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从神坛上走出的明珠村
——斋坛村
日期:2017-10-19 15:05    来源:丽水史志网   作者:王香花、毛陈祥 浏览量:

斋坛: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场所。唐李贺 《赠陈商》诗:“风雪直斋坛,墨经贯铜绶。”道士诵经礼神的场所。唐王昌龄 《题朱炼师山房》诗:“叩齿焚香出世尘,斋坛鸣磬步虚人。”

斋坛名称的由来有二:一是道人、僧人施食供斋的场所。松阳老百姓管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人所吃的素食叫“斋”,施食供斋的场所称“斋坛”。旧时斋坛周边多寺庙,有化成寺、善因教寺、唐葛周殿、三元殿、东善堂、道堂等庙宇。旧时松阳有“四大庙会”即斋坛村、西屏镇、古市镇、樟溪乡力溪村四地,后三地的太保庙会都在农历二月初二后至清明节期间举行,唯斋坛村的庙会首办在每年的二月初一至初五,俗节名“二月二”,祀奉唐葛周三位尊神。唐葛周是周朝的三位将军,名为唐宏、葛雍、周武,这三人原为周幽王的谏官,因周幽王昏庸无道而辞官修道成仙,在民间乡里有许多关于这三位傩神驱鬼逐疫的传说。每逢饥荒年月,道人、僧人搭蓬设坛施粥,施舍斋食,久而久之人们称此地为斋坛。

二是斋醮孤魂野鬼的场所。村南有大片官产(即国有土地),据传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利用官产作为公墓地,供无地产的贫民死后埋葬。久之,坟墓密叠,则把坟墓铲平,再给后死者继续埋葬,俗言坟墓被铲的鬼魂成为无家可归的魑魅,到处作乱,瘟病肆行,民众多有丧亡,官府便在官产一边建造“孤魂殿”,做道场、烧纸钱、施食、供斋,以超度亡灵,减少魑魅,祈求国泰民安。施食供斋的场所也称“斋坛”。

以上二个故事是斋坛村村名的由来。该村地处松古盘地中部,松阴溪南岸,得水利灌溉之便,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耕经济发达。发达的农耕经济和人们的神祇信仰催生了寺庙的发展,点旺了寺庙的香火,孕育了宗教文化和庙会经济。

旧时,每逢庙会香客云集,也召来不少做小生意的、耍猴耍兽的杂技艺人,甚至赌博业也来揍热闹。每年二月初一至初五,二月二庙会活动,殿内悬挂纱灯、走马灯等,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神龛前供奉着猪头、鹅、糕饼、果品等,供品丰富。殿外庙会商贾云集,盛况空前。有京货南货、妇女日用品、儿童玩具、青田小石雕等货摊挤满村街,糖果类、饮食小吃类店铺林立,赌博的有之,耍猴戏的有之,还有走钢索的杂技团。有黄犬当耕牛、猢狲扶梨柄,黄犬跑的很快,猢狲赶不上训兽杂耍,跌了一跤,小孩儿们看了哈哈大笑,非常热闹。庙会中打赌鬼(旧时对各行各业通称三十六行,赌博不属三十六行,赌博的人称打赌鬼)围着赌桌押宝,押纸牌九,也非常热闹。

斋坛乡灿烂的农耕文化是有历史渊源的,相传周朝厉王时的谏官唐宏葛雍周武三人都有神术,但由于周厉王荒淫无道,于是三人来到南方的吴国,吴王待他们非常客气,封他们三人为大将军。后楚国来犯吴国,吴国军队的大批战马却生病了,连皇帝的战马也生了病,于是唐葛周来到松阳,拿了些还没熟透的稻谷给战马吃,没想到那些战马却好了,从而打败了楚国大军,吴王得知松阳稻谷这么有神效,就派员到松阳劈山开田种稻子,为此,就有了处州大米出松阳的历史。后来唐葛周三人相继去逝,都上天做了神仙,被玉皇大帝封为天门三将,在天门做将军的时候,他的战马怀念松阳百姓当年救了它们一命,又想再尝尝松阳稻谷,就私自下凡来到斋坛,尝吃稻谷,被当地一名壮汉看到,前去驱赶,神马见有人,又不想让凡人知道是神仙,就一直往小山丘上跑,上转弯不见了,壮汉追到前面只看到一棵树,以为那棵树是马变成的,举刀就去砍大树的根,没想大树却流出了血,原来那棵树下是龙脉,从此松阳连年干旱。数年后,久旱的人们请道士求雨,这事被正在天上的神马看到了,为感念松阳百姓,于是就飞来松阳云端,配合道士下了一场雨,从此斋坛人又重新开始了耕种,过上幸福生活。神马想,就下点雨是治标不治本,为了感谢斋坛人的勤劳致富,就托梦给斋坛人们,要从水源抓起,合理治水才是根本,就有了后来的智开京梁圳的记述。从此斋坛的人们步入了农耕文明的时代。如今斋坛人又从农耕文化步入了农工商并举时代。实现农村现代化飞跃,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一个崭新的斋坛呈现在人们面前。

斋坛村下辖狼衣山自然村,为斋坛乡政府所在地。全村936人口,以李姓最多,一支来自洽湖镇李氏,于道光年(1821)迁居斋坛,又一支来自新处乡上黄,多居下村。斋坛村的罗氏为豫章罗氏,于闽至浙松阳南州乡,偶遇痘病,急须请医调治,观南州之风俗较别为优美,遂与侄尔选卜居于此,尔选字振德,于明崇祯年(1628)迁居斋坛村,至今有四百余年,族丁众多。大路毛村的毛氏秉信于明嘉靖年(1522)分居斋坛村,五世裔毛鸣理置田产及广,于下桐村大扁水田,有小土名五十担(四担为一亩)、上七亩下七亩等田地。在上桐村买有粮仓聚存租谷。鸣理公死后,孙子将租谷用于每年清明祭墓,每裔颁分禾谷一桶,新丁加倍,鸣理公有九子,至五世后之裔孙有一百三十余人丁,须颁分禾谷十六担。还有来自西屏镇耶稣堂弄许姓,其他有叶、周、阙、林、张、王、刘姓等二十余姓氏。

19世纪中叶1858年至1862年太平军攻占松阳或途经松阳与清军遭遇。斋坛村毛嘉熊率乡民助女婿维藩出资募团勇,与长毛抵卫粤兵,就是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反清皇朝政府的农民起义。在革命与反革命斗争中,叶维藩是清政府的官员,岳父毛嘉熊是维护政府的老百姓,所有老百姓都是听从政府领导与农民起义作斗争的,称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为长毛造反,所有老百姓的青壮年都参于乡民团勇,为清政府卖命。查阅各姓氏的族谱,在咸丰八年十一年的族丁,大部分是青壮年殇,使人伤心惨目。斋坛村在太平天国的长毛造反中,民房被烧毁及多,毛嘉熊可谓是该村的富人,有大厦从下村的大周社、社公亭前,上至新供销社后,大片房屋被烧为废墟,成为历史的伤痕。

斋坛村位于松阳的母亲河松阴溪的旧河湾,是松阴溪滩涂上发展起来的村落之一。天然河松阴溪自赤岸至青蒙岭两岸,沙田鳞次栉比,经过数千年的横冲直撞,古市以下,昔向北经五木冈下上河十五里折南,由浮桥头而出黄公渡;今则向南经力溪折北,由石门而至黄公渡。黄公渡以下,昔则迤北经小赤壁、塔寺下、石笋脚弯,出汪泉头;今则迤南经叶村,直至汪泉头。原有的河道有十余平方公里滩涂,土肥地广,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开发,形成小石、石门圩、东圩、下桐村、湾口、浮桥头、斋坛村、大路、毛村等村落。

解放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斋坛村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斋坛村距县城6公里,正好坐落在县城总体规划中的西北角,一条笔直而特宽的用柏油铺就的斋(坛)王(村)公路横贯村东至村西,穿过村庄的这段公路村民们称其为街道。可能谁也没想到这条公路按照县城规划,竟然与斋坛村村民梦寐以求的街道不谋而合,成就了在斋坛建设农村集镇的梦想。斋坛村有着得天独厚小集镇盛地的地理条件,道路一开通,村两委就按照村镇规划的要求,商讨酝酿,统一干部思想,新街道两侧征用的土地划一片,以优惠价格,满足本乡村民建造新房子和开店经商发家致富的需要,招商引资,改变村容村貌,让村民搞活经济,重拾上街风,开辟了新大街、新集镇。宽阔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有商店50多家;有村能人潘建德、张伟明等经营的茶叶加工厂50多家;还有周日松、罗继夏的菜子油榨坊,斋(坛)王(村)公与江南公路衔接于斋坛村,村庄交通便利。街道上坊集市热闹非凡,商业交流异常活跃,理发店、代销店、菜摊、肉摊、早餐店、饮食店、服装店、手机店等,一应俱全,俨然名副其实的小集镇。新建村庄占地面积7040平方米,五年内建成88幢统一规划设计的新房子,2013年人均收入9100余元,昔日的农村农民过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斋坛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斋坛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点产粮乡,素有斋坛粮仓,农业之乡之称,斋坛村有耕地1088亩有京梁堰、东坞水库渠道自流灌溉旱涝保收的水利,基本种植无公害名优茶,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茶叶、烟草、水果等。

再说1949年松阳解放,101日建立新中国。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每个村民都分得一分土地,然后村民们又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斋坛村为斋坛乡政府的所在地,建有卫生院、信用社、粮库、供销社等。在善因教寺的原址建有乡中心学校。这些机构曾经给村民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为斋坛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1976年,安置乌溪江移民120人,后又安置谢村移民20人。2006年,斋坛村新建村办公大楼,安置滩坑移民111人,成为当年全县安置移民最多的村,并获得县移民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原住民与滩坑、乌溪江、谢村等地移民和谐相处,人才辈出,从事经营运输的有罗法胜、罗法将、李根寿等;经营商店的有周日松、李益能、李益良等;从政的有许光(曾任嘉兴市委国土局局长)、许晴(曾任嘉兴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经营茶叶的有潘建德、张伟明、王国军等。

2009年,斋坛乡以建设中心村为契机,结合斋坛村旧村改造工程对村庄进行了重新规划,吸引了上坌、下坌、京梁等村的200多名村民入住,人口达到1000余人。该村支委会、村委会、村监委会战斗力较强,能够将村民牢牢的团结在自己周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村里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规划,成为全县“破旧房改造”、村级“治安巡防大队”、“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试点村。

2013年,斋坛是美丽乡村重点村、节点村,以五边四化建设为契机,实施完成中心村人行道、中心路绿化亮化工程、村民活动中心公园、村防洪堤工程等。如今,每当暮色渐合,斋坛村社区服务中心就开始热闹起来,有的演奏乐器,有的查阅科技书,有的下象棋等,村民活动中心公园也热闹非凡,有的跳广场舞,有的拍经络操,有的打太极拳等。

随着小集镇建设的逐渐完善,各种文化活动也日渐丰富,2010年,斋坛举办首届农民文化节。此后,农耕文化节等文化活动接连不断,201511月,又举办了第八届农耕文化节。农耕文化节活动以“农耕农具农家乐,原汁原味原生态”为主题。通过“农耕文艺演出、农耕赛事、农事体验、农耕故事演说、农耕器具制作、非遗展示”等内容,挖掘斋坛文化内涵。把渐被世人遗忘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挖掘出来,向群众展示、推介斋坛的农耕特色、民俗特色、古村落资源。农耕文化节节目繁多,精彩纷呈。有将散发着浓郁原始生活气息的古老农耕器物生活用具搬上展示台,有原始的打谷桶、桶梯、桶簟、草鞋架、烟叶夹等;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扇、古陶器等;还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自行创作的十二生肖灯彩,更有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舞蹈、诗歌朗诵、小品、器乐演奏、独唱等文艺演出。看着乡土味特浓的“自家人”表演,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参与、观看文化活动都特别陶醉。

农耕文化节展现出老人们的美好回忆,把他们带回年轻时代辛勤劳作的历程,也带来了欢笑与愉悦,对于孩童们而言却是个新奇玩意儿,一双双好奇的双眼围绕着展示台,东摸西抚,巡视着古老器物,观看着新奇演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充分展示了斋坛乡浓郁的农耕文化,也展现了田园松阳的美丽色彩。

(作者单位:松阳县史志办)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