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人有姓名,物有物名,地有地名,区划也有域名……概无例外。那么,我们又该是怎样去取名呢?“制名以指实”,“名定而实辨”(《荀子·正名》)。这就是说:取名要力求做到使名称符合客观事物;而名称一经确定,对客观事物的分辨也就清楚了。
庄子早就有言:“名者,实之宾也。”(《逍遥游》)“名”与“实”的关系,是“实”决定“名”,“名”只反映或表现“实”。就两者来说,“实”是名之根本,而“名”则属次要。所以,我们强调要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作为域名,它的确定、更改与提升,也多是有缘由与根据的:
古来有郡名也。秦废封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或取名于列宿,或立号以山川,或不易封之旧称,或率循人贤之姓氏。取义不一,名用以殊。(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卷 第一)
我区的历史,远古时期茫昧难考;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的炎黄时代。那时,我区为“古缙云之墟”,其取名缘于“人贤之姓氏”——缙云氏。
缙云氏,姜姓也,炎帝(神农)之苗裔,当黄帝时缙云之官也。(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缙云氏,既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的部落首领、黄帝敕封的夏官,又是国名与封地,更是我区最早的建置。
随着朝代兴废更迭,其后我区隶属不一:
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实一字也。(孙诒让《温州建置沿革表》)
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史记》卷四十三)
我区地处瓯江流域,因群山环绕,长期与外界交通阻隔,向来被称为“奥区”,先民多“剪发文身”。秦始皇废除分封,置设郡县,地归属闽中郡。西汉,先隶于东瓯国。后因国王附逆,武帝遂废东瓯国,瓯越之人悉徙中原,散居在江、淮之间,其地遂空;后来先民复聚,昭帝始置会稽郡,我区先隶于回浦县(今台州);东汉光武,回浦改名章安;汉末,析章安而置松阳,此为我区建县之肇始。
自松阳建县以降,我区的行政区域有过多次的变更,但中心区域始终未变。
处州,古栝苍地。往称海内十大洞天,栝苍其一也。(明·何镗总纂《栝苍汇记》卷之一)
这就是说:我区自上古时期就称为栝苍,是赤县神州著名的十大洞天福地之一。古人取域名为栝苍,是缘于:
栝苍,因山而名。山在缙云县东七十里,又名苍岭,与台、婺为分界。其脉发自闽建,过景宁,经龙泉,历遂昌、宣平,至缙云而特起。松阳、云知诸县,皆在其盘屈之内。诚一郡之领要也。郡城西一里,又有小栝苍山,亦云是山之止脉,郡因以名。(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卷第一)
上古时,我区地属栝苍山脉,而栝苍山脉“至缙云而特起”。堪称其第一高峰的大洋山,海拔有1500.6米,位于我区的东北;“与台、婺为分界”的苍岭,又是栝苍山脉的中心区;山脉延伸、“盘曲”于我区各县,郡城有大栝山、小栝苍山。因栝苍山“诚一郡之领要”,如“立号以山川”,上古称我区为栝苍,那也顺理成章之事。
另外,我区行政区划建置前,“栝苍”也是最早出现在典籍文献之中:
东岳泰山君,罗浮、栝苍佐命。(郑思远《五岳真形图法》)
郑思远,被道坛称为“火龙真人”,是东汉著名的炼丹家。他在道书中,就把栝苍山与罗浮山相提并论,并且作为是道教的名山。
《吴录》:栝苍山,登之俯视雷雨,[高一万六千丈]。有棠溪、赤溪、官溪三水,分流环绕其下。四面石壁,可容数千人,亦曰苍岭。唐天宝中,改名真隐山,盖南境之大山也。(《中文大字典》,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1982年版)
《吴录》一书,为三国东吴遗民张勃所作。它明确地指出:栝苍山,是神州[东]南境内的一座“大山”、名山。
两段引文都表明:东汉、东吴以前,括苍山不仅是神州“[东]南境之大山”,而且是道教的名山。我区的形胜是“东饮瓯江、西挽闽峤,大溪绕其南,层峰镇其北”,被誉为“东南名区也”。总之,在中古时期,括苍是作为我区的域名而存在的。
自隋以降,括苍又成为一个县名:
隋平陈,乃分松阳之东乡立栝苍县,取括苍山为名,属处州。(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隋平陈,是在开皇九年(589)。随即,将永嘉郡改为处州,析置松阳县东乡为括苍县。当时的括苍县疆域广大,管辖着后来陆续建置的缙云县西南、丽水县、云和县、青田县、宣平县地域。括苍县的取名,也是因地处栝苍山,以山为名。这与此前古栝苍地的取名,缘由基本相同。
总之,方志、正史和典籍,在使用“括苍”时,域区先是大区,再是大县,后是小县,又回至大县。我们在阅读时,须仔细区别“括苍”所指的不同辖区。
隋开皇九年,废二郡(临海、永嘉)为县,分松阳之东乡置栝苍县,始以栝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置处州。(何镗总纂《栝苍汇记》卷之一)
由松阳县上升为处州,是我区正式建立州郡行政区划的肇始,尽管当时的处州辖区甚广,相当于当今三个地区(丽水、温州、台州)的范围。
到了隋朝,古栝苍地始改名于处州:
处州……于天文属扬州,斗分为牛女之次,上直少微处士星,故以名郡。(何镗总纂《栝苍汇记》卷之一)
[开皇九年],以郡应少微处士,故山名曰少微,州曰处州。(清《一统志·处州府·山川》)
古栝苍地改名于处州,是缘于“列宿”,即星宿分野之说。
《史记·天官书》有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可见,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因而就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星宿分野,先是按列国来分置,如斗为二十八宿(列星)之一,亦称为南斗。牛宿为越国之分野,女宿为吴国之分野;后又按各州来分配,尾箕为幽州之分野,牛女为扬州之分野。《史记·天官书》又云:“延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处州上直“少微处士星”,而少微星在太微西南,今属狮子座。其第一星为处士,第二星为议士,第三星为博士,第四星为星大夫。隋开皇九年,“以郡应少微处士星”,因而就将厦河南岸、好溪对面的大栝山,改名为少微山,将古栝苍改名为处州。与我区相邻的临海,以三台星分野而定名台州,金华以婺女星分野而定名婺州,后又以金星与婺女星争华改名金华。这都是以星宿指配列国、州郡的分野说所致。
古人建立星宿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禨祥(吉凶)”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由于当时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福祸相联系,迷信“天人感应”与“天象示警”——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实际上,星宿分野说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但是古人对于星宿分野的具体分配,既然有了一种传统的理解与说法,那古典作家在作品中写到某个地区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就完全可以理解了。王勃《滕王阁序》说“星分翼、轸(南郡,南阳、汝南、九江、庐江、豫章等属翼宿、轸宿的分野)”,李白《蜀道难》说“扪参(秦属参宿的分野)历井(蜀属井宿的分野)”,《随园诗话》卷三引用的“昨夜中庭看星象,小星正在少微边”,都是在分野的意义上提到这些星宿的。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处州的命名还有更深层的含意:
仰观乾象,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处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在昔有隋,处士星显,因置处州。然则吾州素号多士,衣冠文物之盛,得非星分之应耶?(叶宗鲁《应星楼记》,清道光版《丽水志稿》卷三)
这既反映古人因“处士星显,明大而黄”而“贤士举”、官绅盛的现实,又体现我州士民企盼文士得到荐举、处州衣冠文物更加隆盛的美好愿望。
也正因为“郡应少微处士星”,唐时就在少微山建起少微星君祠以祀星君。随后,在县治东南一里,建起应星桥。宋代嘉祐年间(1086——1094),知州关景晖在小栝山州治后厅之西(今烟雨楼西侧)建起少微阁。嘉祐间(1056-1063),郡守崔愈在大溪北岸,“始作石堤,以捍水患”,并“就桥(应星桥)立屋”。开禧三年(1207),郡守王庭芝“撤旧图新,敞以高楼,载揭匾榜,因之名之(应星楼)”(叶宗鲁《处州应星楼碑》)。这些都是根据星宿分野说,引发出来的纪念性建筑。
星野之说,言人人殊,究以何者为定?纵使言成准的,而一星所占其度甚广,安在私照百里乎?此在全省通志,自可列为专门,而州邑私书,决当削其标目。(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凡例》)
早在19世纪中叶,丽水县令张铣就已看出:“星野之说,言人人殊”,又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并非科学;另外,星宿“所占其度甚广”,指配相当模糊,并不准确。常言还说:物换星移——景物会随季节变化而改换面貌,星斗因天体运行而改易原先的位置。作为“州邑私书”的府志与县志,“当削其标目”。在天文科学极为发达的今天,我们已没有必要再去迷信占星术。
处州得名,还有第二种说法:
隋之处州,盖兼温、台两州之地。其间,多名士隐士所萃。汉、晋间有道之士,如左元放、王方平、白道猷、任旭、谢敷,皆在矣!盖多处士得名。(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卷第一)
因“多处士得名”说在当时及后来并不流行,仅见于明成化版《处州府志》。而编纂者对此也并不赞成:
噫,静观数子,皆非处人。以彼立名,甚无谓也。(同前)
名士,为知名而未仕者;隐士,为隐居不仕者;处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者。处州虽“多名士隐士”,但在隋之前,他们并不太知名。而知名的处士,但“数子皆非处人”——多为外地人士而非土著,故“以彼立名,甚无谓也”,即有失于事理,缘由并不充分。
随后,处州又有多次改名:隋开皇十二年(592),处州改名为括州;天宝元年(742),改名缙云郡;乾元元年(759)以永嘉、安固置温州后,我区几个主要县地相继成立,州名复为括州。自大历十四年(779)五月,避唐代宗子李适[kuo]讳,复改回为处州。自此以后,直至清王朝结束,我区的行政区划名,除元至正十九年(1359)至二十五年(1365)改为安南府外,几乎一直沿用“处州”,先后达1130多年。尽管其归属的“道”(行政区划名)或“路”(宋、金、元的地方区划名)有过变动,管辖的县因划分与调整而有所增加(从唐时的6县、至南宋末的7县,明景泰年间的10县)。
辛亥革命后,结束了封建帝制,曾废除州、道、府的建置,改由浙江省直辖各县。民国3年(1913),浙江省又设道,我区隶属瓯海道。16年(1927)废除道制,又直属浙江省。自民国21年(1932)起,浙江划为十二个督察区,我区先后改为浙江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第九行政督察区(1936)、第六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第七行政督察区(1948年7月)。政区管辖的县,基本固定为10县,只在短时间内有小变动,宣平划出(1943年5月——1948年4月),文成、泰顺划入(1948年4月——7月)。而行政区划名“处州”,仍不时被一些单位所使用,群众习惯称呼“处州”那就更广泛一些。这些情况还延续到共和国成立以后。
“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年5月,人民军队解放了丽水全境。旋即,建立了军管会和民主政府。10月,改为丽水专区。经历15年的抗战与3年的内战,国民党留下是千创百孔的烂摊子。专员公署和百姓的当务之急,是百废待兴,百业需举,国家也开始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1月,丽水专区被撤销,5个县并入温州专区,松阳、宣平划归衢州专区,缙云划入金华专区。建置、定位与职权的降级,无疑延缓了我区经济的恢复与城市的发展。随后,“五风”盛行,“三面红旗”高举,又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三年困难时期的到来,城市建设更是停滞不前。
1963年5月,恢复了丽水专区的建置,城关镇又成为专员公署驻地。这给我区工农业发展带来了转机。紧接着,是开展城乡的“四清”与十年的“文革”。经历10多年的折腾与“浩劫”。我区的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城市唯有“旧貌”,几乎没什么“新颜”。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时,城关镇依旧是“路不平、灯不明、水不丽”(陈冰语)的暗淡景象。
“文革”浩劫结束,人们仿佛从噩梦中醒来,开始真正懂得发展生产与建设城市。1978年9月,丽水专区改为丽水地区。它先管辖7县,后增至9县。而丽水的真正发展,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解放了思想,恢复了正确路线,纠正了冤、假、错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上来。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埋头生产,到了新世纪,丽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城市框架与街道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的现代交通、水电、商业、金融、医疗等设施开始齐全,市区集聚效应不断体现。2000年7月,终于撤销了丽水地区,设立了地级丽水市(地级),辖7县1区(莲都)1市(龙泉)。我区从农村政区进级到地级市,城市行政区定位提升了:开始转向非农业为主、以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城市的辐射功能增强了,发展的空间拓宽了;行使的职权也增大不小,因隶属层次不同于以前,行政管理权限就扩大了,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了,受优惠的政策也更多了,财权增大至可以用于城市相关的领域。正因为如此,在新世纪里我市产业得到协调均衡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更是一年一变样,浙西南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要说新丽水市的命名,得上溯至12年前的丽水市(县级),更要追溯至1200年前的丽水县的命名:
唐初,李子通窃据,州县多所更置。既改松阳为松州,复置遂昌以属之,又分栝苍、丽水为二县。(清道光版《丽水志稿》卷一)
最早的丽水县建置,是封建割据的军阀李子通擅置的;时间约在武德二年(619);县境坐落在原栝苍县的西南,县治在芝溪,亦名资溪(今称资福)。新的栝苍县处于东北,地域减至一半。县依郡而治,县治在括苍山麓,即栝州城。
[武德]八年(625),省丽水入括苍。(同前)
“省”者,去也,即废除军阀擅置的丽水县建置。“入”者,是将丽水县并回栝苍县。
今考:《元和郡县志》、《杜氏通典》俱不言武德八年省丽水入括苍,当是李子通擅置。(同前)
丽水县只存在7年,时间级短;又是军阀擅置,不为唐王朝承认:因而,官方正史和重要典籍多略而不载,只有本地方志有提及。
大历十四年(779),改括苍为丽水县,州所治。(《旧唐书·地理志》)
随着括州改名为处州,括苍县也更名为丽水县,并成为“倚郡望县”。这是丽水县名的正式确立。
关于丽水县的起名,也是“立号以山川”。但它又有多种说法:
以县北七里有丽阳山,故以丽水为名。(《名胜志》)
县东北七里有丽阳山,下环清溪,县名丽水以此。(《栝苍汇记》)
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险阻,九十里间五十六滩,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 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六)
前两说稍有差异:一因山取名丽水,一因山下清溪环绕而取名丽水。实际所指则是一致:丽水取名源于州治北边的丽阳坑,坑又别名丽水。县名取城北丽水为名,那是自然不过。第三说:恶溪又名大恶,“湍流险阻”,均是历史事实。恶溪“为名丽水……以为县名”,仅见于《元和郡县图志》,其他正史和方志均未提及,因属孤证,故笔者开初并不信服。同时,史实记载又有误:恶溪改名好溪,既非于“隋开皇中”,更不是晚唐大中年间的段成式手中,而是早在南朝的陈代。近年,转想到:恶溪改名好溪,好溪再改称丽水,也不是不可能;丽阳坑到底是坑而不是溪,好溪属丽水段约24公里,占全溪长1/4,且是好溪末段,当属于黄金水道。恶溪变为“畏途坦夷,安流连漪”,好溪堰为恶溪变好的关键,真正发挥灌溉和水运交通之所在。有鉴于此,《元和郡县志》的说法,也可以作为丽水更名缘由之一说。
丽水县自中唐大历十四年更名以后,虽归属的路、道、府稍有变化,但丽水的县名一直沿用至1986年升为丽水市(县级)为止,前后有1200多年。这期间,境域一直是固定的,只有两次小变动:
景泰三年(1452)寇息,抚臣孙原贞以地广不便于治,请分所辖之浮云乡为置云和县,又析宣慈乡为宣平县。(《栝苍汇纪》卷之一)
第二次1958年6月,撤销云和县划入丽水县。1960年撤销景宁县并入丽水县。1962年6月,原景宁、云和县地从丽水县分出,建云和县。
2000年7月,丽水迎来了撤地建市设区的机遇。这本是恢复“处州”(作为市名)与“括苍”(作为区名)旧名的良机。可惜的是,征集市、区名办公室个别同志并不了解处州和丽水的历史与其取名的根据,又没能更广泛而认真听取广大群众、特别是文史专家的意见,结果是用“丽水”作为市名,抛弃沿用上千年的处州旧名,却以丽水县、市之旧名来冠名地级市。这难免招来“以一县冠一郡”、以“子名代替父名”之批评;以新区名“莲都”来冠千年古县名,空间上容易引发错角,指代上容易发生混淆,也难免引起县变为区、乡是否降了一级?古老地名是我们回乡的路标,它与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家族传统紧密相连,寄寓了世人许多的美好回忆与无限的遐想。轻易改名,无疑会割断处州的历史命脉,流失一些本土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以及长期积淀的人文精神;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文化的延伸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人们心灵上的疼痛和感情上的撕裂。
但是,当域名、县名一经确立,再经上级层层审批与核准,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不好任性随心更改。后来,虽议论纷纷,市政协甚至形成改易新名、恢复旧名的提案,以延伸历史文化。但是,更改新名后再恢复旧名是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兴师动众,而且社会运行成本奇高,得花几亿钱财。我们要面对现实,理性接受既成事实,想办法丰富其内涵,提升它的品位。
凡是州郡的名称,一般都经历过反复确定、多次更改与不断提升的历程。简而要之,上古之括苍,近古之处州,当今的丽水市,就是我区域名确立、更改与提升的大略。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