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水市的历代名人中,最负盛名、最为显赫的高道天师,要数松阳的道士叶法善了。但由于文献典籍中,道教的人名充斥虚无缥缈又扑朔迷离的神光仙气,加上历史尘烟的洗涤和文人重儒轻道观念影响,他本来人生面目,后人往往知而不实,闻而不清,一千四百多年来严重地影响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本来应有的地位。
一
天师,原是黄帝对岐伯的尊称,合乎天然之道老师的意思。而道教是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且又渗透当代社会的一种本土宗教。
汉代初年,黄老风潮甚盛,神仙方术乘机以黄老之学粉饰自己,他们将“道”作为其理论核心,黄帝“生而神灵”“龙颜日角”的高祖形象和老子“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的天师形态,被作为精神领袖和崇拜对象,树立为准宗教教主。同时阴阳之术和谶纬之学泛滥,为道教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早期道教,主要有两个派别,一是五斗米道,二是太平道。东汉后期,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和领袖是汉中张修。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张角等传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次年(184)二月,张角与弟宝、梁称天公、地公、人公将军,率众起义,皆戴黄巾,天下响应。七月,巴郡张修用符咒治病,响应张角,聚众起义。他们令病家出五斗米而入教,其起义军亦号为五斗米师。沛(安徽)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扶鬼道,往来益州牧刘焉家。刘焉任张鲁为督义司马。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与张修一起,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杀使者,占领汉中。不久张鲁又将张修杀死,尽得其部众,起义军领导权,从此落到张鲁手上。他杜撰五斗米教是由自己祖父张道陵、父亲张衡下传的,这是道教始自张道陵说的真实过程。
当时许多方术之士,他们或潜伏民间,隐居山林,从事服饵炼丹、导引行气、守一思神等道术修炼,幻想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或奔走权贵之门,诱人信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十月,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此时,许多原居中原和巴蜀的太平道、五斗米道信徒,为避战乱而迁居吴地。统治江东的孙吴政权,对民间宗教活动,不像曹魏那样严加控制。孙权继位吴王后,对民间方士的活动,采取了放任纵容的政策。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率大军攻入汉中,张鲁率其部众投降,拜为镇南将军。五斗米道也从四川带到中原。
吴王孙权听长老传说秦始皇遣方士徐福携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及仙药,止于亶州(澎湖)不还,其子孙时来会稽市买。黄龙二年(230)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数万人,浮海求夷洲(台湾)。时左慈至天台山,以《灵宝经》授孙权。权下令为葛玄制道观三十九所,度道士八百人。赤乌中(238~250),龙泉方士,白日坐于古松,忽云帡霞,驭载而上升。平生不着袍服,槲叶为衣,故称槲衣仙。吴甘露四年(259)正月,方士徐来勒至天台山,亦以《灵宝经》传葛玄,葛玄传郑思远。郑思远仁及鸟兽,时有二虎出入相随,驴囊经书。于永康横江桥,逢旧识许逊。太安元年(302)感晋世将乱,带弟子葛洪等,直投霍山,历隐括苍山(苍岭)而仙去。永嘉初年(307),建威将军庾琛南渡过江,为会稽太守。任内礼遇下士,多所树建,在葛洪等人倡导下,“岩栖赤松之馆岫启缙云之堂”。缙云堂,南方纪念轩辕黄帝的场所。
江苏茅山丹阳、晋陵、吴郡一带,居住着一些著名的吴地士族。其中丹阳葛氏、陶氏、许氏及孙吴后裔等,多系吴地土著或晋以前较早南下的士族,他们彼此通婚,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西晋灭亡后,悒悒不得志,不少人因而转向宗教中寻求安慰。江南士族原多信帛家道或师左慈而传习仙道。晋末宋初(420)动荡中,吴兴陆修静下庐岳(山)游帝宅(缙云山),东阳永康孙游岳抠衣而趋,拜为师。从此却粒,饵屑松与术,服谷仙丸,居缙云山中四十七年,不与世接。他们在佛教影响下,将主要传播民间的信奉天帝(黄帝)的道团,转变为官方承认的天师(老子)宗教。道士陶弘景,师从孙游岳,从而奠定了缙云山为南天师道策原地的神圣地位。
粱大同年间(535~543),东海郯人徐则拜周弘正为师,通《老子》《周易》。策杖人缙云山,随学有数百人。九年(543)王远知往茅山拜陶弘景为师。时陈宣帝召王远知到重阳殿讲论,辩论超诣,大为赞叹。
二
隋开皇元年、陈太建十三年(581),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王朝。面对天下一统,隋文帝政治上,结束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领恢复汉姓。军事上,转变为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农合一”的制度。经济上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接纳司马苏威建议,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全国推行均田制。在地方行政方面,尽罢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同时,在县以下置乡正、里长。五百家为乡,百家为里。在汉处地永嘉溪桥南(丽水)括苍山麓,置处州。下辖栝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
开皇八年(588),晋王杨广在扬州专旨括州(丽水)召徐则。朝使至括州缙云山后,见徐则师徒已北上传道。后来在天台桐柏岭脚找到,徐则见天下局势未明,借病老谢辞。开皇九年、陈祯明三年(589)隋文帝杨坚灭陈,从此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170年的中原纷扰、南北对峙的局面,使中国复归统一。
江南地区自从东晋以来,刑法宽大,执行不严,世家大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平定陈以后,隋朝地方官吏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苏威撰写《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得熟读,因此士民抱怨。当时江南民间又传言隋朝将要把百姓都迁徙到关内去,于是远近惊骇。陈地江南豪强士人纷纷起兵,反隋割据。婺州(金华)汪文进、越州(会稽)高智慧、苏州沈昙皆自称天子。乐安(仙居)蔡道人,归附汪文进为司空。朝廷命大将杨素率军征讨,在平定苏杭以后,率主力将汪文进、蔡道人剿灭。同时杨素又命史万岁率兵二千,从婺州出发,越岭在西南山寨行军千余里,大小七百战,将余党剿灭。朝廷将永嘉与临海两郡合并为处州,州治丽水。开皇十一年(591)废乐安县入临海县。
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派王子相、柳顾言二人先后去请著名上清高道宗师王远知相见。王远知表达归隐山林修行的渴望,杨广礼送归山。开皇十九年(599),晋王敕使郑子腾送书询问。而同乡王轨于冠年,上茅山拜王远知为师。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登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控制南方,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辽宁朝阳)与高句丽交易,率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五十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四万余人。大业三年(607)和大业四年(608)两度派朱宽前往流求,务求“慰抚”该国,但流求不从。处州改名永嘉郡,下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从此将括苍山之名扩大至临海、仙居一带。大业五年(609),隋炀帝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杨广亲征吐谷浑后,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大业六年(610)炀帝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击杀其主欢斯渴刺兜,俘男女数千人而去。大业七年(611)隋炀帝下诏攻高丽,命天下兵到涿郡结集。潘师正从王远知为师入教,尽受道门隐诀及符箓。炀帝再次请王远知出山,派遣崔凤迎请,在琢郡的临朔宫会面。炀帝亲执弟子礼,向王远知请教神仙之事。后来又在京师洛阳设立玉清玄坛请王远知前去居住。大业八年(612)正月,隋军出动一百一十三万人攻高丽,败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及平壤城下。六月,从平壤撤退。七月,还辽东,损兵三十万,下诏退兵。大业九年(613)正月,朝廷再征兵,再发兵围攻辽东城。三月,山东王薄在章丘长白山首举义旗。四月,炀帝渡辽水再击高丽,军进平壤。六月,礼部尚书杨玄感(杨素子)在黎阳起兵反隋,进攻洛阳。炀帝闻讯退兵,所弃军实,堆积如山。八月,杨玄感败死。炀帝杀党羽三万余人,枉死者大半。大业十年(614)正月,朝廷再征高丽,炀帝赴涿郡。士兵逃亡,无法禁止。后破高丽军,后高丽王求和,炀帝罢兵还邯郸。大业十一年(615),炀帝依例北巡长城,始毕可汗率兵将其围困在雁门(山西代县),杨广派人向始毕之妻、隋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北边有急”,加上隋朝援军相继抵达,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
时社会上流传“天道将改,李氏将兴”等政治谶言。方士安陁迦建议隋炀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隋右骁卫大将军李浑即因姓李而被忌杀,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亦因姓李而被猜疑。动乱前夕,隋炀帝离开京城前往扬州,王远知进谏不宜远去京国,隋炀帝没有听从。时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全国,人数达数百万众。各地起义军一方面抵抗隋军的镇压,另一方面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兼并,逐步形成了武装割据式的军事集团。王远知大失所望,深知天下必将大乱,偷偷地离洛阳北上太原,自称奉老君旨意,向太原留守李渊密告符命:“李氏将兴,可登天子位”。时任城(济宁)魏隆,年正弱冠,投奔茅山,拜道士徐昂(徐则弟子)为师。从此师徒在风尘滾滾的农民义军中积极周旋,风餐露宿,云游四方。
大业十二年(616)七月,炀帝杨广在毗陵(常州)造宫苑,从东都去江都。大业十三年(617)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六月,唐国公李渊,自称老子裔孙,在晋阳起兵。十一月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王远知奉旨,利用天师道长身份,热心投身风起云涌风尘中,命大弟子王轨南下,开始到天台、赤城、四明、桐柏、金庭、蔡奥、缙云、若耶等浙东名山洞府义军首领中穿针引线,积极为李渊王朝效力。大业十四年(618)三月,杨广见天下大乱,已心灰意冷,命修治丹阳宫(南京),准备迁居那里。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杨广闻变,仓皇换装,逃入西阁。被叛军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令狐行达将其杀死。
三
隋大业十四年(618)五月,唐高祖李渊废恭帝登基建立唐朝,改元武德。李渊不忘符命之恩,授王远知为朝散大夫,赏赐金缕冠和紫丝霞帔。时,秦王李世民正“虬髯十八九”,一次与房玄龄亦微服拜谒,王远知在门口迎接时说:“此中有圣人。”秦王乃审其实。王远知告诫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爱己”。而后王远知辞谢洛阳,带大弟子潘师正回到茅山。不久,潘师正受王远知的派遣,回到北方发展信徒。
武德二年(621)五月,唐太祖李渊开始崇道,下旨天下楼观,鼎新修营老君庙。唐军主力大破窦建德军,王世充降,占领洛阳,黄河南北广大地区都成为唐境。接着派赵郡王李孝恭,行军总管李靖等攻萧铣。九月,李靖军乘江涨,从虁州进向江陵;十月萧铣战败投降,江汉各州郡闻风投唐,其威力也波及整个江南。李靖以功授上柱国,并封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十一月,已经向唐称臣的杜伏威,派养子王雄诞进攻驻守在江浙一带的李子通。子通在杭州战败投降,江浙各州县成了杜伏威的地盘。
为了控制新区域,“初,隋末丧乱,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相雄长。唐兴,相帅未归,上皇为之割州县以宠禄之,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年间。”这是李渊登基初期,在无力分兵控制江南的艰难状态下,派特使王远知、王轨、潘师正等师徒“笼禄”杜伏威后,打破州县隶属原界限,在越州、括州设置两个总管府,并派“大将军”阚棱任越州都督。同时在武康置武州、长城置雉州、安吉置桃州、余姚置姚州、贸县置鄞州、临海置海州、义乌置网州、永康置丽州、龙丘置谷州、桐庐置严州。此外新置剡县(嵊州)、唐兴(始丰),华川(义乌)、缙云(永康)、须江、定阳(信安),太末、白石(龙丘)等八县。
武德五年(622),春,唐太祖李渊诣老君于祠庭。杜伏威怕唐的威力,使辅公祏留守丹阳,王雄诞副之,并自请入朝,被留在长安。住在长安的李子通,密谋逃还南方,被擒杀。此年叶法善正七岁。
武德六年(623)八月,辅公祏在部将左游仙的纵容下,起兵反唐。王雄诞不从,被杀。他在丹阳自称宋帝,任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遣将徐绍宗据海州,陈正通占寿阳。唐杀杜伏威,令大将军李孝恭、李靖、徐世绩分路进攻。武德七年(624),辅公祏弃丹阳出走,被“野人”捕获,送唐营斩首,江浙一带从此全入唐境。唐置东南道行台,任李靖为行台兵部尚书。冬十月,唐太祖李渊幸终南山,谒老子庙。
武德八年(625),在苏、越、括三处设都督府,逐步撤销杜伏威在江浙临时设置的军事式地方管理机构,恢复原来的州县体制,把李唐王朝的一切政令,贯彻到浙江各地。废丽州及缙云县为永康县,恢复入婺州。
四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太素、罗浮真人,松阳卯山(古市)怀德里人。叶法善的少年时代,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叶尊师碑》载:
初,师甫七岁,涉江而游。迨及三年,人以为溺。及还,问其故。则日:三青童子引之,憩于华堂峻宇,咽灵药,吸云浆,太上镇之,是以留也。十五,中毒死,又见青童君曰:天台茅君印其腹,始殊闷绝,良久豁如,师以灵应感通,殊尤若此。
宋《太平广记·叶法善传》亦载:
年七岁,溺于江中,三年不还。父母问其故。日:青童引我,饮以云浆,故少留耳。亦言青童引朝太上,太上颔而留之也。
宋《唐叶真人传》亦云:
年甫七岁,识量温雅,貌古老成,父熟视之曰:“汝幼勤苦,老必雅贵。”于是涉江而游。三年不返,家人谓已溺亡。及还,问其故。则日:二青童引我,饮以云浆,留连许时。……自小不茹荤,独处幽室。好古学文,十一诵诗书,十二学礼乐。研穷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览。志愿修道,栖运林泉。与父俱遁乎卯山,樵苏自给。寻形选胜,占星候气。登高临深,穷源逝险……常寻幽访隐,得灵墟福地。其有欧治铸剑溪。欧溪有神女化冢,石门岭,仙人曳履岭,其山势并括苍仙都洞天。连延天台四明。近金华长山赤松洞,黄初平叱石羊之处,相去不远。中有白马山瀑布水。青溪万仞,古号仙居,林泉葱情,于是真人隐焉……是时岁方十三,从括苍山入天台、四明、金华、会稽、涉江浙。北入天柱、天目、姑苏、洞庭、勾曲、衡山、霍山。南游剑水,登赤城,至罗浮等处,凡名山胜地,自江汉之南,无不经历。寻诣豫章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但熊经乌申,吐故纳新,食松茹木,无荣于世。年十五中毒殆死。又见青童日:勾曲仙人,天台茅君,飞印相救。言毕,印至,印其腹。良久豁如。远访茅君,相遇,岳骨上起,目瞳正方。微笑日:尔来乎。汝名已登仙格、身逢魔试,故相救而免,当以辅人弼教为意。由是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嵩高韦善俊传八史云娇之道。
这是一些扑朔迷离寻师学道的仙话。如果透过层层迷雾,大体意思是:叶法善自小不吃荤,好古学文,志愿修道。七岁,被人拐走,一直没有消息,父母以为他死了。三年后,却忽然回到家。大家问起经历,说有三个青童引导,住在华堂峻宇,咽灵药吸云浆, 由太上(天帝)养育。十一诵诗书,十二学礼乐。研穷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览。十三从括苍山入天台。十五岁,误吃毒丹,是天台青童君救活了他。后来再度回家,与父母住在卯山,亦农亦道,樵苏自给。这里青溪万仞,林泉葱情,西有龙泉欧冶溪,东有神女化冢、石门岭、仙人曳履岭,属括苍仙都洞天。然后再到金华、会稽、四明、天目(浙江临安)、天柱(安徽潜山)、霍山(安徽天柱)、姑苏(江苏苏州)、勾曲(江苏句容);南游洞庭(湖南)、衡山(湖南衡阳)、剑水,至罗浮(广东)等处,凡名山胜地,自江汉之南,无不经历。
青童,就是仙童,实为上清茅山天师派修炼有素的道士。“三青童”,就是上清茅山天师派三位入道先师。叶法善“三先师”,台湾道教学者丁煌1988年《叶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讨》一文中认为:
根据《叶尊师碑铭并序》记载:法善年‘十五,中毒死’云者,恐系彼误服毒丹,为天台隐真之茅山上清派道士所救。法善十五,始入道誓戒,其游茅山,必在此后若干年事也。依是时道士授箓历程而言,法善于十五岁,尚无授‘上清经箓’之可能。其后,游茅山得遇茅君,当系神话。所遇者,必为依托茅君开教之上清茅山宗道士,唯确遇何人,今已无从考证矣,以年辈推之,王远志、王轨、潘师正、魏隆诸人皆有可能。
王远知(528~635)字德广,琅琊临沂(山东临沂县)人,茅山上清派第十代宗师。著名弟子有潘师正及徐道邈、陈羽、王轨等。叶法善七岁,王远知已经九十四岁,耄耋老矣,以资望而论,就是为叶法善“飞印相救”的“天台茅君”。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唐初赵国赞皇人,为茅山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武德五年,潘师正三十六岁,受座师王远知的指令,潘师正已北上发展茅山宗,且又没有南下括州的记载,故不应是叶法善的先师。
王 轨(580~667)字洪范,一字道模,琅邪临沂人。王远知弟子,《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碑铭》云:大业十一年(615),“历天台、赤城、四明、桐柏、金庭、蔡奥、缙云、若耶。”其中缙云,山名,即仙都,地理上属括苍山脉,相传有奇峰一百六,异洞二十七,兼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早在唐虞时,为黄帝缙云氏族南迁时的聚居地;春秋战国时期,为轩辕黄帝行宫——三天子都之一。山中鼎湖峰,俗称石笋,直刺云天,拔地170.8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柱石,且有天下第一笋、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峰之誉,是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的核心。峰巅西北高,东南低,中间蓄水成池,四时不竭称鼎湖,相传是轩辕黄帝铸鼎、觞百神、驭龙飞升之地。它离松阳最近,同为括州,更处于丽水西北的进京驿道上。武德五年, 四十二岁王轨作为王远知大弟子主持南方教务,巡视南方时到过缙云。光绪《缙云县志·山水》载:“大姥山高可万仞,周围六十里,为东南五府群山之祖正尖常有云气,中有鲤鱼塘,石竹寨,西坳寨,大小岩,寒谷阴坑,龙井灵湫,下有石屋,为天师祠,旁有试剑石,相传为叶法善修炼试剑处。”作为叶法善的先师,王轨可信。
徐 昂,生平未明,疑为缙云山徐则之徒。隋大历十一年(615)正弱冠的魏隆拜徐昂为师,跟随云游四方,逃难历涉名山。复天台幽旷,罗浮超远,青溪(叶法善故里美称)秘景,紫盖凌烟,莫不践莓苔而直指。唐贞观九年(653),徐昂、魏隆师徒被召入京都长安,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规格接见。
魏 隆(595~677)字道崇,任城(济宁)人。自幼即好老庄之学,“甫及冠年(二十岁)”,“父为其择取嘉姻”,“法师志不在羁”故投奔茅山,拜道士徐昂为师,跟随云游四方,风餐露宿,“同十年而不懈”。唐贞观九年(635),随昂师被召入京,受到唐太宗的接见。称其“精苦绝伦,冲退守一,当今莫二”,“于内道场供养”。配居谁山(镇江丹徒圆山)之仁静观”。总章二年(669)被朝廷“诏于茅山修福,精禋茂典,并委于师”。在武则天降殊恩,赐给他“山水纳帔”。叶法善七岁,时魏隆二十七岁,和王远知、潘师正、王轨三人相比,岁数最小,当属青童之列。
总之,叶法善最初遇到的三青童(上清茅山天师派道士):就是叶法善登上高道国师的接引者,也就是说王轨、徐昂、魏隆等人在缙云逗留邂逅期间,收叶法善为入室弟子的。
五
叶法善道门师承,除三青童外,唐玄宗《叶尊师碑》载:
便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于嵩高韦善俊,传八史、云蹻之道。
赵元阳,或认为赵公元,又以为即赵昱,青城山首道,有遁甲、步玄之术。
韦善俊(595—?)巩县人,祖籍京兆(陕西西安),因祖父尝为巩县令,遂隶籍巩县。年十三,习诵《道德经》《度人经》《西升经》《升玄经》,谙老庄之学,遂长斋素食,志慕玄门。及长,诣嵩阳观,师事黄元赜出家为道士,参佩道法。后又从临汝洞元观韩元最习学秘旨,自是道法精湛。道家称他“药王”。长寿年间(692—694)卒,年百岁。
唐玄宗《叶尊师碑》亦云:
故万先生目之曰:“子书成仙格,方自仙宫,吾将及乐为同僚也,信哉!”
“万先生”,亦称万法师,即万振(?—661)字长生,洪都南昌人,净明派胡慧超门生,缙云吴善经的五世祖。参研钟离太乙、刀圭、火符秘决;学得忠孝大法,得长生久视之道,有符咒、济物、治人疾苦,立效,时以为旌阳、栾巴之徒,隋文帝杨坚封万振为天师。胡慧超(?—703)唐高宗、武后时著名道士。自称曾从许真君、吴猛受授延生炼化超三元九纪之道,能檄召神灵、驱使雷雨。参与陶弘景校茅山华阳洞太清经七十一卷,且撰《洪州西山十二真君传》传世。
总之,叶法善的道行,早从上清三青童处从少学到南天师道“三五盟威正一之法”,后从青城赵元阳处学遁甲、步玄之术。又从韦善俊处得八史云娇之道;再到豫章西山万寿宫万振处,得长生久视之道,有治疾、辟谷、导引、胎息、炼丹之诀:又接受立功、济人、佐国志向,取众家之长,内外兼修,有匡国辅主之才。
六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八月即位,为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三月十日,分天下为十道,缙云山,为江南道第十二座名山(茅山、蒋山、天目、会稽、四明、天台、栝苍、缙云、金华、大庾、武夷、庐山)之一。李世民欲以重位加王远知,先生力辞回山。贞观九年(635)敕令润州府于茅山建太平观,并赐良田,度道士二十七人为侍者。
贞观十一年(638)十一月,武则天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贞观十七年(643),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逝世,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永徽元年(650)五月,唐高宗在感业寺进香,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氏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情敌萧淑妃。唐高宗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五月,唐高宗孝服已满,武氏再度入宫,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
永徽六年(655)六月,后宫有人放出不利王皇后之谣言:王皇后与其母柳氏找来巫师,她们想企图用厌胜之术将武昭仪诅咒而死亡。谣言传到皇帝耳里后,唐高宗大怒,将其王皇后母柳氏赶出皇宫,武昭仪由昭仪升为一品宸妃,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不能成事。
显庆元年(656)十一月,武昭仪产皇子李显后,患抑郁症、躁郁症、妄想症。显庆二年(657)闰正月,高宗为武昭仪医治,在光曜日殿召见著名高道胡慧超、万振。奏答之间,万振极力推荐叶法善。夏秋,唐高宗征年已不惑的叶法善诣东都洛阳,为武昭仪厌胜(迷信色彩的避邪祈吉民间习俗)。由于叶法善无以观其妙,有以观其徼。拨动游说,闭藏观变,武昭仪心态竟大有起色,从而深得高宗、武昭仪赏识。高宗将加爵位,叶法善却以“臣病在朝市,疗在山林”,而“固辞不受”。高宗强他留住在景龙观,恩宠有加。叶法善总以世外之人自居,一边讲神仙传道法,上及皇后诸王公主,百官子弟及诸道流,一边帮穷济困,救死扶伤。而后奉命经广陵、瓜州至天台修黄箓斋。
武昭仪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唐高宗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昭仪开始成为高宗政治上的“战友”。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昭仪为后,形成了“拥武派”,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徐茂功)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打动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昭仪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武昭仪随后做出一系列举动: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麟德元年(664)十二月,中书舍人李义府等人得知高宗欲行废皇后而立武昭仪消息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也向唐高宗接连投递请求立武昭仪为后的表章。唐高宗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废立之意再次萌生。冬,武昭仪册封为皇后。叶法善叔祖叶静能罢归。麟德二年(665)叶法善随驾东幸,从封禅泰山。乾封二年(667)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先师王轨卒,叶法善离京返乡。总章元年(668)游历茅山、姑苏洞庭天目、括苍等处名山胜地。而后或居庙堂、或居江湖,然朝觐无亏缺。仪凤三年(678)三月三日,至东岳泰山行道。调露元年(679)奉诏幸嵩岳。永隆元年(680)从封嵩岳。
永淳元年、弘道元年(683)为高宗消病,奉旨封南岳衡山。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后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后被尊为皇太后。
中宗嗣圣、睿宗文明、则天光宅元年(684)二月,中宗欲以韋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太后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太后临朝称制,自专朝政。九月,徐敬业、徐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武太后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武则天迁都洛阳为神都。从此,天师叶法善开始以皇权象征和点缀,为武则天祈长生福寿和采延年益寿灵药,遍祈名山大川。
垂拱四年(688),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当时,江南有很多民间自行设立的祠庙,狄仁杰奏请焚毁1700余所,只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
天册万岁二年、万岁登封元年(696)腊月甲戌,武则天发神都、封神岳、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天下百姓无出今年租税,大酺九日。二月辛巳,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黄帝,灵妃为天中黄后;夏后为齐圣皇帝,封启母为玉京太后。
分栝苍县东北,永康县南乡复置缙云县,署缙云墟,属处州。设五乡:万岁、景福、仙都、美化、官政。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氏退位。武氏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死。叶法善与叔祖叶静能参与武则天禅让、中宗复辟活动,叶静能以功任国子监祭酒。
神龙二年(706),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篡杯乱政,武三思秉政专权,叶静能以冶炼金丹惑帝邀宠,进入朝延权力中心,以金紫光禄大夫为内道场道士。叶法善以频察袄祥,保护中宗相王及玄宗,而犯颜从容累谏,不被采纳,贬谪广州。
神龙三年(707)至广州,泛舟北上龙兴新观。景龙二年(708)入洪州西山(江西新建)。
景龙四年(710)李旦之子李隆基从潞州(山西长治)回到长安。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在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叶法善女弟子)帮助下,传信叶法善。六月,叶静能参与韦氏、安乐公主的乱党,叶静能被诛杀。八月,睿宗李旦即位。太子李隆基以迫于太平公主故,诏征叶法善入京,以助太子李隆基。景云二年(711)奉命赴抚州魏夫人仙坛,行祭醮法事,并与坛西修建洞灵观。又奉旨赴建康镇江茅山投龙设醮,开在名山大川投金龙玉简之先。
先天元年(712)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是为玄宗。先天二年、开元元年(713)七月三日,太平公主以谋逆被诛。叶法善有冥助之功加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主。十二月,叶法善奉旨往西岳华山祭祀。开元二年(714)正月,玄宗为庆祝登基,大闹元宵,诏令臣民,在京城结彩楼三十余间,楼高百余丈,多是金玉翡翠镶嵌。元宵之夜,长安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一派豪华繁闹景象。叶法善看后直谏:“彩灯之盛,固无比矣……但奢靡过甚,与国何益!”自此,玄宗多年不搞这类劳民伤财的活动,而专心于国事,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接着叶法善奉祀会稽禹穴,龙现,敕改龙瑞宫。开元八年(720)六月,卒于景龙观,寿一百零五。师请归葬故乡。敕度其侄润州司马仲容为道士,与中使监护,葬于松阳。诏衢、婺、括三州助葬。
七
总上所述,松阳叶法善,在隋末“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农民起义烽火中,七岁时与父母失散,幸运地被上清宗师王远知高徒王轨、徐昂和魏隆三青童收养,入缙云山入道,三年后回到父母身边。十三岁从括苍山入天台。十五岁因误吃丹药中毒,又一次由王远知和三青童,医治脱险。而后并不气绥,继续寻师问道,二三十年中云游名山胜地,先后向赵元阳、韦善俊、万振等高道求学,取众家之长,内外兼修,不事著述,不重文命,至不惑之年终成为匡国辅主的一代宗师。时武昭仪生皇子李显后,患抑郁症。次年夏秋,征叶法善诣东都洛阳,为武昭仪厌胜。叶法善以“无以观其妙,有以观其徼”的神秘道法,审时度势的预判能力,使病情大有起色,深得高宗、武昭仪赏识,从此尊为大唐天师。在武周专政时期,一直以世外之人自居,一边讲神仙传道法,上及皇后诸王公主,百官子弟及诸道流,一边帮穷济困,救死扶伤。麟德二年起,随驾和武后东幸,封禅泰山,风尘仆仆,奉旨到大江南北名山胜地,祭祀投龙,客观地为我国道教文化设施建设,奠下丰厚的社会根基。神龙元年,叶法善参与武则天禅让、中宗复辟活动、帮助李隆基发动羽林军铲除韦武集团,消灭太平公主及窃据朝廷要害的党徒,以功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主,为李唐王朝从兴起走向盛世,作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的可贵贡献。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孔颖达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以此为标准,天师叶法善一生立德立功,因此是不朽的!
(作者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