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要是谈到宋代处州梁氏,知者大多想到的是丽水名族——梁汝嘉家族。而实际上,处州丽水县当时还有另一“梁氏”家族——梁宗善家族。有关其家族事迹,如浮世幽影,历来少为人知。所幸,宋人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9)收录了《处州东岩梁氏祠堂碑铭》一文,这让今人仍有机会看到那些曾经的“小人物”以及被遗忘的处州历史片段。
《南涧甲乙稿》的作者韩元吉出生于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南渡后流寓信州之上饶,他曾两度任知婺州,而且是“东莱先生”吕祖谦的丈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称:
元吉本文献世家,据其跋尹焞手迹,自称门人,则距程子仅再传。又与朱子最善,尝举以自代,其状今载集中。故其学问渊源,颇为醇正。
其他以诗文倡和者,如叶梦得、张浚、曾几、曾丰、陈岩肖、龚颐正、章甫、陈亮、陆游、赵蕃诸人,皆当代胜流。故文章矩矱,亦具有师承。其婿吕祖谦,为世名儒。其子名淲字仲止者,亦清苦自持,以诗名於宋季,盖有由矣。
韩元吉学识渊博,交友广泛,学界对他的文学成也有较高的评价。《文献通考》、《永乐大典》对其文集也有收录。因此,依据韩元吉其人所处之时间、空间、经历,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文集的评价来看,《处州东岩梁氏祠堂碑铭》的载体《南涧甲乙稿》所载内容应有较高可信度。另外,《处州东岩梁氏祠堂碑铭》所载史事也与信史高度契合,查阅《民国宣平县志》(民国三十二年铅本影印本,卷11)亦有其事,只是记载简略。综上而言,《处州东岩梁氏祠堂碑铭》所载内容,可认定为信史无疑。
一、丽水梁氏族流辨析
梁宗善,字明世,其先世居处州丽水县。梁宗善家族与在丽水有较高知名度的梁汝嘉家族并非是同族。《全宋文》收录《宋故文林郎梁府君墓志铭》一文,该文撰写的对象为梁汝嘉之父梁固,我们可据此辨明“两梁氏非同族”,限于篇幅,兹截录如下:
讳固,字达夫……以诗书教授乡里,为一时学者所宗……故相太师清源郡王何公,则尤显于世者也……以政和四年三月十八日遇疾不起,年四十九……二男子:曰汝嘉,通直郎;曰汝谐,未仕……
据该铭所述,梁固于政和四年(1114年)遇疾不起,则其所处年代也是在北宋徽宗年间,与梁宗善的生卒年十分相近。梁固有二子:梁汝嘉、梁汝谐。梁宗善有四子:长子梁先、次子梁将、三子梁锡、季子梁惠。由此可见,两个家族族人的行字辈相去甚远,学者如有兴趣整理两个家族之人际网络,则可发现,两族人物并无交集。且依据古人笔法,如地方名人为同族,在记载古人墓志铭时必会提及,然而梁汝嘉家族多篇墓志铭皆未提及梁宗善家族族人或事迹。由此可认定,两族绝非是同族。
二、梁宗善教子趣闻
梁宗善生有四子,且四子“皆举进士”,“驰声学校间”。与其他宋代士人家族一样,梁宗善也将“举业”视为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虽然,《处州府志》(光绪,标点本)、《宣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影印本)中并无有关其子登科的记录。但碑铭记载,梁宗善其人教育子女很有远谋:
政和中,四方无虞,士大夫缘餙儒雅,无有远迩,以歌咏太平为事。是时,处州丽水县梁君生四子矣,皆举进士,驰声学校间。
一日有善击劒者过其门,君独留之,命诸子习焉。盖乡闾莫不非笑之,君亦怃然太息,曰:“是固匪俗子所知,天下将勤于兵,吾惧子孙之不免也。”
众所周知,宋徽宗政和年(1111-1118年)前后,北宋与西夏间边事利好,辽国又陷于内忧外患之中。昏庸之君宋徽宗意气风发,意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祖宗伟业。然徽宗轻佻,不善用人,行事决策也很鲁莽。当时的宋庭,盛兴大吹祥瑞之风,且大兴土木、扩建宫殿、营建园苑。君臣皆沉溺于一片“兴隆”欢腾之中。而当时,梁宗善即能度审时事,让几个儿子习武。果不其然,数年之后,农民起义陆续兴起。梁宗善家族就在这次纷乱之中,为保全丽水地方乡民免受盗匪侵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氏家族与“东岩”旧事
宣和初年,方腊起义,其影响波及整个两浙东西路。这当然也包括两浙东路的处州。据《处州东岩梁氏祠堂碑铭》记载,方腊起义来势迅猛,对处州有直接影响:
君(梁宗善)不幸已死,诸子嶷嶷有立,谋率众拒贼,以成父志。而第二子将者,伟岸鬒须眉,尚气节,乃挟守御策干郡太守,不能用。
当宣和之三年也,腊贼之党洪载,果道松阳,袭据郡城,刦取大家财散以募众,又以妖术蛊郡民,置圆镜案上,曰可以照人罪业,即殴出肆屠戮。
正值处州安危之际,梁宗善次子梁将,当即自荐于郡(州),并献御贼自卫之策,但没被当时的郡守接受。由首领洪载所率的方腊起义军的一支分支,已来到丽水,他们以袭城扰民、妖术蛊民的方式在丽水大肆屠戮。当时,处州的情形非常危急,据碑文记载:
丽水凡十乡,其七已悚听(洪)载命,惟梁氏所居曰懿德,与其邻宣慈、应和二乡,犹恃其兄弟不肯附贼。
当时的丽水已近乎失城于洪载,唯独以梁氏所居懿德及其两个邻乡不肯附敌。当时,洪载所率起义队伍除了要袭取处州,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欲“取下温州”。洪载听闻梁宗善的小儿子梁惠“尤知书识战鬬”,于是派遣僧人道珍来劝说梁惠归从,梁惠不从。洪载又抓了梁惠丈人李生,并派遣李生之子,”邀说逾切“,威逼利诱之下,梁惠始终不从。洪载因此将李生杀害,并欲派兵夜犯懿德乡。所幸,因为道路险阻,洪载的队伍到懿德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懿德乡民因此得以遁匿,但乡里的庐舍都被焚烧了。经此一难,由梁氏为代表的丽水懿德等三乡之民,就更知处境之难了。何去何从?梁氏家族在此刻做了一个影响整个丽水的决定:
(梁)将兄弟谋曰:贼势张矣。白其母,尽倾其家赀募壮士,得千人,即所居七里而近有山曰东岩保焉。
梁氏在当地可算是一个财力雄厚的豪族。梁将首先向其母亲说明利害关系,随后即倾尽几代几世积累起来的家族家赀,以此招募壮士,带着乡民跑到丽水东岩自保。据《民国宣和县志》(卷1,舆地志)的记载,东岩,在(宣平)县南五十里。今天则属丽水,在市区西北角,距离丽水市区约25公里左右。东岩这个地方比较特殊:
东岩者,四面斗绝,缘崖为门,上则泉壤甚沃,草木可蔽隐。有浮屠之舍曰定香,自唐开元末,士人避袁晁之难尝栖之。乾符、中和间,群盗继作,章承趣亦固守其上,一乡获全,俗谓之赤石楼,承趣庙食焉。
“四面斗绝”、“上有泉壤”,使得东岩成为一处易守难攻,可以自保自卫的绝佳之地。在梁氏的号召之下,三乡之民纷纷涌来,并将梁将推为首领:
列保伍、定赏罚,凛凛若官府,虽里中恶少年皆帖然莫敢为暴。
梁将兄弟善兵事,洪载数次进攻,梁将都亲自坐镇指挥,而梁惠与仲伯等族人则一起出战,冲锋于一线,乡民们也奋起守卫:
阅三月,亡虑二十战,我军徂击辄大胜,斩首二千级,而惠年最壮,勇亦甚,身被十数创,屡溃围而出,贼终不能下。
当时战斗十分激烈,梁氏族人的努力,乡民都看在眼里。乃至于后人在经过当地之后,必手加额曰,“此梁诸郎战处也!”在梁将兄弟及乡人们的努力下,丽水三乡坚持三月,宋庭军队赶到,最终解围。洪载立即往温州方向逃窜,而此时温州也已加强防备,洪载无奈,最终投降,他贿赂当时的监军童贯谋得一官。东岩战事,因此一度为贯所瞒,没有上报。
四、家族余话:不可忘却的小人物
如果历史是一台戏,纵横来去的大人物当然就是色彩鲜明的主角。然而,那些没有声音的小人物,却也是历史进程中强大的推动力。梁宗善家族自方腊之乱后,其功绩并未为当朝所知,但其家族事迹已在当时的乡民中流传开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建炎初,倪从庆啸乱于衢,部使者请将兄弟俱行,乃奏其前后功,朝廷命将文资,而赏(梁)惠以武爵,惠不肯就。
南宋初年,新政府刚成立,梁氏兄弟受到了”部使者“的重视。之后,州县对梁氏兄弟更为敬服。当时,宋金之间时有战争,境内盗贼也经常出没,州郡长官时常会向梁氏兄弟咨询安定之策。后来,梁将以兴化军主簿的身份卒于任上,弟弟梁惠没有去做官,转而大聚书籍图史,以教子弟:
绍兴甲戌(1155年)岁,及见其(梁惠)子安世登进士第,里闾以为荣。
除了梁惠之子梁安世登进士第之外,梁将的儿子梁季安也是”首贡国子“。据碑文记载,当时还曾有人专就梁氏事迹记载下来,写成《东岩录》。当时的梁氏,可真是风光无限。
然而,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潮流之中,梁氏及其东岩旧事,毕竟只能算是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小历史。在梁宗善及其四子为代表的梁氏家族之中,并没有出过“达官显贵”,也没有出过什么文豪或者名人。今天的丽水东岩因为风景独特,已成为丽水旅游的一张名片,而当年梁氏所保卫的三乡,也已成为一个历史地名,不为人知了。盛世也好,乱世也罢,梁氏及其东岩义举,值得后人的赞扬,也是丽水地方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中共缙云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民国)张横等.民国宣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第65册/民国32年铅本影印本.
3.(清)潘绍诒等纂,丽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处州府志(标点本)[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4.(宋)孙觌.鸿庆居士集[M].全宋文,第16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5.(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