少年读书,同时捐田七十余亩以田租收入作为师生的膳食之费。旧时独山附近的乌溪江上有龙□独山焦滩三处渡□的渡船陈旧他出资添置三处渡□的渡船并捐租田给渡□供摆渡人的生活资费。遂昌县城的东梅桥、王村□的独□木桥圮坏,他捐资改建石桥方便行人往来。叶以萃抚养叶以蕃的儿子叶烜成长叶烜年长后秉承父叔风范在荒歉之年捐纳粮食一千余石救济困乏的乡民。平时,他经常帮助乡间的贫困人家从不吝惜。叶万里天性孝友凡看孤贫者都热忱地给予帮扶周济。

热心公益广行善事之风在独山村世代相传,成为当地民间的传统美德。

(作者单位:遂昌县焦滩乡文化站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