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丽水年鉴>2012卷
特 载——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17-10-23 16:29    来源:丽水史志网    浏览量:

——2012418在丽水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丽水市市长   王永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11年政府主要工作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六年,极不平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发展转型倒逼的双重考验,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市呈现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良好局面。

  ——区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84.37亿元,是2005年的2.47倍,年均增长12.7%,高于全省同期增速1.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达到5735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0.0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3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88倍和2.87倍。实现工业总产值1652.1亿元,是2005年的3.9倍,年均增长25.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89亿元,是2005年的2.55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93.56亿元和958.99亿元,是2005年末的3.07倍和3.32倍,年均增长20.5%2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21亿元,是2005年的1.92倍,六年累计1580.93亿元,363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建成“两龙”高速公路、台缙高速公路等一批交通项目,滩坑电站、500千伏万象输变电等一批电力项目,市体育中心、市文化艺术中心、滨江防洪和景观带等一批社会民生项目。

  ——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3.845.840.4调整为9.349.940.8,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2011年,完成制造业投资100.69亿元,是2005年的2.79倍,年均增长18.1%;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43.79亿元,是2005年的4.56倍,年均增长28.8%;工业园区(功能区)开发面积从21平方千米扩展到55平方千米。实现农业总产值111.16亿元,年均增长8.6%,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1家。成功创建13AAAA级景区和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AAAA级景区数量居全省第三,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3.3%33%,增幅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1.25亿美元,是2005年的4.06倍。六年累计实际利用市外内资398.4亿元、外资2.43亿美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4家,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35个。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7件、中华老字号商标4件。

  ——城乡社会面貌深刻变化。按照“一江双城”总体布局,大力推进中心城市“三大改造”和“六城联创”,建成区面积从25.35平方千米扩大到33.13平方千米,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通过验收。各县(市)城区基础设施、商业配套进一步完善,全市城市化率从40.3%提高到50.5%。六年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287.05亿元,竣工商品房560.88万平方米。以农民异地转移、危旧房改造、康庄工程、农村来料加工等为载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村庄整治1925个,转移山区农民14.62万人,改造危旧房13.73万户,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均达100%

  ——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控制性目标任务,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8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18个,基本完成县级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新增生态公益林545.66万亩、城市绿地891.1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0.8%。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94.3%提高到98%,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8%以上,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八年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

  ——人民生活水平切实改善。全市用于民生事业发展的地方预算支出累计263.64亿元,年均增长20.8%,连续六年财政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9元,年均分别名义增长10.7%13.9%9县(市、区)全部实现省级教育强县创建目标,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完成深化医改三年五项重点任务,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8家县级医院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成功举办国际摄影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和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大力推进“养生福地”建设,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1岁,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从71%提高到87%

  ——社会大局更趋和谐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62万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19.3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实现基本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新建保障性住房66.26万平方米。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八年“三下降”。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有效处置各类传染疫情,较大以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保持“零发生”。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和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视稳妥解决民间集资等社会热点问题,连续七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市。

2011年,我们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稳增长、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全面实现市二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5%,增幅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增幅居全省第四,工业总产值增长24.4%,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0.3%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名义增长12.2%19.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8.6%。全市十件大事和市区十件实事基本完成。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扩量提质并举,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推进农业提质增效。重点抓好15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5.76万亩,建成省级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6个,新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43个,新增国家和省级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106个。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完成农业招商引资4.46亿元,新建休闲观光农业区(点)21个,在北京、成都、杭州等地新建3家丽水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启动实施工业三千亿行动计划,市区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缙云、青田工业总产值均突破300亿元。大力推进产业提升,丽水经济开发区水性生态合成革、云和木制玩具、松阳不锈钢列入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新增省级名牌26个,新增注册商标2374件、省级以上著名商标18件。加大企业技改和创新投入,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71亿元,增长82.9%;专利授权量1967件,增长25.1%。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太阳能光伏项目14个,总投资41亿元,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进展顺利。

  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丽水现代商贸中心、南城物流中心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加强“智慧丽水”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绿谷信息产业园项目顺利推进。编制完成《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荣膺全国首个“国际休闲养生城市”称号。新增云和梯田、仙宫湖等2AAAA级景区和景宁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遂昌成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2753.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5.91亿元,分别增长32.5%33.8%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进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加强项目攻坚和重点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支持,组织开展“攻坚破难服务月”、“项目启动周”、“重点工程百日大会战”等系列活动,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投资151.2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8.2%。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云景和龙庆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衢宁铁路、金台铁路、龙浦高速公路、丽水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取得突破,330国道莲缙段、50省道莲都段改建等13个国省道项目进展顺利。完成220千伏缙云白峰和110千伏市区水阁、青田高湖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加固瓯江干堤和中小流域堤防51.36千米,完成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215千米。缙云好溪水利枢纽项目列入全国大中型水库规划。

  加强用地保障和金融服务。新开发工业用地1.78万亩,争取建设用地指标1.58万亩,新增建设用地2万亩,完成建设供地2.14万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交通银行、浙商期货、财通证券等金融机构在丽设立分支,新开业村镇银行3家。新增本外币贷款137.8亿元,贷款余额增长16.7%,增速居全省第四。

  (三)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城市品位持续提升。启动市区污水收集处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老小区改造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市区内河好溪堰水系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开展市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建成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道路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建成区数字城管全覆盖。加快环南明湖区块开发和丽水经济开发区东扩步伐,新增城市道路13.32千米,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栝州水城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各县(市)城区建设管理力度加大,新建一批交通环保、文教卫体、公园绿地等项目。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58.26亿元,增长22.1%

  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中心镇培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考核办法,中心镇综合实力和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行动,整治村庄510个,启动旧村改造125个,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3.54万户,异地转移农民2.17万人,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遂昌成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注重教育管理创新和质量提升。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普通高中五项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职业教育提升发展,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改革试点启动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安工程稳步推进,加固改造和新建校舍40.41万平方米,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5所、现代化达标示范学校15所。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继续加强。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前一年实现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县为单位综合达标率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61.5%61.7%,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超过30%。市妇保院迁建、市中医院住院病房大楼、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

  推进瓯江特色文化建设。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龙泉、景宁文化中心竣工投入使用,市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项目顺利推进。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云和木制玩具、遂昌竹炭和景宁畲族等重点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功承办全国青年皮划艇锦标赛等一系列高规格赛事,全国首个科技体育海模基地落户丽水。莲都“天天乐”文体广场入选全省首批公共文化示范项目。

  (五)落实惠民安民举措,深化和谐丽水建设

  就业促进工作不断加强。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群体就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57万人,帮助6117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提标扩面,企业职工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6.33万人、2.31万人、1.33万人和2.2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提高。健全社会救助体系,7.24万名城乡困难居民纳入低保。新开工保障性住房5403套。

  公共安全保障不断强化。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群体性事件、安全生产事故、重特大案件等发生数明显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得到新加强,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人口计生、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驻外、气象、统计、档案、方志、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内生发展活力

  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围绕山区经济科学发展,积极争取全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和国家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区。青田温溪、缙云壶镇成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发行城投债券10亿元。云和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信用县”创建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9.68亿元。农村住房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1%96.7%

    对内对外开放深入推进。成功引进娃哈哈集团、伊利集团、汇源集团、三一重工等一批大型国企民企和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实际利用市外内资101.21亿元、外资4430万美元。加快外贸结构调整,新增省级出口基地6个、省级出口品牌3个,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出口18.14亿美元,增长34.5%,增幅居全省第二。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实现企业境外投资1224万美元。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完善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2件、政协提案306件,满意率分别达到100%99.8%。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

  政府管理创新不断深化。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完成撤城关镇建街道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扎实推进,便民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积极开展行政调解试点。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市长信箱等政府与市民沟通平台。高度重视“微博问政”,在全省率先开通市、县、乡三级政府微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打击各种腐败行为。

  各位代表,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劳动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向为丽水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驻丽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丽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丽水发展的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综合竞争力不强;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城市的功能和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制约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破解;资金、土地、节能减排等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更好解决;政府作风和廉政建设、效能建设还有待加强,一些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一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直面矛盾、勇于实践探索、善于攻坚破难,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展望未来五年,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一方面,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省委、省政府对欠发达地区和山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将持续加大,特别是随着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后,生态、区位、人文等比较优势将快速释放,一个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制约持续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这些都对政府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围绕建设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任务,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突出生态优势,注重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相协调,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走出丽水特色的山区生态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新丽水!

  在丽水发展的新阶段,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根据这一决策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战略,围绕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两大目标,按照“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发展产业、完善设施、统筹城乡、关注民生、崇尚实际,努力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和休闲养生福地,到2016年,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小康建设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人均生产总值由5000美元向10000美元“三大跨越”,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与任务是:

  ——奋斗五年,丽水经济更加繁荣,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坚持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三个翻一番,分别达到1600亿元、4000亿元和63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514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200亿元和100亿元。以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为核心,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旅游休闲景区“四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筑,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累计完成制造业投资800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300亿元,八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0%;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5亿美元。推进综合交通网、绿色能源网、安全水利网、高速信息网“四网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

  ——奋斗五年,丽水城乡更加宜居,统筹发展取得新突破。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小城市为依托、中心镇为纽带、中心村为支点的统筹发展新格局,区域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全市城市化率提高到60%。着眼于打造浙西南中心城市、长三角新兴城市和海西经济区重要城市,加快丽水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管理,到2016年城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4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千米。完成主城区污水收集处理、老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改造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现“六城联创”目标,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坚持“小县大城”与“小县名城”并举,支持青田、缙云撤县建市,全面落实小城市培育试点和扩权强镇政策,加快10个小城市和20个中心镇、200个中心村的产业、人口和资源要素集聚。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500亿元,新开工商品房1000万平方米。继续深化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共享体系,60%行政村达到市级生态文明村标准。加大对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民族乡(镇)、民族村的扶持,力争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奋斗五年,丽水生态更加秀美,养生福地增创新优势。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9县(市、区)全部实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目标,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全面完成,经济发展、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趋协调。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第一。推进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两大平台、八大行业”发展,制定发布休闲养生(养老)行业标准和“丽水休闲养生指数”,重点推进8大旅游综合龙头项目建设,建成20个以上AAA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基本建成10大休闲养生基地,“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提升。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力争突破7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0亿元。

  ——奋斗五年,丽水活力更加迸放,改革创新展现新成效。深入推进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全面开展“三大试点”,基本形成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力争科学发展走在全国山区城市前列。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战略,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及海西经济区的交流合作,深化浙闽赣皖九方经济区的协作,巩固“山海协作”成果,推进台商创业园等平台建设,累计实际利用市外内资600亿元、外资4亿美元。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五百行动计划”,着力突破十大技术链攻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6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引进50个以上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累计专利授权量1万件。

  ——奋斗五年,丽水人民更加幸福,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教育提升、全民健康、文化繁荣、就业增收、保障扩面、平安创建“六大民生幸福工程”,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实现高水平覆盖,城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居民健康水平和文明素养明显提高。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万套。十五年教育普及率97%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以上,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80%以上,力争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

  ——奋斗五年,丽水社会更加和谐,社会管理得到新加强。深化平安丽水、法治丽水、和谐丽水建设,强化公共安全防控,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加强对重点领域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完善大平安、大调解、大信访体系,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力争保持“零增长”,平安创建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群众工作,改进社会服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管理创新力度、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公平程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有机统一。

三、2012年政府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始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达到880亿元以上,人均突破6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达到415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力争突破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达到360亿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达到24亿美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2%,分别达到112亿元和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名义增长10%13%,达到25700元和88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节能减排指标均按省定目标要求执行。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突出十大重点指标和重点任务,着重抓好十方面的工作:

  (一)以“四区建设”为平台,着力提升产业水平

  坚持把“四区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平台,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18万亩,加快15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基本建成2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抓好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提升优化农业主导产业。推进莲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和庆元、景宁“全国食用菌产业化示范县”建设。积极发展以休闲养生、农耕文化为特色的观光农业,新建开心农场等休闲观光农业区(点)10个。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新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

  加快工业扩量提质,重点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用地少、效益高、结构优、创新多、环境好、增长快”的原则,扎实推进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一心三片”产业布局,加快10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落实工业空间1%计划,积极推进全市10大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重点发展“两大”、“两新”、“两优”、“两特”八大主导产业。围绕提高“投资密度、经济密度、税收密度”,出台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项目入园决策和评价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和实施新的考核办法及奖励扶持政策,提升工业用地集约节约水平。全市制造业投资增长20%,达到120亿元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20%以上,达到1600亿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和省级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政策,强化民营企业要素和服务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提升发展。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民间投资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千名干部结对千家规模以上企业”、“进村入企”等活动,全面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突出抓好对企业的解困、扶持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帮扶政策。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815”服务业发展计划,加快全市11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和8个县域特色服务业功能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休闲旅游、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房地产等8大行业,促进缙云五金机械、松阳不锈钢、龙泉汽配等园区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5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推进丽水现代商贸中心、云和商贸城等一批重点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做好丽水生态农林产品物流中心、丽水家居生活广场和南城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前期。开工建设浙江丽水之江监狱。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

  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业,重点推进旅游休闲景区建设。创新多元化、多层次的大景区投入开发机制,推进遂昌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开展青田石门洞、缙云仙都、遂昌金矿创建AAAAA景区工作,加快市区古堰画乡、庆元百山祖、松阳箬寮和龙泉中国青瓷小镇AAAA级景区创建,力争新增高等级旅游产品6个。深入推进千峡湖旅游度假区、遂昌湖山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前期。加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保护和开发,积极打造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高星级宾馆和特色旅游饭店建设,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均增长25%,力争分别达到3500万人次和200亿元。

  (二)以“四网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完工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前期一批“四个一批”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交通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网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计划安排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38亿元,增长16.9%

  完善综合交通网。推进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龙庆和云景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龙浦高速公路;推进330国道莲缙段改建、50省道莲都段改建等23个国省道及重要县道项目建设。继续做好衢宁铁路、金台铁路、丽水机场、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景宁至温州段、水阁景宁民族工业园至青田腊口公路、330国道缙云至永康界段、50省道遂昌段和松阳段二期、瓯江航运开发等项目前期,完成青田港、丽水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工程,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积极谋划庆寿、武松龙、遂江上高速公路以及330国道莲都至青田船寮段改建等项目。

  打造安全水利网。加快推进独流入海瓯江治理、市区内河好溪堰水系整治二期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农民饮用水、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力争开工建设缙云好溪水利枢纽、青田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松阳黄南水库、遂昌清水源水库等项目前期。

  构筑绿色能源网。开工建设金丽温天然气输气管道、丽水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推进220千伏庆元松源和青田海口输变电、杭丽热电集中供热、青田三溪口电站、瓯江航电资源综合性开发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和小水电输出工程,加快龙泉生物质发电和庆元双苗尖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建成莲都海潮等一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遂昌蟠龙水电站。加快1000千伏特高压浙南输变电工程、500千伏丽西输变电工程、缙云抽水蓄能电站、景宁大均梯级电站、丽水输油管线等项目前期。

  建设高速信息网。围绕“智慧丽水”建设,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三网”融合发展,提升区域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水平,力争在电子商务、物联网、软件产业、云计算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信息化成果。

  (三)以“宜居丽水”为目标,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推进生产要素集聚,不断优化创业居住环境,着力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努力构筑区域统筹发展新格局。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着眼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名城,统筹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完善对内对外交通网络,基本建成绕城西路,形成完整的北城外环线。实施示范街道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城市西入口和丽阳街西段改造,完成大溪南路、学院路、金桥路、迎春路等城市道路项目建设。完成旧机场及周边地区征地拆迁,加快南明湖沿岸欧陆风情园、古城岛、中岸圩、栝州水城、处州府城等项目开发。围绕完善南城城市配套功能,重点拉开新城路网框架,新建道路路基10千米,完成水阁公园、南城供水加压、沙溪亭公寓一期、文体中心等一批功能配套项目。深化交通疏导和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扎实推进老小区改造、主城区污水收集处理、农贸市场改造,加快建设一批城市雕塑、纪念林和绿道,努力将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清洁之城、绿色之城、人文之城、宜居之城”。

  努力提升小城市和中心镇发展水平。加快实施“小县大城”与“小县名城”并举发展战略,支持各县城及省级中心镇依据自身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优势,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城市。完善中心镇发展规划,推进中心镇管理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抓好“四网二厂一园”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约。

  (四)以“美丽乡村”为引领,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

  按照“民富、村美、风正”的要求,加快推进“四美、三宜”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深化美丽乡村创建行动。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推进中心村培育,完成第一轮“三年100个”中心村培育任务。加快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民异地转移、地质灾害点整治等工程,完成危旧房改造2.5万户,基本完成80%的旧村改造任务,异地转移农民2万人。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程,继续推进“三沿”整治,落实“三清三治三改”,推进特色乡村建设,加快形成“一村一景致、一派好风光”的乡村新风貌。

  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加快实施省委、省政府特扶项目。推广遂昌“洁净乡村”标准化经验,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业。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农村来料加工、农村电子商务等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比例达到70%以上。继续实施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年培训农民6万人。完善农村运输服务网络,优化城乡公交线网布局,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完成邮政普遍服务项目,实现“村村建邮站”目标。

  (五)以“养生福地”为品牌,着力优化生态环境

  围绕生态最大优势,全面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品牌,不断提升“中国生态第一市”和国际休闲养生城市的美誉度。

  加快构建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体系。完善发展政策,健全推进机制,加强标准研究,拓展休闲旅游、医疗与健康管理、教育培训等休闲养生产业,建立丽水休闲养生(养老)经济联合总会,启动10个休闲养生基地建设,加快形成“食养、体养、水养、药养、文养”共同发展格局。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共同发展。

  努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生态县、2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景观林、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三大百万基地”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重视水土流失防治与矿山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源头、湿地资源体系和饮用水源保护。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各项环评工作,完善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管理制度。狠抓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对合成革、印染、造纸、化工、电镀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市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污泥处置中心、新污水处理厂和松阳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设,完成青田温溪、缙云壶镇、龙泉溪北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深入实施循环经济“1030工程”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工程”,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动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龙泉、莲都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各领域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落实区域用能总量和用能强度“双控”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的刚性要求。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探索实施排污权、碳排放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试点。

  (六)以“转型升级”为核心,着力完善创新体系

  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道路,加快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努力提升产业科技水平。以绿色生态、高端低碳为方向,谋划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申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目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打造信息产业核心平台,加快绿谷信息产业园建设,重点引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推进莲都碧湖产业区块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丽水食用菌、龙泉汽配、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浙西南中药、浙江水性生态合成革等一批省级区域创新平台,支持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企业研发中心2家。

  扎实推进质量强市建设。重点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发挥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力争专利申请量3500件、专利授权量2000件;新增注册商标1500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市级著名商标30件,新增省市级名牌65个;新建省级工业联盟标准3项,参与制订和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项,争创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6个。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贯彻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科研合作,注重引进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七)以“文化强市”为龙头,着力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瓯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加快市博物馆、县级“三馆一站一室”和各级档案馆建设,力争市图书馆开工建设。广泛开展“天天乐”文体广场、乡村文化艺术节、文化“三下乡”等活动,基本完成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农家书屋工程,促进文化惠民。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总结提升区域特色文化和特色节庆品牌。继续推进二轮修志工作。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突出抓好古堰画乡、万象山文化创意、青田石雕、龙泉青瓷宝剑、云和木制玩具、遂昌竹炭等一批文化重点园区和项目。认真实施“瓯江文化长廊”工程,规划建设中国摄影家俱乐部、中国书协创作培训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基地。

  促进教育优先优质发展。完善教育经费筹集机制,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覆盖。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新创标准化学校30所、现代化达标示范学校10所。深化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继续实施教育管理创新和绿谷名师培养工程,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办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持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和丽水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启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重视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健全校车制度,全面完成校安工程。

  促进全民健康。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加快实施以药品零差价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抓好职业病、重大传染病和重点慢性病防控。继续推进市中心医院综合楼、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和7个县级医院改扩建项目。加大市体育馆、游泳馆、南明湖水上运动中心等项目推进力度,办好2012世界自由式轮滑锦标赛和全国皮划艇锦标赛。加快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打造“健身之城”。深入实施人口计生“标创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八)以“综合改革”为契机,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山区综合改革,用创新的思维和举措开辟山区经济发展路径,用足用好改革试点政策,切实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扎实开展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主动对接全省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编制并实施丽水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努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跨越发展注入动力、提供支撑、增强后劲。支持遂昌、景宁等地先行先试。

  加快全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按照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保护生态的要求,细化和落实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积极探索开发利用的多种模式和有效机制,科学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开发复垦,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打造全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丽水样本”。计划完成供地1万亩、土地开发1.8万亩。

  推进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继续坚持“两个高于、两个不低于”金融工作目标,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加强城乡一体化信用体系建设,深化金融支农工程,加大信贷投放。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13.5%,达到1450亿元和1100亿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27亿元以上。抓好全国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用好外汇资源,促进涉外经济稳健发展。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引进辖外银行机构1家,新设村镇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全面启动莲都农村合作银行向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工作。推进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和民间借贷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探索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促进股权投资业发展。积极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力争新上市企业12家。引导和支持保险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争取建成全国首个保险服务民生示范城市。

  积极创建国家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区。编制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方案,完成报批工作。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机制,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逐步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互相衔接和转移机制。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扩权强县、强镇改革。加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完成“撤小乡并大乡(镇)”工作。

  深化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推进机制,充分利用长三角与海西区环境推介会、华侨要素回流工程、浙商回归、丽商回归等重大招商活动,招强选优,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及投资5亿元以上大项目有新突破。全市实际利用市外内资115亿元、外资7800万美元,完成浙商回归到位资金25亿元,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80个以上。积极打造丽商总部经济、华侨总部经济,力争开工建设丽水商会大厦。大力培育外贸主体,拓展对外劳务合作,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出口基地和出口品牌培育,重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推进无水港建设。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实现对外投资1250万美元以上。加强海外联谊,充分发挥外事、侨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继续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九)以“和谐社会”为根本,着力创新社会管理

  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异地转移农民的就业工作,支持和鼓励劳动者创业创新。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严格落实企业最低工资制度。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五保合一”的大社保体系,努力构建社保基金征收、管理、使用“三位一体”新机制。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提标扩面工作,实施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两个70%”的政策。深化社保卡“一卡通”建设,逐步实现医保“一卡通”向申领养老、失业、工伤保险金等领域拓展。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分层分类救助办法。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红十字事业。加快建立以公共租赁房为主、各种保障模式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500套,基本建成2500套。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各项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力争完成房地产投资67亿元,增长15%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丽水建设,加强隐患排查和化解,认真开展领导干部接访活动,加快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民间融资监管,坚持打击各类非法集资行为,做好困难房地产企业帮扶解困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市场监管,深化“十小”行业整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健全网上舆情引导机制。加强“信用丽水”建设,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围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创新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广应用城乡社会协同管理服务平台。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功能,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大力发展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台湾事务工作。支持驻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重视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

  (十)以“效能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科学发展能力

  大兴干事文化,强化效能建设,把“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打造责任政府。推进行政问责,出台市政府重要工作问责办法,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激励考评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执行力。全面实行首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实事承诺制,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政务环境。强化政务督查和市、区联动督查,确保政令畅通、落实到位。

  打造法治政府。严格落实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加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清理基层执法项目,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促进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

  打造效能政府。恪守“六戒六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努力营造“比学赶创”的浓厚氛围。推进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深化以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四减少”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全力打造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便、收费最低、效率最高的最佳投资环境之市。

  打造阳光政府。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部门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围绕“打造阳光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持续推动“网络问政”,进一步发挥“丽水发布”城市微博群在为民办实事方面的积极作用。

  打造廉洁政府。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强化对国有资产、政府性专项资金、政府性项目等重点领域以及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厉行节约,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监管,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运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民生是为政之本。我们将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不懈抓好各类惠民安民实事。今年继续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办好全市十件大事和市区十件实事。今年全市十件大事为交通路网、城乡安居、产业培育、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水利网建设、能源网建设、金融保障、生态环保等十方面工程。市区十件实事为医疗保障、教育共享、就业服务、养老保障、文化惠民、城市畅通、公园绿地、市场建设、扶贫助困、市容整治等十方面项目。

  各位代表,丽水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天的丽水蓄势待发,明天的丽水更加灿烂。让我们在中共丽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明开放,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加快绿色崛起,促进科学跨越,为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新丽水而努力奋斗!(此文有修改)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